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区域分布图(阳江的方位地名和方位认知)

阳江区域分布图(阳江的方位地名和方位认知)(1)

摘 要:通过与普通话、壮语的比较,分析阳江方位地名的语序、语义、方位认知特点。阳江方位地名在语序上存在正偏关系,“上、下”等方位词的语义也与普通话不一致,却与壮语地名保持一致。阳江方位认知上具有原生性和内隐型特点,是壮侗底层文化的留存。

关键词:阳江;方位地名;壮汉比较;方位认知

阳江地处广东西南沿海,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1°28'45"至22°41'02",东经111°16'35"至112°21'51"之间,东与江门市的恩平、台山市交界,北同云浮市的罗定市、新兴县及茂名市的信宜市接壤,西接茂名市的高州市、电白县,南临南海。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依山傍海,东北有天露山屏障,西北有云雾山环绕。在地形上带有一点与世隔绝的意味,尤其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与外界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阳江自汉以来属高凉郡(今高州)管辖,为俚僚居地。学界一般认为俚僚族后演变为壮族。

文中的方位地名指包含方位词的地名,主要源自《阳江市地名志》《阳江市志》及阳江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相关材料,均为阳江市江城区、阳东区、阳西县及阳春县的自然村名。方位词表示方向和位置,阳江地名中,方位词使用绝大多数表位置,少数表方向。例如东村,位于阳东三山,因村朝东得名。本文重点讨论表位置的方位词。

阳江地名的方位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方位词,即专门表示空间位置的方位词,例如“上、下、前、后、里、外、内、中、左、右、东、西、南、北、底、侧、中间、上高”等。另一类是准方位词,本身不是方位词,但可表示方位的词。分为两小类:一是用人的身体部位词来表示方位,如“头、顶、口、嘴、面、背、心、脚”等。二是用表生物或物体部位的词表示方位,如:“尾、根、表、边”等。另外根据音节多少,方位词可分为单音节方位词与双音节方位词,阳江地名中单音节方位词占多数,双音节只有上高、下低、尾背、中间等少量例子。

