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瓷发展(剑瓷城跨越时空的桥之变)

来源: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龙泉溪是瓯江干流上游河段,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小梅、查田至李家圩称为梅溪,左纳支流八都溪“两水夹龙”后为龙泉溪从古至今,清澈的龙泉溪隔开了龙泉南北两岸的时空——以北,是龙泉的古城,以南,是后开发的新城,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剑瓷发展?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剑瓷发展(剑瓷城跨越时空的桥之变)

剑瓷发展

来源: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

龙泉溪是瓯江干流上游河段,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小梅、查田至李家圩称为梅溪,左纳支流八都溪“两水夹龙”后为龙泉溪。从古至今,清澈的龙泉溪隔开了龙泉南北两岸的时空——以北,是龙泉的古城,以南,是后开发的新城。

打破这条“黄金水道”天堑阻隔的,是桥。在龙泉市境内61.6公里的龙泉溪上,370座大大小小的桥梁,联接起空间的经纬,重塑两岸居民区域生活格局,也成为优化城市空间、塑造城市形态、提升城市能级的地标性建筑。

龙泉的桥,古朴文雅辉映现代气质,透出融汇古今、灵动开放的底蕴。它们各具个性的姿容,与城市发展相映,与城市蝶变同步,成为这座文化名城发展进程中重要的时间轴、空间轴、精神轴。

江水滚滚向前奔流,而恒久静伫于时光中的桥梁,则守望和助力城市的发展,见证着龙泉版图拓往“一江三城”,阔步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

铭刻城市记忆

桥,是记忆,是回溯这座城市变迁的线索,更是实现区域沟通、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节点。

曾几何时,龙泉城区的繁华止步于南大桥。

原名济川桥的南大桥,历史上几度坍塌、多次重修。1959—1964年间,龙泉民众投工投劳,在济川桥原址建造了一座可通行汽车的石拱桥,这就是今天的“南大桥”。拥有螺旋形北端引桥、桥头和栏杆上栩栩如生石狮的南大桥,堪称当时浙西南最宏伟、最美丽的桥梁之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南大桥是沟通龙泉县城南北的主要桥梁。那时交通闭塞,输送木材等笨重物资需走水运,南大桥下常有木排、货船顺流而下。”据龙泉市建设局城乡建设管理科副科长谢远亮介绍,南大桥北端与新华街相接,而当时的新华街是龙泉最繁华的街区,“改革开放后,长途客运站也搬到了南大桥的南端,是当时丽水地区最大的客运站。”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原有的城市布局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于是,龙泉把发展的目光从西向东投去,并“挺进西南”。在这一进程中,穿城而过的龙泉溪上陆续新建了剑川大桥、东大桥、后沙桥等。

登上留槎阁放眼四眺,只见江上的六座大桥凌空飞架,交相辉映,其中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剑川大桥格外醒目。

建于2004年的剑川大桥长245米、宽27米,主体工程竣工后,政府又相继投资200万元建设绿化、亮化、装饰等附属工程,不仅方便了城区与水南区块之间的交通往来,更有力提升了城市品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剑川大桥与丽龙高速相连接,成为龙泉城区对外交通的快车道。大桥建成后,龙泉的城市版图、交通格局从此彻底改变,城市发展不断打开新局面。随着去年衢宁铁路正式通车,龙泉沿着剑川大桥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便捷的交通是连接城市的纽带,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横贯在龙泉溪上的一座座桥梁,如同一条条生机勃发的大动脉,承载出行,串联生活,使城南和城北不再各自发展、平行生长。它带来的不仅是城市人生活上的便捷从容,更诠释着一座城市崭新的发展维度。

文化一脉相承

梅溪曾建有历史上龙泉、庆元通向温州瓯江上游起始的第一个码头。溪水之上,横跨着一座古廊桥——龙庆桥,东踞龙泉小梅镇,西峙庆元曹岭村。

“龙庆桥是全国唯一一座由状元题词的廊桥,不幸于1949年毁于战火,整座桥只剩下残留在梅溪上的两个桥墩。为了通行,村民只能将木板搭在桥墩上行走。”据龙泉市小梅镇梅二村党支部书记叶良进回忆,昔日走在木板桥上,全程“嘎吱”作响,非常危险,“现在这座龙庆桥,是2011年由龙泉、庆元两地群众携手重建的。龙庆桥不仅是浙闽之间的交通要道,更是小梅、曹岭两地人民的友谊见证。”

小梅镇是龙泉青瓷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始地。“在古代,小梅金村大窑一带窑场林立,称得上当时的‘高新产业区’。改革开放初期,小梅镇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是名副其实的商贸重镇。”叶良进告诉记者,过去龙庆桥上的30多间廊屋都是商铺,这座桥就是旧时青瓷的商贸、交易中心。

