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丝弦全集连续播放(丝丝绵音续弦情)

石家庄丝弦全集连续播放(丝丝绵音续弦情)(1)

《空印盒》剧照

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剧种起源于明末,其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丝弦被称为现存戏剧里的“活化石”,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石家庄地区曾涌现出许多有名的丝弦戏班,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造就了驰名太行山麓的丝弦戏名角“四红”:“正定红”刘魁显、“赵州红”何凤祥、“获鹿红”王振全、“平山红”封广亭,以及须生张永甲、王永春等一批著名演员。

我们今天说的石家庄丝弦,正是由“正定红”刘魁显在“石门”挑班组成的“玉顺班”发展而来。2006年,石家庄丝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这一古老剧种得到了系统的传承与保护。

周总理五看丝弦戏

1953年,“正定红”刘魁显的丝弦“玉顺班”正式更名为石家庄市丝弦剧团。

从1957年起,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迎来了鼎盛时期——不仅登上了北京的大舞台,在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下还唱进了中南海。此后,丝弦戏《空印盒》拍成了电影,全国各大报刊对此进行连续报道,并得到艺术界名家的关注与赞誉。丝弦戏声名远播、盛极一时。

至今回想起石家庄丝弦的那段“甜蜜时光”,石家庄丝弦传承人、78岁的安录昌仍然心潮澎湃,“周总理五看丝弦戏”成为他一生中最温暖的记忆。

1956年,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到河北考察、调研戏曲工作,他在观看了丝弦戏《金铃记》后,立即被丝弦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力邀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进京演出,并将这一剧种推荐给了周恩来总理。

接到进京演出的通知后,剧团加紧排练了6出戏,并于1957年11月11日进京在中国文联礼堂表演了丝弦传统剧目《小二姐做梦》和《空印盒》。周总理看后非常高兴,上台同演员一一握手。“让我们特别感动的是,总理不仅和主要演员握手,也和‘跑龙套’的演员握,还找到后台与监场的、拉幕的、管服装道具的,都一一握了手,并说:‘你们是无名英雄!’”安录昌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周总理穿的中山装袖口处竟然打着补丁,“为了进京演出,有的乐队人员自己做了崭新的‘中山装’,总理见后风趣地说‘你们也穿上解放服了啊’。当时大家激动的心情就别提了,我们就跟周总理要求,想让他给我们题个词。”安录昌回忆说,周总理想了一下,说“词我要题,不过不是现在,容我想想,回去题好了再给你们。”十天后,周总理为石家庄市丝弦剧团题词:“发扬地方戏曲富有人民性和创造性的特长,保持地方戏曲的艰苦朴素和集体合作的作风,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好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拿到周总理的题词,剧团的演职员非常兴奋。直到今天,周总理的题词仍然是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的“传家宝”。

次日,剧团在大栅栏的中和剧场上演《调寇》《赶女婿》两出经典剧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总理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自己买票第二次观看。“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周总理戴着一顶鸭舌帽,坐在座位上左右看了看,怕自己的帽子会挡着其他观众,然后才把帽子摘掉了。后来北京市文化局的同志告诉我们,说周总理前一天看完丝弦戏后特别喜欢,但又怕给我们造成负担,就谁也没通知,自己买票进来了。”安录昌回忆说。

更让安录昌难忘的还在后面。11月18日,剧团被请进了中南海怀仁堂,演出《空印盒》和《扯伞》。周总理第三次观看了演出,并与演职员合影留念。

周总理第四次观看丝弦戏是在1959年9月。当时,周总理到石家庄视察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建设情况。百忙之余,他来到了当时的铁路俱乐部,“省里准备了一个戏单,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还有丝弦,让总理挑,总理说,‘就听丝弦吧’。”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但安录昌的记忆仍然十分清晰,“剧团安排了一场《白罗衫》,不过当时天色已晚,怕影响总理休息,就减少了大量唱腔,压缩了时间,没想到总理对这出戏十分熟悉,就询问是怎么回事,在得知原委后,总理笑着说,‘没有必要嘛!不要考虑我一个人,要照顾广大观众……再说这么改就不是丝弦了嘛。’”演出结束,周总理与剧团演职员逐个握手并合影留念。

