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祖逖的历史故事(闻鸡起舞的祖逖)

文|熊仔论古今(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关于祖逖的历史故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祖逖的历史故事(闻鸡起舞的祖逖)

关于祖逖的历史故事

文|熊仔论古今(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提到成语“闻鸡起舞”,想必读者朋友们都不陌生了。而大家对于“闻鸡起舞”的主人公祖逖应该也是不陌生的吧?说白了,祖逖就是一位有志青年,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为了东晋呕心沥血。可是他的结局并不怎么完美,他的人生也是充满了遗憾。今天就带领大家了解一下祖逖的精彩人生。

祖逖出身官宦世家,年少时曾与刘琨“闻鸡起舞”

祖逖的祖家在范阳当地可称得上名门望族,连续几代都有省部级的大官。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祖逖年少即胸怀大志。而且他为人光明磊落,不拘小节,仗义疏财,慷慨豪迈。总之一看就是有为青年,深受宗族及乡邻敬重。

他成年后奋发图强,博览群书,知道缺了知识不行,最后修成了文武全才。那时还实行举荐的制度,郡、县一级分别举荐他为孝廉、秀才,他都没有接受。此时已天下动荡了,对于这些虚名祖逖不屑一顾。因为乱世之中,比之文人的虚名他的心中怀有更大的抱负。

后来,祖逖与刘琨一同任司州主簿,就是文书类的工作。刘琨将来位居大将军,祖逖对他精神上正能量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两人非常投缘,那叫一个好呀,好到同睡一张床,同盖一床被子。纵论天下大事,夜深谈得兴起,裹着被子坐起来,精神亢奋地说:“如果天下大乱了,你我二人可得干出一番大事业!”

有一次,祖逖半夜听到鸡叫,立马坐了起来,说:“这是鸡在提醒我们呀,是催促我们发奋图强呐”!于是俩人就跑到屋外舞剑练起武来,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由来,由此可见祖逖与刘琨都是常怀大志之人。

祖逖在“重文轻武”的氛围中辞官,举家“衣冠南渡”

在祖逖25岁时,“八王之乱”爆发。一群司马家的人为了皇位打得昏天黑地,自家人打得兴起,生生的把自家天下弄得奄奄一息。祖逖因少年就有好名声,雄才大略远近闻名。在这乱世频仍的年代,那些大王们也是求才若渴,纷纷招募祖逖。祖逖也为司马家不少藩王效力过。

在跟随东海王司马越征战后,也是仅跟随他一人。司马越十分器重他,封他为参军、济阴太守。此时祖逖母亲刚过世,按旧制为母守孝,没有赴任。

在他45岁时,洛阳陷落,祖逖率宗族乡党数百家南下。到淮泗避乱,算得上宗族大逃亡了。他一路步行,把车马让给妇孺老幼。又把粮食、衣物和药品,凡是有用的物品皆分给族人。途中遇到绿林劫道的,祖逖文韬武略。总能使族人化险为夷,度过难关。

族人一致推其为领头,一路带大家前行。到达徐州后,被司马睿任命为徐州刺史。这也就是成语“衣冠南渡”的由来,可见祖逖是个爱民如子之人,这也就是他深受大家爱戴的原因了。

祖逖上书司马睿北伐,却遭司马睿尖酸之举打发

祖逖到达徐州两年后,晋愍帝即位。任命司马睿为大都督,总管陕东军政一体大事,给了司马睿这个大官职后,最重要的目的显露了出来。给了你大权,是让你来洛阳保护我皇帝的呀,命其率兵赴洛阳勤王。当时,司马睿正开发江南这鱼米之乡呐,根本不想北伐,况且这种事也有可能让自己兵力受损。

祖逖此时忧国忧民的情怀大发,他对司马睿说道:“现在西晋天下大乱,烽烟四起。并不是皇帝昏聩无道,老百姓才揭竿而起。而是因为那些同姓的王为了那个所谓的天子之位,丝毫不顾及天下大局,给了那些少数民族可乘之机。如今北地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心中燃起反抗的火焰,想为了自己的家园而奋勇斗争。

