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戏名家名段(梆子戏在邳州的渊源)

梆子戏名家名段(梆子戏在邳州的渊源)(1)

梆子腔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较大的戏曲声腔,是用硬木梆子作打击乐器以按节拍的剧种的统称。它渊源于明代陕西、甘肃一带高亢激越的民歌。首先形成的剧种是秦腔(陕西梆子),随后向东发展,同各地语言、民间曲调结合,陆续形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以及江苏梆子等剧种。而我们邳州人通常所称的梆子戏,主要是指发源于丰、沛一带的江苏梆子或自河南流入的豫剧。它虽然不是邳州土生土长的剧种,但也曾受到邳州人民的喜爱。

一、最早流入邳县的梆子戏及戏班

据《中国戏曲志·江苏卷·徐州分卷资料汇编》(第一期)中介绍:清光绪20年(1894)铜山县徐三村梆子戏的“滕页生班”创立,自滕页生起,祖孙三代每代各办一期。每期科班三年,一直办到民国24年(1935),培养演员近百人。已知第一期中成名的演员红脸戴金山曾于1926年率戏班到邳县的宿羊山镇活动过,可见在这个班子成立初期可能会到邻县演出梆子戏,起码邳县和铜山搭界地区较早接触过梆子戏。

另外,该资料中还介绍清宣统元年(1909),睢宁县双沟的高康玉创办梆子戏班,收徒20多人,采用边学戏边演出的教学形式,曾到邳县、安徽灵壁等地演出。后有温三、赵壁、白莲藕和大、小金花等艺人参加,声名大振。可见在l9世纪末20世纪初梆子戏已流入邳州,并为广大群众演出了。1925年,邢楼乡思田村咸姓集资重修天齐庙,之前已将庙门盖成面对大殿的戏楼,每到3月18日庙会三天,戏台大唱京剧或梆子戏。

1926年,宿羊山镇商会为吸引八方商客,就委托本镇京剧玩友魏景符和司全中二人出外请戏班子。他二人来到徐州市,找到铜山县徐三村“滕页生科班”出身的戴金山。此时,戴已是很有名气的红脸演员,并于民国八年(1919)在徐州市南关办梆子戏科班了。江苏梆子戏的第一代女演员大娃、二娃(戴月仙)就出在这个科班。戴金山带着他的班子随魏、司二人来到邳县宿羊山镇,商会安排他们住在清凉寺内。在寺内,商会还专为这个班子搭起个固定的土戏台,供演出用。一开始,戴金山以演戏为主。后来,他又招收30多名学员,办起了梆子戏科班。但据调查,学员中只有一个学打鼓的是宿羊山镇人,后随戏班走了。这个梆子戏班平时训练学员,排练剧目,逢集逢会就进行营业性演出。商会和寺庙也向戏班提供了一定的资助。他们在宿羊山镇活动了近两年多时间,最后又拉回到徐州市去了。

由于“高康玉梆子戏班”和“滕页生梆子戏班”较早地进入邳县,更由于戴金山直接率梆子戏班到宿羊山镇活动,播下了梆子戏的种子,所以广大邳州人民不仅爱听而且爱唱梆子戏。尤其在宿羊山、车夫山等地区,解放前就有梆子戏业余演唱活动,解放后经常成立梆子戏业余剧团,排演过许多古装或现代剧目。五十年代曾一度异常活跃,八九十年代还有梆子戏宣传队来县城参加邳县春节会演。直到近些年,县城的广场文艺活动还有许多业余爱好者演唱梆子戏。

二、邳县梆子剧团的建立和发展

1958年,在“大跃进”的浪潮冲击下,邳县宣传部和文教局计划组建四个专业剧团,当时已有了邳县柳琴剧团和邳县京剧团,还缺两个剧团。

是年秋天,山东省微山县豫剧团因为要交给薛城煤矿来办,艺人们不愿意,于是便纷纷自谋生路。其中主要骨干张万年、陈九生二人来到邳县县委宣传部,联系组建一个豫剧团。宣传部会同文教局商量了一个方案,报经县委同意,决定建立这个剧团。于是宣传部、文教局各派了一名同志去薛城带来10多位演员。同时,又从济宁地区豫剧团挖来5人,从江苏铜山县梆子剧团挖来2人,加上丰县梆子剧团自动跑来的几个艺人,总共集中了27位梆子戏艺人。

10月间,县里在文化馆小礼堂专为邳县梆子剧团的成立举行了开幕演出仪式,县委、县人委及宣传、文教等主要领导人全部出席了开幕式,并观看了这27位同志赶排的《两狼山》、《观文》两出戏。从此,邳县梆子剧团便正式成立了。

