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国时期历任省长(民国时期的浙江)

浙江省民国时期历任省长(民国时期的浙江)(1)

民国大佬。左起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

1928年秋,张静江二度就任浙江省政府主席。

那个时候,谁人不识张静江。他是党国元老,1906年便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他又是革命圣人,多年来一直毁家纾难支持革命,而且在孙中山面前,只尽疏财之义务,不问应享之权利。

同时,他还是蒋介石的革命导师,费尽了心机,将自己的把兄弟蒋介石从一个不起眼、当初连国民党“一大”代表资格都没有的角色,扶持上了政治的高峰,不仅当上了北伐军总司令,而且还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甚至,就连蒋介石的婚姻大事,他也费心过问,陈洁如与蒋介石的结合,便是他撮合而成,日后,蒋介石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要娶宋美龄为妻,也是他劝陈洁如离开的。但这种苦心孤诣,结果换不来对方的一片真心。与宋家联姻之后,蒋介石很快倒向了孔宋。

浙江省民国时期历任省长(民国时期的浙江)(2)

蒋介石赠张静江照片。

相比较高官厚禄,他更在意的是国家的经济建设。在西方多年经商和生活的经历,让他亲身接触西方社会民主主义思想,还亲眼目睹了欧美资产阶级的实业盛举,这让出身南浔“四象”这样传统家庭的他,找到了改变垂死中国的另一种可能。

某种意义上,他扶持蒋介石,也希望建立国家之后,能尽快地转身经济建设。在他看来,“北伐完成、国家统一之前的近20年,国内征战不断,此是为破坏旧秩序的需要,但绝非国民革命的全部,而仅仅是前奏。革命的更主要的任务,在于新国家的积极建设,依据先总理遗愿,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

所以,党政军都可以不管,“惟有建设,我一定要干的,”最后硬是几次同蒋介石争得面红耳赤,并在1928年初拿下了新设的中华民国建设委员会委员长一职。

事实也证明,他不仅是革命的豪杰,也是建设的能人。尽管蒋介石只给了10万元的开办经费,另以每月3万元应付日常开支,除外分文不给。但是,他却勉力维持。

没有合适的办公场所,他将自己在南京成贤街上的私宅腾出来做了办公楼。没有资金,他凭着在国民党高层的老资格老关系,以及在工商界‘诺一不二’的信誉口碑,充分施展其“长袖善舞”、精擅腾挪的理财之术,四处奔走,八方借贷,周密算计,机巧运作。

最终,“硬是在人力财力极端匮乏且绝不向国外告债的情势下,与建设委员会的同仁们一道,奇迹般地兴建起一大批生气勃勃、令人惊叹的实业项目:改造电厂,接办煤矿,布设无线通讯网络,修筑水利路桥工程,还兼涉了蚕丝、街政、卫生和农田改良诸端。”(方一戈,《张静江与“四省三铁路”》)

更关键的是,他清廉自守,而且不侵吞民营经济的财产。建设委员会曾接管长兴煤矿,让这个连年亏损的煤矿很快就大获盈利,有人便认为,这是政府的功劳,就不应该再还给民营了。但是,他认为搞经济一定要讲信誉,最后还是将煤矿还给民营老板。

当然,他既是全国的建设委员会委员长,也是浙江省主席。所以正式上任省长之后,他也要将自己的眼光投向浙江,以及杭州。

比如,他顶住压力,修了杭江铁路,奠定了日后浙赣铁路之序幕,此后又修了淮南铁路和江南铁路(芜湖至南京、宣城段)。

更重要的是,他在1929年,举办了首届西湖博览会。

这是让杭州走向世界的西博会的源头。对中国商业来说,博览会是一个全新的形式,但对他而言,并不陌生。

早年在陪同钦差大臣孙宝琦到比利时,他曾参观过列日城博览会;

1910年,他又与袁世凯、张謇、张伯苓、郑孝胥、虞洽卿、张元济、熊希龄等人一起,筹划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南洋劝业会”——这场历时半年的劝业会,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的作用。

尽管此前有北洋当政时期的卢永祥、张载扬,以及他的前任何应钦(1927年10月至1928年11月,何应钦曾短暂担任浙府主席)都有此提议,但最终还是在他手上落成。

他希望通过在杭州召开西湖博览会,“欲使天下人移爱慕西湖之心爱慕国土。”

进而促使国产发达、国家富强。

1

北山也因此迎来了“山生”的高光时刻。

因为当时考虑到苏堤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外湖又太繁华,离景区较远,相反里西湖地位适中,又景色宜人,所以主会场就选定在北山路的周边。

