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庙号排名(古代皇帝庙号中的字究竟代表什么意思)

庙号即皇帝死后入宗庙的谥号,据史学家分析,我国自商朝开始就已经有了庙号如武丁王被称作高宗当时起庙号有着严格的规范,必须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否则不能起庙号,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明朝皇帝庙号排名?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明朝皇帝庙号排名(古代皇帝庙号中的字究竟代表什么意思)

明朝皇帝庙号排名

庙号即皇帝死后入宗庙的谥号,据史学家分析,我国自商朝开始就已经有了庙号。如武丁王被称作高宗。当时起庙号有着严格的规范,必须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否则不能起庙号。

等到武王姬发登基,便废除了庙号这一制度,对于过世的君主和大臣都用谥号来称呼,如周成王、晋文公等,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又废除了谥号制度,自称始皇帝,令世人称后世皇帝为一世,二世,三世,传之无穷。

到了汉朝的时候,刘邦又恢复了庙号和谥号,但是汉朝对于庙号的给予十分慎重,仍然遵循着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因此汉朝获得庙号的皇帝不多,当时人们对于皇帝的称呼还是以谥号为主,如汉文帝,汉武帝等。

等到唐朝时期,皇权逐渐加重,几乎达到了无帝不称宗的地步,除了少数短命皇帝外,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等。而谥号反而因为越来越长导致没人称呼了,如明成祖朱棣的谥号为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实在是有够长的了,而且称呼错一个字就要被杀头,所以当初的人们都采取庙号作为称呼皇帝的方式。

那么庙号中的字究竟代表着什么意思,它是贬还是褒,是对皇帝一生的评价还是只是一种尊号呢?下面小编就拿明朝十六帝的庙号作为一个例子,来和大家一起探究一下庙号中的字究竟代表的意思。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庙号是太祖,按照天子七庙的规矩,即一祖二宗四亲庙,其中祖即为始受封者,太祖为始受天命者,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既是受封者,也是受命者,所以称太祖。相同的情况有很多,如宋太祖等,都是以太祖作为庙号。

明成祖朱棣

值得注意的是,朱棣最开始的称号不是成祖,而是太宗,所谓太宗即收成光大之君,可以说朱棣是完全配得上这个称号的,但是为何后面又变了呢。

原因是嘉靖帝朱厚熜是藩王登基,但是他想让自己老爹也附庙称宗,但是这样一来,朱棣在宗庙中就没有了配享(四亲庙),显然大臣们不会满意这个做法。于是朱厚熜将朱棣强行提升了一个位格,认为朱棣奉天靖难,算是拨乱反正,可以称祖,于是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可怜的朱棣,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将自己的庙号定位宗,结果又被后人改成祖了,其篡位之实已经昭然于天下了。

明仁宗朱高炽

心善宽宏曰仁,一般庙号为仁的皇帝都可称之为明君,朱高炽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虽然执政时间只有十个月,但是在这期间他为靖难时期蒙冤的大臣们平了反,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勇气的决定,毕竟他老爹朱棣刚死不久,他现在给靖难冤臣平反就等于直接宣布他老爹是错的,但是朱高炽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因此他绝对对得起这个庙号。

明宣宗朱瞻基

能布令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一般庙号为宣宗的皇帝都有经天纬地之才,是收成之明主,如唐宣宗,开创了"大中之治",同样明宣宗朱瞻基也是一个拥有经天纬地之材的明君,在他执政期间,郑和进行了最后一次远洋,使得四方来朝,万国咸服。

同时朱瞻基还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如杨廷和,杨一清等名臣都是当时的朝中精英,在他的领导下,明朝的经济和实力飞速发展,史称仁宣之治。

明英宗朱祁镇

德行聪明,天资英武曰英。明英宗朱祁镇的皇帝经历如果写成书的话大概可以畅销。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用错一人,打错一仗,杀错一人。

所谓用错一人即用错了王振,王振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宦官),在朱祁镇执政初年,重用王振,结果导致朝堂政治腐败。打错一仗指土木堡之变,在这一战中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做了两年的俘虏,等到回家后又被软禁八年。在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复位,为了使夺门有名,他杀了千古名臣于谦。

这么看来明英宗朱祁镇实在是配不上英这个庙号,但是纵观历史,其实以英为庙号的皇帝执政期间政绩都不是很好,如宋英宗等。

明代宗朱祁钰

关于代这个词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当年朱祁镇由于被瓦刺俘虏,朱祁钰被推出来当了临时皇帝,所以才将朱祁钰的庙号定位代(事实上他也没入宗庙),历史上也有参考,如唐代宗。但需要注意的是,其实唐代宗的庙号为唐世宗,为了避李世民世这个字的讳,才更改为唐代宗,因此朱祁钰庙号中的代意思尚不可考。

明宪宗朱见深

行善可记曰宪,行政四方曰宪。明宪宗朱见深是一个苦命的人,当太子的时候由于朱祁镇被抓,于是自己的太子之位也被废了。由此他每天都惶惶不可终日。只能在宫内人的冷眼下过活,直到朱祁镇重新夺权,他才被二立太子。这种童年使朱见深变得软弱。

在朱见深执政期间,信任大臣,如李贤等人,但是他也信任宵小,如汪直等。同时朱见深创办了西厂,让当时的政治环境变得严酷了,但总体来说,朱见深还是一个好皇帝,他也当得起"行善可记"的宪。

明孝宗朱佑樘

慈爱忘劳曰孝,践修世德曰孝。在历史上庙号为孝的皇帝一般都是明君。如宋孝宗,即使赵构不是他的亲生父亲,他也能待之如父子。而明孝宗显然是这其中的典范。

由于朱佑樘年幼丧母,所以吴废后曾收养过朱佑樘一段时间,当朱佑樘当上皇帝后,将吴废后当做母亲来伺候,吴废后因此感动的涕泗横流。另外朱佑樘也是一代明君,他不仅勤于朝政,还不兴后宫之事,他终生只有张皇后这一个妃嫔,真是担得起孝这个庙号。

由此可见,所谓庙号并非完全根据皇帝的生平来定。事实上在皇权逐步加强的时候,庙号已经失去了他原本应该代表的含义,如清朝出现了数个以祖为庙号的皇帝,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参考资料:《礼记》、《春秋》、《资治通鉴》、《明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