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极为难解,义理差距大,文本差异和解读不同是主要原因。

细研经文,宗旨基本清晰。此章经文继续宣说“以无事取天下”的奥义,并结合民间的原始信仰来宣说道力不可思议。“道莅天下,其鬼不祟”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道莅天下”,治大邦如同小菜一碟,与“无事取天下”(释德清:“取”即轻取、极易)同义。道行在地上,则鬼不作祟,圣人不害鬼,阴阳和顺,国泰民安。老子此章的特殊意义就是继承民间信仰,对具有民间宗教信仰的下层弟子说法。

孔子说:“敬畏神而远之”,老子则说:“道莅天下,其鬼不祟”(王弼本“其鬼不神”)。第4章说“象帝之先”,道在天帝之先,确定了远古信仰中天帝与道的阶位。此章确定“鬼”被道震慑,道的法力无边,连令人恐怖的鬼类都听命。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1)

二章都涉及计远古华人信仰,天帝的信仰是上层的,鬼的信仰是下层的,但也更为普及。《道德经》处在远古信仰的文化层中,必然反映远古信仰,而且融合了远古信仰(上层信仰和下层信仰)。“道莅天下”,鬼类不敢作祟伤人,圣人御道临世,也让鬼类安于阴间,由此阴阳和顺,天下大洽。如果不从远古信仰入门,则此章义理不明。

《道德经》是远古修道运动的最高经典(也许还有更高的经典,但因“道隐无名”的戒律没有传下来),其中的心法是“致虚极,守静笃”的甚深禅定中证得,证悟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道德经》的抽象思维、逻辑性、概念分离能力是惊人的,因此今天的科学家、设计师、创意师和修行者都能够从中获益。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2)

因此研究者对此章产生极大困惑,具有如此逻辑思维深度(证量)的大宗师怎么会大谈鬼魔阴界呢?今天的学人的知识都是大学中获得,对民间信仰极为陌生,于是都忽略此章经文的深奥妙理。此章经文解释大脑的神经思维方式和对宇宙法界的认知能力不可思议。“玄”已经揭示了有形法界和无形法界的隐蔽、真实联系,而五官意识只能够领会有形法界,因而是残缺的,不完整的,也就是不真实的。

老子的“玄”与阴界是相容的,不是排斥的。老子的宇宙法界模型不可思议,可以涵盖未来的全新发现。这正是“致虚极,守静笃”的甚深禅定的实证,满脑袋科学知识的学人是无法窥探的。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3)

弗洛伊德通过梦的研究,揭示了人的意识的背后潜藏了童年时代的情节,记载了童年时代的遭遇,并一直在影响着他的生活和行为,这就是潜意识。通过进入人的潜意识可以治疗某些特殊疾病,使他恢复健康。但仅仅通过普通医生的知识则完全无法走进人的潜意识,也不可能治疗此类疾病。学人以为民间信仰仅仅是人类童年留下的幼稚,毫无意义,在未来科学进一步发展中民间信仰将消失的无影无踪。

但事实正好相反,“毫无科学依据”的民间信仰必将与人类长期共存,而且越来越重要,民间信仰成为“民俗”的一部分,是一个“群体”共同生活的心理基础。一个村落如果没有自古以来的“民俗”的支撑是不可能建立秩序良好的村风,村风的形成不是依靠科学知识而是依靠不起眼的“民俗”。一声问候、对长辈的尊重,对祖先的祭祀都是极为珍贵的“民俗”,是无价之宝。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4)

当因为富裕起来而忽视“民俗”的时候,良好的村风是不可能建立的。老子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这里包含了对“民俗”的真正重视。这种毫不起眼的“民俗”包含了对生命的纯朴的理解,包含了生命的真谛。“民俗”比潜意识更为重要,也更为深刻。

弗洛伊德的弟子荣格开创了精神分析的新道路,把“集体无意识”作为研究对象,这是重大的进步。“民俗”是集体无意识的核心部分。老子“玄”的学说已经为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铺平了道路,此章老子深入到对阴界的认识和统御,是“玄”的学说的发展,这是极为伟大的。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5)