为此,征用了北山路大量的私人别墅、寺庙庵堂,做陈列馆,建造了工业馆、大礼堂、跳舞厅、博览会桥等建筑。

展览会共分8个馆,张静江任大会会长,坐镇新新饭店,谭熙鸿为农业馆馆长,电机学教授、浙江大学工学院首任院长李熙谋是工业馆馆长,著名艺术大师林风眠为艺术馆馆长,而总设计师则是中国近代建筑设计教育的启蒙者之一刘既漂。

浙江省民国时期历任省长(民国时期的浙江)(3)

博览会开幕日之大门。

今天北山路唯一与那届博览会相关的遗存——位于42号的西湖博览会博物馆便是刘既漂的大手笔。它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内部为木桁架体系,正立面模仿西方古典建筑。它也是浙江省近代保留下来的极少数大跨度公共建筑,是研究近代杭州经济、会展业发展、公共建筑变革的最佳实物案例。

此外,刘既漂还在西湖边上营造过一座博览会塔,林语堂对之的评价是:“不可多看,看多了,眼珠要长疔疮!”这反映了他的建筑设计风格受到了部分传统力量的排斥。

也正是得益这场博览会的筹办,江苏太仓人氏,25岁投身建筑界,后成为上海滩成功的营造商的陆人希,在1929年来到杭州,负责承建西博会的部分场馆。在完工之后,他和两位铁哥们共同凑资两万多银元,在葛岭置地两亩建造了义庐。

这场博览会对杭州的影响,不知是以前的多少倍。当时还是一名小学生的谭伯鲁(谭熙鸿的儿子)曾回忆说:“在大会筹备的一二年间,我亲眼看到西湖修饰得一天比一天美,杭州建设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在大会之后,州市民发现整个城市都发生了变化,马路宽了,路灯亮了,自来水有了……

浙江省民国时期历任省长(民国时期的浙江)(4)

当年从宝石山上远望博览会会场。

某种意义上,北山路现在的格局,也就在那时被确定下来。也正因为张静江的贡献,北山路一度被改名为“静江路”。

日后,张静江也将自己的私宅,安在了北山。此前,他除了新新饭店,就借住在圣塘路上曹振声的别墅——来音小筑。1933年6月21日,他用8200块大洋买下了北山葛岭这块4.5亩的土地,建了这两座西洋风格的两层小楼,坐北朝南,面向西湖。两楼东西分布,中间连以曲廊。

由于房屋位于山腰,所以他又修了100多级台阶。又因为他在11岁时曾冲进火海救人而摔伤了左腿,到老依旧一跛一瘸,需要抬轿上山,所以台阶修得格外宽大。

浙江省民国时期历任省长(民国时期的浙江)(5)

从山脚到别墅的台阶。(王千马摄)

这座别墅无疑是他安顿身心的最好处所,同时也见证了他的“忘年恋”,他的第二任妻子比他小二十来岁,在他第一任夫人于美国纽约意外车祸中身亡之后,很好地慰藉了他的人生。小妻子叫朱逸民,正是“静逸别墅”中的“逸”。

与静逸别墅前后落户北山的,还有林风眠的高足赵无极的旧宅,更有民国大王史量才为其爱侣沈秋水修建的“秋水山庄”……

多年后,当复旦大学毕业的吴晓波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站在湖之北岸,在我的身后是沉默的岳飞大庙,举目望出,我看见了苏东坡的长堤、秋瑾的大墓、俞樾的书房、林逋的水台、苏小小的亭子、吴昌硕的画室,向东一公里有史量才的别墅、张静江的公寓以及蒋介石送给宋美龄的美庐,水之南面是毛泽东常年居住的刘庄⋯⋯

在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若这些名字被—朗诵出来,却会生长出别样的气质,它是‘历史的黏性’,是被想象出来的风景。”

说起来,这大概也是他除了爱人之外,在毕业之后回到杭州定居、创业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很久以来,外省人到杭州旅游,以为到了南山路,就觉得是到了西湖。事实上,只有到北山路,才能窥见西湖的人文厚度。

那个时候的晓波,应该绝对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切身地融入其间。

2

住进静逸别墅前后,吴晓波在杭州已经腾挪了好多地方。

吾球君的印象里,就有三立时代广场、琥珀中心,以及现在的白沙泉。

白沙泉是距静逸别墅最近的一次,两者只隔了个北山,从曙光路走保俶路再进北山路就可以到达,有力气的人可选择爬山。

伴随着这些腾挪,是吴晓波事业的一步步走高。

在三立的时候,他手下的公司蓝狮子就被当年有着主板“图书发行第一股”之称的皖新传媒斥资1.57亿元收购;

