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1)

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于2021年8月16日举行开园试运行仪式,迎来了第一批游客,得到市民热烈的反响。这是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在沪探索的第一个以设计为主导的DBO(Design, Build and Operate)项目。

公园设计以星空之境为主题,以海绵技术为内核,以艺术地形为特色,将浩瀚星空融入场地,形成休闲观星区、湿地科普区、律动星球区和天文体验区四个不同功能区域,实现了“平地起风景海绵筑胜境”的景观海绵双示范的设计目标。

星空之境海绵公园位于滴水湖二环城市公园带核心位置,面积54.47公顷,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生态景观院承担总体规划及景观设计工作,统筹中国市政工程华北总院完成海绵及河道生态工程专项设计,中国院李兴钢总建筑师带领各设计部门完成园区8座建筑与5座桥梁设计,并由中设投资有限公司策划、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牵头组织实施。

01

阅读场地:一块填海造地的盐碱棕地

历史上的这片土地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为了拓展城市空间,上海市决定通过填海造陆来开发青浦、松江、嘉定、南桥、浦东、临港五大新城。临港新城又叫南汇新城,是填海造陆的杰作,其50%的土地由填海造陆而来。填海造陆的泥沙主要来自疏浚长江和长江口航道,将淤泥先通过疏浚船把带泥沙的水抽到围堰里,等泥沙沉淀后把水排干变成陆地,临港新城就是这样造出来的,只不过临港在填海造陆的同时,也顺带填海造湖,滴水湖就是填海造湖而来。从场地的演变历史来看,公园所处的区域就是一片填海造地的盐碱棕地。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2)

填海造陆

有了陆地便有了开发。一个以滴水湖为核心,环环发散的田园城市格局逐渐展开。“一滴水落入大海形成层层涟漪”,“四涟七射”水渠成网,这就是新城的规划结构。公园位于滴水湖环湖二路城市公园带核心位置,区位优势明显,但现状问题很突出。一是盐碱土问题:经过现场取样分析,现状土壤粘度高、软土淤积严重、盐碱化程度高、有机质含量低,非常不利于植物生长,也不利于设施的基础建设。二是排水问题:整个场地就是一个平地,高差很小,虽然有“四涟七射”水网,但水动力不足,加之地下水位高,场地及河道排水面临挑战。三是场地被切割的问题:场地被硬化的河道均匀地切割成四块,彼此无联系,缺乏整体感。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3)

项目区位

认识项目范围内的场地还远远不够。2017年4月,我们又开启第二次现场踏勘之旅,通过扩大范围的实地调研,借助无人机航测、GIS、三维建模技术,详细记录现场周边乃至临港新城的环境、植被、水质、土壤情况,再进一步对项目所处的地质条件、气候特征、区域规划、人文需求等进行分析研究,对场地感情逐渐加深。重塑地形,成了我们解决场地核心问题的直接想法。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4)

场地认知

02

重塑地形:一片浪漫蜿蜒的大地景观

重塑地形是设计的起点,是解决盐碱地,实现平地起风景的关键一招。从现状问题来看,通过重塑以下四类地形解决场地根本问题,形成一片浪漫蜿蜒的大地景观。

一是重塑河道地形,增加河道的艺术性。现状“十字交叉”的河道将公园分为四个不同部分,彼此之间缺乏联系,无论从河道看四个地块或从四个地块看河道,还是空中鸟瞰整体结构,现状河道的形态均缺乏生态多样及艺术感,直接影响公园的生境结构、空间组织和艺术效果。通过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暴雨洪水管理模型)模拟分析,发现南北向河道(青祥港)是整个区域雨水行洪到滴水湖的主要通道,不宜做过多调整,但东西向是联通河道(春涟河),可以兼顾河道行洪、海绵需求、景观要求和公园布局,进行生态自然化的调整,形成蜿蜒的河岸线。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5)

河道改线、场地填挖方

二是重塑艺术地形,增加场地的艺术性。从滴水湖的寓意及周边延伸的城市结构,可以看出整个滴水湖畔都充满了艺术氛围,再加上地块西北角天文馆独特的艺术造型,作为天文馆室外延伸的公园,地形自然少不了艺术的气质。按照河道改线后的空间结构,结合河道挖方后的土方平衡,在场地西南地块依次堆叠出五个大小不同,相对高度从-1米到6米不等的圆形土丘,既丰富了场地竖向的空间层次,也增加了平面布局的艺术感。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6)

艺术地形塑造、软性地基加固与边坡处理

三是梳理微地形,增加排盐碱的技术性。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通过抬高地形,增加与地下水位的高差,阻止水盐上返,并在主要绿化种植区域内,采用地下滤水管网排盐法,布设排盐盲管,设置20厘米厚碎石淋融层,用土工布隔离,以起到阻隔盐分的作用。同时采用现场土壤改良法,科学配方,使土壤达到种植土要求。

