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抗日英雄王二小感想(对话著名作家孟宪明)

1976年,孟宪明还在家乡小学当民办教师,教体育和音乐,他第一次听到童谣《歌唱二小放牛郎》,立即就热泪盈眶。

1998年,孟宪明和朋友一起去唱歌。他翻开歌本看到这首歌,兴奋地点了歌,音乐响起,一段没完,他却已经泣不成声——孟宪明发现,二小没死,他一直在寻找着替他发声的人。而自己,和二小离得很近。

写《三十六声枪响》,就是为了这“久违的心诺”。

只是这“久违”实在太久。在海燕出版社的邀请下,2019年1月18日,孟宪明着手写作。彼时,距离第一次听到歌谣,时间已经过去43年。

最近,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揭晓,《三十六声枪响》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43年的故事,重回大众视野。

43年的夙愿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40万的书稿为何能快速地在47天内写就?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情?

《河南青年时报》对话著名作家、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会长、《三十六声枪响》作者孟宪明,听他讲述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读抗日英雄王二小感想(对话著名作家孟宪明)(1)

谈获奖

听到消息的当晚

鬼子就来找我了

河南青年时报:自己的作品出版3年多之后再获大奖,您听到这个消息是什么心情?

孟宪明:在这之前,《三十六声枪响》曾荣获河南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入选中宣部2019年“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当我听到这本书再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时候,还是非常高兴的。听到消息的那天是2月27日,当天夜里,鬼子就来找我了。在我几十年的岁月里,鬼子多次闯进过我的梦境。我用短诗记下了此事:

鬼子扮成我军

于夜晚悄悄进村

村人不识 家人不识 我也不识

只有哈妞吠叫不止 绕村狂奔

鬼子开枪了

我的枪却怎么也不响 变成了一根针……

河南青年时报:这本书您酝酿了43年,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孟宪明:1976年,刚刚复刊的《人民音乐》登载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那时我正在家乡的小学里当民办老师,主要教体育和音乐。我带了一个由28个小学生组成的宣传队。学校离县城25里,离公社所在地18里。因为闭塞,不方便,所有的节目都由我来创作。我是第一次看到这首歌,只一唱,立即就热泪盈眶。那么熟悉的场景,那么感伤的旋律,我年轻而敏感的心灵受不住。我本来准备选它做教材,因为害怕在学生面前教唱此曲时我会流泪、难堪,于是就放弃了。但这首歌却像种子一样埋进了我的心田。

22年后的1998年,我在北京写完了电视剧本《女子特警队》,朋友们请我去歌厅唱歌,我在那个16开的歌本上只一翻,就看见了这首歌。我很兴奋。音乐响起,和歌声相配的是电影《鸡毛信》的画面。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他不是贪玩耍丢了牛,

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一段没唱完,我已经泣不成声。真的很不好意思!我退回沙发,再也没有唱歌。

就是在那个时刻,我突然警醒,二小没死,他一直在寻找着替他发声的人。我发现,我和二小离得近,他的感觉我能感觉到。

我开始关注抗日战争,先后读了中国编的几十卷的抗战史料,日本人写的《东史郎日记》,德国人写的《拉贝日记》、美国人张纯如写的《南京大屠杀》等。我还多次实地采访那些曾经亲历过抗战的老人。当我决定创作《三十六声枪响》的时候,确实是写得很快。我常常不能自已,边写边哭。

父亲、母亲所讲的战争故事风云般在我的面前走过,我只是迅速地抓住“它们”,记下“它们”。

二小的父亲王桂生被鬼子杀害,只是因为他错会了鬼子的意思:鬼子跟他要鸡蛋,先摸了自己的嘴又摸屁股,王桂生以为鬼子要屙屎,把他领进了村头的厕所……这本来是父亲讲给我的故事。他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从不看我。这不是黑色幽默,这是残酷的悲剧和悲剧的残酷。我理解父亲。我看他不看我,我就会低下头去,也不看他。

河南青年时报:为了写好这部作品,自2005年开始,您曾历时8年,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作了反复的实地采访,其中三次去河北涞源。您还大量阅读了中、美、德、日等国学者关于抗日战争的研究著作。这些经历,最让您难忘的是哪些?

孟宪明:2010年10月14日,我到了故事的发生地河北涞源。2009年5月,电视剧《大国医》在央视播出,有些影响。他们听说《大国医》的编剧来此采访,非常配合。涞源县委的领导在接待我时提出一个问题,说他们年年挖掘红色题材,如果王二小真的有那么多材料,怎么可能轮到一个河南作家来写。这种坦率,一下子打消了我对坦率的顾虑。

我问:王二小是不是确有其人?

陪我的县委办公室孙主任回答说:确有其人。并说,1995年作家陈模曾来采访、落实过。

我问:为什么叫王二小?

主任答:我们这儿把老二习惯叫二小。并解释说,歪名好拉扯。

我问:王二小的哥哥是不是叫王大小?