从“玄”的学说到对无形的宇宙法界的认识,再到对“民俗”中的阴界的统御,其中并没有离开理性和逻辑,因为老子是在甚深禅定中重建了世人难以企及的理性和逻辑。人的内心都是恐惧的,在黑夜中,深山中,坟地中,这种恐惧是对安全的恐惧,不是对坏人的恐惧,而是对于阴界的恐惧。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心理学家都无法摆脱这种安全的恐惧,表现的令人“可笑”,因为这种恐惧深藏于大脑神经的逻辑中。

人有胆大和胆小的区别,胆大者令人赞叹。但入“致虚极,守静笃”的证悟者完全可以摆脱对阴界的恐惧,“如如不动”的金刚心境能够穿透阳界,也能穿透阴界。当修行者修炼“如如不动”的金刚心境(六祖称为“无念”),阴界的真实面貌现前,证悟者可以镇服阴界一切。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6)

庄子把此境界称为“鬼入”,阴界不能抵抗“如如不动”的无念心境,可见“无念”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什么是“圣人以不伤”呢?圣人是“如如不动”的无念心境的证悟者,完全可以镇服阴界,让阴界瑟瑟发抖。如果让一个证得“如如不动”的无念心境的证悟者和一个凡夫在特殊场合的反应对比一下,就知道无念心境的道力强大。

古代有驱鬼的民俗,利用各种法术驱鬼,这是巫师的职业。“圣人亦不伤也”是说圣人有“如如不动”的无念心境,足以镇服鬼魔,无需民间的驱鬼法术。圣人在甚深禅定中实证心力无比强大,道莅天下,魔法已破,“其鬼不祟”,阴界不再伤人,也无力伤人,圣人以道御魔,阴阳和洽。这是用远古民俗和信仰解读此章经文,义理可以有所显示。如果不同远古民俗和信仰解读,这会坠入云里雾里。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7)

第六十章

第一段:治大邦,若烹小鲜。【帛书甲本此句损坏,“邦”或“国”不明,但下章有“大邦”,故从“邦”】

第二段: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祟;非其鬼不祟,其祟不伤人。

第三段:非其祟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也。【王弼:圣人亦不伤人。此据帛书河本】

第四段: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经文:治大国,若烹小鲜。

“大国”与“小鲜”对举,实际是大与小对举,这是《道德经》的基本文法。结合后文“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祟”,因此经文的第二种解读就是“以道莅天下”,治大邦极易,道力不可思议。“烹小鲜”即小菜一碟,极为容易,与不扰动无关。后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把老子的意思反过来的,本意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经文继续宣说“以无事取天下的无为思想。

古代鱼类极为丰富,宫廷所烹的鱼并非小鱼,而是较大的鱼。从古代记载来说,没有烹小鲜的特殊烹饪法,烹大鱼的记载屡见不鲜,公子光在大鱼中藏匕首,刺死吴王僚。如果解为“不敢扰”,则古人对烹小鲜很有经验,也说明古人很喜欢吃小鱼。这应该是不确实的。“治大邦,若烹小鲜”是为了引起下句经文,彰显道力不仅同于阳界,也统御阴界。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8)

异解。王弼注:“不扰也。”此句经文争议颇多。王弼的不扰动成为后世的主流解读,河上公说:“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扰,恐其糜也。”二位大师都以“不敢扰”为解。王弼进一步说:“躁则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主弥静,然后乃能广得众心矣。”

扰是躁动,伤害物性,静才能全真。这是“静为躁君”和“躁胜寒,静胜热”的修行思想。“无事取天下正是静则全真,静就是无为、无事、无欲。这个解读已经广为接受,但如果细读文意,似乎更应该倾向于第一种解读。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9)

第二段经文: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祟;非其鬼不祟,其祟不伤人;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祟”才是此章的道眼。老子在第54章和上章都结合华人民间原始信仰来宣说道的新教义。祭祀是民间原始信仰,鬼和积阴德更是民间原始信仰。注意到《道德经》与民间原始信仰的关系是有价值的,这是道家大宗师对待民间原始信仰的基本态度。