与双音节方位词,阳江地名中单音节方位词占多数,双音节只有上高、下低、尾背、中间等少量例子。

1 阳江方位地名的语序

阳江地名中方位词不能单用,可以放在名词或别的词语后面,也可以放在名词或其他词语前面,还可以放在两个名词或词语之间,甚至方位词还可连用形成专名。

1.1 名词性成分 方位词

地理实体 方位词:山下、水南、坡头、岭脚、山后、河背、垌尾、山口、山中间、岗根、石嘴、石里、石外、田心、水上、山底、塘边

聚落名 方位词:村头、村尾、报村头、寨南

姓氏 方位词:苏东、苏西、傅东、傅西、何东、何西

建筑物 方位词:祠堂侧、塘尾、町前、庵子前、桥头、埠头、宅下、基尾、渡头、庵后、巷里、庙背、盐灶前、瓦窑头、地塘尾、山门下、莲塘尾

自然景观 方位词:龙湖头、竹山下、鸡头嘴、凤角上、墩仔头、大岭脚

自然资源 方位词:龙眼根、蒲提根、荔枝根、木棉根、棠梨根、柏木根、木山脚、秋风根、油甘根、松树下、林下

方1 名 方2:上桥头、下桥头、上葛边、北政上、西洋尾、上东门头、下东门头、后山头、后山尾、上坳头、下寮嘴

形 名 方:大塘尾、大路南、大田尾、大路下、赤梨根、大榄根、横山头、大岭脚、高木根

数 (量) 名 方:七星上、七星下

1.2 方位词 名词性成分

方位词 地理实体:上沙岗、下沙岗、南山、南津、东坑、上塱、北洋、中垌、西江上濑、下濑

方位词 聚落:上村、下村、上寨、下寨、东村、南村、西村、北村、边村、中村、南庄、里村、外村、上屯、下屯、上社、下社

方位词 姓氏:上莫、下莫、上邓、下邓、上谭、下谭

方位词 建筑物:上井、下屋、上基围、上塘、上闸、东边坑、上庙、中寮、南堡

方 名1 名2:上金郊、下金郊、上禾叉、下禾叉、上石碇、下石碇、上石井、上草岗、西坑塘、南山岭

方 形 名:上旱地、下旱地、上飞鹅、下飞鹅、上黄竹、下黄竹、上横冈、下横冈、上干塘、下干塘、上大凼、下大凼、上平山、下平山

1.3 名词性成分 方位词

名词性成分

名1 方 名2:排后新寨、屋背洲、岗尾塘、屋背冲、岭头海、面前海、宫后山、岗边寨、屋背坡、塘尾坑、田头屋

名 方1 方2:岗背东、岗背西、塱下上、塱下下、山头东、牛尾南

1.4 方位词与其他词组合

介词 方位词:朝东、朝西、向东、向西

方位词 形容词:南宁、中安、东福、西庆、西安、东兴、南盛

方位词 方位词:上南、下南、上西、下西、上北、下北、上中、下中、外北

1.5 反映的结构关系

阳江地名中,方位词多与名词性成分组合,可以形成偏正和并列关系,与普通话一致。

偏正关系,由方位词与名词性成分组合,方位词位置灵活。方位词可居后,例如垌心,村位于中央小山坡上,四周是田垌;石东,村建在石山的东边;塘上,村建在水塘的上方;方位词居前,如上洒,村位于洒头村的上边;下垌,村建于下方的田垌中;前塘村,村前有水塘。从数量上而言,方位词居前的地名占多数。

并列关系,如下田,村建在山岭脚下,村前又有一块大田;营下,建村前,此地驻扎过兵营,且位于山脚下;南山海,村位于海边沙滩,背靠南山岭,面朝大海。

除上述两种情况外,阳江地名中有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的情况,与普通话相反,我们称之为正偏关系。方位词与名词性成分组合时,方位词可在前,也可在后,在后的例子数量少一些。在前的如,上垌,村建在田垌的上方;下黄竹,村位于黄竹林的下方;南山岭,村落位于文笔岭的南面。在后的如岭背,村背靠山岭;塘表,村的四周有鱼塘;岗背,村子的背面是山岗。

这种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的地名,与壮语的齐头式地名一致,给外地人正确理解阳江地名形成干扰。

2 阳江方位地名的语义问题

2.1普通方位词的意义

2.1.1“上”“下”

“上下”是阳江地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位词。我们调查了阳江市江城区、阳东区以及阳西县、阳春县自然村地名,含方位词的812个,其中由“上、下”构成的地名有262个(含少量重名),占32.2%。“上下”在地名中有以下几个义项:

①“上”“下”分别表示“东”“西”。上表示东的如,上谭,谭氏两兄弟到此定居,兄弟分住东西两方,东边称上塘;军塘上寨,原为军塘寨,后分建两村,位于东边的名军塘上寨。此外还有上敖、上林、上深涌等。下表示西方的如,下牛栏涌,村前有条河涌,可放牧,故名牛栏涌,该村在涌的西南方,故名;下海屋,村面向大海,位于西方,故名。此外还有下谭、下林、下敖、下深涌等。上下在地名中表东西向,温州地名也有,不过方向不同。温州地名中上表示西,下表示东,作者认为是一种活用,与区域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关。而阳江地名中上下表示东西,是以太阳为参照,日升东方,落日西坠,反映了朴素的认识观。

②“上”“下”也可以表示“北”与“南”。上表示北的如,上垌,此村位于大八镇,因建在田垌的北边,因名上垌;上石板岗,该村位于石板岗的北面,因名。此外还有上寨、上良、上中等。下表示南的如,下洒,该村位于上洒村的南边;下王,黄姓人家建村,后划分为两村,该村在南,又由于黄、王同音,后称下王村。此外还有下新、下石板岗等。古有上北、下南之说,“上”“下”表北南与之相对应。

③“上”与“下”对应空间方位的“高”与“低”。作为相对方位词,地名中运用上、下需要有参照点,参照点与地名标识位置基本上在同一垂直于地面的垂线上。这一义项与普通话一致。如下坝,村庄建于河堤的下面;下茅坡,建村时,村址选在一长满黄茅草的山坡下;上岗,村庄建在上岗之上;岭下,村庄坐落于尖峰山脚下。此类地名很多,还有上庙、下大王山、白楼下、林下、上田等。

④上、下指示河流的上游与下游。如上华龙,下华龙,相传此地原本为大海,海底有一排由南往北延伸的大石,形似游龙,故名华龙。后分为上下华龙,处阳江上游者名上华龙,处下游者为下华龙。再如上五里、下五里,五里村按河水流向分上、下片村,居上游的称上五里,下游的称下五里。此外还有,上那、下河、向水上、下寨等。