答:不知道。

我问:王二小的哥哥还在吗?

答:肯定不在了。

我问:咋死的?

答:不知道。

我问:王二小有父亲吗?

答:肯定有。

我问:还在吗?

答:不在了。

我问:咋死的?

答:不知道。

我问:王二小有母亲吗?

肯定有。

还在吗?

不在了。

咋死的?

不知道。

我说:王二小的父母及哥哥是咋死的,我全知道!

主任惊叫一声:你咋知道的?

我当然不会回答我咋知道的。我接着发问:如果鬼子抓住你带路,一边是带着鬼子走安全的路,鬼子不死,自己也不死;一边是把鬼子带到八路军的伏击圈,鬼子死,自己也死。你选择哪条路?

主任毫不犹豫地说:当然选择不死那条路。

我问:二小为什么选择必死的那条路?二小傻吗?他为什么那样恨鬼子?

我问:二小怎么知道八路军的伏击圈在哪儿?八路军的最高军事机密怎么可能让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知道?八路军和他是什么关系?

主任恍然大悟,用坚定的语气说:你一定能写好!

之后,我看了二小一家四口曾经当家的土地庙,去了二小生活过的南马庄乡狼牙口村,凭吊了当年二小牺牲的险峻之地。摔死二小的那块石头还斜躺在那里。

抗日战争过去了七十余年,我们再写这场战争的时候,已经有了足够长的目光来审视它。我想看看当事方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的,美国人、德国人、英国人等是怎样看待的。我从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东史郎日记》中,既看到了日军的残忍和凶猛,也看到他们的苦难与悲惨……这为我写日军增加了真实的感受,其中有很多细节让我动容。

谈创作

高烧难耐时灵光顿现

打乱枪声顺序是为准确呈现二小心理

河南青年时报:创作《三十六声枪响》,您没有采用传统的小说叙事手法,而是创造性地创造了故事拼图的效果。您为何会有这样的创意?作为儿童文学,这样的呈现方式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孩子会形成挑战吗?

孟宪明:在山里,似乎“听”比“看”更能感知外边的世界,这是我在采风的过程中发现的。山里的老乡说话时喜欢这样起头:“我听见……”听,比看真的更能感知世界,尤其是在峰高林密的山里,尤其是在枪炮齐鸣的战争年代,山民们肯定是先听见枪炮的响声,之后才会看见杀人放火的鬼子。作为无力参战的孩子,就更是以听为主了。这就是我用“枪响”作题的选择。

2019年1月30日,我感冒躺在床上。感冒有一个好处,它能让你心安理得地躺下休息。生病休息是真正的休息,是无可奈何状态下的积极调整和放松。发烧有好处,思维跑得快,颇与醉酒相类,它促成了潜意识的解放,无意间为创造力加入了能量。

也就是在这时,在我高烧难耐的病床上,灵光顿现般完成了小说《三十六声枪响》的结构性思考。我决定以二小中弹牺牲前的须臾弥留追忆构成其短暂生命的三十六声枪响。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瓦解呆滞的“三十六”的顺序,将其变成白云苍狗般的随心所欲,借以呈现主人公此时的意识状态和心理逻辑。这既表现了小说表达的准确性;又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创造性。

循路前行,我又想起了“第0声枪响”。弥留之际的二小在风起云涌般的思绪中,定然有过这样“空洞”的枪声。我很难过,也很兴奋,深为此次的感冒发烧而庆幸。

正因如此,这部作品在编排和阅读上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矛盾:

按心理逻辑编排的小说。

按生活逻辑阅读的读者。

也就是说,若按书籍印刷上的页码顺序,此书不好连贯阅读。

小说出版后,反馈了两个信息。一方说,还是回到传统的顺序上,这样会方便读者,也更好连贯内容;另一方称赞我做得好。这样的心理逻辑编排,会让读者阅读更积极,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种故事编排。

谁的话我都不听,我感觉这种方法最恰当,最合适,最是我的心意。谢谢出版社的理解和支持,让我得以尽情地发挥。

河南青年时报:您曾说,小说的开头是需要等待的。这本书的开篇第一句话,您经历了怎样一番等待的过程?

孟宪明:我很看重小说的开篇。好的开篇会让你下笔千言,如有神助。《三十六声枪响》的开头是这样的:“三天以后,王二小才听见那声枪响。”这句话张力十足,让我兴奋,它一出现,我就知道怎么写了。

一部长篇小说从哪儿起航,第一句是什么,有时候真的很费神。我的办法是等着它,我知道它会出现,但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现。它不出现,我就不写。我尊重它。我有足够的耐心。我有一部长篇作品1997年就写好了,但我一直对开头不满意,我写了五个开头,但最后有两个都很好,我又犹豫了很久,两年前才定下来。开头定了,我又不满意内容了,现在还在改。

谈合作

试写手感,一日得字4000

我给出版社回话:可以一搏

河南青年时报:您曾讲过,您的第一本书是在海燕出版社出的。后来,您和海燕社出版社又多次合作,你们之间有没有什么故事?

