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分点突破)

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分点突破)(1)

一、专项练习

1.(2022·衡水市重点中学检测)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6分)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

会:副词,恰逢。

(2)年虽少,有奇才

虽:连词,虽然。

(3)君即不听用鞅

即:连词,如果。

(4)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

安:疑问代词,怎么。

(5)卒不去

卒:副词,最终。

(6)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因:介词,经由。

【参考译文】

公孙鞅,是卫国宗族庶出的子孙,喜好法家刑名的学问。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公叔痤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推荐,恰逢公叔痤身患重病,魏惠王前来看望,问他说:“您的病万一不治,国家大事该怎么办?”公叔痤回答说:“我手下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然轻,却有奇才大略,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了默不作声。公叔痤又说:“如果您不能重用公孙鞅,就一定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答应后便离去。公叔痤招来公孙鞅道歉说:“我做事历来本着先君后臣的原则,因此先替国君谋划,然后再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叔鞅说:“国君既然不听信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信您的话来杀我呢!”所以最终没有逃走。惠王离开公孙痤之后,对左右侍从们说:“公叔痤病得很厉害,真是让人悲伤啊!他想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治理,然后又劝我杀掉他,这岂不是荒唐吗?”于是公孙鞅来到秦国,经由宠臣景监推荐见到秦孝公,陈述自己富国强兵的谋略,秦孝公听了很高兴,便和他商讨国家大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6分)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有改动)

(1)学于江浦庄昶

于:介词,表对象。

(2)讲明义利公私之辨

之:助词,的。

(3)杖巫而遣之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4)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以:连词,表目的关系,用来。

(5)犹朝夕侍亲侧不懈

犹:副词,依然,仍然。

(6)有得则书之简

则:连词,于是,就。

【参考译文】

邵宝,字国贤,是无锡人。十九岁时,在江浦庄昶处学习。明宪宗成化二十年考中进士,被授官许州知州。每月初一,邵宝在学宫召集众生员,宣讲明辨义利公私的道理。有人在地里挖出龙骨,巫师就说会带来祸福,邵宝叫人拿来龙骨,在庭堂当场毁掉,将巫师痛打一番,赶走了。邵宝亲自督促老百姓耕种纺织,仿照朱子社仓,设立积散法,实行计口浇田法,来防备出现饥荒。邵宝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奉养母亲过氏非常孝顺。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等到回家奉养老母亲,自己生病,左手麻痹,依然早晚侍奉在母亲旁边不松懈。邵宝被李东阳赏识,写的诗文典范庄重平和高雅,把李东阳作为榜样。博览群书,有心得就写在竹片上,取程子“今天探究一种事物,明天探究一种事物”的意思,命名叫“日格子”。

3.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6分)

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父俨。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会稽贺循赴命入洛,经吴阊门,于船中弹琴。翰初不相识,乃就循言谭,便大相钦悦。问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载即去,而不告家人。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冏时执权,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执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耳。”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节选自《晋书·文苑列传》)

(1)问循,知其入洛

其:代词,他。

(2)乃就循言谭

乃:连词,于是,就。

(3)便同载即去,而不告家人

而:连词,却。

(4)冏时执权

时:副词,当时。

(5)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

夫:发语词,不译。

(6)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以:连词,来。

【参考译文】

张翰字季鹰,是吴郡吴县人。父亲张俨。张翰品行高洁才华卓越,善于写文章,而性情放纵不羁,当时人称他为“江东步兵”。会稽人贺循受命到洛阳任职,经过吴地阊门,在船中弹琴。张翰最初并不认识贺循,(听到琴声)就凑近与贺循交谈,两人彼此便非常钦慕,喜悦不已。张翰问贺循赶赴何处,了解到贺循要去洛阳,张翰说:“我也正有意到北方京城谋事。”于是就同乘一车离开了,却没有告知家人。齐王冏征召张翰,授予他大司马东曹掾的官职。冏当时执掌大权,张翰对同乡顾荣说:“天下纷乱,祸难不断。到盛名享誉四海之时,急流勇退恐怕会相当困难。我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之人,对时势不感兴趣。您善于以明达之思防患未然,也善于以睿智谋虑未来。”顾荣拉着张翰的手,悲伤地说:“我也和你一起去南山采蕨菜,痛饮家乡之水吧。”张翰见秋风刮起,就思念起吴地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这些家乡美味,于是说道:“人生可贵的是舒适自得,怎么能在几千里之外束缚为官来谋取功名爵位呢!”于是命人驾车回归故里。

4.找出画线句子中的关键虚词,并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安德裕字益之,一字师皋,河南人。三年春,廷试贡士,德裕与史馆修撰梁周翰并为考官,上顾宰相曰:“此皆有闻之士而老于郎署,周翰狭中,德裕嗜酒,朕闻其能改矣。”遂并赐金紫。

(节选自《宋史·安德裕传》,有删改)

此皆有闻之士而老于郎署,周翰狭中,德裕嗜酒,朕闻其能改矣。

译文:这两位都是有名望的人,却长期在郎署任职,周翰心胸狭窄,安德裕嗜好喝酒,我听说他们二人都改正了。(关键词语:“皆”“有闻之士”“而”“老”“狭中”“嗜酒”“其”)

