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生音响论坛(原厂专访从收音机到Hi-Fi)

【原厂专访】从收音机到Hi-Fi,中国音响强势崛起:TECSUN德生

作者:陶忠豪

摘 要: 看过梁伟与德生的故事之后,相信你会对这个从收音机起家的中国品牌肃然起敬,并且对于他们即将在Hi-Fi音响领域引爆的惊人能量,寄予无限期待。

德生音响论坛(原厂专访从收音机到Hi-Fi)(1)

在去年之前,大多数台湾音响迷恐怕都不熟悉德生TECSUN这个品牌。得知他们是专注生产收音机的厂家之后,我想大家可能会更狐疑:「现在还有人听收音机吗?」你的质疑没有错,德生在1994年创立之时,收音机已是夕阳产业,的确没有任何人相信他们会成功,但是创办人梁伟却率领一众中国无线电领域的菁英,凭借着无比的热情与专业,成功挑战不可能的任务,短短三年时间,就将德生带向颠峰,各式收音机年产量已达300万台。到2003年,德生不但抢下中国高阶收音机70%的市占率,成为中国收音机第一品牌,而且产品还外销美国、加拿大、欧洲、俄罗斯、中东与东南亚等地,甚至打入欧美精品收音机市场,不论技术或是制造质量都完全摆脱中国廉价产品的刻板印象。到底梁伟为什么要在最差的时机,坚持投入收音机产业?德生又是如何异军突起,逆势成长?看过梁伟与德生的故事之后,相信你会对这个从收音机起家的中国品牌肃然起敬,并且对于他们即将在Hi-Fi音响领域引爆的惊人能量,寄予无限期待。

启蒙篇:注定成为收音机狂热份子

到底梁伟是从什么时候爱上收音机的呢?答案令我惊讶,他竟然早在五岁就爱上音乐。梁伟回忆那时母亲总以为他有神技,每次一翻开歌谣乐谱,总能立刻翻到他最喜欢的那首歌。怎么回事?其实梁伟早已将那本书翻烂了,那一页的纸特别皱而已。

在幼儿园中班时,梁伟偶然间听到一位大哥哥自己组装的矿石收音机,那是他第一次带上耳机听收音机,立刻就被那从天空传来的讯号迷住了。从那时起,梁伟开始每天做着收音机的梦,无论如何都想要自己装一台收音机。他开始到处收集电线与零件,找堪用的耳机,自己绕天线……。进入小学,收音机装好了,但是因为没有人指导,不知道要用矿石来做检波,只听到噪音。年幼的梁伟以为是收讯不好,不死心的每天听,竟然就这样听噪音听了两年,直到国中一年级看到了同学的作品才恍然大悟,花了五毛钱买了一只二极管,这才终于听到声音。

你或许觉得这孩子真傻,但是请想想,有谁可以坚持两年只听收音机的噪音而不放弃呢?梁伟对于收音机的狂热与执着,原来早在孩提时就已埋下种子。而这两年每天守着收音机噪音的日子,也在梁伟幼小的心灵中,积压出对收音机无比巨大的渴望。

德生音响论坛(原厂专访从收音机到Hi-Fi)(2)

梁伟无时无刻都在测试自家产品,脖子上挂着草根耳机,是他的标准配备。连万用电表也能DIY

进入初中,梁伟对于收音机的热爱自此引爆。小学做的那部收音机发出声音没多久,他就立刻装了另一台接耳机、用电池的单管收音机。再过一个月,又装了一台有喇叭的两管收音机。接下来装声音更大的六管收音机,接下来是超外差(Superheterodyne)、OCL、OTL收音机……。梁伟一台一台装下去,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梁伟笑说在那个年代「只要是人,都会绕变压器」,DIY收音机一点也不稀奇,不过玩到连万用电表都自己DIY的人却不多见。装机器需要电表,梁伟买不起,干脆自己DIY做一个。为了计算数值,他开始自学奥姆定律,做出来的土炮电表虽然灵敏度不高,但是对于测试数据的重视,已经让梁伟的DIY收音机质量比别人好上一截。那段自学过程简直刻骨铭心,奥姆定律从此烙印在梁伟的心中,永远也忘不了。

后来梁伟终于存够了钱,花了28块买了生平第一个电表(没想到半年后就降价为19块)。梁伟视之为宝贝,为了确保仪表精准,他每天打开外壳用酒精擦拭保养,谁知道有一次酒精还没完全挥发就盖上盖子,结果一通电就烧掉了。梁伟心痛极了,用漆包线小心修好,没想到有一次开关转错又烧机,这次就彻底毁了。

德生音响论坛(原厂专访从收音机到Hi-Fi)(3)

