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百万为啥剃头(董元奔铁公鸡正确认识杨朱的)

原创文/董元奔

杨百万为啥剃头(董元奔铁公鸡正确认识杨朱的)(1)

(杨朱画像)

“一毛不拔”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初期的《列子》一书,说的是列子(约前450-约前375)的同时代人杨朱(约前450-前370)的事:“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后来孟子对这段话作了更简练的概括:“杨子……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仅仅拔腋下一毛就可以使天下人受益,旷世之功能够以这样的举手之劳建立起来,杨朱都不愿意做,因此,两千多年来,杨朱就一直被人们看作是自私鬼的典型。

其实,无论是列子所依托的禽子,还是孟子,抑或是我们,都可能误解了杨朱。杨朱正是因为心怀天下苍生才“一毛不拔”的!

杨朱在世的时候曾召集起一批门人,形成学派,并有自己的著作宣传自己的主张。但是由于杨朱学派所反对的是当时的两大“显学”墨家和儒家,受到墨家鼻祖墨翟(约前476-前390)和儒家代表人物子思(前483-前402)的激烈攻击。而杨朱自称其学说源自道家,也遭到当时的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的嘲讽和斥责。稍后的孟子、荀子、韩非子、吕不韦等儒家、法家、杂家学者都批判杨朱学说。加之秦始皇焚书,汉武帝独尊儒术,杨朱学说的著作就逐渐失传了,而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了解杨朱的学术观点,主要得益于以上这些学者批判杨朱学说的只言片语。

杨百万为啥剃头(董元奔铁公鸡正确认识杨朱的)(2)

(墨子画像)

战国初期,随着韩赵魏三分晋土的完成,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结束,以国力相当的“战国七雄”所形成的战略相对稳定的格局开始形成,周王进一步被边缘化。但是,这种稳定只是暂时的,七大国都在积极做着发动兼并战争以统一天下的准备,这种准备包括三方面:一是以金钱、爵位、封地争夺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人才,推行封建制度变法,发展经济,操练军队,以便迅速提升国力,争取早日胜出其他大国;二是加紧控制甚至吞并周边的小国,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三是各国之间互相联姻,结成联盟,寻找可以瓜分某个大国的战略时机。总之,表面上的稳定潜伏着一场足以令九州全部燃烧起来的战争。

面对这种形势,诸子展开争鸣,争鸣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那就是虽然天下难以回归西周时期的大一统局面,那就要努力维持分裂的现状,不要再起战火。墨家的墨子提倡“兼爱”和“非攻”,希望通过宣扬舍己爱人的人生观来避免战争,同时墨家还制造大量先进的防御武器,以协助被侵略者制止战争。儒家的子思继续鼓吹孔子的“仁”,要求各国以“仁”待人,重用“君子”来治国,以“礼”来治国,以“中庸”之道维持所谓不偏不倚的现状。道家的列子则主张“虚”和“静”,希望统治阶级能够潜下心来,加强自身道教修养,对于别人的利益要“不将不求”,在追求自身内外合一的前提下,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合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当时,新兴的法家重要人物比如李悝(前455-前395)、吴起(前440-前381)则是主张通过变法使国家迅速富强,为兼并战争做准备。可以说,希望维持现状的墨家、儒家、道家都是极力反对法家的。在这个节骨眼上,冷不丁的冒出另一个学派——自称道家分支的杨朱学派,要求“贵己”即人人自私,不为别人“拔一毛”,不为国家“拔一毛”,不为天下“拔一毛”,人生的全部行为只为自己一个人。杨朱学派这不是故意添乱吗?人人“一毛不拔”了,墨家还怎么宣扬“兼爱”?人人“一毛不拔”了,儒家还怎么宣扬“仁义”?人人“一毛不拔”了,道家还怎么宣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此外,墨家担心,自私自利会导致各国发动战争以逐利,“非攻”泡汤了。儒家担心,自私自利会导致小人统治国家,“礼治”泡汤了。道家担心,自私自利会导致人的内心的浮躁,修道泡汤了。法家担心,自私自利会导致铤而走险的犯罪者多起来,法治泡汤了。杨朱学派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各家群起而攻之。

