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家争鸣的知识点(对比的历史很有趣)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在描绘一个字——“高”,也是一种境界和向往!大俗大雅互通而致,本无高低之分,奈何情深缘浅,既要有曲高和寡,也要有下里巴人。

历史百家争鸣的知识点(对比的历史很有趣)(1)

庄子:战国道家集大成者,名:周,字:子休(庄子字的记载唐代才有),宋国蒙人(蒙这里有争议,笔者这里采用商丘东北这种说法。庄子和孔子都是宋国贵族之后,实乃同宗。),是和老子并称的道家学派宗师级人物,道教称之为南华真人,也是先秦七子之一(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

其著作主要内篇,外篇和杂篇。一种说法是內篇为庄子所作,外篇为庄子和弟子合作,杂篇为庄子学派所作。内篇打头就是《逍遥游》,可见庄子的风格之异。而古往今来研究崇尚庄子的人非常多,最主要的还是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而且具有自己建构的思想特点,强调个人应该追求精神自由和独立人格,用无为化无为,纯仞自然,自成一脉!

历史百家争鸣的知识点(对比的历史很有趣)(2)

今天行文比较的主要是几个意思特别接近且与庄子有关系的成语。鸱吓鹓雏或者鹓鶵笑枭,井底之蛙,一孔之见……

一、鸱吓鹓雏(chixiayuanchu分别是一四一二声)或者鹓鶵笑枭(yuanchuxiaoxiao分别是一二四一声)

历史百家争鸣的知识点(对比的历史很有趣)(3)

古语有:“赤多者朱雀、青多者青鸾、黄多者鹓鶵、白多者鸿鹄、紫多者鸑鷟”的说法。

所以鹓鶵就是是凤凰的一种,朱雀,青鸾,鸿鹄,鹓鶵,鸑鷟都是凤凰的一种按五行和方位分列,凤凰是他们的总称。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秋水篇》,是关于庄子和慧施的小故事。庄子与慧施是至交好友,一承道家,一袭名家。慧施就是名家大师,而先秦的名家虽然不是显学大宗,但是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名家擅形物之辨,按现代哲学的眼光来看,比较符合形而上学的逻辑思辨。中国国学的深邃内涵往往有一些西方哲学的影子,西方总是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只有哲学的影子;或者中国没有哲学家,只有研究哲学家的哲学家都是此意。

传说慧施相于梁国(魏国),庄子来访。有人给慧施进谗言说庄子这次来梁国(魏国)的目的是要游说大王,窥僭您的相位!慧施与庄子交往较深,深知庄子的才能卓绝和心智达观,慧施比较害怕自己的相位有失,于是就派人满城搜索,三天而无所得。没想到第三天的时候,庄子竟然主动去找慧施。慧施也很诧异,原打算关起来庄子,谁料庄子给他讲起了故事:“你听说过鹓雏吗?鹓雏它性格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有一天它在高空盘旋,看见一只枭(猫头鹰)在吃腐鼠。枭(猫头鹰)非常忌惮鹓雏,以为鹓雏是来夺它的腐鼠的。现在,你也害怕我夺你的腐鼠吗?”

慧施听后是非常惭愧的,也就不再疑虑庄子。庄子和慧施是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好的辩友,这里的小故事明显能够看出庄子比慧施在个人境界和格局意识上要高不少,至少不为功名利禄所羁绊就比慧施要高的多。

庄子、列子、韩非子都擅长讲内涵故事,以故事来达到说教阐情的目的。庄子所讲的这个故事是以鹓雏来自比,而以枭来比喻慧施。我们读这个故事能够明显感受到庄子境界的不一般,符合现在功利社会下每个人都渴望的那个宁静致远的乌托邦。传说慧施听过庄子的故事之后,又联想到自己这位好朋友平时的放荡不羁和伟岸高洁,不禁自己深感惭愧。庄子真乃不落窠臼、不被世俗羁绊的超凡之人。

二、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秋水篇》。坎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视)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 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 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此篇也是庄子比较著名的寓言故事,一只井底的小青蛙,无忧无虑,一直以为自己的这一方天地就是整个精彩的繁芜环宇,殊不知此曲异古今,渺茫已不知,终究自己是个小笑话。

三.孤陋寡闻:出自《礼记·学记》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周兴嗣的《千字文》增编成孤陋寡闻,愚蒙等诮(qiao四声)陋寡闻——孤单的一个人待在简陋的屋子里,听到的看到的东西以及分辨好坏的能力都很有限。愚蒙等诮——愚昧无知,等待受人耻笑。这八个字为一连续句,意思是所知甚少、愚昧,等待别人笑话,孤陋寡闻也是一个贬斥无知之人的成语典故

四.一孔之见: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形容一知半解,通一孔才晓一事理,恰如一窍不通之意。一孔之见不足以为道,只是庸人自己骗自己的安慰罢了。

总: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肉体之我和精神之我,庄子一直想让世人明白幸福快乐和肉体之我(物欲)关系有但不是绝对的!而精神之我的富裕才能终生受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实言其志唉。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列御寇》中记载: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ji)送。这是何等的洒脱,一言以喻之无以一言能喻之!

其实,所有的争端都像大树的枝杈,有争议才能在矛盾中进步,但是所有争端都应该看看大树的根,庄子就是目光始终在大树根部的那个人!庄子还有很多典故被人们所津津乐道,比如濠濮间想(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鼓盆之戚(所以不分生死,不趋生,不避死,生不喜而死不悲)。庄子的思想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仰望于斯,感叹于斯……

庄子有一句名言:相呴(xu)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看似无情,但是确是最原始的性情,庄子以故事来讽喻社会或者世人,绝不是他玩世不恭,而是他真性情的至诚无息。世人能读懂庄子的此生一定很豁达,但是能做成庄子的却没有几个……

历史百家争鸣的知识点(对比的历史很有趣)(4)

赵焱于5.1日,2400字,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