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流经地形(18.黄河的源流)

地理中的中央王朝

第一篇 黄河的源流

第一章 中纬度的大河平原

一、引子,质量与数量

在上一篇序篇里我们说要用区别于传统人文历史的方式剖析历史,可是并没有提具体的方法,只是大体提了要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

那么历史究竟是怎样被影响的呢?在这里我们首先看下对几个历史事件是如何分析的。

首先是唐朝与日本的白江口之战,这是一次水军对战。这次战役双方人员和船只数量有明显差距。大概是唐军1万对日军4万,唐军舰船百余艘,日军和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水军共约有千艘战船。只是唐军战船都是大船,日军弓箭很难射到船上。日军的小船则很容易被大船上的唐军居高临下射击,同时也很容易被唐军舰船冲撞沉没。

中日双方在军事装备上的差距远不止舰船。唐军已普遍装备唐横刀,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反复锻打的百炼钢法,使刀的刚性和硬度有大幅提升。此外,唐横刀还采用了另一个先进工艺“包钢法”,使刀的韧性大幅提升,不易断裂。而日军当时装备的刀剑还是几百年前汉刀工艺。

在弓箭方面,日本当时使用的是竹弓。竹在古中国制弓材料中属于最差的一档。日本竹弓当时有效射程只有10米左右,而唐弓则在100米左右。至于铠甲,日军当时普遍还在用皮甲,而唐军则已普遍配备铁制明光铠。

黄河的流经地形(18.黄河的源流)(1)

由日本竹弓发展出的和弓

日军和唐军无论在造船,还是刀具、弓箭、铠甲都有几百年的差距。由科技差距导致装备代差,由此决定白江口之战的结局。应该说从科技和装备的角度评判历史,比较容易被今天普遍推崇科技至上的人们所理解。

下面我们来看另一段历史,以此理解另一种分析历史的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坦克一直以品质优异著称,虎式和豹式坦克在性能上一直明显领先苏联和英美坦克。在一些比较极端的战例中一辆虎式坦克甚至歼灭了10辆以上的盟军坦克,美国谢尔曼坦克也因此被称为“打火机”。

黄河的流经地形(18.黄河的源流)(2)

美军2战“打火机”谢尔曼坦克

可是2战期间德军只生产了1300多辆虎式坦克,美国谢尔曼坦克生产了近5万辆,苏联T34则生产了超过8万辆。即使每辆虎式坦克都可以以一敌十,1000多辆虎式面对超过13万辆盟军坦克在战略上也很难有胜算。在苏德战场上,除了后期IS系列的苏军重型坦克外,很多T34都是数辆坦克一起冲锋,幸存下来的坦克在接近虎式后攻击其比较薄弱的侧面装甲,以此达到歼敌目的。

虽然美苏坦克在质量上和德军有一定差距,但依靠巨大的数量优势,依旧取得最后胜利。

2战期间美国在其他方面也有类似的数量优势。战争初期德国海军依靠潜艇的狼群战术封锁了北大西洋航线,袭击从美洲向英国运送物资的船队,仅1940年德国海军就击沉了1000艘英国货轮,使依赖海外物资供给的英国陷入全面困境。

这时美国开始兴建一种名为“自由轮”(Liberty ship)的商船,为欧洲盟军运送物资。自由轮的设计并不先进,建造过程也很粗糙,以至于它的设计寿命只有非常低的5年。但它的优势是建造速度快和由此带来的低成本与低廉价格。自由轮排水量7000吨,先前美国一艘类似载重的船只建造周期是1-2年。自由轮最后达到平均42天就能下水一艘的速度,全美平均每天有3艘自由轮下水。

黄河的流经地形(18.黄河的源流)(3)

第一艘太平洋航线的自由轮 Krasnogvardeets号

1922-1937年,2战前的15年间包括油轮等大型船只在内,美国一共只造了几十艘。而2战期间的1941-1945年,美国一共下水了超过2700艘自由轮。这使美英可以用相对较低的费用大量采购,迅速下水,大量运送物资。每艘船载重超过5000吨,可以运输100辆重型坦克,或者200辆轻型坦克。德国潜艇击沉几个来自美国的商船船队,很快还有更多。在能够发现潜艇的声呐被发明之前,美国依靠轴心国无法比拟的廉价和数量优势勉强维系了英国的海外物资供应。

今天我们常常强调科技的优势,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质量优势,反而经常忽略物资、人员等方面的数量优势。实际上在人类历史中,质量和数量往往同时起作用。

二、人口与粮食

1. 人口数量的作用

今天由于科技和工业的发达,我们已经比较轻视人口数量的作用。实际上在人类史早期,人口的数量往往对一个文明能否占有优势起到决定作用。

首先是人口数量对军事的影响。一个部落或者国家的人口数量巨大往往可以占有明显优势,除非周边其他势力有其他难以取代的优势,比如马匹。其实即使到现代,人口数量仍无法完全被替代。2战末期美军总人数曾达到过千万量级,而德军常备军规模通常只有500万左右,日军整个2战一共只投入了700万兵力,每个时期战场上的日军还要更少。

