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端庄典雅(青未了芹意)

青未了端庄典雅(青未了芹意)(1)

芹意

文|邢万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胜利油田读书。正值年少有劲儿没地方使的年龄,课业又不是很忙,闲暇时就阅读了很多期刊杂志,诸如《中国青年》《辽宁青年》等。那时受大环境影响,社会上、舆论上都号召年轻人通读《二十四史》和四大名著等,便心血来潮地跑到学校图书馆,捧来《红楼梦》全集,往床头上一放,雄心勃勃地预备拿下它!同宿舍的哥们儿吓了一跳,眼睛里都冒着敬佩的目光。

哪知读下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文中句子半文言半白话,晦涩难懂,很是拗口,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理解,又在纸上列表勾勒里面的人物关系,三天看不完一页纸,远不如金庸的武侠小说来劲儿。

那时候,每到周六晚,学校的电视里会准时播放美国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为了这本《红楼梦》,足足耽误了一个月没敢去看。再后来,实在撑不住了,打了退堂鼓,将崭新的全套书,干干净净地归还图书馆。宿舍哥们儿的眼神也由敬佩变成了鄙视,弄得灰溜溜的,直到现在也没有勇气读完这四大名著。

要说看《红楼梦》一点儿收获没有也不对,当时就学会了一个挺新鲜的词儿——“芹意”。

《红楼梦》里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有这样一段描述——

士隐对雨村说:“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蒙谬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便同士隐复过这边书院中来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甄士隐对贾雨村说:“今晚是中秋夜……,邀请您到我简陋的家中小酌,不知您是否能接受我的好意?”贾雨村听了也不推辞,接受了盛情。

“不知可纳芹意否?”让我记住了“芹意”这个词。

传说古时候,有人吃到并不珍贵的芹菜,觉得味美,还郑重地送给别人,后世便用来作为对人有所赠送时的谦词。“芹意”是价值比较小的意思!“略表芹意”是指:对别人很感谢,但自己所送的礼物或者所做的服务,价值不大,只能稍微表示一点儿心意!

芹菜,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及瑞典等地的沼泽地带,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人最早栽培,后来芹菜由高加索地区传入中国,并逐渐发展普及起来。

翠绿爽口的芹菜,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菜肴,作为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蔬菜,它的降压作用也为人们所熟知。芹菜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俗话说:“家厨眼中无废料”。很多人只吃芹菜的茎,其实芹菜叶的降压效果更好,营养成分很高,而且滋味爽口。营养学家经过测试分析,芹菜叶的营养价值胜过芹菜茎,吃芹菜更不应扔掉芹菜叶。摘下的芹菜叶可以凉拌,也可以做汤,凭空多了一个下酒小菜。

芹菜是我国北方蔬菜的主栽品种之一。在山东,除了济南的鲍芹,就当属青岛平度的“马家沟芹菜”了。

坐落于青岛平度的“中国芹菜博物馆”,于2008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是我国目前为止,唯一的一处以芹菜和芹菜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芹菜博物馆主要分为中国芹菜、世界芹菜和马家沟芹菜以及与芹菜相关的书画作品三大部分,形成了科学性、知识性、文化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中国芹菜文化。

上段资料是从网上查询的。若干年前,曾几次路过平度且在此打尖休息,遗憾的是没有机会去浏览一下这座芹菜博物馆。

不知现在是否还对外开放。

“马家沟芹菜”最初以阳春白雪的身姿进入宾馆酒店,并逐渐被食客所认同,虽然价格不菲,但其空心、脆嫩、味道鲜美的特点,是其它芹菜品种所不能比拟的。

我第一次吃“马家沟芹菜”,是在烟台市距离海边不远的一家酒楼里,那是近二十年前的事了。那家酒店的老总就是平度人,据他说,其老家离马家沟仅几里之遥。因为与笔者本人是同行的缘故,在那次的几家餐饮负责人聚会上,隆重地推出这道菜。因为当时市场供应量极少,所以,一盘“马家沟芹菜炒肉丝”,酒店就敢卖价36元一份,还供不应求。

