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体现的心理学派别(用浪漫主义阐释人性关爱如何安抚)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儿童成长题材的法国音乐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杰拉尔·朱诺、让-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贝尔兰德等人主演。电影于2004年在法国上映,在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被提名为最佳外语片,豆瓣上92万人给出了9.2的高度认可,好于97%的音乐剧,超越了99%的剧情片。

影片讲述了才华横溢的音乐老师马修,被安排到一所外号是“池塘之底”的的寄宿学校任教,而这所学校里都是因被家长放弃的问题儿童们,更糟糕的是学校采用的“行为—反应”的残暴高压教育方式,谩骂和惩罚成了老师们和孩子们唯一交流的方式。性格沉稳的马修老师想用“合唱团”的方式改善这种敌对状况,以此来打开孩子们尘封已久的心灵和拯救他们

事情进展的并不顺利,但马修老师都一一化解。其中少年皮埃尔的难度最大,皮埃尔成长在只有妈妈的单亲家庭,皮埃尔性格变得敏感且孤僻。马修老师意外发现了少年皮埃尔的音乐天赋,马修老师通过淳淳教导,最终成功。马修老师私自领学生们出校游玩,虽然使得孩子们躲过了校舍大火,仍然被耿耿于怀的校长解雇,但是临走的时候带走了学校里的孤儿佩皮诺。校长最终也因残暴体罚学生失去了工作。

放牛班的春天体现的心理学派别(用浪漫主义阐释人性关爱如何安抚)(1)

放牛班的春天

音乐班课出身的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的亲自谱曲让影片的音乐元素更加出彩,巴黎出身的主演杰拉尔·朱诺本身就是巴黎人,从而使得影片的浪漫主义色彩更加的浓郁。影片为了更准确的展现儿童的纯真无邪,并没有用专业儿童演员,而是从3000个儿童里挑选出来的。

影片中几乎看不到商业的痕迹,与此同时也没有靠美女、甜蜜爱情等传统情节上位。影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法式积极浪漫主义赋予的感情色彩。

频频出现的独白、镜头手法、色彩调度等镜头语言对表达感情色彩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正面作用。最后我会谈谈影片对现实的启示。

01 、法式积极浪漫主义赋予了影片丰富的感情色彩,起到了传递思想内涵的作用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其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

积极浪漫主义是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和现实中存在的尖锐矛盾,并尽全力去改变现状。

影片少了感情色彩,是苍白且阴冷的,法式积极浪漫主义不仅仅使得影片感情丰富,且形成了层次感以及多样性。借助人物的情感、出彩的音乐让影片中的关爱内涵主题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放牛班的春天体现的心理学派别(用浪漫主义阐释人性关爱如何安抚)(2)

放牛班的春天

  • 人物情感是影片主题的具体表现点,人性中熠熠生辉的关爱和冰冷的残暴碰撞后震动了观众内心,从而引发了观众共鸣和思考

人物情感是导演的价值内涵与观众感知的中结点。人物动态变化的情感,往往是影片最打动人的。但情感又不是单一的,同一个角色身上有时是多重的,又使得人物形象立体棱角的展现。

①马修老师:痛恨残忍体罚式的教育方式的内心,又深切的关爱着这群被世界“抛弃”的孩子,面对喜欢的女人却意外发现自己是一厢情愿。

刚到新学校的时候,马修老师就质疑教育方式的不妥,但马修老师并没有被校长洗脑同化,他内心深切的关心着这群孩子,经过内心苦苦寻找,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种和孩子们内心沟通的方式:教孩子们唱歌。一切的努力终究是为了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面对莫杭治母子之间的误解,马修老师用谎言“外出看牙”化解了母子之间的一场误解。出于对孤儿佩皮诺的关爱,他用严肃甚至威胁蒙田,不要让他接近佩皮诺,更让人动容的是,马修老师最后带走了佩皮诺,抚养了他。

喜欢的女人出现的时候,高兴欣喜的之后却发现,莫杭治的母亲喜欢的人不是他,一厢情愿使得马修异常失落。缓慢的管乐器声,无精打采的背影,有气无力的脱鞋和解领带让观众为马修老师爱而不得深深感到遗憾。

放牛班的春天体现的心理学派别(用浪漫主义阐释人性关爱如何安抚)(3)

放牛班的春天

②莫杭治:捣蛋行为之下隐藏着对母亲的愤懑和爱重叠的复杂情感,对马修老师讨厌逐渐变得喜爱,直至不舍。

调皮捣蛋被母亲送到寄宿学校,从而对母亲产生了怨恨,顿时升起的怨恨亦如雷阵雨,终究是短暂的,对母亲的爱才是持久的艳阳天。莫杭治不允许别人诋毁自己的母亲,哪怕要被关禁闭也要大打出手维护母亲。随着母亲移居巴黎,从此和母亲住在一起,对母亲的怨恨最终烟消云散。

