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陵方言 漫谈高陵方言在高陵

我出生在高陵,听到的第一个音节就是高陵方言,上大学之前也一直生活在高陵方言的浸润中。从上大学离开高陵,到工作后定居他乡,大多时间在外地生活,说方言的机会骤然减少,竟也学会了另一种方言,因此便有机会在不同地域方言的对比中逐渐增加了对高陵方言的认识。因为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只能漫谈了。希望不可避免出现的纰漏,能用一腔思乡念乡之情来弥补。

西安高陵方言 漫谈高陵方言在高陵(1)

高陵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因境内奉正原原体高隆,又因称原为陵而得名。境内一马平川,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294平方公里,总人口35.11万人。高陵建于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是全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境内有唐昭慧塔、李晟碑、东渭桥遗址等古文化遗迹以及泾渭分明等自然奇观。两千余年来,通过文字我们得以看到高陵地域文化绵延不绝。此外,通过口耳相传承载传统文化的方言,除了与文字一道传承文化,本身也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西安高陵方言 漫谈高陵方言在高陵(2)

有人曾说,秦腔中使用的方言最接近今天泾三高(即泾阳、三原、高陵三地)的方言。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泾三高方言至少较多地保留了关中古方言在语音上的特点。所以研究高陵方言在语言学范畴应该还是很重要的。

西安高陵方言 漫谈高陵方言在高陵(3)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能说得出口的方言都能写得出文字。随着文字只被少数人掌握的年代的逝去,以及语言自身的发展变化,很多文字成了生僻字,但这些文字却以方言的形式代代相传。

西安高陵方言 漫谈高陵方言在高陵(4)

比如,在高陵方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瞀乱”(mú luan),因为经常用又找不见对应的字,所以就用“木乱”代替了。其实早在先秦时,宋玉所作《九辩》便有“忼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的表述。这里的“瞀乱”意思与今天无异,指的是就是头脑昏乱。因为瞀从目,所以不难推测是从视线昏暗引申到精神昏乱之意。又如,表示“头”的“颡”(sá)字经常被写成“撒”。东汉许慎所作《说文解字》解释为“颡,额也。”也就是额头的意思。《孔子家语·困誓》里形容孔子容貌“河目隆颡”,这里“隆颡”的意思就是额头高而突起。“颡”普通话读作sǎng,与sá音近,所以不排除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用表示额头的颡来代替整个头部。再如,蒸制食物时用到的“甑箅”(jīng bīer),这个词生活中经常提到,但却鲜见在文字记录上。虽然甑、箅已从瓦制、竹制发展到金属制甚至其他新材料,但方言却使它的名称穿越千年而依旧鲜活。还有,称地面为“脚地”(qué di),如果不了解声母j和q因为发音部位相同容易相混变转,大概也就不知道这个经常说的qué竟然就是经常写的“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西安高陵方言 漫谈高陵方言在高陵(5)

西安高陵方言 漫谈高陵方言在高陵(6)

高陵方言把额头叫额颅(èn lou),把肩膀叫胛骨(jià gùer),把脖子叫脖项(pó hang),把好叫嫽(liáo),茶浓叫酽(niān),形容醪糟为醅(pei),把丢东西叫遗(yí),把找东西叫寻(xín)。试想,我们把这些方言用普通话读出来得是多么的文绉绉,多么的有文化啊!这便是方言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西安高陵方言 漫谈高陵方言在高陵(7)

西安高陵方言 漫谈高陵方言在高陵(8)

此外,高陵方言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用声调区分人称代词单复数。而普通话中通常是加词缀来表示复数:“我”是第一人称代词单数,复数是“我们”;“你”是第二人称代词单数,复数是“你们”;“他”是第三人称代词单数,复数是“他们”。在高陵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单复数都是“我”,读ŋè时表示单数“我”,读ŋě时表示复数“我们”;第二人称代词单复数都是“你”,读nì时表示单数“你”,读nǐ时表示复数“你们”;第三人称代词单复数都是“他”,读niā时表示单数“他”,读niǎ时表示复数“他们”。记得上次给几个外地朋友讲这些,他们竟饶有兴致地认真听完,看来方言还是很诱人的。

西安高陵方言 漫谈高陵方言在高陵(9)

西安高陵方言 漫谈高陵方言在高陵(10)

现在有些人认为方言土得掉渣,说普通话“洋气”,甚至还有些人阻止孩子学说方言。但在我看来,普通话就是一种交流工具,而方言是文化。在很多时候方言还能帮我们大忙。举一个例子,很多人难以区分“做”与“作”两个字的意思和用法。的确,这对普通话里的同音字经常在关键时刻给人出难题,有时还难住了经常爬格子的材料人。要是会说高陵方言,这就不算难题了。因为在高陵方言里,这两个字可是两个读音,比如把“做作业”读作zōu zuó nie。读zōu时“做”组词如做饭、做菜、做好事;读zuo时“作”组词如作业、作难、作报告。不难发现“做”常与具象的事物组在一起,而“作”常与抽象的事物组在一起,这样就很好区分了。再比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个词“扶志扶智”,这里的“志”与“智”在普通话里是一对同音字,所以不看文字只听人说的话,容易给人一种把一个词重复读两遍的错觉。但在高陵方言中“志”读作zī,例“志气”读作zī qī;“智”读作zhī,例“智慧”读作zhī huī。所以“扶志扶智”用高陵方言就很好区分了。这也算得上是古老方言在新时代的新作用了。

西安高陵方言 漫谈高陵方言在高陵(11)

西安高陵方言 漫谈高陵方言在高陵(12)

方言是人类生活的活化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社会发展变迁日渐深入,方言也像历史上一样在不断融合变化。即使我们阻挡不了方言的发展变化,但为了避免子孙后代走上不知方言为何物的道路,我想我们还是要未雨绸缪,大胆地学说方言,深入地研究方言、努力地推广方言!

西安高陵方言 漫谈高陵方言在高陵(13)

作者简介:

李聪,男,1989年12月出生,高陵区张卜街道办事处庙西村人,中共党员,法学硕士,现供职于延安市委理论讲师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