到琥珀中心之后,他开始发力自媒体,“吴晓波频道”刚一落地,便大量收割粉丝,而他个人也越发地像个财经话语世界里的大IP。与此同时,他开始转身投资领域,“企投家”这一现代概念经他的推波助澜,越发地深入人心;

等他刚入驻白沙泉没多久,“吴晓波频道”背后的母公司巴九灵就传来这样的声音:它有可能被A股市场曾经的股王全通教育收购,有望实现曲线上市。

所有的一切,都像在跑步前进,此时距离他于2002年创办第一家公司——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不到20年。

在此之前,他做过13年的新华社商业记者。在创办公司之后,他还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写出了无数本,让他开始广为人知的,就是作为各大商学院案例的《大败局》。

但是,这一切还是落后他的人生计划,他曾说过,“自己的人生很有阶梯感,三十岁之前从来不考虑钱的问题,专心做自己的记者,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开始进行个人的原始积累,完成个人的写作计划,四十岁则准备退休。”

现在已经五十刚刚出头的他,依旧没有退休,想停都不停下来。

某种意义上,这个出生在宁波的广东梅县客家人,有着和张静江很多相似的地方。一个都是很有风度,尽管张静江有些残疾,但出现在世人眼前的他,从来都是英气逼人。这从他那“五朵金花”般的女儿就可以看出来。同理,晓波亦可如此。

另一个就是很有才华。30年代南浔民谣云:“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张静江便是那才子中的一人。他不仅头脑聪慧,而且书法写得尤其之好。吴晓波同样不用再举例。在复旦大学读书时,他曾疯狂的写诗。所以,在他们的心里,不管如何都有难得的士人情怀。

浙江省民国时期历任省长(民国时期的浙江)(6)

从外貌上看,张吴二人有着相似的文人气质。

还有就是,他们都与“水”有关。晓波之名,是源于生自宁波,吴父贪图省事,便以晓波为号,意图日后再改,孰料这一随便便是一辈子;至于静江,本名为增澄,源其祖父觉得他五行缺水,而故意给他增加了“水分”。同时,又为减少他一生的奔波,起字“静江”。只是命运往往无常,江欲静而风不止,海不定而波不宁,两人一辈子都在奔波之中。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江浙人对商业的敏锐认知。张静江是经济建设的能人,吴晓波也给很多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那就是很会踩节奏。做记者,写书,进入自媒体……每一步的时间都掐得如此精准,就像脑海里早早地设了闹钟。

此外,他还在房市高涨的那些年,和写书一样,每年买套房。如今,他又抓住中国人消费升级的机遇,在文化消费的赛道上,将自己的雪球越滚越大……

有时想,吴晓波其实也很幸运。他会踩节奏,也是因为有节奏可以让他踩。如果没有国家的稳定,以及意识形态的纠偏,让经济建设成为这个国家长久坚持的路线,他也很难寻觅到这么多腾挪的空间。

毕竟,他所从事的财经领域,是离商业离企业最近的领域——经济的发展,才给了他自身商业化的机遇。

尽管他现在已经50岁出头,但是他依旧相信未来。因为他坚信一定有这样两件事情在他一生中发生,一个是,我们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活过一百岁的人。另外一个,就是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一定可以看到这个国家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相比而言,他那前房东的命运,就悲惨得多。

3

尽管在浙江建设颇有佳绩,但张静江没有讨到一点好。

东北易帜、北伐胜利,并没有让他的把兄弟安静地坐下来思考一下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相反的是,把精力投入了“攘外必须安内”的剿共中。这也意味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绝对不是蒋介石所想看到的。

相反的是,张静江有时对蒋介石也不是太“客气”,想顶就顶,比如,蒋介石在修铁路上,蒋介石出于剿共需要,主张先建杭州到南昌的铁路,以路权向德国借款,一次建成重轨。但张却从经济发展考虑,先修浙江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铁路,而且还是轻轨,这样成本低,客货运输量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回成本。

浙江省民国时期历任省长(民国时期的浙江)(7)

1934年元旦浙江省政府举行杭江铁路通车典礼。该铁路拉开了浙江省自筑铁路的序幕,标志着浙江铁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同时,他在修建浙江的公路上也未能与蒋的“军事计划”相配合,以全力先建成了杭州到绍兴的一段公路。虽然它成为全省内唯一盈利的公路,但老蒋对此却大为恼火。