1966年3月,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被调往天津执行演出任务。期间,在天津宾馆舞厅举办联欢会,周总理特意来到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的座位前和大家见面。虽然时隔几年,可周总理像见了老朋友一样高兴,当即邀请演员唱一段丝弦,“我们一个女演员师雅香清唱了一出她的拿手戏《小二姐做梦》选段,在周总理的带动下,大家的掌声特别热烈。唱完后,总理又谆谆嘱咐剧团要多培养年轻演员,做到后继有人。”安录昌动情地回忆道,“那是周总理最后一次听丝弦戏。”

安录昌说:“非常幸运,周总理五次听丝弦,我都在现场,那时候真的给了整个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莫大的鼓舞。周总理那么忙,却还在关心我们这个古老剧种的传承和保护,我们这些从业者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此后,老艺人们精神抖擞,发掘和整理出了300多出传统剧目。

古老丝弦在香港大放异彩

经历过“文革”时期的低谷后,丝弦剧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重获新生。《花烛恨》《武成王》等新创、改编、整理和移植剧目,在国家和省、市戏剧赛事活动中多次获奖,石家庄丝弦再创辉煌。2013年7月,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应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联艺机构有限公司邀请,赴香港参加了2013香港中国戏曲节。

香港中国戏曲节,是香港特区政府为了弘扬民族戏曲艺术,让更多的香港市民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而举办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邀请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参加演出,是基于石家庄丝弦的独特性与稀缺性。石家庄丝弦在全国的300多个地方小剧种中是独一无二的。”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林诗敏说。

去香港演出,对石家庄丝弦来说是个走出去的好机会,可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团长吴合利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感到更多的是压力,是忐忑。”吴合利说,石家庄丝弦是一个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老剧种,长期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形式浸染的香港观众能否接受?“当然想一炮打响,但是万一观众接受不了,没人看,可怎么办?”“我们当时做了最坏的打算:一是没人买票,二是观众看到一半全走光了。”剧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芦彦堂用“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就是在这种忐忑中,2013年7月16日晚,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的首场演出如期在香港大会堂剧院举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丝弦独特的唱腔、精彩的表演,令香港戏迷大开眼界,现场的掌声非常热烈。大家的高兴劲还没有过去,17日演出的当晚,却下起了瓢泼大雨,大家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天气不好,观众还会来吗?”芦彦堂说:“我当时紧张地守在剧场门口,可谁能想到,离演出开始还有俩小时,就有不少戏迷赶到了,他们打着伞,排着队买票,那场面真的很让人感动。”“三场演出,我们安排了一场折子戏专场和两场经典大戏《空印盒》和《白罗衫》,上座率均接近九成。”

“我们到了香港才知道,当地的演出全部是商业化运作,所有的票均对外销售,能有这么高的上座率真是太难得了。”吴合利回忆道,“香港观众的热情令演员们备受鼓舞,演出现场的气氛特别热烈。”

“这是我们承办中国戏曲节四年来,最精彩的演出!”林诗敏在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结束三场演出后,竖起了大拇指。香港联艺机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连增说:“你们的演出一点也不逊色于国家级大院团,有些演员的水平完全可以与他们相媲美”。

传承保护任重道远

“纺纱织布唱秧歌,耕田耪地哼丝弦。”丝弦与老百姓的生活关系密切。“丝弦这么受欢迎都是因为它的‘土’。”安录昌说,“丝弦产生于农村,流行于农村,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据介绍,石家庄丝弦的唱腔以真声唱字,然后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因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时而有如怒涛旋转翻滚,时而又如瀑布急泻直下。“全部音域是两个八度,下方八度用真音,上方八度用假音。唱词最后一字,以六至十二度向上大跳后,用假声下行级进甩腔。听石家庄丝弦过瘾就在最后一个‘炸’音。”安录昌说,“这种尾腔翻高的唱法,为石家庄丝弦所独有,达到其他剧种不能达到的高度。”

从表演艺术来看,石家庄丝弦炽热激越,粗犷豪放,刻画人物细腻,其中以花脸、老旦、花旦等行当表演更具特色。崇尚动作特技也是其重要特点,以耍髯、耍帽翅、耍手帕、耍牙、耍鞭、耍碗等特技功夫见长。安录昌说,“其中耍竹牙、耍软翅是石家庄丝弦的独门工夫,可惜目前均已失传。”说起这些,安录昌惋惜不已,“丝弦有过辉煌,但是十年浩劫给石家庄丝弦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老艺人费尽心力发掘整理出来的300多出传统剧目的剧本尽数被毁,一些丝弦的独门功夫也随着一批老艺人的离世而失传。”

