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不是最早的电影(一家电影博物馆这样评价我国的皮影戏)

近期看了《一个人的皮影戏》 影片,讲述的是偏远小山村中,唯一皮影戏艺人马千里,本想借着申报非物质遗产的契机,复兴皮影戏,最终失败。凸显出当前民间艺术,遭遇了边缘化的处境,也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困境。文化是艺术的渊源与内容,而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两者的发展是统一的。那么,皮影戏这一民间艺术是由什么时候发端的?

皮影戏的起源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大致上分为三种:

  • 【起源于汉代】

根据晋代干宝《搜神记》记载:李夫人死后,汉武帝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为解汉武帝的相思之苦,命人制作好的李夫人剪影后,请汉武帝端坐帐中,自己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汉武帝看着李夫人的倩影,潸然泪下。

  • 【起源于唐代】

唐代是佛教兴起的一个时代 ,每逢节日佛教徒便利用光影结合,在人群集中的地方演出,传播佛教教义。于是,戏曲理论家孙楷第提出:虽然皮影戏在宋仁宗时期兴盛,但追溯源头,应该在五代、唐朝便开始发端。

  • 【起源于宋代】

宋末元初,周密在《武林旧事》称影戏社为绘革社(影戏的行业组织),此外宋代还出现了最早的艺人、剧本以及最早的行业组织记载。从实物角度出发,由此推断皮影戏起源于宋代。

皮影戏是“影”和“戏”的结合,皮是材质。“影”属于绘画、雕刻范畴;戏属于文化、音乐范畴。涉及到器乐、舞蹈、剪纸等艺术表演形式,在汉代已然成熟。综上所述,很可能皮影戏在汉代出现雏形,而绘革社的出现,表明了皮影戏在宋代是非常盛行,如此,其必然有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故皮影戏或许诞生在晚唐或者稍晚的五代。

皮影戏是不是最早的电影(一家电影博物馆这样评价我国的皮影戏)(1)

皮影戏里的帝与后

皮影戏的演出分工

所谓皮影戏,是指在灯光的映照下,观众通过白布观看由兽皮制作的偶人,表演戏曲的形式。皮影戏艺人在白布后面一边操纵偶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辅以音乐,故皮影戏又称之为“灯影戏”。以华县皮影戏为例,完成一场演出通常得有五人分工合作:

  • 前首:主要唱戏、弹月琴、敲手锣、打堂鼓等;
  • 签手:负责挑线、操纵偶人;
  • 上档:负责拉二弦、打嚓、吹唢呐等;
  • 下档:负责吹长号、拉板胡;
  • 后槽:主要是打梆子、打勾锣、敲碗碗、打小嚓;

可见,皮影戏这种艺术形成有点类似于相声中的唱双簧。前首一张口唱戏,负责挑线的签手需要操作偶人以符合戏曲的进程,同时上档、下档、后槽各自负责乐器还要跟上,烘托气氛。“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表明的是人数增加带来的管理难题,很显然,皮影戏艺人演出时的协调统一,较之唱双簧,难度又大为增加,非得长期磨合,培养默契才行。

皮影戏是不是最早的电影(一家电影博物馆这样评价我国的皮影戏)(2)

皮影戏艺人

皮影戏的流派

皮影戏是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可见极具地方特色。按照区域划分细分为:

  • 关中皮影戏:也称为陕西皮影戏,分为东、西、南三路,上述华县皮影戏便是属于东路。最大的特点是雕工精细,最具代表性的图案是“万字雕”和“雪花雕”;
  • 北京皮影戏:根据金人南侵制造的“靖康之难”推算,北京皮影戏产生的时间应该在北宋末年。其最大的特点是京剧元素,在皮影偶人中有京剧脸谱的痕迹;
  • 滦州皮影戏:也称为唐山皮影戏。其两大特色,一是皮影偶人从额头到鼻子几乎为一条直线;其次唱戏之时采用的是“掐嗓”,即用手指掐着喉部发声部位发音;
  • 成都皮影戏:明清之际,大批移民带来的内地皮影与巴蜀文化相结合形成的一个流派。故借鉴了川剧的表演形式,不仅吸收川剧的唱腔,演出剧目上以采用了四川当地的神仙戏为主;
  • 海宁皮影戏:流行于江浙一带。在唱腔上结合了当地的小调、方言,形成了特有的“海盐腔”;皮影的材质就地取材,采用了羊皮;
  • 潮州皮影戏:汕尾陆丰皮影戏是中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戏的唯一遗存。分为挈剧和后场,挈剧负责操纵和唱戏;后场负责伴奏,所用乐器与潮剧相仿。

此外还有湖南、湖北、山东等皮影戏流派。

皮影戏是不是最早的电影(一家电影博物馆这样评价我国的皮影戏)(3)