大王如果能派将领北上出击,让我统领人马。那些江北的豪杰有识之士必定蜂拥而来,积极响应。就算是沦陷区内的人们也会倍受鼓舞,信心大增。照此下去,甚至报仇雪耻,收复失地也是大有希望的。

司马睿心中虽不愿北伐,但祖逖的话完全是从国家大局出发,没有任何反驳的理由。而他身为大都督,更不能公然反对,灭自己威风。无奈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予他北伐的权利。但却只拨给了千人的粮饷、三千匹布帛,并且让他自己招募将士,自己制造武器。

此种条件可谓更古未有,滑天下之大稽。祖逖看到司马睿虽表面同意,实则尖酸蔑视的态度,他仍是不灰心。因为他知道,这可能是他唯一建功立业的机会。虽千辛万苦,就算刀山火海也要迎难而上。

祖逖艰难踏上北伐征程,讴歌“击楫中流”壮志

祖逖迎难而上,连士兵都没有。就把自己南下所带的宗族乡邻等千把人先带上,渡江北上。行在长江上时,当船行至中流,他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感慨万千。想到山河破碎和百姓流离失所的情景,想到现今自己艰难的处境和有志难伸的愤慨。

豪气冲云天,热血澎湃,手握船楫使劲拍打江面,并大声向天发誓:“祖逖如果不能扫除中原忧患,就像这长江水一去不回”!看着祖逖激情澎湃的誓言,众人也是热血沸腾,誓要跟随祖逖建功立业。清除鞑虏,打出一片天地。这就是成语“击楫中流”的由来,可见祖逖一心为国,鞠躬尽瘁。

祖逖北伐小有成就,却因司马睿不作为而不能力挽狂澜

渡江后,祖逖率军先驻扎在淮阴。没有兵器,就架起冶铁炉子,命人铸造兵器,又招募到就近士兵二千多人。当时兖、豫一带那些绿林好汉占山为王,占据谯城拥兵数千人。表面上臣服于司马睿,挂着朝廷赐予的官衔,私底下干着打家劫舍的事情。还有各种小头目,也都拥兵数百人,于百姓不胜其扰。

祖逖派殷乂去劝降占据谯城的张樊二人。但殷乂却看不起张平,不给其应有的尊重。张平虽是匪也是义气之人,咽不下这口气杀了殷乂。然后就龟缩城内不再出来了,与北伐军对抗,这给祖逖造成了很大的被动。

几经拉锯征战,最后祖逖让人劝降,桓宣单枪匹马勇闯虎穴,说道:“祖逖英勇荡寇,如果你们能作为后援,将会事半功倍。先前殷乂不知深浅,并不是祖逖本意。如果现在和解,既能为朝廷建功立业,又能得享荣华富贵。但若固守顽抗,朝廷一旦派出猛将,你将无法抵挡,不堪一击。周围还有强贼盯着,跟随祖逖才是最好的选择。”

就这样祖逖占据谯城,才算在豫州站稳脚跟。

从此,祖逖把自己的雄才大略终于有了发挥的舞台。力抗石勒,收复河南,并以自己卓越军事才能使石勒大为佩服,息战使人民休养生息。之后司马睿看到祖逖雄才大略,竟有忌惮心理,怕其有二心。竟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出镇合肥,实则为节制祖逖。

祖逖收复河南竟得不到重用,郁郁寡欢。看到内忧外患,朝廷内部互相攻讦。知道北伐难成,不可能有更大作为,导致忧患成疾。

总评:

文武兼备的祖逖在乱世之中,纵有忧国忧民之心。无奈统治者却目光短浅,终致壮志难酬。而西晋之所以会灭亡,就是因为“八王之乱”的祸害。可见古代皇权是个极具诱导的东西,它能让人丧失理智,让人变得不可理喻,所以一些古人往往选择远离。倘若祖逖选择远离的话,那么他应该也不至于受猜忌而忧患而疾吧。那么对此大家有什么要说的么?

更多精彩历史故事,欢迎关注【熊仔论古今】

本文由熊仔论古今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