四是处理软地基,增加软地基处理的科学性。充分考虑承载力、沉降变形、造价和施工周期要求,在园路、艺术地形、建筑桥梁等不同区域采用最经济有效的加固方式。河道开挖时先对表层进行清淤,粉土挖出堆坡沥水、晾晒利用,分层碾压夯实,加入排水层及土工格栅堆叠地形,确保稳定。艺术地形的斜坡表面采用三维植草网固土,防止坡体变形及滑坡,保证艺术地形纯粹优美的景观造型。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7)

排盐碱、改良土壤、软性地基及高堆土加固措施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8)

设计总平面图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9)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10)

设计鸟瞰效果图

03

海绵理水:一个会呼吸的生态海绵体

河道与地形重塑后,公园的骨架已具雏形,形成城市四周往自然河道倾斜的下垫面。此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精细化海绵理水,打造一个会呼吸的生态海绵体,达到海绵示范的目标。

一是内外共治,构建完整海绵体。通过梳理河道水系外水调蓄、水质改善、内部雨水有组织存蓄、减排、缓排、净化、利用等一系列海绵措施,使绿地真正做到具有“弹性”和“可持续性”,形成会呼吸可生长的生态海绵体。建立多级综合体系,内外共治、专业同治、智慧管治。建设可净化、可层化、可量化、可视化、可优化的海绵技术体系。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11)

海绵技术体系

二是弹性持续,优化LID布局。通过透水铺装、植草沟、生态旱溪、生物滞留带、雨水花园、蓄水池等多样化LID设施复层布局,实现雨水的存蓄、减排、缓排、净化、利用,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90%(设计降雨量41.82mm),年径流污染控制率指标60%。收集周边区域径流污染严重的初期雨水,经过生物滤池净化,进入雨水调蓄池,末端处理后回用或排入河道。满足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大于5%,周边区域雨水调蓄量大于30m³/hm²。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12)

LID海绵设施、水质净化、生态驳岸

三是多级跌塘,营造小微湿地。通过沉淀池、生物滤池、垂直流湿地、生态塘等多级工艺净化河水,辅以曝气机、生态浮岛等设施。经过沉淀、曝气、植物过滤,延长水在净化区域停留时间,促进水体营养物质被生物所吸收,满足末端处理设施规模为15000m³/d,出水达到地表IV类水。同时,保留现状低洼地,形成自然湿塘和生态鸟岛,采用蜿蜒自然的生态驳岸,为各种挺水、浮水、沉水植物及动物提供生境,提高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栖息地。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13)

海绵设施建成照片

四是注重科普,营造自然课堂。设计团队将雨洪管理、生态种植与公园独特的游憩空间相结合,水草繁茂、野花烂漫,漫步其间,人们仿佛又回到从前阡陌纵横的田园河溪场景。打造具有自然教育科普意义的生物栖息地、生物廊道,丰富生物多样性,营造具有生命力的城市生境。增加科普教育标识、趣味小品设施等,打造可赏、可学、可玩的户外自然课堂。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14)

沉水廊道、生物栖息地、科普教育

04

写意星空:一首艺术化的星空进行曲

水和土是生态海绵体的本底条件。通过重塑地形和海绵理水后,公园的生态本底条件得到很大提升,基本满足海绵示范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延续天文馆主题,将天文活动从室内延伸到室外,在公园中增加星空之景,营造星空之境,形成一首艺术化的星空进行曲,满足景观示范的需求。

一是建筑的星空艺术。八大服务建筑如浩瀚宇宙中的璀璨星球,从星光宝盒、星毯、同观廊 旋星塔、采星阁、极限星云、失重星球、纸飞机到水月星阁,无一不在用建筑的艺术语言诠释绚烂的星空主题,谱写艺术化的星空旋律。游人行至其中,就仿佛于茫茫夜空中握住了星月旋转,感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的独特星空体验。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15)

采星阁效果图

二是桥梁的星空艺术。连接四大功能区的长河晓星桥、羽旋桥、日月交辉桥、引力桥与无限桥,将桥梁的结构美和星空主题的艺术美相结合,形成连接地块交通、延续建筑艺术的重要载体。无论是白天的造型与色彩,还是夜间的灯光与倒影,桥体都是视觉的焦点。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16)

无限桥效果图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17)

建筑桥梁设计效果图

三是场地的星空艺术。春涟河与青祥港将公园自然地分成四个地块,形成休闲观星区、湿地科普区、律动星球区、天文体验区。设计充分利用星空元素来表达天文主题,结合场地设置多样的充满趣味的节点空间,结合运营需求,融入天文探索体验、儿童趣味游玩、主题科普教育、户外拓展、星空露营等活动,通过活力之丘、星海荡漾、星际迷宫、星动广场、观天之丘展开一段璀璨星空的探索之旅。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18)

融入星空主题的活动体验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19)

试运行中的公园实景

05

创新设计:一段设计引领的DBO往事

项目采用设计(勘察)、建设、运维一体化的“DBO”新模式。DBO模式强调公共服务本质,突出运营属性,鼓励社会资本兼顾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实现资金与技术最优结合。

以设计为引领的DBO创新模式,集各专业设计与项目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等相结合,与合同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全面协同,发挥设计的统筹引领作用。通过设计管理与采购管理、施工管理及项目运营维护管理相互渗透,提供从项目决策到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运维的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管家式专业服务。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20)