孔子曾说:“敬鬼神而远之”,说出了儒家与民间原始信仰的关系。现代文化精英都从大学堂接受知识和思想,已经远离民间原始信仰,并对此很陌生。但老子孔子时代完全不是这样,民间原始信仰影响极大,尤其在楚国(湖南湖北地区的巫术长期在民间发挥作用)。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1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精神疾病的成因有深刻分析,人的童年经历的重大事件会影响人的一辈子。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大学堂已经几乎绝迹的民间原始信仰依然深藏在人的深意识中,人生的关键时刻不是由大学的知识在做主,而是明显的爆发出民间原始信仰的冲动

老子孔子思想中必须兼顾民间原始信仰,这既是祖先所传下来的习俗,又是时代和心理因素决定的。老子深知民俗和原始信仰具有极其深刻的大脑神经的逻辑基础,是不可摧毁的,是“玄”的一部分。修行者深入“致虚极,守静笃”的甚深禅定,实证“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无上妙境,不仅阳界的利益欲望不能侵扰人心,而且最隐蔽的“阴界恐惧症”也不会侵扰人心,阳界阴界两相和洽,这样的心才是最为稀有。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11)

这里涉及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民俗学、原始信仰、宇宙法界模型(阴阳二界),虚悉心体会,会受益无穷。盲目排斥民俗和原始信仰将使几千年的文化荡然无存,每一次排斥似乎都有“道理”,但彻底排斥以后文化将空空如也。如何“科学的”对待民俗和原始信仰是人面对的新课题,老子这里已经提醒后人了。

第54、59、60章三章蕴含的华夏民俗和原始信仰需要深刻体会,“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三句是老子传下的密语 ,“祭祀”是子孙与祖先的神圣约定,是“玄”的联系,所以称为“玄祖、玄孙”,这是典型的华夏文明不可放弃的核心文化,一旦放弃,华夏文明就不是“善建者、善抱者”。华夏文明大厦不仅是建立依靠科学知识和管理之上,而且是建立在民俗和原始信仰之上。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12)

王弼本原文是“其鬼不神”,庄子《天下》作“其鬼不祟”。到底是“其鬼不神”还是“其鬼不祟”?从文意来说,必然是“其鬼不祟”。“其鬼不祟就是道莅天下之时,鬼不敢作祟。

经文:非其鬼不祟,其祟不伤人。即使鬼出来作祟,鬼作祟也不能伤人,因为有道的法力护佑,这是再次强调道的法力无边广大。老子反复宣说道的存在性和道力不可思议,现在结合民间原始信仰再一次强调,这是民间听得懂的语言。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13)

佛教传入中华,老子的后继者显然没有继承大宗师伟大而深刻的教理,在与佛教大师的教义论辩中处于下风,从而不得不走向民间,符咒箓水成为主要的武器。文化精英纷纷转向佛教,僧肇就是最典型的一位。

第三段经文:非其祟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也。

此句经文可以连在第二段,但分为另一段更为合适。此处经文有重大分歧。

帛书甲本:圣人以不伤【也】。【也字腐损,依帛书乙本补】

帛书乙本:圣人亦不伤也。

河上公本:圣人以不伤。

王弼本是:圣人亦不伤人。

依据华人远古民俗和原始信仰,经文义理已经逐步清晰,第54、59、60章三章可以成为“民俗章”,结合起来可以读出老子的本意。河上公注和王弼注差别很大,文本亦有不同。今依河上公注为主,探究《道德经》基本义理,此句解读如下。鬼不敢作祟害人,圣人亦不害鬼,鬼与圣人两不相伤,阴阳和顺,人间大洽,这都是“道莅天下”所致。“道莅天下”犹如西方思想所说的“道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河注值得细细品读。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14)

河上公注:

经文: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祟。【原文:其鬼不神。此据庄子天道】

河注: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则鬼不敢以见其精神以犯人也。

译文:道与德居正位以治理天下,则鬼不敢现其精神来侵犯人。

经文:非其鬼不祟,其祟不伤人。

河注:其鬼非无精神也,邪不入正,不能伤自然之人。

译文:并非鬼没有精神,而是邪不压正,不能伤害秉持自然的人。

经文:非其祟不伤人,圣人亦不伤。

河注:非鬼神不敢伤害人,以圣人在位不伤害人,故鬼不敢干之也。

译文:非鬼的精神不敢伤害人,是因为圣人在正位,鬼不敢干伤人之事。

经文:夫两不相伤。

河注:鬼与圣人具两不相伤也。

译文:鬼与圣人二者不相伤害。

经文:其德交归焉。

河注:夫两不相伤,人得治于阳,鬼得治于阴,人得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故德交归焉。

