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书院遗址(书房园子万家山最早的私塾遗址)

我的故乡万家山有一处晚清的遗址,那就是我村,或者附近各村最早的私塾——俗称“书房园子”。

百泉书院遗址(书房园子万家山最早的私塾遗址)(1)

书房园子正面(南面)

顺着下山老四队邹家台子(有名的牙槎鼓台)往东走,万文治家院前转角处,是一块天然倾斜的原始土坡。低于邹家台子三米,东,南,西三面筑有二米左右的土夯墙,南北长约二十米,东西宽约八米。呈长方形。极像一个小城堡。

记忆里,小时候,书房园子东西两侧顺墙長着许多柏树,株距有序,水桶粗,七,八米高,枝繁叶茂,排列整齐,显得庄严肃穆。中间有两枝杏树,我们小孩子夏天常爬上去摘杏子吃,招来我爹爹的骂——

岁娃娃,干啥呢,再没地方玩吗。

土墙下面是当年夯墙时移植的迎春花,春天来临,黄灿灿的披在土崖边上。南面的墙角的土崖边上斜长着一棵桃树和杏树,夏天,杏还没黄透,我常顺着南崖边上的出水口(下大雨时,雨大排不出,冲开一个深㓊,整个书房园子的水从那㓊里灌下来。我们叫“山水筐郎”)攀上去,站在墙边,伸手去摘杏子吃,杏指头大,(俗称“羊粪杏”)酸得的直掉牙。

书房园子,听老人讲,是我们新院的私塾。

在我村,有个叫“老三分”的 ,其实指的是老院,中院,新院,追溯上去是万氏第二代五房坟里四房的后裔。

新院又分上新院和下新院。在我这一辈是一个高祖。是没有出五服的。

百泉书院遗址(书房园子万家山最早的私塾遗址)(2)

站在堡子南墙边眺望万家山上山

上新院,指的是我大曾祖和二曾祖。大曾祖在晚清时是西南路的总绅士。二曾祖地址就是现在万继平家的院子。解放前移居杨家寺街上。有一个叫万良的和我同辈的后代,曾任过秦州区农电局局长。我们下新院把上新院又叫“高里院”,因住在上山。

下新院,指的是三曾祖和四曾祖。三曾祖是小红家和海峰家。四曾祖就是我家。分家时,房建在邹家台子下面,也就是书房园子西面。又称“下新院”。

在1945年,我家在书房园子东边一年连盖四面房。又分出来。称“新房院”。

下新院住在下山,上新院大伯家叫我们为“低下院”。住下山之故。

晚清时代,万家山村新院又叫“万老爷家。”听老人讲,最兴盛时,我们方园十里八乡的粮食先交上来,堆在继平家隔壁的粮仓里,然后才运往秦州区。

大曾祖是西南路的商户,绅士。很有名望。建陇南书院时是出资人。在灾年,往往出资赈救穷人。听说,他有一个习惯,站在堡子上看谁家灶里没炊烟,知道断伙了,令手下人拿些粮食接济。晚清翰林,天水名流,秦安人哈锐曾在蓝绸上书事迹,歌颂其功德。1986年九华哥结婚,我曾见过那蓝绸,金字中楷。

百泉书院遗址(书房园子万家山最早的私塾遗址)(3)

站在堡子南墙边眺望万家山下山

大曾祖忙于公事。把教育后代的任务交给了有文化的三曾祖。他们决定建一处私塾,相中了下新院西面的这块园子,筑土夯墙,伐木造屋,招生育才。这就是书房园子的由来。

听老人听,书房园子建成后,里面有三间房子。

三曾祖是我们下新院的当家人。又是我们新院的总教官。那个年代,我们老三分孩子们的启蒙教育是在书房园子完成的。

至于有没有其他村的孩子。无法得知。况且在民不聊生,兵荒马乱的时代,穷人家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何能谈读书。

书房园子的私塾教育起于何年,终止于何年。当年的具体情况现在存世的人没有能讲清楚的。

我曾问过现八十岁的天宝父,从他记事起,书房园子的三间房子早不见了。就那个破样子。但园子里的柏树是1990年小红父去逝后,才砍掉的。我记得很清楚。

百泉书院遗址(书房园子万家山最早的私塾遗址)(4)

站在堡子南墙眺望万家山硬山

我村民国时期,老三分出了两位名人。上老院大爷,万国藩。下新院大爷,官讳不可考。他们的启蒙教育都是在书房园子完成的。

万国藩,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官至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镇守使裴建准的副官。在河州身亡,两个排的兵力一直护送到甘谷,最后一个排抬到万家山。老家人要开棺验尸,说头是死后缝上去。死因说法较多,具体不详。抬他的大杆后来盖新家庙时做了旗杆。他的佩刀一直保存着,连上山60后的人都见过,最后不知所终。

我村上山的万峰爸生前在临夏时,曾查阅过《和州志》,有万国藩的记载。

裴建准不仅是军阀,也是实业家。他的书法很有名,在甘肃也算书法大家。因此,上老院曾保存了不少他的墨迹。

下新院大爷,是三曾祖的大儿子。我听去逝的高里院三伯父讲。上过黄埔军校,给邓宝珊做过秘书。

2006年下山三明结婚时,木匠家龙爷与我搞闲说起往事。曽提起过下新院大爷的奶名,是X娃,我也忘了。官名我没有问。说派他去陕西某县当县长,半路遭土匪抢劫。回到家,父母也去逝。他伤感过渡,在后院地哭得鼻涕掉在胸上。后染病,早亡,没留下子嗣。妻改嫁牡丹下店子村。葬于何处,无从知晓。

我很佩服龙爷的记忆力,但那时忙于生计,没有从他处好好把这些历史整理下来。现在想起来很后悔的。

书房园子虽然最早是下新院的私人田产。1945分家时,其产权是三曾祖家的。这是我后来听大们闲谈时父亲说的。

百泉书院遗址(书房园子万家山最早的私塾遗址)(5)

书房园子前面的斜斜路,我们叫“场路”

书房园子,故乡万家山最早的私塾。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侵蚀,特别是西面,土墙荡然无存,被主人挖得一败涂地。东,南两面的土墙仍保存着。但也是残墙断垣,陈砖破瓦。

想当年,四周的土墙,我的祖先是如何一石杵一石杵夯起来的。两侧的柏树,三间学堂,一周土崖边上的迎春花。这不知花了多少的财力和物力和人力,凝聚了他们多少的心血,汗水和希望。

他们希望从这里受过启蒙教育的那些农家子弟们,能够走出万家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能够成为栋梁之才,报效国家。

这是书房园子的心愿,也是所有莘莘学子的心愿,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永恒的心愿。

百泉书院遗址(书房园子万家山最早的私塾遗址)(6)

书房园子前面的打麦场,又叫“新房院场”。在民国时代是我们下新院的私人场。


【图,作者自摄】

2023年2月23日于天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