西厢记张生家世(戏曲西厢记中张生原型元稹的对与错)

作者:新希望

我姥姥爱看戏,所以小时候跟着姥姥看了不少戏曲,其中《西厢记》的小红娘,活泼可爱的样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我一直以为张生和崔莺莺最后的结果是喜结良缘了,王实莆的《西厢记》也是说张生得中状元回来娶了崔莺莺。

西厢记张生家世(戏曲西厢记中张生原型元稹的对与错)(1)

工作之后很久了,无意中看书才知道张生的原型是元稹,元稹(公元779年至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宰相,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元稹自幼聪明过人,长大成人后也是一表人才,才华横溢,潇洒惆怅的帅书生,“崔莺莺”一见倾心,才有了“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佳句。到最后却并没有娶这个女孩子为妻,主要是跟元稹的性格有关。他父母岁数差了二十岁,母亲是填房,过去家里确实是大户人家,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就败落了,加上他幼小的年纪父亲就去世了,甚至没钱读书,哥哥偶尔教导他,还有舅舅等亲戚也帮助他完成读书,一心想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考出来,为了追求成功,急功近利,不择手段。所以为了仕途,放弃爱人和感情,跟一个官员的女儿结婚。

元稹去参加科举考试,第一次没中,第二次才中,又聪明又勤奋,但是从小失去父亲管教,有时会去街头巷尾看赌博、歌舞音乐,也有点不拘礼法。这些就是他放弃娶“崔莺莺”的原因。“崔莺莺”很快转嫁他人,元稹费尽心机娶了高官显贵的女儿韦丛,还用自己的经历写了“莺莺传”得意洋洋的给别人看。可是他的妻子韦丛跟着他费心又劳累还生了几个孩子,27岁去世了,也是元稹31岁时候,后来元稹又有三个女人,只是作为他一般生活的陪伴,再没有像对“崔莺莺”韦丛这样的真实感情了。因为他与“崔莺莺”感情故事当时疯传,所以他品行成为当时争议的一个话题,十分遗憾的是,他的这种拼,只让他做了几个月的宰相。虽然他攀龙附凤,也对韦丛有真感情,妻子去世以后,他也写了很多诗词来怀念她。

元稹的确很有才华,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为君。”“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西厢记张生家世(戏曲西厢记中张生原型元稹的对与错)(2)

在元稹生命中的最后10年里,他主要在浙江和湖北等地做地方官。他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改革,比如改革税收制度、兴修水利等。但由于他的名声一向不好,他所做的事情依然得不到理解。当时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元稹这个人从来没有操守,做这些事情仍然是有所图。元稹的心中当然非常痛苦,于是喜欢和道士、歌女们来往,排遣郁闷。在他52岁那年,突然暴病身亡,结束了他毁誉参半的一生。

元稹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一生是因为他自己道德出现了问题,所以他成为当时争议的人物,在现在人看来,当前社会的“元稹”何尝不是大有人在,为了谋取个人私欲和利益而不择手段,元稹受到当时社会的谴责,不能善终,所以无论在哪个年代都一样,邪不压正,一个人再有才华和能力,如果没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也难成修成正果被社会承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