内心极度渴望着唱歌,但又倔强固执的拒绝马修老师,讨厌的情感在加入合唱团后才慢慢消失,在正式演出的时候,马修老师意外让他独唱,在那一刻,对老师的抱怨、讨厌是彻底的土崩瓦解。甚至在多年以后,谈起马修老师依然是感激万千。

  • 不能少的音乐让人物内心世界直观而感性,烘托了氛围以此来增加感染力,顺畅地引起观众的共鸣

浪漫主义不仅有动人的故事情节,还有动人心弦的音乐。如果少了音乐,怎能谈得上是浪漫呢?

马修老师让孩子们写下自己长大的梦想和看孩子们纸上的梦想时候,清脆的钢琴音缓慢响起,随后是管弦乐齐奏,和孩子的天真浪漫相得益彰孩子们有节奏的击打课桌象征着孩子们朝气蓬勃的天性,也是儿童应有的活泼天性的直接体现。当校舍失火,急促紧密的管弦乐烘托了当时紧张的气氛和为孩子性命担忧的急切情感

放牛班的春天体现的心理学派别(用浪漫主义阐释人性关爱如何安抚)(4)

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的亮点也在于电影本身就有大量的音乐片段。多样化的儿童试唱婉转而清脆。马修老师创作的合唱曲则清新、欢快流畅。合唱在影片后部分中则由慢变快,也增加了更多的交响乐来和旋音律。使得更具有感染力和丰富力。

音乐在此影片中,和灵魂共振,传达情感的更有爆发力和表现力。编曲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有的音色而量身创作试唱歌曲,在凸显儿童灵动与活泼的同时,也将声如天籁的音节传播至世界,打动着倾听者。

影片通过人物情感、音乐两种方式,让影片的浪漫主义更加出彩。马修老师的温和关爱和莫杭治的情感走向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关怀和温柔,丰富的音乐情节和出色的配乐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让观众慢慢品味而沉浸其中。赞扬了人性的关爱品质,也对压抑残酷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批判。

02、视听语言的和谐配合使得故事情节流畅不卡顿,向内既可以表达心境,向外即可烘托气氛

《放牛班的春天》中有大量马修老师的独白,这些独白犹如一条线串联了整个故事,有着引出、发展、推进的作用。灵活多变的镜头方式配合着色彩的调度,既能渲染古板冷酷的气氛,又能表现人性的温情。

  • 马修老师的独白如一条线,起到了引出、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直接表达了人物内心所想的活动,辅助观众更准确的理解人物内心和故事情节走向。

放牛班的春天体现的心理学派别(用浪漫主义阐释人性关爱如何安抚)(5)

放牛班的春天

引出故事。影片开始马修老师的独白就简明扼要地交代了自己的基本情况,预示着故事的开始和精彩情节的陆续展开。与此同时,也把马桑大叔的情况介绍了,避免了故事情节过于拖沓和臃肿。

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马修老师偶然听到孩子歌唱后,晚上内心的独白:真的拿这帮孩子没办法了吗?通过思考决定重拾已经放弃的音乐。当马桑大叔病情恶化需要去医院治疗、蒙田被警察抓走的时候,马修老师的旁白让故事更清楚,为观众能了解故事全貌而做好了注脚。马修老师看莫信时的独白交代,推进了故事情节发展从而才有了后面约会爱而不得的一幕。

马修老师意外让莫杭治独唱时的独白,解读了内心当时的感受:莫杭治的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莫杭治眼睛里散发出的平生第一次的感激。在这一刻马修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互相流淌,误解终于得以解除。

  • 特写镜头通过缩小空间,摒除多余干扰因素使得画面更干净,突出主角引导观众注意力聚焦到一个点上,或是聚集情绪、烘托氛围或是叙述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体现的心理学派别(用浪漫主义阐释人性关爱如何安抚)(6)

放牛班的故事

在为公爵夫人演出的一场戏中,当公爵夫人问到莫杭治是怎么回事?镜头从全景切换到特写,失去独唱机会的失落感随着特写镜头的快切,瞬间填满屏幕。镜头随后转到马修老师,浅深镜头使得身后坐着的观众虚化,突出马修老师的主角身份,观影者注意力被引导到主角身上,马修老师灵动的手指,配合着灵活转动的双眼,庄严、郑重的气氛随之产生。