译文:两不相伤,(圣)人治理阳间,鬼治理阴间,人全其性命,鬼能够保全自己的精神,这就是德交归。

说明:第一个“人”应该是圣人,第二个“人”才是世人。

河上公注“两不相伤”的两是指“鬼与圣人”,从文法来看就是如此,当然河上公可能得之于祖师传承。王弼则注为“神与圣人”,文法未洽。此处可见王弼聪明特达,契悟有无之间,看来是自己独自发明,没有祖师传承。这样解读不能磨灭王弼注的伟大价值,后文论述。后代注释家赞同王弼注,忽视河上公注,老子“民俗三章”的深奥文化学义理失去了,王弼的深奥义理又未完全得到,实在可惜。

修行者不入甚深禅定,对阴界的认知是完全迷失的,会作出很多错误的反应。科学时代对民俗和原始信仰的忽视就是对阴界的认识不足,由此导致的错误反应。有些民俗和原始信仰是不值得维护的,比如印度的寡妇殉葬习俗,即“萨蒂”(“光荣”),被废除代表了文明的进步但祭祀祖先,父慈子孝,尊敬长辈,亲善邻里等习俗和原始信仰则是文明的核心文化,不可或缺。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15)

老子在“究竟理想国”章(80章)中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把“乐其俗”作为理想国四妙德相之一,义理是前后一贯的。科学发达民俗和原始信仰的极端重要性被大为忽视了,这将大为削弱文明指数和幸福指数。科学不能保证母亲爱孩子,民俗和原始信仰却可以;科学不能保证子女孝顺父母,民俗和原始信仰却可以。这在甚深禅定中是不言而喻的。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都体现了传统的价值,传统食物、服装、居宅、民俗即使非常简单,依然是“甘美安乐”的,因为其中包含的有史以来的文化记忆是不可替代的,村民共享其中,这就是幸福的最好诠释。老子显然认为文明与传统是互洽的。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16)

王弼本的“圣人亦不伤人”虽与严遵本合,但与河本和帛书甲乙二本不合。从义理上说,圣人不伤人应该是共识,不应该有怀疑,所以“圣人亦不伤人”有义理的硬伤,难以解释。河本和帛书甲乙本作“圣人以不伤也”,少一个“人”的宾语是有原因的,不能认为是省略,这就是选择民俗和原始信仰来解读的原因,而这正是历代注释和今天注释的忽视处对无疑会伤害对《道德经》思想的完整面貌的领会。为了保持王弼注和后代广大注释家的传统注释,后面专门分析王弼注释,不致偏废。

第四段经文: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河上公明确说“两”是“鬼与圣人”,而不是王弼的“神与圣人”。我们推断河上公早于含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之前,严遵《老子指归》之后,比王弼早200-250年。河上公重视民间信仰和保养精神(养生),王弼注重有无、本末、体用的玄哲学探索。此章注解中二位大师的解读方向表现的一清二楚,亦是幸事。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17)

河注:“夫两不相伤,人得治于阳,鬼得治于阴,人德全其性命,鬼的保其精神,故德交归焉。”译文:两不相伤,(圣)人治理阳界,鬼治理阴界,人全其性命,鬼能够保全其精神,这就是德交归。说明:第一个“人”指圣人,第二个“人”指世人。

“德交归”是指不仅阳界上下和洽,贵贱和洽,无上无下,无贵无贱,而且阴阳和洽,这是交归。人间上下和洽,贵贱和洽,无上无下,无贵无贱,如同庄子说的“上如标枝,民如野鹿”,这虽然美好,但宇宙法界还有“玄”的存在,即看不见的一面。只有阴阳和洽,才是究竟的和洽。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18)

一个人即使没有病,一旦体内阴阳失去平衡,疾病马上就会出现,这是古老的中医理论。老子的实证境界不可思议。原始道家一定有非常多的经典,内容极为丰富,但我们今天看不到了,第60章经文与远古信仰和理论体系有很大的传承性,现在只是揭开小小的一角,不然老子不会突然冒出这么一段经文的。

