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二十四至八十一章讲解(道德经解析第五十八章)

道德经二十四至八十一章讲解(道德经解析第五十八章)(1)

【注释】

[1]闷闷:昏昏昧昧,这里指宽厚、质朴的样子。[2]淳淳:忠厚、淳朴。[3]察察:严苛。[4]缺缺:狡黠、报怨、不满足的样子。[5]割:生硬,不自然。[6]刿:划伤。

【译文】

  治理天下以宽大为怀,百姓就会忠厚淳朴;治理天下过于严苛,百姓就会狡诈。灾祸啊,幸福就紧靠在它的旁边;幸福啊,灾祸就暗藏其中。谁能知道最终的结果是祸是福呢?

  没有永远正确的事情,正忽然转化为邪,善也会化作妖孽。世人不懂这个道理,由来已久了。因此圣人处理事情方正却不为难别人,有棱角却不伤害别人,坚持正直却不强迫别人正直,明亮却不耀眼。

道德经二十四至八十一章讲解(道德经解析第五十八章)(2)

【解析】

  老子再次阐明并提倡无为而治。“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与上一章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意思一样。治国政令严苛,其目的本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但其结果正好使人民变得狡诈。司马光甚至认为,政令太多、太烦琐是亡国的征兆,他说:“叔向有言:国将亡,必多制度......。”

  老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发,人民在战乱中苟且活命,时刻担心灾祸降临。老子把这一切归结于社会的变迁,更古时,百姓生活安定,天下大治。后来人们产生了私有观念,社会出现了等级,有了等级便有了压迫,有了压迫就有了反抗,也正因此开发了人们的心智,开始利用聪明制造各种奇物,而这些奇物进一步滋长了人们的邪风,思想与行为都为之改变,而这些思想与行为早已脱离大道。在当时人们私欲极度膨胀,热衷于名利争夺,为此不惜血流万里,生灵涂炭。演变到现在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对动物的肆意捕杀,对环境造成的具大污染等,我们为追求“美好”所作出的狂妄行为,造成的结果中隐藏着巨大的灾祸。

道德经二十四至八十一章讲解(道德经解析第五十八章)(3)

  老子提示祸福相互转化这一普遍社会现象,除了上面相对生涩讲述,最著名的就是《淮南子·人间训》中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塞翁就因为失马这件事情,家里的祸福转化了几次。知道祸福转化的道理之后,当我们面临幸福之时,千万不可得意忘形,而更应慎之,以免乐极生悲;反过来,当我们面临灾祸时,不必怨天尤人,而应想方设法,固执利导,争取使灾祸得以化为。

欢迎留言、评论、转发!

部分图片与文字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站内联系作者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