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需要经常切除(肠息肉要不要摘除)

导读:   肠道息肉就是我们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肠息肉需要经常切除?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肠息肉需要经常切除(肠息肉要不要摘除)

肠息肉需要经常切除

导读:   肠道息肉就是我们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

肠道息肉就是我们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

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肠息肉各时期的症状

【早期症状】

肠息肉早期是有症状的,只是不容易被发现,但是只要细心一点,还是能发现的:

1、便血、脓血便。

2、可能会出现疼痛。

3、靠近肛门位置的肠息肉,可能会随着排便而被挤出至肛门外。

【中晚期症状】

1、大便习惯发生改变,如便秘、腹痛、便血等。

2、粪便变细,有凹槽,黏液便脓血便等。

3、反复便秘或其他肛肠疾病,且使用药物一段时间仍无效。

哪些人是肠息肉高发人群?

1、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

2、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

3、长期生活在息肉多发地区;

4、年龄大于50岁;

5、有相关疾病,如肝硬化、乳腺癌等;

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

小美提醒: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

肠息肉的病因

1、饮食因素

病从口入,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的人群,患肠息肉的几率显著提高。

2、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有肠息肉患病史的家族,其后代患这种病的几率明显多于没有患病家族。家族型肠息肉遗传的原因与某种基因片段的缺失有关。

3、胆汁代谢紊乱

4、结肠粘膜慢性炎症

这是炎性肠息肉的主要病因,克罗恩病、肠道血吸虫、肠结核等肠道炎性病症,都容易引起肠息肉。

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常见类型:

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

息肉发展成为癌需要多久?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腺瘤息肉癌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广基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还有些特殊类型的腺瘤性息肉:扁平息肉和侧向发育型息肉。早期即可恶变为大肠癌。

如何知道是否得了肠息肉?

● 直肠指诊:直肠指诊颇重要,可发现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腺瘤。

● 大便潜血试验(FOB):有结直肠肿瘤家族史或有大便习惯改变者应作大便潜血试验进行初筛,若阳性应深入进行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及内窥镜捡查,以除外结直肠腺瘤及其它消化道病变。

● 放射学检查:口服钡剂检查在服钡后3~6h造影剂到达结肠后观察。

● 内窥镜检查:结肠镜可检查整个结肠直肠,有助于结直肠腺瘤的部位、组织学诊断以及一定程度的治疗,所以应用广泛。

肠镜能否辨明息肉的性质?

内镜下从大体形状上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于2cm、表面光滑、镜子推动活动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径较大(大于2cm),表面有出血、溃疡,镜子推动活动度差的往往是恶性的机会较大。

当然,内镜下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正确的处理是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

发现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前面已经提到,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检查这个“金标准”之前,一切诊断只是猜测,不切除它,留在体内毕竟是一个“定时炸弹”。

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

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

切除息肉一定要开刀吗?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大部分结肠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开刀。近几十年,随着纤维内镜、特别是电子内镜的问世,内镜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内镜下治疗技术发展得最快,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已是很成熟的一种治疗方法。其适应症有:

(1)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

(2)直径小于2cm无蒂息肉和腺瘤;

(3)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分布分散,数目较少。

可以说,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

息肉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工作中,一般会根据肠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1、小息肉一般在行结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

2、直径>3cm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返折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膜返折以上的应开腹切除或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

3、病理检查若腺瘤癌变穿透粘膜肌层或浸润粘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应按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腺瘤恶变若未穿透粘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较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4、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须特殊治疗。

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肠息肉?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证良好充足的睡眠。

2、积极锻炼。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饮食清淡,不吃辛辣煎炸之食。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

4、保持心情乐观舒畅。自我放松,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5、定期体检。

小美提醒:肠道息肉不是大病,但也不可忽略。对于肠镜报告中的息肉,我们应首先通过病理明确性质,再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对于反反复复的息肉生长,一定要注意遗传疾病的可能性,也要注意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对发现有肠道息肉但暂时不需要特殊治疗的患者,须注意日常饮食,并定期做肠镜检查。

更多体检资讯,敬请关注中康体检网(www.viptijian.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