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灸如何灸透(春夏督脉灸的理论探讨)

春夏督脉灸的理论探讨冉国平 I 冯婷 I 陈镜竹 I 黄碧青 I 彭佳 I 罗玲,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督脉灸如何灸透?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督脉灸如何灸透(春夏督脉灸的理论探讨)

督脉灸如何灸透

春夏督脉灸的理论探讨

冉国平 I 冯婷 I 陈镜竹 I 黄碧青 I 彭佳 I 罗玲

艾灸具有疏风解表 、 温散寒邪 、 活血逐痹 、 拔毒泻热 、 回阳固脱 、 升阳举陷 、 温通经络 、 消瘀散结 、 防病保健 、 延年益寿的作用叫艾灸的取效受多种因素影响 : 艾灸的刺激量 、 艾叶的储存时间 、 艾绒的纯度和产地 、 施灸时采用的方法和机体特异性叫如艾灸的治疗作用与施灸温度和面积关系密切叫李梦等冋发现在艾灸 “ 中皖 ” 穴后 , 当穴位周围的皮温超过 45t 时 , 与镇痛相关的延髓背侧网状核神经元的激活骤然加强 , 表明该核因介导Tc- 纤维伤害性感受器的信号传导 , 发挥热灸的镇痛效应 。同时 , 热灸镇痛也需要空间. 研究证实 , 当施灸面积直径小于1.5<m 时产生的镇痛效应非常有限 , 只有在艾灸面积直径达到2~3cm 时才可产生比较充分的镇痛作用叫因此 , 面积大 、 灸量足 、 时间长以及较高温度的督脉灸能发挥艾灸的治疗作用 。

《 庄子• 养生 》 曰 : “ 缘督以为经 , 可以保身 , 可以全生 , 可以养亲 , 可以尽年 。 ” 传统督脉灸施灸时取穴多采用大椎穴至腰俞穴间督脉段及夹脊穴和膀胱经第一侧线与第二侧线上的穴位 。《 难经• 二十八难 》 曰 : “ 督脉者 , 起于下极之俞 , 并于脊里 , 上至风府,入于脑 。 ” 督脉与心 、 脑 、 肾 、 胞宫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 , 与手足三阳经 、 带脉 、 阳维脉交汇 , 因此 , 督脉又被称为 “ 阳脉之海 ” “ 十二经脉之海 ” 。 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 , 是沟通联系两经的枢纽 , 刘力源等 E 将夹脊穴归于督脉 ,通过督脉的经络理论解释夹脊穴 , 从而扩大了夹脊穴的治疗范围 , 形成了一个 “ 治疗带 ” 。 足太阳膀胱经又称 “ 巨阳 ” , 其脸穴分布从头至足 , 是阳经中循行最长 、 穴位最多的经脉 , 为人体阳气之藩篱. 膀胱经的背俞穴 , 是脏腑精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脸穴 , 与五脏六腑相通. 从而起到调节脏腑功能 、 振奋人体阳气的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 肾为先天之本 , 激发膀胱经的经气 , 可间接补充肾气 , 滋养先天 , 达到强身 、 益寿延年的目的: 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阴肺经相通 , 肺主阴分之开. 可布散津液于体表 , 膀胱主阳分之开,可把卫阳宣散于腸理网 。 《 素问 •经脉别论 》 指出肺有 “ 通调水道 , 下输膀胱 ” 的功能 , “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 ” 的应用指的是因肺气的宣降功能失常引起的水的代谢失司可选取膀胱经上的穴位进行治疗,起到温阳利水的功效从现代解剖学对人体的认识来看 , 膀胱经上的背俞穴是治疗阳虚 、 气虚的重要穴位 。 一部分阳气与神经功能有关 , 脊柱里脊髓有脊神经 , 在脊柱两旁走行 , 脊神经的分布与内脏对应 , 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穴位 , 可以通过对神经的影响实现阳气的某些功能叫督脉灸结合了针刺 、 灸法 、 中药外敷等多种疗法的优势 , 起到激发全身经络的功能 , 调节周身气血,调整脏腑虚实 , 振奋人体阳气的作用。

2 春夏养阳与督脉灸

2.1 春夏养阳

春夏养阳即在春夏之时保养阳气的养生法则 。 在大自然中 , 位于北半球的我们可以观察到 : 由春至夏 , 白日变长,气温逐渐升高 , 植物萌芽渐至蕃秀 , 动物日趋活跃,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此时阳气是一个生长 、 升发的过程 , 而夏至阳盛到次年的冬至 , 则是一个阳收 、 阳藏的过程 。 因此 , 在立春至夏至的时间段 , 气温开始逐渐回升 , 阳气由沉而升,夏至为阳气上升至极点后逐渐开始收藏的时节 。 如此四季更替 , 阳气处于一个不停的运动状诚 。

故在春夏之时补阳是为了帮助那些阳气生发不足或本身阳气虚弱之人 , 推动阳气能够顺利到达夏至 , 进一步助推阳气能够顺利到达来年的冬至,使人体内的阳气得以和四季中阳气的变化同步,起到养身保健 、 防病治病的作用 。

