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酌古御今九龙樽53度酱香(品得出清浓酱)

文|醉美团队

斛、觞、觥,小伙伴们认识几个?

从新石器时期开始,器与酒就已经如影相随,两者都是伴着文明而生、与历史相伴,在时间的长河里,他们不断变换着自己的模样。

不同材质、用途、器型的酒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赞叹不已。

钓鱼台酌古御今九龙樽53度酱香(品得出清浓酱)(1)

读gōng,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

有一个成语是觥筹交错,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射者中,羿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觥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

钓鱼台酌古御今九龙樽53度酱香(品得出清浓酱)(2)

▲饕餮纹觥

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但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钓鱼台酌古御今九龙樽53度酱香(品得出清浓酱)(3)

▲龙纹觥

龙纹觥是商后期盛酒器。原器通高19厘米,长44厘米,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桃花庄,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龙纹觥体似兽角,前端龙首昂起,后端宽阔平齐。龙首双目凸起,两角上指,张口露齿,形象狰狞。龙首后的脊部有盖,盖正中有菌状钮,龙的躯体置于器盖上,左右蜿蜒,尾部卷曲,与器浑然一体。

下设长方形矮圈足,纵向两侧各一缺口。腹两侧镂雕爬行的鼍和举首、吐舌、扬尾的龙,其间点缀鱼状动物和虺。此器造型奇异,在青铜器中仅此一例,鼍纹似扬子鳄,在青铜器纹饰中也极为罕见。

钓鱼台酌古御今九龙樽53度酱香(品得出清浓酱)(4)

读hú,古代量器名,也用作量词。

“斛”字古与“瓠”通,即葫芦,古人常用葫芦壳作瓢盛水,也可有用来盛酒,这种酒器的名称由此而来。史料记载,秦汉十斗等于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为一斛,二斛为一石。照此看来,一次要喝十斗的刘伶,酒量惊人。

“斛”字古与“瓠”通,即葫芦,古人常用葫芦壳作瓢盛水,也可有用来盛酒,这种酒器的名称由此而来。

“觥大七升,以兕角为之”,但觥不一定都是角制的。考古学家发现有铜兕,容量比通常酒杯大,所以后人泛称大酒杯为觥。

钓鱼台酌古御今九龙樽53度酱香(品得出清浓酱)(5)

▲建武二十一年斛

在故宫博物院有个特殊的“建武二十一年斛”。此器承盘口沿下铸有铭文,写着:建武廿一年,蜀郡西工造乘舆一斛承旋,雕蹲熊足,青碧闵瑰饰。铜承旋,径二尺二寸。

建武是东汉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这段铭文的意思是说,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四川成都一带的铜工制造机构“西工”为皇帝制作了一个带承盘的量器——斛。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故宫国宝“建武廿一年蜀郡西工造乘舆一斛承旋”,并不是过去认为的量器,而是在汉晋时期极为流行的酒樽。

他认为,此前对于铭文的理解有误,因为铭文所说的“一斛承旋”,并不是指这个器物叫斛,而是指明器物容量的大小正好是一斛。过去有人测过它的容积,两万多毫升,差不多就是一斛。

铭文告诉我们,这个就是一个一斛大小的旋,也就是酒樽。旋的本字应该是“镟”。

镟是指圆形的炉子,以后代文献来理解,这个镟是与酒有关,是用来温酒的,后来旋又演化成了温酒樽,即酒樽。

钓鱼台酌古御今九龙樽53度酱香(品得出清浓酱)(6)

读shāng,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

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在杯的两侧,有两个半月形杯耳,看上去就像鸟的双翼,故名羽觞,简称觞,俗名耳杯。

钓鱼台酌古御今九龙樽53度酱香(品得出清浓酱)(7)

▲十六国时期金扣蚌壳羽觞·青海省博物馆藏

出土文物中的羽觞,年代最早的是战国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羽觞,也出现在这个时期,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写道:“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汉书·孝成班婕姝》:酌羽觞兮消忧。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钓鱼台酌古御今九龙樽53度酱香(品得出清浓酱)(8)

▲曲水流觞

王羲之《兰亭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这便是曲水流觞的故事——三月上巳日举行祓禊仪式之后的“曲水流觞”。

在古代,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都去水边洗濯,洁身除垢,祓除不祥。

后来,此风俗又进一步演变成临水宴饮。宴饮时,大家坐在弯曲的溪水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酒杯到了谁的面前,谁就端起来一饮而尽,故称为“曲水流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