其次是人口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模型来看,通常一个奴隶主拥有60个奴隶,换种说法就是60个奴隶可以供养一个奴隶主家庭。至于贵族,从西汉的资料来看,一个县侯食邑少的有5000户,多的话上万户,也就是所谓的万户侯。以每户5口人,西汉的县侯平均食邑按7000户计,也就是3、4万人口的赋税供养一个西汉县侯贵族家庭。有了足够的底层人口供养做经济基础,贵族们就不必像普通人一样为每天的生计从早忙到晚,可以吟诗作画搞搞文化建设,甚至还能搞点科研。研究过浮力的阿基米德是西西里岛上的贵族,书法家王羲之来自两晋超级士族琅琊王氏。

今天虽然我们经常强调人口质量,但人口数量依旧很重要。美苏在冷战争霸阶段双方都有3亿人口规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损失了部分领土,人口也大幅下降到1亿多,只与日本大体相当,失去了成为超级霸权的基础。英国从日不落帝国滑落同样也伴随辖下人口的大幅下滑。另外韩国虽然已经被认证为发达国家,但始终无法在综合国力上和日本抗衡。这也和韩国总人口只有5千万,仅有日本人口一半规模有关。

2. 粮食的地位

在古代,大量人口对支撑一个文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维持人口必然需要大量食物。

今天,由于西方营养学的影响,我们更加重视肉蛋奶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当然还有一些含有维生素等所谓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果蔬。可是在古代,粮食始终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具有决定性的基础地位。

像古代埃及、希腊、罗马这些海洋国家,渔业资源丰富,但他们都高度依赖粮食,并没有把蛋白质更丰富、获取更容易的鱼类作为主食,也没有把当地普遍种植、且维生素含量较高的的葡萄和橄榄作为主食。埃及因此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周边文明依赖的粮仓。近代英国在殖民时代作为日不落帝国,远洋航行时依旧要携带粮食,甲板下层的低级水手宁可吃发霉的面包,也不会只吃大洋上很容易获取的海产品。

在中国的内蒙、新疆等传统牧区,虽然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但新疆和中亚地区依旧有食用馕的传统,内蒙也有类似的烧麦等主食。青藏高原由于独特的高原气候,农作物种植困难很多,饮食和文化上更接近牧区,但藏族同胞依旧有悠久的青稞种植和食用历史。

相较于畜牧业,粮食生长周期短,通常一年一熟,甚至可以做到两年三熟乃至一年两熟,而牛羊的生长周期最短也要1年左右。周期短意味着面对的自然灾害和疫病等风险低,食物收益也就有保证。

另外,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放牧所能提供的肉类和种植所提供的粮食,两者间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的差距显而易见。实际上金、蒙元和满清进入中原后都尝试过将农田改为牧场,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简单说就是粮食种植带来的整体收益远大于畜牧业。

乌克兰是今天欧洲主要粮仓,俄乌战事影响了欧洲的粮食供应,欧盟也很紧张。实际上南欧和法国有很发达的果蔬种植业,丹麦和荷兰的畜牧业也很发达,还有西欧和北欧的渔业。虽然畜牧业需要一些粮食作为饲料,但主要是玉米和豆粕(即大豆榨油后的残渣),还有大麦和燕麦,几乎不涉及小麦。而乌克兰主要出口的粮食则是小麦。按照今天的西方营养学,依靠果蔬、海产和肉蛋奶,欧洲人营养应该足够充足且均衡,粮食尤其是小麦不至于在欧洲产生危机。但欧洲的粮食价格一再暴涨,欧盟也多次发出警告。

只有理解粮食在古代的重要地位,才能理解为何《后汉书》里说三国袁术的军队在淮南捡蛤蜊吃被当做惨状来形容,也才能理解近代中国那张上海穷人吃着成堆的大闸蟹的照片并不意味幸福。

黄河的流经地形(18.黄河的源流)(4)

今天对肉蛋奶等食物的追求依旧要建立在粮食充裕的基础上。尽管三文鱼、龙虾和牛排都属于比较高级的食材,但依旧无法取代粮食的地位。海鲜、牛肉和水果无法打击一个国家,但粮食供给却可以动摇甚至打垮一个政权。

三、中纬度的大河平原

1.大河平原

了解了人口和粮食的重要性,我们才能理解粮食产地的作用,也就能理解大河平原的作用,毕竟山地和丘陵可利用的面积远低于平原。且不论石头山不适合种地,即使可以将斜坡改造成梯田,周边是否有水源,如何向山上引水也非常棘手。实际上,山地丘陵地形更适合灌木类作物种植,比如中国北方的苹果和梨子,南方的茶树,还有南欧普遍种植的橄榄。