很不起眼的芹菜,其实就是地地道道的老百姓的经济菜品,后来在烟台街上的婚宴上,也往往把它当作一道时令蔬菜,列入其中。有一年春天,我接待了一家喜主(指办婚礼的人)预订婚宴。看菜单时,喜主面露不悦:喜宴这么隆重,怎么能上芹菜呢,太低档了吧!于是我就把《红楼梦》中的“芹意”一词讲给喜主听。告诉喜主,办婚宴是咱老百姓的民间活动,邀请亲朋好友参加,是尽地主“略表芹意”之情,盼望别人能“笑纳芹意”,有着很深的寓意!喜主听后很高兴,连连点头,马上签了婚宴协议。

不知道这算不算营销技巧,反正最后,双方皆大欢喜。

芹菜在北方是很受欢迎的,根、茎、叶怎么吃都不为过。每年中,我所负责的餐厅里,接待过很多团队就餐,芹菜类食品皆受欢迎。尤其是本系统内的“工伤疗养”团队,因整体年龄偏大,故比较注重养生保健,“芹菜叶鸡蛋汤”、“芹菜叶窝窝头”、“腌辣椒芹菜根”、“芹菜水饺”等,每次都供不应求。

可就有一年,我餐厅接待了系统内的江南一单位的休养团,因为该团队与同时接待的“工伤疗养”团队的就餐标准不同,故分而食之。自助餐就给南方的团队上了一道“芹菜叶鸡蛋汤”,竟然差点儿闹出饮食纠纷:在他们当地,只吃芹菜的茎,而剩下的根、叶等统统弃之喂猪。好嘛!客人不干了!幸亏他们的领队是北方人,再加之我们巧凭三寸不烂之舌,从营养学、美学、地域饮食差异等方面充分阐述,然后领他们观看对面“工伤疗养”团队吃的“芹菜叶窝窝头”和“芹菜叶鸡蛋汤”,这才平息了纠纷。

立马告知后厨,以后配菜,倍加注意。几年下来,每年都接待若干批这个南方团队,吃芹菜,只见茎而无其它。

小时候,本人是不吃芹菜的,同类的还有茼蒿、茴香、豇豆等,因为蒿腥气味太浓,自己受不了那个味儿。每当母亲做这些饭菜时,总会单独再做一个别的菜。后来工作了才知道,不吃这些食物的大有人在,不仅仅是我自己。

只因为芹菜价格便宜,所以农村的家家户户,都把它当作经济实惠菜来对待,那时流行腌芹菜:将芹菜洗净切寸段,再加上胡萝卜条、辣椒等,用虾油浸泡,三四天后就可以吃了,很省事儿。

虾油又叫鱼汤,就是腌鱼渗出的汤水,烧开晾凉后,起个高贵的名字——虾油。因为很咸,老百姓就用它来腌各种咸菜。现在超市有卖成瓶包装的,很文雅地叫做“鱼露”。

很遗憾的是,小时候母亲腌渍的芹菜,现在永远品尝不到了,因为父母均已离世多年。那个时候,农村还是集体化生产,全村分成若干个生产小队,每天由生产队长分配劳动任务,带领大家一起出工劳作,一起放工回家。属于典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忧无虑,相安无事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我们的村子三面环山,一面靠坡,绝大部分田地都分散在层层山峦上。有时到山顶田地里干活儿,来回走路要耽搁很长时间,田间小路又崎岖不平很难走,于是生产队里兴起“送饭”一说。

就是每当到很远的田地里农忙时,为节省时间,快晌午时,队长就会让家庭妇女先回家做饭,男劳力和没结婚的青壮年则留在田里继续干活。等饭做好了,装在篮子里(我们叫篓子,是用柳条编的那种,当时的农村比比皆是),上面蒙上大花毛巾,提到山上,夫妻二人或其孩子一家,就在田间地头席地而坐,迎着习习山风,快乐开餐,别有一番情调。

