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160个字解释(古文字34)

原标题:古文字"叁参"之辨

文|毛天哲

近日读《淮南鸿烈》卷二十泰族训:"昔者,五帝三王之莅政施教,必用参五。"疑通行本中"参五"或脱漏"三"字,校雠者因叁伍之"叁"与"参"形近以为有重,故误勘落一字。"必用参五"应是"必用参三五"之误。

"三五"乃三才五伦之简称也。三才者,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

五伦者,即五种人伦关系。封建宗法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检阅《韩非子》"孤愤"篇中亦有"不以功伐决智行,不以叁伍审罪过"之论,可为佐证。

古文160个字解释(古文字34)(1)

淮南鸿烈,又名淮南子

或有人说叁参同源,叁者乃三之大写也。论者言之凿凿,说字典里有这说法。然哲遍查古代典籍,并无参三互用的写法。试举例之。

如《荀子·王命》云:"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此"参"非"三"显然。又如《春秋左传·昭公元年》: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

此处的參指的是参星(shēnxing),虽然与前面的参读音不同,但显然也是非指"三"。

古文160个字解释(古文字34)(2)

司马迁 史记

其实要找出"参"非"三"的依据还很多,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里记载的这段: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王。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不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之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共王灭密。"(史记.周本纪)

此文中互有参、三,而各有其意显然,可见并不通用。

古文160个字解释(古文字34)(3)

西汉初年刘安组织门客编著《淮南鸿烈》,亦称《淮南子》

以上所论皆汉以前,那么汉以后呢,其实亦不难找到。如四库全书中有《得一参五》·七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四库提要是这么撰述的:

"国朝姜中贞撰。中贞,会稽人。卷末有许尚质所作中贞小传,称尝遇紫清真人白玉蟾,因得仙术。盖妄人也。是书阐明修炼之旨,所注《阴符经》、《道德经》各一卷,《参同契》三卷,《黄庭经》、《悟真篇》各一卷,为书凡五,故以得一参五名。(后略)"

可见此处的"参"实为参照的意思,绝非《得一三五》

古文160个字解释(古文字34)(4)

《淮南子》乃汉初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综上所述,自春秋至于汉,又逮至清代,参的用法含义虽然有很多,但从来没有见过是代用三(叁)的。后人编辑的字典里所谓"参古同叁,三的大写"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是从何时谬误流传。

这种错误的说辞直接导致了后人对先人典籍的误读,如《系辞传》说"参五以变,错综其数",据说对其注解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参"当是"三","参五以变"即是三五一十五,是洛书纵横之数;一是认为"参"是参照,"参五以变"当是参照"五"来变的。以哲观之,后一种观点才是对的。

古人论述三五之数时无大小写之分,大多即用三五。参古同叁的说法很可能是,前人抄书过程中有漏字,后人不察,然后想当然地错解而致。

古文160个字解释(古文字34)(5)

《淮南鸿烈》以阴阳道统,兼儒墨名法,要旨博大精深。

哲怀疑前面提到的"昔者,五帝三王之莅政施教,必用参五"这段话里,参字后确实可能漏了个"三"字,当然也只是猜测。但不管怎么说,"参"字在古代绝非同叁,"参五"即"三五"之说可休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之教信然也。然自汉至唐,数千年以下,逮至清末,以清代考据之精,朴学大家辈出,奈何对《淮南鸿烈》是篇何以熟视无睹,无由校勘。哲以为或与《汉书·艺文志》将《吕氏春秋》、《淮南鸿烈》列入"杂家"有关。

如若《吕氏春秋》在汉代就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自《汉书·艺文志》将这该书列入杂家后,民国之前的儒者并不大重视该书的价值,少有精研者。然梁启超评价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毛天哲亦云:世之学子多有以儒、道、墨、法等家自衿夸,少有自承为杂家者,门户囿见也。《吕氏春秋》、《淮南鸿烈》以阴阳道统,兼儒墨名法,焉能不杂。然其要旨博大精深,统于仁义,总观道德;出入于经道,致用于当世;善解诸子之蔽,智集百家所长;能同治而一铸,致九流归纪纲,足可备为帝王书,后世学者焉能忽视哉。

毛家小子天哲写于浙江金华

二〇一九年六月三日修订

古文160个字解释(古文字34)(6)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