大河平原可以提供充足的粮食,这些粮食可以保障相当规模的人口,在战争中获得优势。另一方面,人口越多意味着可以供养的贵族越多,这些衣食无忧的富裕人口又可以去画画写诗,唱歌弹琴,也就是文化和艺术,甚至去研究数学和物理。当然这个文明也比较容易强大。无论是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还是两河流域(今天伊拉克及周边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以及依托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还有黄河流域的古中国,都是基于这一逻辑。而缺乏大河平原作为基础的古希腊只能作为次生文明。

由地理环境再到物资产出,而后到经济基础和文化、科技,还有政治,我们地理中的历史专题开始有点入题了。

2.温度对人的影响

我们强调大河平原还要强调中纬度,当然四大文明也确实无一例外都出现在中纬地区。这其中主要的问题出在温度,虽然这么说并不非常严谨,但放在中国史部分暂时还算合适。

由于黄河流域以南更高温度的长江流域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暂时还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我们暂不讨论高温对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里只着重讨论中高纬度的低温带来的问题。

中国南方冬季经常在10℃以内,尤其是室内没有暖气的时候。虽然没有达到零下,但也会让人难以忍受,也就是所谓南方冬季的魔法攻击。北方由于有暖气,虽然室外温度在零下,但室内经常能达到20多度。有些小区冬季供暖差点,不到20度,就会被很多人抱怨。当然东北等一些地区冬季能够达到零下20度,甚至零下30度,在室外也会很难受,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北方冬季物理攻击。

可是中国北方冬季全面集中供暖也就是最近几十年的时间。古代北方室内是没有供暖的,等于冬季同时受到物理攻击和魔法攻击。

那么古人不会砍柴取暖吗?当然会。不过由于木材燃烧能够提供的热量比较有限,想要在冬季室内维持一定的温度需要大量木材。其实即使到建国后暖气普及前,对于燃烧值更高的煤炭,北方家庭过冬也要大量储备,成为一笔不小的过冬开支。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很多古籍叙述中找到关于古人取暖不易的蛛丝马迹。

比如今天常说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出处来自宋代《梦粱录》。在这里,柴就排在粮食之前,位列所有生活必须品的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另外唐代白居易的《卖炭翁》也有很多值得玩味之处。比如卖炭翁为何在深山中烧的炭一定要拉到都城长安去卖呢?如果炭是普通人家的日常消费品,何必多跑这么远的路呢?实际上,在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山中遇到的小哥基本上不是在打猎就是采药或者砍柴。

取暖极为昂贵又极为必要,在古代中高纬地区冬季要同时遭受严寒物理攻击和魔法攻击的情况下,纬度相对较低、温度较高确实生活会更容易许多。

3. 温度对作物和粮食的影响

事实上,温度不只对人有影响,对植被,尤其是农作物,主要是粮食产量也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通常纬度越高,植物种类和数量越稀少,到北极圈附近乔木和灌木已很难生存,只有少量草本植物和苔藓能够适应南北极高纬度地区。相反,低纬地区只要有足够的水源,植物资源就会异常丰富,这在热带雨林中特别明显。比如位于赤道附近的亚马孙雨林,生物物种数量占全球总量的1/3,植物和鸟类种类则占一半左右。

黄河的流经地形(18.黄河的源流)(5)

北极圈附近被厚厚的积雪包裹且生长艰难的树木

相应的,在中纬地区,只要不是沙漠和荒漠、高原等地形,也是纬度越低动植物资源越丰富。这一规律在农作物上依旧成立。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北方作物一年一熟,江南地区能够达到两年三熟,华南部分地区则可达到一年两熟。虽然南方高产作物的口感可能差了点,但在追求温饱的古代,产量就是一切。

在华北地区,纬度较低的地区仍旧具有作物种植上的优势。华北北部燕山周边地区,直到战国时代,粮食产量仍远不如南面的河南、山东一带。即使到秦汉时代,中原地区的粮仓也基本都集中在黄河中下游等当时中原纬度较低的地区。比如楚汉战争中的粮仓敖仓,位于今天河南郑州一带。华北地区北部即使像天津这样位于平原地区,也并不缺乏河流,但作物种植依旧远不如河南山东这些地方。比如山东济南一带考古已经发现8000年前就有种植水稻的历史,而200多公里以北的天津地区直到明末清初才有成规模的水稻种植,也就是著名的天津小站稻。

位于中纬度地区中纬度较低的大河平原,导致比其他地区充沛得多的粮食产量,从而维系更多的人口和较高的科技和文化水平。这便是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等地区在上古时代能够在与周边地区竞争中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中原文明中心的原因。

本节我们大体阐述了中低纬地区大河平原农业上的优势,大致解释了为何黄河中下游能够成为中原文明的起点。当然这只是一个比较粗糙的模型,更多细节我们将在下一节讲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