如果家里有上学读书的孩子,送饭的任务就当仁不让地落在孩子身上,送饭的人也就顺捎在山上吃了。当妈妈的就可以利用这段儿时间,喂喂鸡鸭,洗洗衣服,整整家务,不耽误下午上工。

因为都在山上吃饭,家家会相互比较饭菜的品种和质量,所以主妇们也都尽其所能,变着法儿地整些花样,弄些好吃的,这也是孩子们积极上山送饭,乐此不疲的主要原因。

父亲吃饭从不挑剔,比较爱吃各种咸菜及大葱大酱,所以每次送饭都会有腌芹菜等咸菜的,因为我不吃芹菜,送饭的篓子里,总会多出一个专门为我做的菜,已经下学劳动的姐姐和父亲一样,对这个菜从不动筷……

虽然当时并不觉得怎样,但现在想起来,绝对是一种无言以对的、美妙的回忆!

后来真正改掉这个习惯的,是在高一那年的夏天,周六傍晚放学回家,迎着毒毒的太阳,走了七八里山路,到家时,饿得“饥肠响如鼓”,便问母亲有什么可以吃的。

母亲一脸愧疚,说:“家里只剩下一盘芹菜饺子了,是你二姐的对象来,中午包的。你等着,马上给你做饼吃……”

知道什么叫“饿不择食”了吗?当我狼吞虎咽地把芹菜饺子消灭掉时,才体会出这个成语的含义。打那以后,开始吃芹菜了,包括后来的茼蒿、茴香、豇豆等。

人的饮食习惯都可以改变,何况其它!

父亲是2000年去世的,之前因患脑血栓,瘫痪在床整整一年多。后来,语言功能、吞咽功能全部丧失,只能靠手势和眼神交流,靠鼻饲注入维持生命。

我因从事餐饮,成天不能在家吃饭,母亲和爱人就承担起鼻饲护理的工作。买来果汁压榨机,将各种蔬菜、水果、虾仁、鸡蛋等,搅拌一通,烧开晾凉,再用粗针管通过塑料导管灌注进去。日复一日,变着花儿地换着品种,其中就不乏芹菜的充分利用。

有时下班回家,能赶上喂饭,便举着浓浓的芹菜虾仁汁,告诉父亲,这是芹菜,同早年上山送饭时,吃的用虾油腌的芹菜是一样的。父亲能听懂我们的话语,只是“啊啊”地应声着、却说不出话,浑浊的眼神里,流露的是许多无奈!

医院大夫讲,应让父亲多活动四肢。于是,我每天会把头拱在父亲怀里,让他给我挠挠头、拍拍肩,以增加活动量。我也知道父亲的日子不多了,尽管我们在积极地增加营养和能量,怎奈父亲在一天天地耗尽自己。儿时的天伦之乐,父亲应该不会忘记,此时此刻,我感受到的是现实版的父子真爱,舐犊情深。

终于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父亲离我们而去。爱人刚做的那杯芹菜汁,静静地摆放在窗台上,永远定格在窗外的飘飘落叶中……

那年我37岁,望着呼啦啦一大家子人,心里空落落的。我知道,家族传承的大梁从此落在了我的肩头!

我曾经将这些故事讲给女儿听,看得出她听得云山雾罩、恍如隔世。咳——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是永远也体会不出这种情感的!

一把芹菜,引得我唠叨了半天。拙笔成书,以飨看官。愿此文能给您带来些许爱意!不知可纳芹意否?

作者简介:邢万友,男,1963年8月生人,原籍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1980年考入胜利油田就读。毕业后,一直供职于胜利油田某驻外单位从事餐饮工作。从初中开始,对文字文学的爱好,始终陪伴了自己的读书和工作历程。

青未了端庄典雅(青未了芹意)(2)

投稿邮箱huanghaisanwen@163.com

壹点号胶东散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