“决不能让丝弦儿在我们手里失传。”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对丝弦剧种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制定了十年保护规划,加大了扶持力度,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全力进行保护和弘扬。石家庄丝弦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进入了有目的、有规划的统一程序中。

从2006年开始,石家庄市政府每年投入30万元,开办了“丝弦专业学员班”,剧团招收了40名学员,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积极为丝弦储备人才。剧团定期组织业务骨干和老艺术家为学员辅导基本功、排戏,传授技艺。在2013年举行的河北省优秀传统剧目展演上,石家庄市丝弦剧团有6人获得一等奖。在石家庄市青年演员折子戏比赛中,石家庄市丝弦剧团有9人获得一等奖、13人获得二等奖。

边树森、张鹤林、安录昌三位丝弦传承人发光发热,和剧团一道,通过开展对丝弦的文化普查,进行归类、整理、保存资料,对石家庄丝弦传统剧目进行了大量的抢救和发掘工作。

“今后会继续加大青年演员的培养力度,为青年演员学戏、排戏、提高艺术水平创造条件。”吴合利说,除了传统的经典剧目外,剧团正在积极地进行剧本的创作和筛选,打造适合丝弦演出的精品剧目。同时,剧团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措并举,开展活动,培养观众。(河北日报实习生张世达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张晶)

链接

谈谈丝弦戏

1956年我到河北省考察,看过许多丝弦戏,学习到很多东西。

六十多岁高龄的何凤祥老先生与刘砚芳同志表演的《扯伞》,身段很多,动作非常丰富;不但技巧熟练,而且每个身段全符合当时人物的思想感情。叫人看起来动作虽多却并不冗繁;线条夸张有力却丝毫不显得过大。看得出来,演员是经过正规传授的,也看得出这个剧种基础之深厚。听说《扯伞》这出戏原是丝弦戏的传统剧目,但年久失传,当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他们看到川剧的《踏伞》,回省后想移植这个剧目,经何凤祥老先生指出丝弦戏自己也有,才根据他的口述整理出来,再经过何老先生的设计排练,才出现了丝弦剧种自己的《扯伞》。

王永春先生的《调寇》也是一出好戏,王永春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名演员,他得到过丝弦名艺术家刘魁显的精心指导,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须生、武生、小生各行他全能担任。由于他对艺术的刻苦钻研,不仅继承了丝弦许多的传统艺术,同时还有所发展与创造。他在《空印盒》剧中扮演正直无私而又骄傲自负的何文秀,就是小生应功的角色。他在这出戏中深刻而又细致地塑造了这位少年得志、麻痹大意的巡抚大人,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有层次有变化地烘托出一个有灵魂的人物形象。同时在一系列的动作里,他恰当地使用了许多传统的程式,如翅子功的“上下打”、“前后打”,水袖的“打”、“抖”、“掸”以及精炼的跪步等等,可以看出他的基本功架势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这和我在保定看他在《调寇》中扮演的那位足智多谋、潇洒活泛的寇准,各有千秋。虽然须生与小生是两个行当,但他把两行的动作相互吸收,融会贯通,使人感觉非常自然。

张永甲先生在《空印盒》中塑造了一个稳健、机智、忠于任务的老家院周能,在私访途中三江口搭渡的对话,失印后的沉着思考,定计中的设计获印,无一处不表现出周能这个人物的稳健、机智,与剧中主要人物何文秀配搭严谨,使观众感到两个人物在性格上的强烈对比。他在《白玉杯》中扮演权相严嵩,把一个奸诈、阴险的人物表现得有血有肉,淋漓尽致。张永甲先生在唱法上也有一定的修养,他综合了丝弦名艺人刘魁显、何凤祥、封广亭等前辈的特长,加以发挥改变,创造出一些结合人物性格的腔调,使人感觉非常优美。他不但擅长老生戏,在净行中也创造出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希望丝弦剧团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这一古老剧种,从剧目、表演、音乐、曲牌各方面彻底挖掘出来,让这朵花开得更加灿烂。

(据程砚秋《枯木逢春——谈谈丝弦戏》,略有删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