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界面优缺点(一份不成熟的产品体验报告)

微信读书界面优缺点(一份不成熟的产品体验报告)(1)

欢迎来微信读书找我,反正你也找不到

没有任何人邀请我,但我还是很自觉的为微信读书这个App写了体验报告。

初次用微信读书该是去年11月份,此前经常看到有好友隔三差五在朋友圈送书。但因自己一直读纸质书且私下以为这是微信读书的推广拉新策略,并未走心。后来朋友圈刷的人多了,心生好奇,于是便下载看看。

至今也已用八月有余。因为这个App现已是除微信外打开最多的一个,特抒愚见,聊表衷情。

为什么我要用微信读书

第一印象不错。界面简洁,专业性较强;蓝色沉稳冷静且充满科技感,没有冗余的设计,令人宁静并易沉浸。最近新版UI更加扁平化,虽然处看不顺眼,但看久了,感觉也蛮有风格的。(不懂太设计,此处藏拙)

社交性

就社交性来讲,微信读书的两个特点:

  • 对内:可窥探自己的好友在读什么书。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而书品泄露灵魂。整天嬉笑怒骂之人,也许私下是另一个人。以前每加完微信好友都先去看对方的朋友圈,现在加完好友就打开微信读书,看对方在读什么。

  • 对外:可通过同一本书,或一段书评,认识志同道合的书友。有趣的观点都在争论中产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和哈姆雷特。私下读书便只看到了自己的那个林妹妹,而来自外界书友的书评会冲击自己固有的思想。志同道合也好,不相为谋也罢,至少思想每天都是流动的,新鲜的。

功能性

以前一直习惯读纸质书,自从用了微信读书,便开始看电子书,且几乎快抛弃了纸质书(尽管看到自己喜欢的书还是忍不住买下来,美其名曰“收藏”)。

用App读书有个好处,就是可以随时记笔记,还可以分享出去,对于我这种闲得没事干就喜欢装X的人来说实在是一大利器。以前想分享的时候总是把书拍照发到微博,但鲜有人看;且微博每天乱七八糟什么都发,不适合回顾总结。

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利用起碎片时间,随时可以拿出手机来读,每天保证一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毫无压力。现在也没有碎片时间了。聚餐等菜的时候一圈人在玩王者农药,我在看微信读书。本来计划今年读够48本书,现在已经完成了80%。

而且,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在地铁上抱着本纸质书煞笔一样被挤成狗。

价值性

任何互联网产品,对用户的意义无非三点:有利、有趣、有价值。此三点微信读书均占,为运营团队点赞。而微信读书毕竟是有微信的基因,也有微信的资源。拉新的开始大概便是从朋友圈开始,以“读书”之名建立好友之间的新联系,也自此始。

  • 之于“有利” (包括拉新策略),如下:

1.书籍买一赠一

2.书籍赠一得一

3.邀请好友赠5个书币

4.每读30分钟可获赠1书币(10币上限)

虽然自6月份起微信读书改了获币规则,也取消了邀请好友奖励5书币的激励,但好在老用户的读书习惯已经养成,付费习惯也已养成,应该不会有很多人因为这个而告别这个App吧?虽然身边确实有朋友对此不满,但激励措施本就是新生产品通过补贴达到拉新促活留存的手段。任何产品均是,保证自己有商业价值和利润才能顺顺当当的活,谁会一直砸钱补贴?

当然,这样说是因为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反正我已经攒了100多个币,够用一阵子了。

  • 之于“有趣”,如下:

1.书友互动、书评共享

2.一些软手段,如生成漂亮的书签让用户可以发到朋友圈装装X等

  • 之于“有价值”

这个App本身就自带价值。“开卷有益”就是它最大的价值。

4月20日后的微信读书

自4月20日前后,微信读书开始测试语音听书、讲书、电台栏目等功能。

语音听书

坦白说,初试语音听书这个功能,我是拒绝的。我以为自己肯定忍不下去,不料后来,《三体》全集的大半都是在公司一边干活一边语音听书听完的。弄得我现在已经爱上了那个讲话直不楞楞地机器人,虽然后来App迭代加了情感男声情感女声,都觉得是鸡肋了。

一分钟读书

之前闲的时候偶尔在荔枝上读诗读选段读书评,所以自微信读书上线了这个栏目就开始用。初期还被推荐到了每日节目表,只是自觉读得并不好,以致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听。

反正不如荔枝上效果好,也可能是声音处理的问题,荔枝还是更专业一些;不能自己加背景乐且试听时不带背景乐,也让人没勇气发布。

三分钟讲书

一直分不清普通用户可投稿的 “三分钟讲书” 和大咖们长篇大论的讲书有什么区别。

但,要如何浓缩一本书的精华,才能在三分钟内讲完一本书呢?当然,想必 “三分钟”也只是一个说法。功能上又没有限制时长,你讲三分钟、三十分钟,谁管你呢?

而 “讲书” 的目的,是为读者节省时间。让懒得长篇累牍去读书的人,用尽可能短的时间get到一本书的精华。

坦言之,微信读书还没有做到这一点。我试听过的讲书不算多(本来App内的讲书内容也没多少),还没有一段 “讲书” 音频能让我听完有恍然大悟或毛塞顿开或脑中开了一扇窗的感觉。且我都是在已经看完这本书的前提下去听的,就是希望自己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能获得指点,事实是然并卵。

每一位正经讲书的嘉宾都忙着秀音色、做宣传,音频中能提供的高价值内容少得堪怜。

电台栏目

这大概就是自书币激励措施后,新的拉新策略。在移动支付普及的时代,站着内容变现的风口,以名人效应去吸引粉丝。这策略本身是没问题的,行业内很多变现产品都这样做。

问题在于,那些情感类、类情感类、故事类等荔枝型的主播来了,他们产出的内容和 “微、信、读、书” 这四个字中的哪一个有关系呢?

作为一个读者,或说书友,来微信读书是为了读书,或者听书,或者看书评、听朗读、结识其他书友。如果我想听当红主播的播客,我会去荔枝或者喜马拉雅,而不是微信读书。

如果仅仅为了kpi,或者追赶内容变现的热潮,或是迫于竞品的压力,微信读书大可不必。既有亲爹扶持,又有优秀的社交基因,且已聚集了一批死忠的用户(比如我)和良好的产品氛围,在众多优势之上,把握好产品格调,做好自己的事情才重要。

何况,PGC会带来新用户不错,但过力推PUC会阻碍将来向UGC发展。人都有自卑心理,认为优秀的人高不可攀。今日一主播的节目下N多评论如众星捧月,有几颗星会自信自己有一天能成为月亮呢?

其实,我很担心有一天,微信读书会去做直播。

若真有那一天,我一定要赶在那天到来之前把币用完。

几个小细节
  • 不知道书籍上架审核是不是兼职做的,有些书没看几页就会有一个编辑错误(丢字、错字等)

  • 微信最近的“某条朋友圈消息不再提醒”功能,可以学一下。我一点都不关心给一个人评论完后,之后别人再评论什么(为了避免被扰,现在轻易不敢评论点赞)

  • 发动态时可以 “插入主题”,到现在也不知是什么意思


因为喜欢,所以不想只扬其善。

未完暂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