2.2 准方位词的语义

借用表身体或部位的词能形象、生动描述地理实体的形态特征,其实质是比喻。将地理实体的方位、形态特点比作人或动物的头、口、嘴、脚、心、尾等,普通话中这种用法随处可见,例如以口命名的地名词“河口、山口、洞口、港口、渡口、关口”等。阳江地名中,有把地理实体比作头、口、嘴、角、背、心、脚、尾、边的,这些用法与共同语意义一致。具体列举如下。

头(首部、前端):山头、坡头、井头、田头、巷头、河头、村头、瓦窑头、圩头、林头、龙头

口(入口、前端):迳口、冲口、水口、山口、河口、冲仔口、大塘口

嘴(入口、前端):岗嘴、山嘴、坡嘴、石嘴、鸡公嘴、鸡头嘴、岭嘴、红头嘴、下寮嘴、回龙嘴

角(边角、偏远):塘角、高田角、上塘角、山角、湾角、大石角

背(背后、后面):岗背、山仔背、庙背、屋背岗、屋背洲、屋背冲

心(中央):垌心、那心、塘心、田心、龙心、田心寨、垌心岗

脚(下部、下端):大岭脚、木山脚、石脚、沙坡脚、白马脚、大路脚

尾(末端、末尾):塘尾、塱尾、湖尾、洲尾、坑尾、垌尾、河尾、水尾、山尾、寨尾、尾背田

边(旁边、边缘):塘边、中边寨、岗边寨、边寨、圩边

另外“面、表、根”语义和普通话有差异。普通话“面”表方位时是粘着语素,位置居后,没有明确意义,例如前面、后面。“面”在阳江地名中做方位词时,可单独表前面、旁边之意,这与普通话不一样。例如塘面,村前有水塘,故名;屋面塘,村前有大鱼塘;寺面,村侧有一个寺庙,因而命名;大塘面,村边有大塘,故称。另外,还有塘仔面、洒面等地名。

“表”,在普通话中不能表方位,但在阳江地名中,表通过外部、外面、树梢等义项引申出四周、前面的含义,例如表竹,北宋初年建村,立村时,种竹围绕,因称表竹;再有塘表,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前有口大水塘得名;余朝表,村前有小河通南海,潮水涨到村前,村民多姓余,潮与朝同音,由此得名。

“根”表方位,与普通话殊异。现代汉语中,根有物体的下部或同其他东西连着的部分之意,例如城墙根、山根、耳根。阳江地名中以“根”为通名的为数不少,例如“山根、石根、木根、荔枝根、油甘根、榄根、木棉根、红花根”。这些地名具体得名理据举例如下。

①山根:清嘉庆年间建村,因地处山脚,故名。

②石根:明永乐年间建村,建在大石山脚下。

③木根:明中叶建村,房屋建在木荔树旁边。

④木棉根:明万历年间建村,村中多木棉树,故称木棉根。

⑤松根: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后山多松树,故取名。

上述例子中,①②中的根表方位意为“下方、下部”,③④⑤中根的意思概括为“附近”更为妥帖,可以看出词义虚化、泛化的痕迹。

阳江的普通方位词上、下,准方位词根、面、表均表现出与普通话不同的语义和用法。但在壮语中,我们发现这样的语言现象:“日出方为东,即太阳升起的那边;日落方为西,即太阳落下去的那边。”另外,壮语用得频繁的三个准方位词是Gyauej(头)、Bak(口)和Goek(根),根虚化后表示“位置的下方或附近,源头”。

上述对应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3 阳江方位地名体现的

方位认知特点

作为古百越之地的阳江,深受“俚僚文化”影响。汉代以后,俚僚等族体衍化为现在的壮侗语族。阳江虽然后世受到中原文化的巨大影响,但壮侗族的底层文化通过地名保存了下来,下面的分析则是展现地名在方位认知上保留的壮侗文化特色。

3.1 原生性特点的保留

阳江方位地名词中,含上下的词,我们统计到262个,而东西南北是151个,含上下方位的词远多于含东西南北的词。但是据学者统计,汉族在地名中使用的方位词以东西南北最多。

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近郊街巷地名方位词使用情况:

阳江区域分布图(阳江的方位地名和方位认知)(2)

汉语四部地名索引中的7个方位词使用情况:

阳江区域分布图(阳江的方位地名和方位认知)(3)

从上述材料来看,汉族地名在方位认知上,习惯使用以太阳为客观参照的绝对方位词——东西南北,上、下等相对方位词所占比例极低。长期以来,汉族正统文化是以北方为大本营的。北方多平原,地势开阔,太阳运行位置一目了然,再加上北方纬度高,一日或一年内,太阳运行期间光线分布不均,阳面受照射,阴面照不到,人们对太阳的方向很敏感。生存的地理环境使得汉民族喜用东西南北。

状语中,方位词是上下前后内外等相对方位词,壮族缺乏以太阳为基准的绝对方位词,壮语中的东西南北是汉语借词,在地名中数量极少。壮族先民对方位的认知源于自身的参照,反映出原生性特点。这一特点从人类的空间认知顺序上也能得到佐证:人类东西南北观念的产生晚于上下前后左右。至今儿童方位观念的习得仍是上下前后左右在前,东西南北的习得在后。

阳江地处岭南。据司徒尚纪先生的观点,岭南文化可分三层,第一层即底层,为百越族土著文化;第二层即中间层,是带有浓厚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第三层即表层,所代表的是中原正统汉文化。这三层在地名上有不同表现,第一层是壮语地名;第二层在地名上反映出广府民系文化、客家民系文化和福佬民系文化及方言特色;第三层则是全国通用地名。

阳江方位地名中上下、东西南北的分布,明显是壮语地名与全国通用地名(北方书面语地名)交织的现象,其中保留的壮语地名仍占一定优势。作为百越之地,阳江历史上也经历多次中原汉民的迁移,伴随这一过程是壮族逐渐退缩迁出,但壮族对方位认知与表达的特点,在汉文化大举南下的背景下,仍顽强通过方位地名保存下来,展现出多彩的文化层。

3.2 内隐型空间的留存

名词与方位词组合而成的方位地名,普通话都是偏正关系;阳江有偏正,还有正偏关系。这种正偏关系地名与汉语地名的空间认知方式不同,保留了壮族内隐型的空间认知。

普通话方位地名词(专名)有两种组合,即通名 方位词与方位词 通名两种形式,举例如下:

通名 方位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江口、溪口、岭下、潭头、山尾

方位词 通名:北京、南京、东湖、北海、下关、前山、前窑、后港、后城

阳江正偏式方位地名词举例如下:

通名 方位词:岭背、岗背、河背、塘表、塘面、大塘面、山后

方位词 通名:上垌、上北滩、上岗、下垌、下黄竹、下河、南山岭、北坛

方位地名的语义关系反映人们如何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这涉及目的物(空间)与参照物(空间)次序问题,在语言上通过语序得以体现。普通话方位地名词其先后关系为参照物(空间) 目的物(空间),分析如下:

阳江区域分布图(阳江的方位地名和方位认知)(4)

阳江的正偏式方位地名词,其先后关系为目的物(空间) 参照物(空间),分析如下:

阳江区域分布图(阳江的方位地名和方位认知)(5)

刘宁生(1994)指出,相对于目的物来说,参照物具有较大、固定、持久、复杂、已知等伴随特征。这些特征无疑是外显的。普通话习惯将参照物置于前方,外显性强;阳江的正偏式方位地名将参照物放在后面,相对而言将不明显、未知的目的物置前,内隐性强。这与覃凤余(2005)的研究结论,“壮语为内隐型空间,汉语为外显性空间”一致。

4

结语

岭南壮语地名的研究重点多放在有特殊含义的底层词,如“那、垌、罗、良、濑、滘、都、边”等,以及齐头式地名上,未能有新的拓展。空间认知是人类认知的重要内容,方位地名词反映人们对地域空间、方位的认知,通过对阳江方位地名词的结构、语义、认知特点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其上隐藏的壮侗底层文化内涵,进一步研究无疑有助于人们对岭南壮语地名的认识。

来源:《中国地名》

2019年第11期

作者:刘伟民,许小娟

选稿:耿 曈

编辑:黄舒馨

校对:罗舒平

审订:黄海红

责编:何铂羽

阳江区域分布图(阳江的方位地名和方位认知)(6)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