2.1.1 春季养阳 《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汨 : “ 春三月 … 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 ” 春季在五行中属木. 与肝相应 , 肝主疏泄 , 喜条达而恶抑郁 , 其在志为怒 , 肝气的升发与春气对应 , 春季一阳生 , 木性舒展条达 , 故应顺其舒展之性 ,使情志舒缓生发 , 勿抑阳之生发円 。 当阳气生发不足或自身阳气虚弱之时 , 就会出现畏寒肢冷 、 神疲乏力 、 少气懒言 、 情绪低沉等一些临床表现 。 因此 , 在情志方面 , 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升发之性,保持心情愉快 , 心胸开阔 , 不应随意动怒 , 以免损伤肝木生发 , 影响阳气的生长 。 《 素问• 脏气法时论 》 曰 : “ 肝主春 ,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 肝色青,宜食甘 , 粳米 、 牛肉 、 枣葵皆甘 。 ” 在饮食方面 , 春季时肝木与五味中的酸对应 , 多食酸则容易引起肝木过旺而影响脾土的功能 , 因此饮食中应多食甘味之品 , 以起到补益脾土的作用 。 在生活起居方面 , 由于春季阳气初生未盛 , 天气乍暖还寒 , 人体阳气升发开始趋于体表滕理 , 抗寒能力弱 , 宜采用 “ 春捂 ” 的方式保养微弱之阳气 , 晚睡早起 , 适当参加户外活动 , 顺应阳气的生发之性 。 这是春季的养生养阳之道 ,

2.1.2 夏季养阳 《 素问• 六节脏象论 》 曰 : “ 心者,生之本 … … 为阳中之太阳 , 通于夏气 。 ” 夏属火 , 与心相应,夏季是四季中阳气最盛的季节 。 在夏季 , 天气炎热 , 万物生长繁茂 。 《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 曰 : “ 夏三月 , 此谓蕃秀 … … 夜卧早起 , 无厌于日 , 使志无怒, … … 此夏气之应 , 养长之道也 。 ” 说明夏天阳气较盛,天气炎热,容易出现身热 、 汗出 、 口渴等症状 。 而火性炎上 , 顺其升发之性则使华英秀丽,呈现生机盎然的景象 , 使气泄而不郁 , 不因天气炎热而烦恼 , 犹如所爱在外 , 心中没有郁怒叫当夏季阳气升发不足或自身阳气虚弱时就会出现汗出不畅 , 甚至无汗 , 烦躁郁怒等临床表现 。 因此,在生活起居上 , 宜适量运动 , 使身体出汗 , 让体内阳气能够宣通开泄于外 。 在饮食方面 , 由于阳热亢盛于外 , 伏阴潜藏于内 , 故不可过食寒凉之物 , 以免损伤脾胃的阳气 , 多清淡饮食 , 少食肥甘厚腻之品 , 减轻脾胃的负担 , 通过脾土的运化作用 , 推动阳气的运动 。 这就是夏季养生养阳之道 。

2.1.3 春夏养阳的现代研究 《 素问• 六节藏象论 》 曰 : “ 心为 ’ 阳中之太阳 , 通于夏气 ’ … … 肝为 ’ 阴中之少阳 , 通于春气 ” 四时中 , 肝 、 心分别与春夏相对 。 “ 春夏养阳 ” 就是让元阳化生充足 ,卫阳之气充盛 , 使 “ 正气存内 , 邪不可干 ” ㈣ 。 《 时空免疫学 》 研究证实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人体外周淋巴细胞数量在 7-9 月份最高 . 12~3 月份最低;而中性粒细胞 、 巨噬细胞数量则与此相反 。 血清免疫球蛋白亦有季节性 .IgAJgM,IgG 均在秋冬季节8~1 月份 ) 达到年变化峰值, C3 补体的含量冬季高于秋季 。 许多人体免疫功能 , 如免疫吞噬 、 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 自然杀伤细胞 ( NK) 活性以及对毒物的反应具有季节性冋,西医的免疫功能类似中医的阳气,反映了人体免疫与自然具有相同的节律性 。 现代研究证明 , 穴位敷贴能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 改善机体反应性,选取温阳散寒 、 温肺化饮的中药和背部与肺脾肾相关的背俞穴 , 在阳气最旺的伏天治疗 , 可以起到扶正祛邪 、 温阳散寒的作用 。 穴位敷贴可以降低人体细胞因子 IL-4 及 IL-13 的水平 , 提高 IL-10 的水平 , 证明穴位敷贴对人体免疫有积极作用. 肯定了中药穴位敷贴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1 叫徐君逸等冋在治疗阳虚型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中 , 选取天突 、 大椎 、 肺俞 ( 双侧 ) 三组穴位 , 在 7-9月纳入支气管哮喘 103 例 , 总有效率为 92.23%, 说明冬病夏治效果明显 。 顾丽梅等网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成两组 , 每组各20 例均辨证口服中药 , 治疗组在口服中药基础上选取关元 、 足三里 、 肾俞 、 命门等穴位进行穴位敷贴 , 共治疗 8 周 , 治疗前后检查免疫功能 ( 包括 T 淋巴细胞及亚群 , 白介素 -2 ):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均有改善 , 部分免疫指标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 , 表明加用穴位敷贴可进一步提高部分免疫功能 。 洪标华 2 将脾胃虚寒型慢性腹泻的患儿分成两组 ,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 ,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 予理中丸加味联合穴位敷贴治疗 , 结果表明治疗后试验组的 IgA 、 IgG 和 CD4/CD8 显著高于对照组 。 由此可见 , 运用春夏养阳的方法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 改善机体的反应力 , 增强抗病能力 。

