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的物理学奖 物理泰斗丁肇中

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是对一个科学家的肯定,而在颁奖典礼上用中文演讲无疑是对中国的肯定。1976年 ,丁肇中手捧诺贝尔奖,第一次把中文带上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台,这名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的物理学家用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他虽是美国籍,但有一颗中国心。

丁肇中的物理学奖 物理泰斗丁肇中(1)

丁肇中

1935年 ,在美国安阿伯一对恋人举行了婚礼,两人都是赴美的留学生,在大学里他们相濡以沫,一年后妻子王隽英怀了孩子,丈夫丁观海喜上眉梢。但此时大洋彼岸的祖国正面临着日寇的侵袭,作为一个中国人,丁观海不能坐视不管可妻子临近分娩,现在回国根本无法保证安全。最后, 在妻子的催促下丁观海先回到了中国河南。

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在美国医院出生,王隽英终于可以带着儿子回国,一家三口得以团聚,可还没来得及享受,一连串的动乱就接踵而至。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丁家为了生命安全,一路奔逃投靠了南京的亲友,可第二天, 日寇就开始了对南京的狂轰滥炸。丁观海只能带着年幼的丁肇中再次逃到了安徽芜湖,因为日寇的步步紧逼,他们最后落脚在了重庆。

丁肇中的物理学奖 物理泰斗丁肇中(2)

丁肇中全家福

丁观海和王隽英分别在川渝地区的大学任教,几年的逃亡生涯让年幼的丁肇中印印深刻,因为日本的飞机经常轰炸重庆,丁肇中的课程经常中断,但在父母的教导下他从未放弃学业,随着时间的流逝丁肇中渐渐懂得了祖国的伟大,也看透了日本的狼子野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三年后 ,12岁的丁肇中跟随父母来到了台湾的台中市,对于年少的丁肇中来说这里的一切让他感到陌生,但他也明白和班上的其他同学相比自己有很大的差距。

他放弃了原本的玩乐时间,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父母见他学得太刻苦了,几次劝他适当地玩玩他都果断拒绝。并用大人的口吻说“时间是最浪费不起的”,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努力奋斗,要成为一个佼佼者。

经过接近一年的努力学习,到了1949年秋天,丁肇中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台北市成功中学,因为从小就在战乱中奔逃,丁肇中的国语和英文成绩不太理想。因此 ,这个青年暗下决心,要在自己擅长的自然科学方面有所成就。

丁肇中的物理学奖 物理泰斗丁肇中(3)

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的“书呆子”早已不见,此时的丁肇中已经明白了勤奋不代表要拼命,刻苦但不能变呆板。因为健康的学习方式,丁肇中在中学每一次考试中成绩都遥遥领先。

1955年 ,他的高中时代结束了,丁肇中以数学化学满分,物理97分的优异成绩毕业,看着儿子如此优秀父母喜上心头,但丁肇中并不满足于此,因为在他心中还有更加宏伟的夙愿。

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这大概是每个学生都羡慕的事情,但对于当时的丁肇中来说,他没有感到半分喜悦,因为他心心念念的是台湾大学而不是保送的成功大学。在征得父母同意后,这个执拗的年轻人决定参加全省的联合考试,势必要考个状元回来。但没想到, 因为文科拉了分丁肇中失败了,自那之后他夜不能寐。

但在现实的逼迫下,他只能怀揣着未来的理想先进了成功大学的机械工程系,在第一学年的考试中他物理考了91分 ,微积分考了95分,只有工程制图刚刚及格。因为在丁肇中的心中,机械工程不是他的梦想,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才是。

对每一条定律反复推敲是他平日里最大的乐趣,世界的千变万化让他心驰神往。各国物理学家的贡献更让他十分仰慕,他读过诸多物理学家的传记。

丁肇中的物理学奖 物理泰斗丁肇中(4)

丁肇中(左二)

在偶像的力量催动下,丁肇中酝酿出一个惊人的抱负:他要成为一名物理界的“佼佼者”

有了梦想就要付诸行动,丁肇中毅然决定重考台大改读物理系,毕业后再到美国去深造,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物理学。可丁肇中还没来得及投入复习,意外就发生了。

当年 ,父母在美留学时有位好友名叫布朗,他此时已是美国密西根大学工学院院长,丁肇中虽然跟他接触时间极短但给布朗留下的印象不错。母亲王隽英抓住机会,向布朗提及儿子要去美国念书的事情,布朗没有犹豫立马同意了。