《墨子天志篇》对华人原始信仰有更多的表述,并融进了墨家思想体系中。墨子说:“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力政即孟子的“以力服人,非心服也”。义政是“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簒小家,强者不劫爇,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如此,则“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无所不利,故举天下之美名加之,谓之圣王。”这里提出了“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的三重境界,这是“圣王”的境界,反之则是“暴王”。这里也提出了“圣人与鬼”和洽关系。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19)

《庄子天道篇》与此章经文极为密切。庄子说:“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天道”显示静,则与阴同德;显示动,则与阳同波。阴界和阳界实际就是天道的“静”和“动”的显示,这比后世的“阳间和阴间”的民间理解深入很多,后世民间的阳间和阴间的说法比较浅薄,文化含义没有庄子表达的深。

庄子又说:“其动也天,其动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动象天,静象地,核心是“一心定”,一心才是一真法界,定才有无限道力,超越天地,超越阴阳,天下和洽,易如反掌。“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一心定的道力不可思议,这只有深入甚深禅定才能实证。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20)

一心定就是“常无欲”,一心不定就是“常有欲”。证悟者一心定,即如如不动的金刚心境,“恐惧征”没有了,心神安详,永远充满活力(魂不疲)。一心定能够“道莅天下”,故“其鬼不祟”。修行就是要修“一心定”,即六祖说的:“即一切相,离一切相”。道莅天下、圣人、鬼三者关系就是如此。

王弼注和经文争议及鬼神二字甲骨文释义:

此章经文王弼作出了很深入解读,后代注释家几乎都赞同。王弼看到此句经文的疑问处,就提出了全新的解读:“道洽,则神不伤人;神不伤人,则不知神之为神也。道洽,则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不伤人,则亦不知圣人之为圣也夫持威纲以使物者,治之衰也;使不知神圣之为神圣,道之极也。

洽是完全浸润,道洽就是道莅天下,道无处不在。王弼深深被“太上,不知有之”和“功成事遂,百姓常谓我自然”所感染,鬼不伤人就是鬼不显形,圣人不伤人就是圣人不显形。不显形就是道莅天下,也就是道洽。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21)

王弼深知《道德经》可以使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所以说威纲治国是“治之衰也”。王弼《易经》贲卦注:“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处贲之时,处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这就是文明一词的精彩注解。王弼注《道德经》,文明的理念时刻藏于心灵深处。

王弼后面的注是:“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不伤人,神亦不伤人。故曰两不相伤也。神圣合道,交归之也。”这里更加提出“神圣合道”的新理论。萧天石称王弼此注“极为精要。”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22)

后面申说:“夫圣人以道莅天下,不以苛政苦民,不以虐政扰民,不以暴政害民,不以严刑竣法威天下,不以多事多役困天下则自上下咸归于道,咸安于无事,而和气致祥,则虽与鬼神为邻,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亦必相与而道化。”(《道德经圣解》第403页)萧天石对王弼的注释心领神会。

鬼与神是原始信仰前者流行于民间,后者是上层信仰。鬼的甲骨文造字是“田”(加一瞥)和“儿”,儿中有一“厶”字。田代表脑袋,思上部是田,正代表脑袋。鬼头特别大,身子细长。头是畸形,一瞥就是代表。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23)

厶就是今天的私,自环者谓之厶,私像一个鱼钩,自环就是自私。鬼偏旁的字很多,最常见的就是魑魅魍魉,非常可怕。魔是鬼之最大者。鬼代表黑暗,黑魆魆这个词组说明了这一点。

综合甲骨文鬼的造字就可得出鬼的基本含义:畸形的、害人的、恐怖的、自私的、黑暗中行动的阴类,且种类很多。这是甲骨文中最令人憎恶、令人恐惧的字。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24)

神的甲骨文造字是示旁(礻) 申。说文解字说:“示,神事也”。申代表上通天下通地,无所不能神的造字是原始信仰的一部分。示偏旁(或示字底)的字都与祭神有关,如“祭、祀、祠、祈、祷”,数量非常多,可见原始信仰无处不在。

神和礻边的字都是吉祥意,与鬼和鬼偏旁字正好相反古代用字节省,鬼神是鬼与神的连用正像道德是道与德的连用,不是一个词组。这一连用引起后世的错会,以为鬼神是同一类,其实从甲骨文造字看得出来,鬼与神完全是不同类。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25)

