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用项目遇挫否定(不能用项目遇挫否定)

五年前,全球经济逐步趋缓,以西方为主导的攫取型的全球化发展模式日渐步入困境,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造成了严重冲击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乃至停滞期;美国单边主义日趋明显,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欧洲债务危机久拖未决,难民问题逐渐扩散,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不能用项目遇挫否定?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不能用项目遇挫否定(不能用项目遇挫否定)

不能用项目遇挫否定

五年前,全球经济逐步趋缓,以西方为主导的攫取型的全球化发展模式日渐步入困境,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造成了严重冲击。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乃至停滞期;美国单边主义日趋明显,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欧洲债务危机久拖未决,难民问题逐渐扩散。

全球经济发展需要新动能,国家间的合作乃至全球和区域一体化急需要新的合作模式。

在此背景下,中国向世界发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合作理念与世界各国签署经济合作协议;以“要想富,先修路”的中国经验倡导各国拉动经济要从发展和改善基础设施做起;以中国特有的“和”文化倡导互利共赢的“贸易畅通”;以“汇通天下”的理念推动货币流通;以“国之交在亲民”的朴素道理,加深各国间的“民心相通”,呼吁各国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积极推动建立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担的“责任共同体”,和共享繁荣与稳定,互助危机与灾难的“命运共同体”。

五年来,“一带一路”取得的成绩超预期,回顾“一带一路”的五年经验,更加坚定“一带一路”建设的信心。中国网观点中国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回顾“一带一路”这五年。

中国网观点中国:五年前,“一带一路”是在什么样的国际背景下提出的?

王义桅:五年前,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时,世界各国尚未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单从贸易方面来讲,金融危机之前,世界贸易的增长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倍以上,金融危机以后,贸易的增长低于世界经济增长。痛则不通,要打通,“一带一路”形成的五通理念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

资本导向的全球化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资本过度逐利的行为导致了很多产业、实体经济受到冲击,造成富者愈富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通过产能合作,国际装备制造走出去,互联互通、战略对接,把中国优势,比如基建、资金、技术、人才、发展经验等方面对接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优势,这些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比较廉价,相当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水平,通过政策对接形成新的优势互补,挖掘新的增长空间。同时让中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导向走向投资导向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的思路也正在调整,美欧造成了全球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中国产品大量积压,出现了所谓产能过剩的情况,但过剩的产能实际上也是一种优质富余的产能。调整改革开放思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给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应对全球化,这是当时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

中国网观点中国:时至今日,从目前的国际形势来讲,“一带一路”处在一个怎样的定位上?

王义桅:五年以后,“一带一路”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目前,实体经济逐步复苏,包括欧洲也逐渐走出了债务危机,但是世界经济前景并不明朗,动力并不是很充足,并且逆全球化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现象愈发严重,新一轮高标准全球化和低标准竞争逐渐形成,发展导向、规则导向的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

能否应对全球化逆转,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冲击,防止高标准全球化对世界造成新的阵营分裂,推动国际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贸易,“一带一路”倡议在这种局面下,显得更加重要。

“一带一路”的定位从原来基于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区域性合作架构,现在已成为一种打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和共商、共享、共建的新型全球治理角度,一直到最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平台,所以“一带一路”的含义是在这三个层面不断升级的过程。

中国网观点中国:“一带一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推进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成长的烦恼”,那么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烦恼”?

王义桅:“一带一路”是世纪工程、百年大计,不能用最近五年的发展、不能用少数项目遇到暂时性挫折就来否定“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成功

像大型基建项目,在一些政局振荡、政策变动的国家会受阻,新旧政府更迭,大型项目容易形成“政治攻击的靶子”,所以不是这个项目本身不好,因为新政府上台是很多利益集团的代表,肯定要清算前政府的利益,属于一些国家国内政治炒作的现象,并不是“一带一路”做错了什么,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反复强调,欢迎中国投资,支持“一带一路”,所以,并不是取消两个大项目就反对,这一点要搞清楚。

世界经济本质上已经实现全球化,而各国政治是较为独立的,有些国家的政治周期也就两年,甚至几个月的,但大型基建项目周期都是很长的,回报速度也相对缓慢。要长远考虑问题,中国决策者有“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的战略眼光。但是,一些国家并没有这样的眼光,选举政治的周期性,有时候尤其把中国大的项目那来说事,政客们看的都是短期效应,像马哈蒂尔要兑现他的竞选承诺,就必须做短、平、快的事情,担心债务问题,把它停掉,中方也表示理解。

中国网观点中国:“一带一路”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为“一带一路”做了哪些贡献?

王义桅:“一带一路”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对中国老百姓来讲,衣食住行更方便了,比如现在餐桌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红酒、奶酪、水果品种越来越丰富,中欧班列把欧洲大量的橄榄油、啤酒带到了中国餐桌上。老百姓出国旅行等选择的余地更多,留学、工作免签证,出国更加便利化。对于国家来讲,“一带一路”更有利于中国将来从事中国制造、创造、创新,而不是一直处于世界工厂的定位上。

中国做了哪些贡献?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议者,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每出访一个地方,包括在国内接见外宾,主席都是身体力行推动。所以中国是一个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大量企业不断走向世界,让全球化当地化,更多造福广大民众。

从“五通”角度来讲,政治沟通方面,现在中国跟10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专业性协定、准则、规则的协调等,政策沟通中国做了大量的事情,搭建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平台,以及各种各样“一带一路”会议、协调机构,包括香港,中国各地方政府也非常积极推动跟相关地区和国家的“一带一路”协商。

设施连通方面,重大的设施项目,有的已经开工,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早已收获,还有“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对接也已推进,大量示范标志性项目落地,给“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贸易畅通方面,推动2.5万亿贸易增长,应对逆全球化,带动世界贸易的繁荣,“一带一路”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服务贸易的推广,电子商务、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等新型贸易形态正在丰富全球贸易结构,也推动中国贸易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型,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话语权,提出更加有包容性的贸易秩序安排,而不再是原来的对抗模式。

资金融通方面,成立了亚投行丝路基金,股权投资、债权投资、风险投资和大型基建等融资方式,目前已经形成九大融资平台,还有很多货币互换服务,包括EPC模式和PPP模式,都给资金融通提供了很大便利,有助于应对美元霸权体系风险,造福广大民众。

民心相通方面,比如孔子学院,现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中国。(责任编辑 蒋新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