孟宪明:我大学毕业后写的第一本书《少林武僧的故事》就是海燕出版社出的。这是个中短篇集子,是另一家出版社约的。当我送稿给出版社时,责编说,我以为是长篇呢!就拒收了。

当时河南的出版社刚刚分开。我从三楼走下来的时候,在二楼看见了海燕出版社的牌子。之前胆儿小,害怕人家不出。现在反正是不出了,胆子反而大了,就随手敲响了一个门。“进来!”我进去了。

听我说完经过,他伸手拿过稿子,翻了几页,说:“还是有文字功底的,就是字不好!”又翻了几页,对外喊了一声:“小冯!”小冯就进来了。

他说:“你挑两篇,在这期的《故事世界》上先发!”小冯领命而出,我追上去,问:“这个人是谁呀?”小冯说:“这是我们编辑部的主任胡大文。现在分开了,叫胡社长!”胡社长对我很好,一直想调我去出版社。调了三年,终没成功。虽然未能调成,但丝毫不影响我和海燕出版社的“亲”。胡社长患病去世的时候我在外地,我一直为没有送他而感到遗憾。他是我的恩人!

今天我已渐渐老去,但只要有年轻的朋友请我帮忙,我总是满腔热情,不遗余力。胡大文先生是我的榜样。一个人需要帮忙的时候,常常是年轻的时候,常常是起步的时候。

河南青年时报:创作《三十六声枪响》,你再次选择了和海燕出版社合作,你是被什么打动的?

孟宪明:我记得很清楚,张桂枝总编辑(时任海燕出版社总编辑)是2019年1月16日请我去社里,那天是农历的腊月十一,第二天我过生日。那时候我任编剧的电影《悦悦的丹麦》正在郑州拍摄。总编辑提出请我写小说《三十六声枪响》,我当时正写另一部作品。社里很郑重。说3月5日前能交稿就行。为了说服我,社里派车,总编辑亲自送我回家,一路鼓励,还送了礼物。我答应考虑。第二天是我的生日,家有客人。晚上我坐下来,一日一日地计算时间。若从1月18日算起,到3月5日,共有47天。中间还要过年。18日试写了一下手感,得字4000。又过了两天,也就是21日,我打电话给总编辑,说:可以一搏!诺言就是债务。点一次头真的不容易!

河南青年时报:出版过程中,您和出版社之间有什么难忘的故事?

孟宪明:总编辑接到我的回话非常高兴,立即安排责编和美编见我,听我对于小说设计的意见。之后,我昏天黑地地写。或许是太过紧张,29日就感冒了。发烧39度。正是这一场发烧给我了灵感,让我决定用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作为小说的线索。欣慰的是,我如期赶在3月5日那天完成了初稿。接着就是修改。至12日又修了两遍。接下来就是出版社忙了。我不想重复社里的工作安排,我只说两件事:

2019年3月11日深夜,我忽然接到总编辑的

孟老师好!书稿我看完了,写得真好!这么短的时间,写出这么厚重感人的作品,的确是大家!好在哪?简单来说,情节引人入胜,想一口气读完,有些情节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可读性非常强。人物形象也塑造得好,那个特殊环境造就了王二小这个抗日小英雄,二小形象真实可信,可爱可敬,他的机智、聪明、勇敢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更见孟老师的功力,如行云流水,生动鲜活接地气!写得太好了,厚积薄发之作,向孟老师致敬!

一、二、三审。一、二、三校。总编辑亲自看稿。2019年3月26日,当时海燕出版社正在新郑警官学校学习。时间太紧了,总编辑决定接我过去,和责编陈祥、美编彭宏宇等一起审定《三十六声枪响》的书样。我回到家已是27日凌晨1点。

我多次说,一部书作者写出来,只是完成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一定要有优秀的团队、优秀且用心的团队实现它,才可能会有些成绩。感谢海燕出版社,感谢我的责编、美编和众多的合作者。

河南青年时报:作品出版以来,出版社先后收到200多篇读后感。在您与小读者面对面的沟通中,最令您难忘的故事是什么?

孟宪明:我参加过几次孩子们的阅读分享会。在他们几分钟的阅读分享里都能准确地抓住作品的核心。我坐在台上,听着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读,常常禁不住激动的泪水。

读抗日英雄王二小感想(对话著名作家孟宪明)(2)

4月23日,《三十六声枪响》赏读会在郑州市第三十九中学举办,孟宪明为学生签名。

2023年4月23日,我应邀参加郑州市三十九中的读书会,一个女生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写精豆,他是个弱智,为什么起了这么个名字?”

我的眼睛忽然红了:“精豆是最让人怜爱的傻子!”

我只说了一句,泪水就出来了。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弯文奎

编辑 杨阳 实习编辑 武辰婕

校对 张磊

审核 田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