合唱突然停止,马修老师突然示意莫杭治独唱,原本依着墙壁的他立刻立正站直开始独唱,缓慢匀速推镜头直至特写整个脸部,与此同时对于所有人而言,无论是注意力还是情绪都在逐渐聚焦和积累。逐步将情感推至制高点,制造出动人心弦的情节高潮。观影人为此时的原谅、感激与和解而动容,产生了内心巨大的共鸣和震撼。

在影片中,曲谱多次用特写镜头展现,歌曲在一次次的特写镜头中被强调,从被学生扔到厕所地上,到马修老师不断创作谱曲。用一个个特写镜头展现的对待乐谱的变化态度,也是人物情感的变化走向,也暗喻着每个孩子的人生都会奏出自己人生的乐章。

  • 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导演放到影片里的情感表,导演用不同色彩来表达内心情感或者某种氛围。增加了艺术的表现力和视觉形象。

马修老师刚到学校时,白色的雪、冬灰蒙蒙的天、黑色的大门,灰冷的镜头色调暗示着这所学校的冰冷气氛,预示着马修老师教学任务要在困难中进行。灰色的墙、灰色的地面、黑色的西服象征着学校的古板、冷酷的教学制度。

大家欢快的合唱、马修老师和莫杭治母亲在一起的时候、马修老师走的时候,均用了暖黄色调。影片在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出现过暖色调,但后半部分暖黄色调却是大段时间覆盖。暖黄色出现的时间逐步增加,是随着人物情感的逐步升温而变化,从敌对反抗到默契配合、信任不舍,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体现。

独白串联起了马修老师的这趟教学之行,色彩调度的变化反映了这次教学之行从冷酷到温情的变化,两者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而特写镜头记录了这次教学之行的每个美好瞬间。而观众也通过视听语言感觉到了人性的关爱,对这群特殊的孩子的命运也从同情担忧转变成了信任和祝福。

放牛班的春天体现的心理学派别(用浪漫主义阐释人性关爱如何安抚)(7)

放牛班的春天

03、人性关爱是影片最大的启示

《放牛班的春天》的最大主题就是关爱,马修老师的到来亦如一道阳光,穿过蒙蒙的层雾,照在这群孩子们身上。体罚、禁闭残酷的教育制度下的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被禁锢,马修老师的到来,通过谆谆教导,用音乐的力量,感化了这群孩子,得以让他们用阳光的心态迎接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春天。

  • 老师的关爱是打开孩子内心的一把钥匙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马修老师让每个学生试唱,然后给他们各自适合的位置,无论是低音、中音还是乐谱架、助教。老师都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并且和学生真诚的交流,和学生成为朋友,在教他们冰冷的知识同时,也要将内心的关爱传递给他们,赢得学生们的认可和信任。

当马修老师走的时候,那一个个飞机,飞机上的幼稚字迹写的字迹,还有窗户里的一双双不停挥舞的小手,是对马修老师的认可和依依不舍。

作为老师,热爱爱护并且信任学生,让学生能感觉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爱护,才是教育本来的样子。马修老师秉持着“一个都不能少”,就算是最捣蛋的莫杭治都没有放弃,和错过马修老师教导的学生蒙田,两个人的差距甚是明显。可见老师的关爱可以感化他们,帮助他们,从而使得孩子们能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放牛班的春天体现的心理学派别(用浪漫主义阐释人性关爱如何安抚)(8)

放牛班的春天

  • 父母之爱

莫杭治被母亲接走了,瘦小的佩皮诺被马修老师接走了。莫杭治最终在母亲的抚养下上了音乐学院,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佩皮诺则在马修老师“父爱”中,得以健康长大。

开始莫杭治对母亲愤懑之情,到后来得以和解。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孤儿佩皮诺终于在星期六被“父亲”马修老师接走,出于关爱,让他们成为了父子。父母对子女的爱不仅仅是提供生活的基础照料。更多的是付出、责任和关爱。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倾尽所有的爱给予孩子们。

马修老师到来之前的孩子们是叛逆的问题孩子,通过马修老师的谆谆善诱,孩子们得以打开心灵,不再是用暴力和憎恨对抗这个世界,当马修老师被辞退走人的时候,孩子们虽未露面,但一个个飞机和一双双小手,让我们为依依不舍、温情而动容。

放牛班的春天体现的心理学派别(用浪漫主义阐释人性关爱如何安抚)(9)

放牛班的春天

04写在最后

这是一部让人内心喜悦而又被感动的泪流满面的影片,讲述的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关于心灵救赎和人性关爱的故事。音乐的魅力被赋予了安抚心灵的魔法,不仅仅能治愈孩子们的心灵,观影者也因熠熠生辉的人性而感性动容

关爱的力量在马修老师身上发散,散落到每个孩子的心里。而现实的我们能否像马修老师一样,用关爱和这个世界相处,这也许就是影片留给每个观众的深深思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