城市与河流交汇,成就了文明与繁荣。而作为传递城市精神、文化精神和科技精神的重要载体——桥,牵动着文化、连接着历史,不仅是外化于形的交通工具,更是内化于城市历史脉络深处的情感联结。

正因如此,重建的龙庆桥不仅还原了历史原貌,还充分吸收各地廊桥建筑的艺术精华,融入龙泉青瓷艺术、庆元木拱廊桥传统技艺和梅岭两地的民间艺术。事实上,在龙泉许多知名桥梁上,同样随处可见大窑龙泉窑、青瓷传统烧制工艺、龙泉宝剑锻造技艺等剑瓷文化元素。

剑与瓷,是龙泉独一无二的标签。剑川大桥、东大桥、龙庆桥、南大桥等桥的新建或修建,在兼顾桥的运输功能的同时,也不断凸显着文化、社会功能。

龙泉青瓷是中国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12到15世纪,龙泉青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主要商品,是当时最具时代特色的文化符号。

在2019年的“海丝之路·南海Ⅰ号龙泉青瓷归源展”上,一艘艘“大宋运瓷船队”逆江而上,穿梭于一座座桥梁之间,演绎龙泉青瓷“归航”盛况。这不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也是龙泉多年来致力于将剑瓷文化与更广泛产业化领域、更广阔城市空间布局深度融合,让剑瓷文化走向世界、走进人心的生动注脚。

桥,是时间的纽带,链接过往、当下与未来。跨越时间而存在的桥,赋予了龙泉这座剑瓷名城独一无二的记忆与气场。

拓展城市空间

桥立江上,犹如巨龙腾飞,它不仅仅是一座跨越天堑的通道,更代表一座城市的宏大志向和对于发展的远见卓识。

2010年,随着后沙桥的建成通行,一座江南工业新城——龙泉经济开发区在江南岸渐成规模。

也正是在这时,在外“跑五金”的龙泉人纷纷回乡创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入驻当时位于龙泉经济开发区的大沙汽配工业园区。这其中,就有带着资金和技术回乡投资创办了三田滤清器有限公司的陈积松。

“有了家乡的这个后方生产制造基地,我们得以有底气持续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能力也不断迈向国际先进水平。”随父亲陈积松回到龙泉的陈庆丰,又先后在佛山、广州等地创办企业,开展专业化、多元化大型工程机械零部件销售贸易,产品远销欧美、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

2018年底,总投资约5.1亿元的三田产业园在浙江龙泉经济开发区芳野区块建成投产,年产100万台传统汽车空调压缩机与10万台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的生产能力,有力带动龙泉汽配产业集聚。去年,三田集团工业产值达2.7亿元。

如果说,后沙桥见证着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让人们感受到了龙泉的坚守与创新,那么,披云桥则为龙泉剑瓷文化复兴赋予了无限的想象力。

披云桥东边连接着包罗万象、面向世界的城市文化客厅,西边连接着最大程度保留青瓷宝剑文化基因的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在这里,现代与传统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在历史长河中,披云桥几经损毁、重建,2018年,因桥梁设计等级低,不能满足日益繁重的交通运输需求等原因在原址上拆除重建。同一年,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也拉开帷幕。

“目前,在西街历史文化街区里,江滨北路(杨碓弄段至披云桥)文化三化工程项目、江滨北路(公园路至杨碓弄段)提升改造工程项目等正在加紧施工,为的就是在今年青瓷大会期间给市民和游客呈现更美的‘西街面貌’。”龙泉市名城保护利用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夕阳西下,夏日的热气逐渐退去,披云桥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从桥的一头往另一头望去,桥上坐满了乘凉的市民,大家三五成群聊着家常,感受着夏日凉风缓缓吹过,间或还有歌声袅袅,飘荡在河面上。

和后沙桥、披云桥一样,在龙泉,这些大桥端点的周围,仿佛涟漪辐射,聚集了龙泉最新潮、最时尚的城东综合体,也聚集了最能代表龙泉产业的创新集聚区。龙泉溪上的桥,成为城市发展和生活的新地标,不仅缓解了两岸的交通压力,更加速了龙泉迈向“一江三城”时代的步伐。

江海汇流、海纳百川。桥梁跨越的不单是奔腾不息的江流,更是岁月,是历史,展现出一座城市不断拓展外延、奔向共同富裕广阔大道的宏大抱负。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沈隽 叶炜婷 通讯员 罗亨 郑宠 郑裕婷

本文来自【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