【参考译文】

安德裕字益之,一字师皋,河南人。淳化三年春天,廷试贡士时,安德裕和史馆修撰梁周翰一起担任考官,皇帝对宰相说:“这两位都是有名望的人,却长期在郎署任职,周翰心胸狭窄,安德裕嗜好喝酒,我听说他们二人都改了。”于是一起被赐予了金鱼袋和紫色的衣服。

5.找出画线句子中的关键虚词,并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译文:现在孔子年纪小却喜欢礼仪,是要显达的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关键词语:“好”“其”“达者”“没”“即”“若”“师”,“师”为意动用法)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岁时,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病重,快要死了,釐子告诫自己的后代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能当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能显达的人出现。现在孔子年纪小却喜欢礼仪,是要显达的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

6.找出画线句子中的关键虚词,并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韦玄成字少翁,韦贤少子也。少好学,修父业,尤谦逊下士。出遇知识步行,辄下从者,与载送之;其接人,贫贱者益加敬,由是名誉日广。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三》,有删改)

出遇知识步行,辄下从者,与载送之;其接人,贫贱者益加敬,由是名誉日广。

译文:有时出门遇见相知相识的人步行,就让自己的侍从下车,载送他回去;他待人接物,对贫困而地位低的人越加敬重,因此他的美名日益远扬。(关键词语:“知识”“辄”“下”“接”“敬”“由是”)

【参考译文】

韦玄成字少翁,是韦贤的小儿子。他年少时就喜好学习,继承研习父亲致力的儒业,为人特别谦逊,礼贤下士。有时出门遇见相知相识的人步行,就让自己的侍从下车,载送他回去;他待人接物,对贫困而地位低的人越加敬重,因此他的美名日益远扬。

7.找出画线句子中的关键虚词,并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崔光,本名孝伯,字长仁,高祖赐名焉,东清河鄃人也。慕容白曜之平三齐,光年十七,随父徙代。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光少有大度,喜怒不见于色。有毁恶之者,必善言以报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皇兴初,有同郡二人并被掠为奴婢,后诣光求哀,光乃以二口赎免。高祖闻而嘉之。虽处机近,曾不留心文案,唯从容论议,参赞大政而已。高祖每对群臣曰:“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无意外咎谴,二十年后当作司空。”其见重如是。又从驾破陈显达。世宗即位,除正侍中。

(1)光少有大度,喜怒不见于色。有毁恶之者,必善言以报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5分)

译文:崔光年少即显度量之大,喜怒哀乐均不见于表情。有人诋毁侮辱他,崔光必定好言好语作为回报,即使被人诬骂毁谤,他最终也不自己申辩曲直。(关键词语:“之”“以报”“见”“申”)

(2)高祖每对群臣曰:“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无意外咎谴,二十年后当作司空。”(5分)

译文:高祖经常对大臣们说:“凭着崔光的高才大量,如没有意外的错误罪责,二十年后应该担任司空之职。”(关键词语:“以”“若”“咎谴”)

【参考译文】

崔光,本名孝伯,字长仁,名是高祖所赐,东清河鄃人。慕容白曜平定三齐,崔光时年十七,随父迁往代州。家中虽然贫困,但崔光好学,白天耕地,夜晚读书,靠教书赡养父母。崔光年少即显度量之大,喜怒哀乐均不见于表情。有人诋毁侮辱他,崔光必定好言好语作为回报,即使被人诬骂毁谤,他也不自己申辩曲直。皇兴初年,同郡有两人同时被掠去当奴婢,后来到崔光那里求救,崔光于是用另外二人把他们赎了出来。高祖听说此事,十分称赞他。(崔光在朝,)虽身处机近,却一向不大留心书面文案,只是行止从容,议论述说,替国家大政出谋划策而已。高祖经常对大臣们说:“凭着崔光的高才大量,如没有意外的错误罪责,二十年后应该担任司空之职。”他就是这样被器重。后又跟随皇帝剿灭陈显达。世宗即位,升为正侍中。

二、综合练习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解析】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作谓语,“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D项。“诈冒事觉者”作“有”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下一句“上欲杀之”要单独成句,排除B。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解析】 B项,“抵极刑”,极刑即死刑,“抵”意为达到,意即达到判处死刑的地步。没有尸体示众之意。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解析】 D项,“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误。根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可知,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5分)

译文: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5分)

译文:(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

【解析】 (1)关键词句:“既”,已经;“断”,处理;“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忿”,愤怒;“信”,信用。(2)关键词句:第一句省略主语;“覆视”,查看;“当”,判处;“矜”,怜悯,怜惜;“状”,情况;“可”,值得;“闻”,使……知道。

【参考译文】

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又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经常就像这次一样宁肯使李世民发怒也要秉公执法,说出来的话语像不断涌出的泉水一样,而唐太宗全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天下再也没有冤枉的案情了。鄃县县令裴仁轨私下使唤看门的人,皇上很愤怒,想要斩杀他。殿中侍御史长安人李乾祐劝谏道:“法律,是陛下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不是陛下独有的。如今裴仁轨犯了轻罪却遭受极刑,我担心其他人因此而慌乱,不知如何是好。”皇上听了很开心,免了裴仁轨的死罪,让乾祐担任侍御史一职。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极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虑的缘故。可是负责的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为此撤掉音乐演奏,减少膳食。我的宫庭里没有常设的音乐,然而我常常为此而不吃酒肉,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二天之内要五次回奏,在外地诸州的要三次回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又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那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於士澄逮捕窃贼,稍微牵连是非难断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处斩。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的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岂只是隋炀帝无道,那些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