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孤独的一首诗慰藉了人的灵魂(李白的千古名作)

公元742年,李白42岁,此时距离他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已经过去了近20年之久,面对岁月的蹉跎,他的凌云壮志和用世之心早已是迫不及待。终于,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之下,他等来了唐玄宗的宣召入宫。此时的他满以为自己的理想抱负终于能够实现,兴高采烈大喊着“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便踏上了入京之路。

李白孤独的一首诗慰藉了人的灵魂(李白的千古名作)(1)

到了京城,玄宗令李白供奉翰林,只是给皇帝写诗文娱乐。这和李白文以治国安邦的理想简直是南辕北辙。起初,他还能忍受,以期寻找机会一展所学。奈何这样的翰林生活一直持续了两年多,李白的年纪在古代已然属于暮年,他可以慢慢等待,但他的理想抱负又怎么能够忍受这样遥遥无期的等待。对于翰林生活李白日益厌倦,时常和友人纵酒狂歌,酒醉之后哪怕玄宗召见入朝李白也不应,玄宗对李白也慢慢滋生了诸多不满。

在某次醉后起草诏书的时候,李白放浪形骸,让皇帝身边的心腹高力士脱靴。虽然当时他确实如愿了,但也招致了很多人的嫉恨,此后关于他的诽谤之言不是传入玄宗的耳朵。最终,玄宗也不愿再迁就李白,便将他赐金放还。李白的理想抱负又一次化为了泡影。

李白孤独的一首诗慰藉了人的灵魂(李白的千古名作)(2)

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李白只能将一腔的豪情壮志都寄托于山水之间,此后多年他长期漂泊游历,结交了很多朋友,也留下了很多饱含自身情感的诗篇。笔者本期要介绍的李白登上高山写下的这首千古名作就是其中之一,可谓是写出了孤独的至高境界。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李白孤独的一首诗慰藉了人的灵魂(李白的千古名作)(3)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是诗人所见之景。天空中的鸟儿慢慢都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天际,起初还有一片云,慢慢地,云也悠闲地飘远了。不管是“尽”字还是“闲”字,其实都是为了描写环境的幽静,这是很明显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手法,以此也衬托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寂寥。

如果我们去品读这两句的象征意义,所谓的“众鸟”其实可以看作诗人生命中存在的那些人。曾经,他得志时,身边的人来来往往,但是等到他被赐金放还落魄之时,那些人也慢慢地离他远去。而他就像那片“孤云”一样,只能一个人在飘零中慢慢远去。诗人在这些年中,早已是看遍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李白孤独的一首诗慰藉了人的灵魂(李白的千古名作)(4)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则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诗人笔下,敬亭山不再是一座没有生命的山峰,而是充满了人的感情。诗人在静静注视着敬亭山的时候,似乎敬亭山也在默默地注视着诗人,虽然他们不曾有一言一语,但他们似乎能够听到彼此内心的声音,完成情感上的交流互通。

诗人为什么要将没有灵魂的“敬亭山”写得这么拟人化呢?其实诗人是历经沉浮,看透了人之“无情”,所以才会将敬亭山写得这么“有情”,以其有情反衬人之无情,以此来凸显自己的遭遇。他所遭受的冷遇,乃至于现在的这般凄凉境地,都是人之无情所导致的结果。

李白孤独的一首诗慰藉了人的灵魂(李白的千古名作)(5)

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笔下的所有景物其实都是为了抒发内心的情感,这首诗说到底也不是什么写景诗,所以诗人并没有对于敬亭山的赞美之语,只是借着这些景物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无奈和寂寥。诗人只能通过将敬亭山拟人化来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孤独,但恰恰是这样,反倒是将诗人的孤独刻画得意味隽永,流淌于每一个字句之间,让人读之不由陷入久久的怅然。

李白孤独的一首诗慰藉了人的灵魂(李白的千古名作)(6)

关于李白这首诗,对于创作时间一直以来颇有争议。有些人认为这首诗创作于他被赐金放还后不久,有些人则认为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蒙冤入狱戴罪流放之后。我更认可第二种说法,因为李白被赐金放还后,虽然失落,但当时的他并没有那么的孤独,他浪迹江湖之际身边不乏好友作伴,就像杜甫就是在这段时期和他一同游历天下,这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状态也不太对得上号。

李白这首小诗,寥寥20字,少年时读之觉得很酷,有种一人浪迹江湖的潇洒之气。但到了中年再去读,感受着字里行间的那种深深的寂寥和惆怅,再回想自己所经历的人情冷暖,见识到了世态炎凉,才知道李白这首诗可谓是写出了孤独的至高境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