鬼与神连用为鬼神,却给后世带来了极大的文化混淆,甚至严重伤害了中华文化。这是文字学的不幸后果。老子深懂文字的精义,用字极为严谨精妙,如“繟然而善谋”的“繟”字,几千年中没有如此精妙的用字。

老子堪称第一文字大师,庄子紧随其后。老子用字几乎是不可改的。此章经文却出现了如此严重的用字错误,这是不可思议的。庄子《天地篇》的“其鬼不祟”正是老子原文,此处被篡改是十分明显的。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26)

“圣人亦不伤人”一句按王弼注解十分合理,但也不是没有瑕疵的。细读河上公此章注文,则含义大变,详细比对经文与河注,可以看出河上公一直以“鬼”当主语,并与圣人对举。这与王弼注完全不同。“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二句经文苦恼了历代的注释家,把“非其神不伤人”还原为“非其祟不伤人”,把“圣人亦不伤人”还原为“圣人亦不伤”后,文意较为清晰,主语是前文的鬼,祟或神是动词,是鬼的行为

甲骨文造字中鬼和神是完全不同的含义,一是至恶,一是至善,根本不可能混淆混用。但由于古代文字中鬼与神节省为鬼神,鬼神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起来,后人被不严肃的文化人误导了。这一混用和不严肃用字导致势不两立的文化观念变得模糊,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文化后果。今天人们用字依然极不严肃,导致观念混乱屡见不鲜。人们哀叹华人缺乏信仰,根源众说纷纭,用字不严肃怕难逃其咎。河上公注非常清晰的把鬼与神二个观念分开,这是河注的严谨处。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27)

别解。第58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世间都是祸福轮转,善复为妖,方而割,廉而刿,直而肆、光而耀。只有圣人圆融中道,虽方而不割,虽劆而不刿,虽直而不肆,虽光而不耀,世人望尘莫及。

世人虽行善亦有一偏,故善复为妖;虽行正亦有一偏,故正复为奇;故世人得福亦有一偏,福复为祸。所以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人之善是假善,世人之正是假正。

圣人以大悲心莅世,本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就是圣人本不伤人,而世人则必伤人。按普通文法,“圣人亦不伤人”似乎有圣人伤人的嫌疑。这里的文法值得悉心体会,不能按普通文法理解。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28)

总结。这里老子回答原始信仰的民间学道者“道与鬼”法力那个更大,老子的弟子中肯定有很多这样的人。后世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说法,老子宣说的正好相反,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道莅天下,其鬼不祟本意如此。正因为道的法力最为第一,民间所害怕的鬼魔都不敢作祟,“治大邦,若烹小鲜”就更不在话下。

此章经文离开古代民间原始信仰很难解读。可见老子不仅对高级的文化精英宣说道的正理,而且对文化程度不高的民间弟子宣说道的正理,这里涉及听法弟子的文化程度和文化倾向。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29)

对高级文化精英的弟子用思辨的语言说法,对低级文化的民间弟子用民间原始信仰的语言说法,这原本很合理。老子可能还用不同方言说法呢。

“道莅天下,其鬼不祟”的经义与“以无事取天下”的经义有内在联系无为、无事、无欲、好静的道力超胜人间的任何有为力量,也超胜阴间的鬼魔的力量。这样更加增强弟子们对道力的信心

道德经第21章精解译文(道德经六十章精解及译文)(30)

散文诗译文:

修行者啊!

我现在宣说远古证悟者道莅天下的教法。

世人总是说侯王日理万机,

是天下最辛苦的。

实际上治理大邦也是易如反掌,

如同烹饪小鱼一样容易。

当道莅天下的机运降临时,

鬼魔都会逃之夭夭。

即使鬼魔没有出逃,

也不敢出来作祟。

即使鬼魔出来作祟,

也无法伤害阳界的人。

因为鬼魔已经彻底被道力震慑,

圣人安住在玄同大定中,

他的定力穿透阴阳二界,

他心生无限悲心,

既不让鬼魔伤害世人,

又让鬼魔有所安身,

这样两相和洽。

德性遍及阴阳二界。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