建团时,由县文教局委任主要演员张万年任行政团长,张新才任业务副团长,再加另外4名同志组成了团委会。

该团的一切服装,行头道具等演出所用物资,均由文教局拨款购置。

然而,这个团当时仅仅得到了县里的认可,却未经徐州专区和江苏省文化主管部门的批准。直到1960年后,徐州专署文教科才默认这个团的存在。邳县将这个团列入大集体性质事业单位,其工资和剧团开支主要靠本团演出收入来维持,县里只给以少量补助。演职员的工资一开始实行评分“拆帐制”,1960年以后便实行固定月工资制。

邳县梆子剧团自创建到解散,经历了发展、兴旺、衰败这样一条曲折的道路。

首先看剧团的领导力量和机构的变化。剧团的领导人,开始由本团主要演员担任,到l959年4月,县文教局将省下派干部苏北生派进任业务副团长,他一直干到解散。其间先后派进去的行政团长及其任职时间有:聂岐山1961--1964;周沛荣1964一1970.6。先后派进去的政治指导员有:夏春雷1961—1962.9;徐岩岫1962.9—1963.4;王兰亭1963.5—1963·12;魏思成1964--1970.6。剧团的内部管理主要是团委会领导下的团长负责制,下设演员、音乐两个队。团委会成员在一定时期有所更换,到了“文革”开始后,剧团的原有行政机构便全部被冲垮了,各类“红卫兵”组织纷纷成立,一切权力归先后成立的“文革”领导小组、剧团“革命委员会”和后来派驻进去的“工宣队”。

“文革”期间,邳县梆子剧团和邳县柳琴剧团打破了界线,按其观点不同成立了“延安文艺工作团”和“邳县文艺界联合造反总司令部”两大对立组织。

其次再看演职员的组成情况。最初是27人,后来发展到最多达59人,平均保持在50余人左右。其成员来自这样几方面:

(一)社会吸收。先后有微山、济宁、铜山、丰、沛、鱼台、砀山、肖县甚至商丘等市县的职业梆子戏艺人投奔而来。有的留下工作时间较长,有的工作较短时间就离开了。

(二)江苏省梆子剧团下放一批。l960年,江苏省梆子剧团由于人员过剩,就将本团艺人和学员下放一批支援邳县梆子剧团。这批人由老艺人王俊生带队,共15入,其中10名男演员5名女演员。

(三)徐州戏校学员分配。1962年,徐州戏剧学校停办,其学员安排到各地剧团,其中分到邳县梆子剧团共3人,2名男演员1名女演员。

(四)邳县京剧团解散后安置一批。1960年底,邳县京剧团因无力维持正常演出而由县委决定解散。其人员大部分转业或调往外地,少数人被安置到柳琴剧团,梆子剧团也安置2人。

(五)招收随团学员。总共招了两批,l961年10月招收3名男学员,1965年8月招收9名学员,其中4名男学员5名女学员,这两批学员都是随团边练功边演出。

到1970年5月间,邳县梆子剧团尚有55人。县政工组和文卫革委会成立了剧团整顿领导小组,对梆子和柳琴两个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和整顿,终于在6月10日宣布解散两剧团,重新组建邳县文艺工作团。梆子剧团有11人进入邳县文工团。其余转业到其它岗位,其中有少部分人自己联系调往外地剧团。

再次看剧团的设备及收支情况。邳县梆子剧团的设备是真正白手起家的。开始由文教局帮助购置了服装、头饰和道具等等物品。后来进行营业性演出有了收入后,剧团自身就逐步添置了不少行头。舞台灯光设备到1960年以后才开始购置,最初仅应付照明,灯光效果运用较少。到后来才陆续购置较复杂的灯光器材,也开始重视根据演出需要设计灯光效果。而扩音方面,直到“文革”初期才使用功率较低的扩大器。剧团始终无固定团址,因为常年过着流动演出的生活。人民剧场后台就是临时的“家”。“文革”初期停止演出搞运动,在县人民剧场住了几年,后又搬到运河师范学校,一直住到解散。解散时所有东西都交给了文工团。

剧团活动十二年间,主要靠演出收入来维持。但每年文教局也根据情况给以一定的补贴,演出收入基本能够自给。收入最高时每年可达6万元,一般每年收入二、三万元。演出最兴旺、收入最高的时期是1961到1963年间,这三年也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复苏调整时期。也正是剧团行当齐全,艺术发展到高峰时期。到1964年又开始走向低潮,因为开始禁演古装戏,逐渐失去了观众。“文革”开始后,基本停止演出,偶尔组织演出,也是为派性斗争服务的。此间人员工资完全靠县财政拨给。

三、主要演员、演出的剧目及其影响

邳县梆子剧团自建团以至解散的十二年间,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在观众中较有影响的演员。他们是:张万年(红脸)、张新才(花脸)、贾桂兰(旦)、陈文华(旦)、李牧(小生)、郑中祥(小生)、梁龙彬(丑)、邢惠芳(小生)、吕青山(花脸)、王俊昌(花脸)、张秀春(武生)、褚桂连(丑)、梁桂兰(小生),以上演员除旦角外,小生演员中李牧、邢惠芳、梁桂兰也是女演员。这些演员虽然没有获过什么奖,但由于他们各有一定技艺,较为成功地饰演了一些角色,所以给观众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邳县梆子剧团除了主要在本县县城及各乡镇演出外,还常到徐州及其矿区演出,也常去山东泰安、济宁、曲阜、兖州、枣庄、台庄等地公演,并且去过安徽的部分地区,因此在苏鲁豫皖广大接壤区域较有影响。