1968年推出的2P3收音机套件曾经在大陆风靡一时,许多人都曾DIY过。德生复刻2P3不为赚钱,只为了重温许多人的旧梦。

所幸,进入高中,一位住在附近的邻居知道梁伟从小爱收音机,于是收他当徒弟。梁伟每天到他家里看书,每次都是最晚离开的一个。这位师父是电讯部门的主管,不但借了一个美国制电表给梁伟,而且可以拿到各种军规零件。两人在业余与课余时间,开始帮街坊邻居修理收音机,师父擅长管机,晶体机则交给梁伟负责。梁伟在那段时间修了数百台,不但接触到了当时才刚兴起的晶体技术,也累积了大量实务经验。

1968年到1978年,大陆发起「上山下乡运动」,全中国有1,700万城市青年被分派到乡下当农民,梁伟也跟着下乡三年。在农村物资缺乏,只能拿着煤油烧的烙铁帮人修理收音机,拿不到任何零件,自己DIY想都别想。

德生音响论坛(原厂专访从收音机到Hi-Fi)(4)

墙上的照片,是梁伟同班同学在毕业三十年后,受到华南理工大学邀请,返校参加庆祝活动的合影。

老工程师的一句话

无所事事,只好看书,梁伟从基础开始自学,物理学、数学习题一条一条做,心理想的则是下乡前一位老工程师告诉他的话:「可惜现在是文革,不然你可以参加高考,到华南理工学院找一位冯秉铨教授,他是全国知名的无线电专家,你应该跟他学习。

你或许好奇,梁伟的教科书哪来的?原来是他的二表哥送来的。在梁伟小学时,二表哥就爱DIY收音机,梁伟每天隔着窗子看二表哥爬上屋顶调整天线,心里羡慕极了,但是二表哥却从来不准梁伟碰他的收音机。下乡时期,二表哥错过了念书的时机,但是他知道梁伟还有机会,于是带着他的教科书,骑了60公里的单车,把书交给在农村的梁伟,没有多说一句话,立刻掉头走人,这一幕梁伟永生难忘。

三年之后,下乡运动结束,中断多年的高考再次举办,大多数回到城里的青年都荒废学业,只有梁伟念饱了书,考起试来得心应手,果真高分进入第一志愿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也真的找到了冯秉铨教授。文革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菁英们,所有人都希望借着读书翻转命运,只有梁伟没想这么多,他只记得老工程师的一句话,冲着一位教授而拼命读书来到华南理工学院。这则故事,至今仍是华南理工学院的传奇。

德生音响论坛(原厂专访从收音机到Hi-Fi)(5)

身为无线电狂热份子,梁伟这件外套上的BG71CA就是他的无线电代号。一山还有一山高

考上大学之后,梁伟没有志得意满,因为他发现他的同学每个都是万中选一的高手,都是来自各地区的高考状元,经过下乡十年沈淀之后,每个都准备在大学里大显身手。事实上,梁伟的同学中也的确出了许多大人物,包括TCL总裁李东生、创维的黄宏生、康佳的陈伟荣等人。梁伟发现同学中有个老学生,玩无线电竟然比他早二十年,水平高到无法想象,梁伟立刻拜他当师父。这位同学现在在年营业额500亿人民币的高科技公司工作,大学里玩收音机与音响的梦想,由梁伟帮他实现。

从梁伟描述的大学生活中,我惊讶于大陆实际的学习环境,与一般台湾人印象中「落后的大陆」实在大异其趣。当时的华工学术风气开放,学生们彼此技术交流,与教授也打成一片。值得注意的是,这批菁英中的菁英不只理论基础扎实,从匮乏环境中锻炼的实作能力更是强到吓人。

梁伟回忆他们那时制作了一个10瓦电子驱蚊器,必须发出21-23kHz的高频,但是大陆那时根本没有软凸盆高音单元这种东西。梁伟他们灵机一动,拆出麦克风里面的振膜,制作出可能是大陆当时最早的软凸盆高音单体。

梁伟还记得他师父的毕业制作是被动辐射器喇叭,扎扎实实计算出厚厚一迭公式之后,才发现波兰早在1973年就有相关研究报告,而且两者推导过程几乎一样。这件作品虽然拿下最优秀毕业设计,但是他师父却灰心丧气极了。

梁伟那时还制作出一种级进式音量控制,每一级都有响度补偿,可以补偿人耳听力在不同音量下对高、低频敏感度的差异。这个理论也是从那位师父学来的,至今受用无穷。

德生音响论坛(原厂专访从收音机到Hi-Fi)(6)

复刻版2P3的说明书除了有详细制作教学之外,还介绍了这款套件的历史故事。奇人出世

对于收音机的无比狂热,加上大学四年学习到的扎实理论基础,再加上从大量DIY与维修机器中所锻炼的超强动手能力,造就了梁伟这号奇人。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大陆当年这批菁英中,竟然还存在无数跟梁伟一样的强者。中国的大国崛起绝非侥幸,而是由这批菁英所共同创造的奇迹。这恐怕是身处台湾的我们,所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