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城市由来(你所不知道的地名演变史)

浪吴忠:第四十九期

芳华留不住,岁月已白头

沿着岁月的车辙,青春已悄然走过

浪吴忠用文字于图像,为您讲述吴忠的故事

“吴忠”作为地级市的称谓,你们都知道这是一个以人名而命名的地名吗?

那么问题来了,“吴忠”是何许人也?又很少有人能说出所以然来,于是就有了种种推测。

吴忠的地名得于明朝洪武初年(约公元1368年),当时,灵州守御千户筑堡,以屯长“吴忠”命名为吴忠堡。

虽说吴忠堡的堡寨,至迟筑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但因其系土筑,经不起岁月风雨的剥蚀,大约在清朝同治年以前已坍圮。清末同治年间,清政府于此重筑堡寨,这就是解放初我们看到的样子。

吴忠城市由来(你所不知道的地名演变史)(1)

(解放初吴忠堡人民会场)

长期从事地方史研究的史志专家穆野先生说起吴忠是“农户庄台子上建起的城市”时,这话并非危言耸听。准确地说,吴忠的城市建设是从一座土寨子“吴忠堡”发展起来的。“吴忠堡”已有近500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是一座新兴的年轻城市。时光倒退60年,年轻一代想象不到,吴忠原来的城区面积非常之小,方圆不过一公里而已。吴忠真正称其为“城”,也只能从1950年1月设立县级吴忠市之后算起。

明朝初年,由于边防的需要,明政府在全国设置了九大军事重镇,其中宁夏境内就有两镇:一为固原镇,一为宁夏镇。吴忠属于宁夏镇。由于元末明初战乱不断,宁夏境内人口稀少,军队便实行军垦,以实现军粮自给,这样,便在今银川、吴忠附近设置了许多军屯堡寨,初无名称,只以他们屯长的名字相称。

据《明史•宁政传》记载:“宁夏堡寨,以人名命地名……限以其屯长姓名命堡,若叶升、李俊、张政、吴忠之类是也。故而,在宁夏,由屯长姓名演变而来的地名很多,如青铜峡市的叶盛(叶升)、蒋顶(蒋鼎)、李俊、银川市的掌政(张政)、望洪(王宏)、杨和等都是。

“吴忠”便是当时驻扎在这个地方一个“屯长”的名字。

吴忠城市由来(你所不知道的地名演变史)(2)

(1936年的吴忠街道)

吴忠,安徽凤阳县临淮观镇人,世袭靖海侯。其父吴祯、伯父吴良,均系大明63位开国功臣之一。吴祯封靖海侯,追封海国公;吴良,封江阴侯,追封江国公,为明皇陵的督造者。靖海侯吴祯善水战,曾督海运,饷辽东。洪武二年(1369年)平陕西还,与副将军冯胜驻庆阳。洪武十二年(1379年)病卒。其子吴忠袭。廿三年(1390年)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吴忠被诛。死后被葬于父辈墓地。吴忠的名字出现虽然较晚,但其有城建的历史却十分悠久。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吴忠是宁夏北部城建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于1937年8月3日曾到宁夏考察,他在日记中写道:崇兴寨与吴忠堡俱同治年间所筑。灵武、金积为当时回人重要根据地,特筑此二寨于两县之间……崇兴寨称右营,吴忠堡称左营,俱驻兵之所。 

吴忠城市由来(你所不知道的地名演变史)(3)

(回族历史学家白寿彝)

早在大禹时期这里就已开发,大禹凿青铜峡流守黄河,并在黄河冲积成的银川平原上修渠种稻。春秋时期为戊狄民族游牧区。秦代以后,各朝代均设置行政机构。秦代在今市南金积镇设富平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在今灵武县城西北的河中堡设灵州。北周至隋、唐属灵州回乐县。公元11世纪属西夏国。元、明、清代属灵州。元代,开始迁入回回客。明代,大批回民以“屯戎”人的身份安插在灵州。清代,吴忠已发展为灵州南部的大名堡之一和回民聚居区。民国二年设置灵武县,吴忠属灵武县管辖。

吴忠何时才被冠以市(县)之名?