设计总平面演变过程

一是多专业统筹: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项目具有建设规模大、设计范围广、专业类别多、技术难度大、综合性强等特点,通过配置专业团队,完善设计管理体系,协调总图、市政、景观、海绵、水利、地基处理、电气、给排水、智能化、建筑、桥梁、结构、经济等十余专业,明确专业分工,做好专业协调工作,明晰设计界面,保证技术有效衔接和交圈。设计总负责人组织多次会议,对设计方案进行多轮完善,对技术难点进行多方论证,对细节节点进行推敲优化。

二是限额设计:在有限的建安成本下,优化与平衡各专项设计组成,寻找造价与设计最理想的平衡点。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评价,提出优化建议,多方案比选,优化做法和材料,进行合理分配,实现限额设计指标。

三是进度控制:做好项目计划管理,编制总控进度计划,设置里程碑事件。分层分级分解,资源配置联动,做好计划动态管理及调整。依据工程总体进度计划, 安排时间节点,严格把控资料准备、专业之间资料互提、设计文件交付、审核、修改调整、签章流程等各个环节,明确工作时长及责任人员,实时协调各专业之间需明确和解决的问题。

四是借用“外脑”:整合优质资源,同专业团队联合作战,借鉴成功案例经验。综合运维优化设计,充分考虑后期运营所需的活动场地,不断优化活动游览路线、停车交通、水电条件、服务设施等。通过植入智慧的信息系统,形成“一中心三平台”,建设智能、高效、便捷的公园运维体系。

五是现场管控:派遣专业设计师团队入驻现场参与设计管控。现场设计管控通过设计管理协调前方与后方,进行专业信息的传达与反馈。参与招采过程中技术参数制定和厂家方案比选、技术评审,提出专业意见。做好项目实施指导,建立质量联合管控机制,严抓施工质量,建立主要材料封样定样制度及阶段验收制度。严格控制设计变更、设计调整、工程恰商流程,做好项目设计变更组织工作。对设计造价进行合理控制,进行技术与经济平衡论证,动态管理,体现设计的最优价值。与联合体各参建单位协同作战,做好技术支撑及技术服务,建立项目工作流程,组织专项技术论证会,参与设计评审、技术交底、技术决策环节,解决重大技术问题,对关键工艺、重点环节进行把控,较好地实现质量、进度、投资的控制目标。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21)

设计优化研讨会、限额设计协调会、现场材料定样

06

场景呈现:一幅三境共融的美好风景画卷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宏伟蓝图下,我们聚焦生态与风景,意图打造一个整体连续的、弹性可生长的,并能协调“自然”、“城市”、“建筑”、“人”的关系且使之和谐共生的有机系统,最终呈现出一幅三境共融的美好风景画卷。

由盐碱荒地到鸟宿池边、鱼翔浅底、虫儿低鸣,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多样生态栖息地生境,蕴含着当地生态文化和新兴希望。

由满目萧然到蜿蜒的河道、起伏的地形、深邃的星空、浪漫的樱花,一幅随时空流动的空间意境,迎来了临港新城的崭新形象。

由渺无人烟到清晨的跑步道、傍晚嘻戏的孩童、夜空下的天文爱好者,一幅多元全时体验的和谐人境,拓印了当代上海的精神风貌。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22)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23)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24)

上海专业海洋公园设计(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25)

设计效果图与建设实景对比

项目地点 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设计时间 2017年建成时间 2021年占地面积 54.47ha

牵头单位 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勘察设计单位 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代建单位 上海港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施工单位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 李兴钢设计总负责人 赵文斌设计主持 赵文斌 杨陈 杨钰 雷洪强

现场统筹 张景华 杨钰

景观设计 杨陈 杨钰 周亦白 高晓宇 董荔冰 刘子渝 孙平天 袁泽 于凡迪 沈楠 刘玢颖 赵金良

海绵河道设计 吴昊 李亮 孙岩

建筑、桥梁设计

李兴钢工作室 李兴钢 邱涧冰 孙知行 朱伶俐 苏杭 建筑一院 景泉 郑旭航 王挺建筑三院 郑世伟 李孟书建筑四院 逄国伟 李慧琴 麦根源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曹晓昕 周龙 孙瑜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于海为 魏亚文 陈祥飞

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刘恒 徐风 闫伟

上海中森止境设计工作室 张男 张晓远 于雅琪 欧仁伟 陈旸 谢金容 赵思柔

结构设计 祁润田 夏兵 桑立娟

电气设计 高志宏 樊澄辉 李天一

给排水设计 刘权熠 徐享享 王存凤

暖通设计 徐红星 李征

幕墙设计 王刚

泛光照明 王丹

总图咨询 高治 李琳

智慧公园设计 王冰 赵险华 张涛 赵长城智慧水务 王凯电气设计 邵涛 李甲 魏华 张堉斌给排水设计 曹雷 张丽结构设计 张路 郭强经济专业 陆柳雕塑小品设计 上海可已创意设计游乐设施设计 永浪集团有限公司

资料来源、版权所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