所以,倒向孔宋的蒋介石,开始向张下手。与此同时,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四大家族”,对张静江所主持的建设委员会也不无排挤之意。

这样,在1929年3月的国民党三大上,张静江便被排挤出中央执行委员会。1930年底,他被逼主动辞去浙江省府主席一职,由张难先接任。尽管他坚决不辞建设委员会,但随着以宋子文为首的全国经济委员会于1931年10月成立,建设委员会成了名存实亡的摆设,张静江也直接被架空了。

此前,因为张静江经常奔走于杭州、南京之间,让朱逸民老是觉得家又不像家的静逸别墅,却因祸得福,经常出现男主人的身影。

在这段时间内,张静江窝居在静逸别墅中,一边享受和朱逸民的亲密时光,一边将主要精力开始转向经济调查,后来还出版了一部《中国经济志》。但是,这样的日子,也没有维持多久。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24日一早,日本开始进攻杭州。张静江一家避往武汉,后来又决定不去重庆,改赴香港。

也就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会议上,国民政府决定将建设委员会同其它机构合并,成立经济部。张静江更是“无官一身轻”。

1938年8月,他离港经过欧洲到达美国,寓居纽约。因对世事心灰意冷,晚年逐渐淡出政治,转而信佛,故又名卧禅。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纽约。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在内战中尽失人心,被赶到了台湾。

建国后的北山路,也一并抹去了旧有的色彩。它的路牌先是被换成了“北山街”,1964年又改称“环湖北路”,最后才挂出了“北山路“的路牌。

与此同时,日军的侵略,以及连年的内战,也让北山变得面目全非。加上1980年代,西湖进行环湖绿地建设,让镜湖厅一带原有葛阴山庄、惠中旅馆、地藏殿、严庄、爱日精庐等精美建筑尽数拆除,对照1929年西湖博览会会场全图,北山路少了约1/3的历史建筑。而剩下的建筑,有些被商业改建,有的则用作民居。

浙江省民国时期历任省长(民国时期的浙江)(8)

尽管没有过去那么多建筑,但今天的北山路,依旧成为到杭州必打卡的地方。

好在还有春润庐,还有新新饭店,还有静逸别墅。它们多少还保持着自己原先的完整格局。相比而言,已经找不到人托管、早成民居的春润庐,静逸别墅今有吴晓波入住,显然是屋得其所,也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他们都是才子,也是同道中人,参与并见证着中国的商业进程,同样都愿意为这个国家的进步,而贡献自己的热血和青春。

只是,每次攀阶而上的时候,不知吴晓波的眼前,会不会闪现张静江仓皇离开时的情景。台阶很宽大,足够上下之人错身而过。

但错身之间,时代却已地覆天翻。

此文为吾球商业地理《前有古人张静江,今见来者吴晓波》第二章,欲知西湖故事,请继续关注本号前期文章。


采写 | 王千马(中国企业研究者,中国商业地理写作第一人。出版有小说《媒体这个圈》、《无所适从的荷尔蒙》,主编有《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近年来相继推出《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海派再起》、《宁波帮:天下第一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玩美:红星美凯龙30年独家商业智慧》以及《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等作品。)

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 大腰精

制作 | 粉红女佩奇


文章在头条号首发,并将在微信公号、齐鲁壹点号等平台后续推出,敬请关注,并转发、评论。如需和作者探讨,请加作者个人wqianm。


《前有古人张静江,今见来者吴晓波》一文在创作中参考了:《探秘北山街84号》,仲向平、韩 斌,《杭州日报》;《静逸别墅》,《民国历史建筑》 ;《寻觅秦始皇缆船石》,祁子青;《大佛寺寻踪》,周璐彦,《杭州日报》;《关于吁请政府妥善保护并加快整修杭州宝石山古大佛寺文物遗迹群的民间报告》,陈珲;《他把杭州画在纸上,简直纯情到爆!》,杭州发布;《吴越国与杭州佛教》,汉青的马甲“个人图书馆”;《西湖何处“十三间”》,王其煌,杭州政协;《任性的“春润庐”主人》,江南布衣铺博客;《坚匏别墅:旧时江南大宅院的兴衰》,绍兴频道;《晚清湖州丝商的崛起与衰落》,闵泉,《丝绸史研究》;《"民国奇人"张静江:为支持革命不惜毁家纾难》,潘荣琨,《中华儿女》;《张静江与“四省三铁路”》,方一戈;《吴晓波:我们现在工作挣钱,20年后要花钱买工作》,正和远景;《中国近代建筑设计教育的启蒙者之一——刘既漂》,贺宝杰……等文献/文章,及图片。

在此一并致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