1950年1月,将原属灵武县管辖的吴忠镇析出升置为县级吴忠市,直属宁夏省管辖。其行政区划是,将灵武县划归吴忠市的一市三区,以数字排序为四区20个乡。

吴忠城市由来(你所不知道的地名演变史)(4)

1955年4月,河东回族自治区改称为吴忠回族自治州。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吴忠回族自治州撤销。

吴忠城市由来(你所不知道的地名演变史)(5)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届代表大会)

1962年吴忠县调整公社规模。

1963年6月,吴忠市撤市改县,改称为吴忠县。

1972年,吴忠再次升为地级行政所在地。

1998年,撤地设市,银南地区撤销设为吴忠市。原县级吴忠市撤市改区,命名为利通区。

吴忠城市由来(你所不知道的地名演变史)(6)

(同年1998年的吴忠第一中学)

由此,“吴忠”以一个地级大市之称而名动天下,载入史册。

那么吴忠堡由一个百户人家的村寨演变为今天的地级大市,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沿革过程呢?

吴忠堡虽属后建,却“后来居上”,胜出了灵武和金积。其原因盖由于它占据了古灵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得“水旱码头”交通发达和“天下粮仓”秦汉渠灌溉之利。

吴忠城市由来(你所不知道的地名演变史)(7)

(黄河渡口)

由于所处的水陆交通地理位置优越,商业发展较快,很快已是小有名气的水旱商埠码头。

当时流行一首民谣:“秦坝关,古城湾,木料场的松木堆成山,日进日出卖不完……”正因为如此,这里便形成了所谓“天下大集”。

《嘉庆灵州志迹》中记载:“吴忠、忠营二堡集市各一处,每逢三、六、九日交易。”可见吴忠“三、六、九逢集”由来已久,一直沿用至今。

吴忠城市由来(你所不知道的地名演变史)(8)

吴忠城市由来(你所不知道的地名演变史)(9)

(嘉庆灵州志迹)

吴忠变更频繁,这让吴忠从吴忠堡、人民公社、吴忠县、吴忠市、银南地区,改设为吴忠市的沧桑巨变中找到了历史底蕴和遗迹。由于不断地另起新名,几乎割断了吴忠的历史记忆。幸好还有瓦渠、早(枣)园、板桥、石佛寺(东塔寺乡)、兴教寺、古城等几个村庄的名称侥幸被保留了下来,成了我们追忆吴忠历史文脉的宝贵线索。

至今,55岁以上的老人们还记得“文革”前,古城、东塔寺、上桥、板桥等地面上土寨林立的景观。至今还有“小寨子”,马月坡子等一些历史遗迹。

吴忠城市由来(你所不知道的地名演变史)(10)

吴忠城市由来(你所不知道的地名演变史)(11)

(马月坡老寨子)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吴忠人还能见到位于现预备役团的马鸿逵的小寨子,位于南门石油公司加油站的马清寨子;此外还有老人们经常提及的,如李家寨子、何家寨子、王家寨子等。

目前,吴忠市唯一幸存下来的只有马月坡寨子了,而保存完好的只是寨子内的一处三合院。

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真实写照。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它既是历史时期人类向大自然拓荒足迹的反映,也是战乱、迁徙、民族融合的印证。随着疆域的易主、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更迭,地名也在不断变化中。吴忠深居祖国腹地,由于边塞文化、生态文化、山地文化、黄河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因而也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名文化。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城市印记

承载着人们独特的情怀与回忆

在吴忠忙碌的、可爱的你

今天是你在这所城市的第几天?

每当与这座城市见面或离开时

它的模样存在于脑海中

吴忠城市由来(你所不知道的地名演变史)(12)

看到放大100倍的吴忠

我们慢慢重新认识吴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