剧团在建立初期一直未能配备专业编导及舞美、作曲等人员,排练传统剧目,主要由业务副团长张新才“说戏”。剧目大都是从兄弟剧团原样搬来的,很少进行独立创作。到1964年以后,青年演员孟庆雨和梁龙彬也曾参与现代戏的导演工作。直到l962年上半年,运河师范学校的教师陈厚杰同志(文科大专生)调到剧团来,才算有了创作人员。组织上让他做导演工作,实际上他却搞了剧本创作,于1964年调出了。和他同时调进的还有美工郭昌同,专搞舞美设计和制作,使该团的舞台美术工作逐步跨上一个新高度。

在音乐方面,始终没有专门的音乐设计人才,仅有l962年8月从运师毕业生中分来冯景格和焦亚猛两个有音乐专长的同志,他们都在乐队搞伴奏,同时也兼搞一些音乐记谱和设计工作,使乐队的演奏趋于统一化、规范化。

邳县梆子剧团由于专业创作人员缺乏,所以创作剧目的上演一直未取得突出成绩,他们仅两次参加了徐州专区专业剧团创作剧目会演。

第一次是l959年,由业务副团长苏北生带领的剧组改编排演了传统戏《血泪狂滥》,在徐州市人民舞台演出,未获奖。

第二次是l964年,仍然由苏北生同志带领焦亚猛等同志组成一个剧组,根据连环画《四川白毛女》改编成大型现代戏《罗昌秀》(又名《四川白毛女》)。该剧排演后于当年4月12日晚参加了“徐州专区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当时会刊上对这个戏有评论文章,但未能获奖。该剧主演是贾桂兰、郑中祥和张成年等。

另外,1966年“文革”前夕,为迎接专区会演,又由苏北生编剧并导演了现代小戏《王杰和红领巾》,后来会演未能举行。

1963年前后,苏北生同志还根据古典小说《西游记》改编排演了连台本戏《西游记》。这主要为团内一位武生演员张秀春改编排演的。他擅长演孙悟空。该连台本戏曾连续演出三十多个晚上。l962年该团还整理排演了传统连台本戏《金鞭记》,进行营业性演出,由吕青山主演呼延庆。1964年大演现代戏,还由苏北生根据话剧《丰收之后》改编成梆子戏排练公演。

虽然该团在艺术创作上未取得突出成就,但他们在正常演出的剧目上却尽力追求新奇,确实在广大观众中产生过一定影响。

邳县梆子剧团所上演的剧目,最初几年都是以传统戏为主,后来逐渐排演一些现代戏,但都是从外地剧团移植的。1964年根据上级指示大力提倡现代戏,禁演古装戏,该团便以排演现代戏为主。

根据该团l963、1964和1966年的剧目统计资料,演出的主要剧目有:

1、传统剧目:

《三女审子》、《潘杨颂》、《十一郎》、《地堂板》、《西游记》(连台)、《孙安动本》、《天波楼》、《嘉兴府》、《蔡金莲告状》、《穆桂英挂帅》、《盘肠战》、《梅香》、《对花枪》、《金鞭记》(连台)、《生死牌》、《千秋灯》、《何巧娘》、《沙河店》、《串龙珠》、《杨金花夺印》、《芦花荡》、《白莲花》、《黄鹤楼》、《花木兰》、《秋江》、《梁山将》、《双珠凤》、《牛郎织女》、《闯幽州》、《风雪配》、《两狼山》、《三丑会》、《刘公案》、《王二小接闺女》、《劈山救母》、《空花轿》。

2、现代剧目:

《新媳妇》、《两块六》、《红嫂》、《刘四姐》、《会计姑娘》、《夺印》、《掩护》、《白毛女》、《柜台》、《龙马精神》、《送猪记》、《好媳妇》、《朝阳沟》、《传枪》、《送肥记》、《杜鹃山》、《小保管上任》、《前线人家》、《谁是强盗》、《枫林渡》、《血泪荡》、《风雷渡》、《血泪仇》、《芦荡火种》、《醉酒记》、《桥隆飚》、《江姐》、《金菊花》、《国防线上》、《台湾来的女客》、《山乡风云》、《古城春晓》、《虎穴斗智》、《五一前夜的战斗》、《401号文件》、《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焦裕禄》、《雪岭苍松》、《南方烈火》、《刘胡兰》、《琼花》、《儿女新篇》、《雷锋》、《社长女儿》、《丰收之后》、《红军的女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