2.2 春夏养阳与督脉灸春属木属肝 , 夏属心属火 , 在春夏之时养其阳气是顺应四时养生的法则 , 顺应春夏的生长 、 升发之性 ,对一些素体虚弱 , 身体阳虚之人适合在春夏之时补其身体中的阳气 , 从而达到 “ 正气存内 , 邪不可干 ” 的目的 。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督脉灸可以振奋阳气 , 调节脏腑功能 。 笔者研究生导师罗玲教授在传统督脉灸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 将艾灸 、 针刺和中药三者相结合 , 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 , 总结出因阳虚引起的肺系疾病 ,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喘嗽;脾胃虚寒引起的纳呆 、 腹痛 、 腹胀 、 腹泻 ; 以及生殖系统疾病. 如女性寒凝胞宫引起的痛经 、 月经不调 、 不孕和男性的阳痿 、 精冷不育等丰富的治疗经验 , 具有良好的效果 。 在春夏时节,通过大面积的督脉灸配合针刺及辛温的中药外敷 , 可培补人体真阳 , 弥补秋冬季节阳气不足 , 达到抗御阴寒之邪 、 预防或减轻疾病发作的目的. 这也是 “ 冬病夏治 ” 的广泛运用 。

3 春夏督脉灸的临床应用

督脉灸的临床应用广泛 , 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 对阳虚质患者能起到改善体质 、 提高免疫力 、 抵御外邪的作用许春秀等 m 将治未病门诊行冬病夏治的 180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 对照组予吸入舒利迭治疗 , 三伏贴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敷贴治疗 , 联合治疗组在三伏贴组基础上行督脉灸治疗 , 观察临床疗效 ; 结果发现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1.7%, 三伏贴组总有效率为 78.3%,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1.7%, 表明穴位敷贴联合督脉灸治疗对支气管哮喘能显著改善症状并减少复发 ,改善生活质量 。 贾琼等 w 探讨了督脉阳虚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联系 , 提出通调督脉. 进而振奋督阳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新思路 , 为临床提供借鉴 。 何田田等 “ 研究发现补肾养卵方和督脉灸联合使用 , 能调补肾之阴阳 , 促使卵泡发育 , 提髙成熟卵泡排卵率 , 有效避免了西药治疗中卵泡与子宫内膜生长不同步的问题 。 刘源香等 ㈣ 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痰湿 、 血瘀体质有关 , 将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 17 例患者 , 运用督灸疗法每周治 1 次 , 连续治疗 9 次后观察疗效 , 总有效率达82.35%, 表明通过督灸补虚泻实 , 不仅可以软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还能改善痰湿血瘀体质,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还有研究者将督脉灸运用于脾肾阳虚型疾病 , 如 2 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 慢性功能性便秘等叫叫都取得较好疗效 。

4 讨论

《 医宗金鉴 • 刺灸心法要诀 》 曰 : “ 凡灸诸病 , 火足气到 , 始能求愈 。 ” 只有足够的灸量 , 才可以产生灸感 , 在灸感的刺激下 , 艾灸的疗效才可产生冋 。 督脉灸疗法具有艾灸面积大 、 灸量大 、 火力足 、 时间长 、 治病范围广 、 疗效确切等特点叫现代医家对此有很多研究 , 高希言等冋在不同灸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中表明 , 灸量增加可以增效 , 针刺结合透灸 60min 效果优于针刺联合透灸 40min 和 5()min 组 , 表明灸量及艾灸的时间是取效的关键. 赵俐黎等冋的临床观察证实大面积的疗法改善亚健康阳虚体质的疗效优于传统的艾灸 , 克服了传统艾灸的施灸部位小 、 灸热不均 、 易烫伤等缺点. 值得临床推广 。 朱林林等 ㈣ 在火龙灸治疗肾阳虚衰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报道中 , 表明火龙灸依靠强大的温通作用 , 在治疗免疫性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 , 治疗时间在 4 月中旬 ,3 个疗程之后随访 3 个月未诉病情复发 , 该病例将 “ 春夏养阳 ” 与 “ 灸法 ” 紧密结合 , 事半功倍 。

春夏养阳理论源远流经过历代医家的发挥和临床实践 , 结合现代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 , 逐渐总结出了一系列养生养阳的方法 , 对素体阳虚之人在春夏之时行督脉灸法 , 可以起到调和阴阳 、 改善阳虚体质的作用 , 值得临床推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