但是,杨朱在当时依然有不少粉丝,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建立起学派呢?孟子甚至夸张的说那时候“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既然如此,那么杨朱学派在当时是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的,或者说杨朱的“一毛不拔”观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实际需要。

杨百万为啥剃头(董元奔铁公鸡正确认识杨朱的)(3)

(老子塑像)

虽然当时的道家代表人物列子不承认杨朱跟道家“有染”,但是杨朱坚称他的学说发源于道家,其实杨朱的“一毛不拔”说确实跟道家的一些观念有相通之处。

西汉刘向的《说苑》记载:杨朱在见魏文侯(前424-前387年在位)时自我吹嘘道:“治理天下如运诸掌中。”他能怎样治理天下呢?就是建立起一个“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的社会,这其实比老子的“小国寡民”还要“小国寡民”,以至于每个国家就一个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王国的国王,你过你的,我过我的,你不必为别人付出什么,你也别指望我能为你舍得一毫。杨朱的这种“贵己”其实也“贵”了别人,这与战国初期道家反对兼并战争,要求各国维持现状,在总体上是相似的。

战国初期还没有出现“性善论”或“性恶论”,杨朱认为,“一毛不拔”是人的本性,这其实已经隐约有“人性恶”的影子了,这比荀子(前313-前238)的“性恶论”早了接近一百五十年呢,荀子应该是受到了杨朱的启迪。杨朱认为,“一毛不拔”虽然看起来不是一种好的品性,但是它却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人的真情所在。为此,他要求“全性保真”,也就是通过顺应这种自然之性,顺应自然赋予人的这种真情,以实现人人自足,天下太平,这与道家宣扬的以天人合一观治理天下也是相近的。

杨百万为啥剃头(董元奔铁公鸡正确认识杨朱的)(4)

(铁公鸡)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这是战国之前的任何一个古代先贤都没有说过的惊世骇俗的话,其实这与法家反对复古,反对“法先王”,要求建立有别于过去的新社会,也是近似的。尧舜禹以来,治理天下的最美好结局就是社会和谐稳定,君王垂手而治。战国初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所追求的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也是这个。杨朱主张“一毛不拔”,不仅要求自己“一毛不拔”,也保证别人享有“一毛不拔”的权利,难道杨朱所追求的“人人不损一毫”就不能在客观上实现天子垂手而治了吗?当“人人不损一毫”的时候,实际上人人就已经有利于天下的和平、稳定与安康了。

一个人只有首先重视自己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他才会尊重别人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杨朱强调“一毛不拔”,强调“人人不损一毫”,说到底正是对人的生命,人的尊严的高度敬畏,从而严厉批判了当时已经延续了数百年的诸侯间无义战争对天下人财产权和生命权的无情践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与当时墨家反对战争,反对杀戮,尊重天下每一个人的生存权,其实是一致的。这与当时儒家提倡“仁义”和“礼治”,反对刑罚,允许人们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允许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成为“完人”,成为被人敬仰的“君子”,也是一致的。这与当时道家注重修行,追求人生至境的自我完善,注重炼制仙丹,追求人与天地的永生共存,依然是一致的。当时法家提倡通过严酷的刑罚,以制止少数犯罪分子破坏社会安宁的行为,从而保障最大多数人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保障最大多数人的合法生存权不受侵犯,其实这就是保护了杨朱所说的每个人的“一毛”,法家在这方面与杨朱当然是一致的。

“人人不损一毫”的前提是社会上的每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那“一毫”。杨朱的“一毛不拔”学说用语过去峭拔,自然不容易为当时的那些大学者们所接受,同时,杨朱的这种社会理想在那时候也是不能实现的。杨朱的社会理想固然不容易实现,但当时的墨家、儒家、道家、法家中的任何一家也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使命,推动时代前进的是包括杨朱学派在内的“百家”的合力!


【说明】正文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插图。

(编辑:董尧、丰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