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野生蜂蜜养殖(春栖山林夏隐石)

奔波在钢筋水泥的都市,有多少人曾向往纵情山水间,亲近大自然的惬意生活;又有多少人愿意为理想远离喧嚣,追求内心的平安喜乐。

从小在“山城”通化长大的王金贵,便是这样一位甘于抛却繁华、归隐田园的“当代陶渊明”。

从通化市区向东南方向出发,远离喧闹的城区,穿过安静的村庄,几经辗转后才寻到王金贵的住处——通化县果松镇东明村一座不知名的山脚下。

雨后的空气湿润又朦胧,王金贵身着工装正忙着在矮树丛边除草:“我住的这个地方能有一百多亩地,我有使用权。有一百多亩红松、六七十亩落叶松,中草药也都各有几亩地。”

山区野生蜂蜜养殖(春栖山林夏隐石)(1)

虽然住的地方人烟稀少,但王金贵却感到十分舒心自在,安然娴静的生活也让他越来越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

二十多年前,王金贵还是镇上的一位修车师傅,整天窝在铺子里维修各式各样的摩托车,这样的日子一过便是八年。因为从小在乡间长大,他始终怀念儿时无忧无虑的生活。经过深思熟虑,2008年,王金贵辞去工作,包下了上百亩山地,与妻子一同“归隐”山林。

很快,王金贵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种起了经济作物,作为收入来源。不久后,为了给妻子调理身体,他托人购买了两箱中华蜂,并从此走上了蜜蜂养殖之路,成了大山里的养蜂人。

眼下,正是中华蜂分窝的时节。

山区野生蜂蜜养殖(春栖山林夏隐石)(2)

顶着烈日,王金贵把提前备下的圆形大盘子小心翼翼地挂在两个蜂窝间的树杈上:“我养了上百万只蜂,最近有几窝要分窝,不过不用人工干预,达到一定数量后,把盘子放在随便一个桶上,它们就自动分为一窝。一年中华蜂得分三茬,在窝里住下后就能产蜜。”

别看现在侍弄蜜蜂得心应手,王金贵回想当初自己刚开始养殖中华蜂时,也着实吃了不少苦头:“不容易,我遇到的问题可多了。过冬不行,技术不行,几次没养成功,都得从头再来。经验都是花时间摸索、靠钱赔出来的。”

“我现在养的蜂全能活。不用老式养法,我用自己的新养法,到了春天就给它们换房子住,冬天再换回蜂箱。这样蜂不会死,蜜源也好,平均一窝能产三四十斤。”身为远近闻名的养蜂能手,“自学成才”的王金贵在中华蜂养殖上颇有心得。

山区野生蜂蜜养殖(春栖山林夏隐石)(3)

蜜蜂们春夏时住的“房子”,其实是王金贵搭在缓坡上的一间间“蘑菇屋”。这是他亲手为中华蜂设计制作的新家:“这是中华蜂最喜欢的、最自然的住法。用黄泥抹的不透气儿,遮水也遮阴,而且造价也就几块钱,是我自己发明的。这么多年,蜜的产量都很高。”

抛开对蜜蜂生活习性的研究外,各种养蜂小发明是他的独家“法宝”。或许是因为从前修摩托车的经历,王金贵总爱摆弄各式各样的零件,想着能不能通过新的“排列组合”,做出点新东西,用在养蜂上。

山区野生蜂蜜养殖(春栖山林夏隐石)(4)

山区野生蜂蜜养殖(春栖山林夏隐石)(5)

这几年,除了给蜜蜂“盖房”,王金贵琢磨出了不少养蜂利器。

比如秋季用来压榨蜜坯的器械,利用注射器的原理,加上配套的架子和活塞,让工作因此变得省时省力:“这个器械上有一万零五百个眼儿,我用了一百个钻头,钻了三天。各种工具我都能研究,自己制作。”

2018年起,通化市畜牧总站连续4年开展基层畜牧业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培训,数百名经过培训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走村入户,传播科学养殖知识,一向单打独斗的王金贵因此获益良多,养蜂的劲头儿更足了。

山区野生蜂蜜养殖(春栖山林夏隐石)(6)

如今,王金贵的蜂群已有上百万只,各种精心打造的工具装满了仓库。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春栖山林夏隐石,秋冬只愿伴山老,这便是养蜂人王金贵的甜蜜生活。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林彦余

编辑:马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