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战主题的诗词(史上十大反战诗词)

人类历史上战争不断,整个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是人类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战争是文明发展的主要推手,战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按照历史学家们流行的观点,战争似乎是个好东西。战争是强力英雄们的业绩,战争是平民百姓的苦难。说到底,战争是人类的梦魇。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更是一部战争史。大江滚滚,淘尽千古风流,一场场血雨腥风的战争,掩埋了多少累累白骨。那么古人对战争是不是和今天一样深恶痛绝呢?通过以下几首诗词我们就可以得出答案,对于战争,虽然时代不同,但是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厌恶战争,渴望安宁的生活。

壹·《兵马行》

唐-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的《兵马行》是杜甫诗词中的名篇,更是杜甫诗词中最具“反战”精神的一首。这首诗的背景,一般认为是讽刺天宝年间唐玄宗征伐南诏之事。这其实是一场侵略战争,而且意义不大,穷兵黩武。这些没有意义的战争或许并不能取得什么,却填进了千万人的生命,击碎了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他们本该勤于稼穑,种地锄禾,可现在,无论生死,都只能被困在边陲。全诗都写的悲天悯人,以人为本,从普通人的角度,对战争进行了批判。

贰·《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词可以说是张养浩最著名的一首词,全篇的主旨是从王朝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兴亡,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更是让全诗得到了升华,无论兴亡,苦的最终都是普通百姓。这首词是中国古诗词中反战诗词的代表作。

叁·《己亥岁二首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这首诗写于唐末,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南北都成了战场。诗人目睹了连年战乱,眼见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遍地都是征战,是鲜血和白骨,昔日安居乐业的景象,早已一去不复返了。这一刻,诗人突然明白了,那些建功封侯的将军,赫赫威名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 的亡魂和血肉,他们的功绩,全都建立在无数普通人的累累白骨之上。全篇都表现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

肆·《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红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休,不少诗人词人都会在作品有所反映。陈陶这首《陇西行》 的后两句尤为后人称道:在边疆流血牺牲的、埋骨荒郊的那些青年子弟,他们的家中还有一个梦着他们回家的妻子呢!虽然为国作战牺牲在所难免,但是还是可以看出诗人对为战争牺牲的战士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伍·《十五从军征》

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揭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迫害,全诗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全诗都在直白的控诉战争,反对战争,战争中受伤最重的是老百姓,安宁美好不复存在,家破人亡。

陆·《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又是一首杜甫的代表诗词,是杜甫“三吏三别”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柒·《无家别》

唐-杜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 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 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 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 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 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 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 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 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 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

此诗为杜甫“三吏三别”之一,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具有浓重的反战思想。

捌·《扬州慢》

宋-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从来都是个烟花繁盛的城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这样一座城市,也禁不起战争的蹂躏。“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金人的铁蹄,让一切繁华,都消逝了。二十四桥明月夜,此时此刻,分外凄凉。《扬州慢》不仅是对曾经美好城市的悼念,也充满了对战争的痛恨。

玖·《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这首《塞下曲》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临洮一带,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着重表现了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拾·《诗经·豳风·东山》

周-佚名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豳风·东山》是中国《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篇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此诗以周公东征为历史背景,以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东征后归家前的复杂真致的内心感受,来发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是诗经中最具反战思想的一首诗,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反战诗词。

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就能看出,对于战争的厌恶,从古至今,都是相同的。如今我们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由衷感激那些默默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战士,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反战主题的诗词(史上十大反战诗词)(1)

愿天下太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