陆丰皮影戏《哭塔》

皮影偶人的制作

可见,皮影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与当地文化结合紧密,每个地方流派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地方特色。皮影材质上,华北地区驴多,所以皮影采用驴皮制作;同理,北京地区采用的是羊皮,西北地区采用的是黄牛皮;而南方地区采用的是水牛皮。

根据动物的生长规律,一般采用6岁左右的黄牛或驴的皮,作为皮影制作的原材料。因为这个年龄段的皮质和柔韧度都非常好,做出的皮影透明度高。根据不同部位兽皮的特点,相应地制作成皮影,后背的兽皮平整光滑,适合制作偶人的头部和身体;四肢的兽皮以及肚皮部分较厚,适合做成偶人的腿部和桌椅。选料完毕,后续的流程:

1、制皮

将选好的兽皮放在清水里浸泡三天后,先刮去兽皮之下的肉渣,其次是刮去外层的兽毛,然后还得逐渐刮薄,刮去里皮。每次用得重复清水浸泡,直到将兽皮刮至白净透亮为止。

2、画稿

用木棒将处理好的兽皮,推磨平整光滑,压平阴干数十天,再蒙在画好的皮影图稿纸,描绘出轮廓与花纹;

3、雕刻

根据雕刻图案的不同,使用不同型号的刀、凿、尺和刻板,以及分别运用不同的技法,精雕细刻。其中华县皮影有一套独特的“推皮走刀”雕刻技术,即刻皮影时,扎在皮子上的刻刀保持不动,靠推动兽皮进行雕刻,辅以传统绘画的线描方式,刀凿并用。

4、上彩

将矿物质染料溶化在“骨胶”(骨胶是由用所剩兽皮余料熬制而成)里。着色的过程中要保持颜料的温度,一般均在火上边温边上色,这样处理后的颜色光鲜亮丽,经久不褪。因为兽皮存在皮囊,一旦上彩便擦不掉,需要非常小心;

5、晾干组合

上彩之后,一般颜色只是附在表面,需要将皮影夹好阴干,待颜色慢慢渗入兽皮。最后,将不同部分的皮影用针线缝合,组合成完整的皮影。一般来说,皮影人物由头、胸、腰、2个上臂、2个下臂、2只手、2条腿等11部分组成;

6、装杆

在组合好皮影人的脖子和双手,安上三根竹杆,以便完成前进、后退、翻腾、坐跳、滚爬等各种动作。在脖子处有一根支撑整个影人的操纵杆,叫作主杆;在影人的手上各安装一根操纵杆,叫作副杆。

皮影戏是不是最早的电影(一家电影博物馆这样评价我国的皮影戏)(4)

皮影缝合前后

皮影偶人的角色分类

制作好皮影人物设计,事先则参照传统戏剧中生、旦、净、末、丑行当进行分类。

皮影戏中的男性角色。细分为:

小生是未成年的小男孩,如红孩儿;文生是“文戏”中的男性形象,如《西厢记》中的张生;武生是“武戏”中的男性形象,如杨宗保;老生是老年男性的形象,如刘备。

皮影戏中的女性角色,细分为:

文旦是“文戏”中的女性形象,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武旦是“武戏”中的女性形象,如穆桂英;老旦是老年妇人的形象,如《打龙袍》中的李后;花旦则是诙谐幽默的女性形象。

俗称花脸。分为红净和毛净。红净是指忠烈的男性,如关羽;毛净勇猛的男性,如张飞。

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形象,如《水浒传》中的“鼓上蚤”时迁。

皮影戏是不是最早的电影(一家电影博物馆这样评价我国的皮影戏)(5)

生、旦、净、丑

皮影戏面面观

除了上述的人物设定,还可以通过以下特征判断:

  • 看头发分辨婚姻状态:这个是针对旦角。一般说来,梳着辫子的属于未婚;盘起头发的属于已婚。
  • 看鞋子分辨性别:一般在皮影戏中,男性穿厚底靴,女性穿小脚绣花鞋;
  • 看五官分辨忠奸:正面人物采用阳刻,反面人物采用阴刻。此外,还用颜色分辨:黑忠、红烈、花勇、白奸;
  • 专属兵器:在常有打斗的武戏中,每位人物与使用的兵器是一一对应的。如关公用的是青龙偃月刀,张飞使用的是丈八蛇矛,岳飞使用的元帅剑。

皮影戏是不是最早的电影(一家电影博物馆这样评价我国的皮影戏)(6)

专属兵器

文化人类学家莱斯特·怀特所言:文化是一个连续统一体,是一系列事件的流程,是一个时代纵向地传递到另一个时代,并且横向地从一个种族或地域播化到另一个种族或地域。但时下社会的发展,带来器物层次的进步,给皮影戏这门表演类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隐忧,需要在演出内容和形式上,顺应观众的审美而作出创新,才不致造成与当下社会的脱节而逐渐消亡,最后只能在博物馆中陈列。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确实是任重道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