1956年8月,丁肇中告别了亲人和同学,装着仅有的一百美元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下了飞机,丁肇中独自一人来到了密西根大学,不过,他没有接受布朗给他准备的住房,而是和其他同学租了一间宿舍。就这样 ,丁肇中的大学生活开始了。

在大学里 ,丁肇中扬长避短,侧重研读数学和物理方面的课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布朗的协助下他申请到了奖学金,还转到了他心心念念的物理系。天赋加努力 ,让丁肇中在物理上如鱼得水。从密大毕业时 ,他已经获得了物理学和数学两门学科的学位,连续取得双科学位,这对当时的大学生来说很是难得。

丁肇中的物理学奖 物理泰斗丁肇中(5)

1960年4月,已经毕业的丁肇中来到加利福尼亚的伯克利实验中心,展开了π介子和质子撞击的实验工作。在实验工作中,他深受教授的喜爱,他们认为丁肇中的未来大有发展。可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母亲王隽英因肠癌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了。这让年仅二十四岁的丁肇中悲痛欲绝,他一度处于凄苦之中,但丁肇中没有就此沉沦。

他记起母亲曾经对他的鼓励,这颗坚强的事业心重新跳动起来,他在物理的高峰上持续攀登,终于在1962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物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为自己的民族争了口气。

到了1964年,丁肇中被哥伦比亚大学任命为物理学讲师,在前辈黎德曼教授的帮助下,他仅用了半年时间就研究出了“抗氢同位素”,这一发现被当时美国极力推崇。新闻周刊和《纽约时报》争相发文为其报道,丁肇中的物理学之路正式开启。

丁肇中的物理学奖 物理泰斗丁肇中(6)

杨振宁(左一) 丁肇中(右一)

作为一个科学家,丁肇中的一贯信念是成功没有方程式,对前人的经验和公式需要借鉴和效用,但不能视为不变的东西,他重于思考和理解,从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他曾说过一件东西除非加以度量,除非经实验证明, 否则就等于不存在。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丁肇中持续发力,先是证实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随后来到麻省理工学院任物理系副教授,他精心挑选人才 ,亲自挂帅上阵,严格把控实验过程,对所有事情处理慎重。

紧张的工作让丁肇中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但实验工作正需要他,他怎能放手不管。在丁肇中的领导下实验团队开始寻觅新的粒子,他们拒绝了他人的劝阻,直面学术大能的冷嘲热讽,夜以继日忘我地工作着。

丁肇中的物理学奖 物理泰斗丁肇中(7)

丁肇中(中)

终于 ,在1974年8月的一天,加速器里的电子突然增加,而这, 正是新粒子出现的前兆。实验室里的工作人员全都紧张起来,高能加速器里的质子持续碰撞,丁肇中的脉搏也在急剧跳动,突然世界安静了下来,因为一个新的粒子出现了。

此刻 ,所有的紧张全部化为兴奋,因为世界核子物理学的新时代降临了,因为这种新粒子在分解时产生了正负电子,英文字母的“J”通常代表电流,于是丁肇中将其命名为“J粒子”。新粒子的出现打破了死水一般沉寂的国际物理学界美国的《新闻周刊》撰文评价道:“这是基本粒子科学的重大突破”。

对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物理学家努力寻求解析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贡献,就连当时的美国总统也发来贺信,丁肇中的名字也因此进入了诺贝尔奖的殿堂。

1976年10月1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给丁肇中发来电报,告知丁肇中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按照惯例,获奖者要在颁奖典礼上用本国语言发表讲演,可丁肇中却打破了惯例,他向瑞典皇家科学院写了一封信,提出请求必须先用中文发表讲演,然后再用英文复述一遍。

丁肇中的物理学奖 物理泰斗丁肇中(8)

他要让中华的声音传遍大厅,以此来表达他对祖国深挚的爱,表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这不仅令皇家科学院感到为难,而且被当时的美国政府竭力阻挠,但丁肇中十分坚定,如果不能用中文演讲他就不领这个奖了,在丁肇中的强硬态度下,美国选择了妥协。

1976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授奖大厅内,丁肇中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用汉语发表了获奖感言,一时间掌声雷动。这一刻 ,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国的声音,获奖后丁肇中也从未忘记祖国,在发现J粒子后的第二年他就来到北京 ,参观了许多地方,亲眼见证新中国的成长。

他曾在自传中写道:“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有过影响深远的科学发现的国家,我相信随着稳定,对科学事业的不断鼓励和支持,在未来的年代里,中国必将会对科学做出许多十分重大的贡献”。

丁肇中的物理学奖 物理泰斗丁肇中(9)

这名为科学奉献一生的物理学家,从未忘记自己是谁,他一直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深切地爱着自己的祖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