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1)

退思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是一座具有晚清风格的名园,用地面积虽小,却集多种造园手法于园内,主题鲜明,景面文心。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2)

退思园的初代园主人是清代光绪十一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被弹劾革职后,返回故乡同里,耗资十万两白银建造宅园,并请镇里诗文书画的雅士袁龙主持设计。园名取自《左传》的“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句。以示自己反省己过,韬光养晦之意。此主题贯穿于整座园林营造中,园中许多景物的取名中也能窥见踪迹,构成了退思园的文化主基调。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3)

退思园占地面积5674平方米,建筑面积2622平方米,横向布局,整体布局从西向东依次是宅邸、过渡小庭院、园林3个部分。其中的园林部分是其中的精华。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桥廊榭轩,都围绕一个中心水池而建,并紧贴水面而造,被称为苏州园林中最为著名的“贴水园”。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4)

退思园布局隽巧适度,全园简朴淡雅,水面过半,建筑皆紧贴水面,园若浮于水面。园内绿水荡漾、古色古香,犹如步入天然水墨画中。岁寒居、水香榭、退思草堂、眠云亭、天桥等一众美景正是“莫道园林小,佳境知多少”的写实。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5)

住宅分内外两个部分,外宅为三进厅堂,了寻常起居的厅堂之外,尤以“走马楼”为特色。东侧内宅,建有南北两幢各五楼五底的'畹香楼',楼与楼之间由东西双重廊与之贯通,形成走马楼格局,称'走马楼',为江南之冠。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6)

中部庭院凭借叠石与景观建筑,在住宅与花园起到了过渡作用,有迎宾待客的功能。庭院是以回廊围合而成,院南建有迎宾馆、岁寒居,做主人会客、宴客之处;院北建有坐春望月楼,是供客人居住。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7)

船舫一般邻水而建,退思园小庭院中船舫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叶“旱船”。于庭院中立船舫,令人眼前一亮,其意更是别具心裁,船头朝东,正是有将游人引往东部“胜景”之意,它与院子内的湖石花台相对,而湖石花台所遮挡的景色,正是通往东部园林区的月洞门。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8)

东部为全园的精华,全园景观富于变化、主次分明、园内有园、空间布局巧妙,充分利用水面有限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景观,是以少胜多的园林佳作。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9)

穿过月洞门,就是园林区的第一处建筑,邻水亭“水香榭”,全园景色豁然开朗,但见碧水悠悠,四周建筑环列有序,绿树掩映,山石苍古。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10)

自水香榭向北游览,可达园林区的主体建筑“退思草堂”。草堂位于中心最北岸,也是全园体量最大的建筑,古朴素雅,却别具一格。草堂为卷棚歇山顶,鸳鸯厅构筑,厅内有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所书的传世名品《归去来兮》碑拓。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11)

过草堂东侧的三曲桥,可至“眠云亭”。亭名取自唐刘禹锡诗中“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卧石人”诗意。亭子立于山石之上,藏于草木掩映之间,登上小亭,视线豁然开朗,对岸的水香榭,退思草堂,莲花池一览无余。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12)

菰雨生凉轩位于全园东南角,是一处临水小轩,位于水系凹处,更添幽深雅致。轩名取南宋姜夔《念奴娇》词“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句意。一曰取意西湖“三潭印月联句“凉风生菰叶,细雨落平波”句意。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13)

此轩背临荷池,原轩周植荷花菰蒲,芦苇摇曳,轩南植芭蕉棕榈,夏秋时节,轩内凉风习习,荷香阵阵,有”冷香飞上诗句“的妙趣,逢阵雨突至或细雨淅淅之时,荷叶、菰蒲、芦苇、芭蕉自成乐器,相和成妙音。轩内有联:“种竹养鱼安乐法,读书织布吉祥声”,据传由彭玉麟赠给园主任兰生,意在劝慰其官场失意。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14)

菰雨生凉轩,轩小而简朴,其名及周围草木,都暗示了此处环境淡泊、凄凉,隐晦的表达了主人官场失意,内心略为凄凉的心境,由高耸的眠云阁之畅怀,一路下降至贴水小轩,园主人将跌宕的心境,巧妙地隐于此间。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15)

自菰雨生凉轩远望,可望见池东北角,由水香榭,全园制高点揽胜阁,与主体建筑退思草堂组合而成的美丽风景,三座建筑高低错落,进退有致,变化中又富有韵律美。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16)

过菰雨生凉轩,向西有跨水“天桥”,穿而可至辛台,为一二层鸳鸯厅。出辛台向北,至退思园第二座舫形建筑——闹红一舸。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17)

闹红一舸取名自南宋姜夔《念奴娇 闹红一舸》中“闹红一舸记来时, 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句意。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18)

红色小船浮贴于池上,似小舟将行,人立于船头,见微波荡漾,山色翠微,恍如遗世隐居,飘然欲仙。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19)

退思园的二船:旱船与闹红一舸,极富趣味与深意,作为景观建筑而言,点缀了空间,点缀了水系,破除了方形庭院与所有建筑都环池而布的呆板;于人文精神而言,小舟总是一个含有远航期望的意向,出世隐居的主人,将心中那一分再次入世的高志,隐晦地托于这二小舟上。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20)

过闹红一舸,经九曲廊后就可再次回到水香榭,完成绕池一周的游线。回廊上设九扇漏窗,内嵌石鼓文,是一种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21)

九幅漏窗,书九个字,连成李太白诗句“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所谓“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诗意,体现园主人淡泊功名、寄情山水的洒脱。游览意趣与园林意境倍增,故此九窗也称“诗窗”。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22)

退思园的设计高明之处,不仅在布局精巧,更在主题鲜明。布局精巧体现在一是园内建筑进退有致,高低起伏,使之在小面积内布置如此多的建筑也不显得逼仄呆板;二是充分利用了建筑之间的对景关系,形成了一条纵向,两条对角的视觉轴线,达到了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23)

主题鲜明在全园围绕“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而展开,是景面文心的佳作,更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赤胆忠心隐晦地融合于园林山水间,让美景与忠魂永存于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同里古镇。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24)

退思园的风光果然名不虚传!各种楼亭宇轩都像漂浮在水面上一样,颇为震撼!东方水城里的古镇确实有水的灵秀美,景色独特、文化丰富与设计颇具匠心而深受世人关注。

清代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精典)(25)

退思园是小型园林的典范,在有限的地域和空间内,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天然博物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