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极简史,中华简史-隋朝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

隋朝短短 37年,对于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来讲可谓是弹指一挥间。然而,站在大历史的角度来讲,这个短命王朝完成的工作量不可小觑,沿袭下来的各种制度更是影响深远。

大隋开国

北周宣帝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政治腐败,自称“天元皇帝”,还同时拥有五位皇后,其中就有杨坚长女杨丽华。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

大象二年(580)北周宣帝死后,身为关陇门阀之首的杨坚联合刘昉、郑译矫诏以外戚身份辅政。

大定元年(581)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北周覆亡。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字那罗延,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开国皇帝(581年~604年在位),北周随国公杨忠的儿子,自称东汉太尉杨震后代。

西魏时期,他起家京兆郡功曹,册封成纪县公。北周建立,他授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北周武帝宇文邕继位,他出任随州刺史,袭封随国公。北周宣帝时期,他担任上柱国、大司马、左丞相,位望日隆。大定元年(581年),他接受北周静帝禅让,即位为帝,改元开皇。

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适合于南北统一国家,实行三省六部制、州县两级行政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隋文帝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平定南陈,统一南北。对周边少数民族,隋文帝采取了军事防御和政治招抚政策,有效处理了民族矛盾,尊称“圣人可汗”。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700余万户,史称开皇之治。在位晚期,隋文帝猜忌杀害功臣,改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祸根。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为文,安葬于泰陵。

隋朝极简史,中华简史-隋朝(1)

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是指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在北周的基础上开创的政治稳固、社会安定、民生富庶、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

北周建德六年(577),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统一北方,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开皇之治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北周大象三年(581)二月甲子日,杨坚受北周静帝宇文阐禅让,即皇帝位,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逐步统一了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结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将被改成鲜卑姓的汉人大臣以及府兵将士,恢复汉姓。另外,隋朝在选官上,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选拔官员;在官僚制度上,采用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被唐朝所仿效。隋文帝建立了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并且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对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全国安宁,编户大增,仓储丰实,南北民众得以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史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隋朝极简史,中华简史-隋朝(2)

五省六曹制

隋代初年设五省六曹制,五省为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秘书省掌书籍历法;内侍省为宫廷之宦官机关,两省较少涉及国家政务,实际的中枢机关为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吏部、度支、礼部、兵部、都官、工部六曹。后来度支曹改称户部;都官曹那称刑部;六曹也改称六部。名为五省六部制。

唐代初年,仿效隋朝之五省六曹制,并确立三省六部制。

隋朝极简史,中华简史-隋朝(3)

隋与突厥之战

隋与突厥之战,是隋朝北方已经分裂成四个汗国的突厥进攻,以及一次反击的战争。这场战争自581年突厥侵隋开始,到602年东突厥臣服为止,共经历21年的时间。突厥经此战争分裂成东突厥与西突厥,之后臣服隋朝。由于隋朝因此战争获得较大优势,得以发动隋灭陈之战,统一中国;最后与突厥的战争胜利后,得以将势力扩展到蒙古高原。隋朝派兵防守边境,主动出兵反击,最后采纳长孙晟的“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为方针,分化离间突厥各部。而突厥只以掠夺物资、逞罚战争等无战略方针的方式作战,诸汗又不能紧密团结,最后瓦解。隋朝对突厥战争的胜利,有利于保护中原地区的经济与文化。

隋朝极简史,中华简史-隋朝(4)

隋灭陈之战 588年-589年

为隋灭陈之战是南北朝末期的统一战争。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后,权臣杨坚于隔年废北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即隋文帝。在安定内部、解决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并吞西梁后,隋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在隋统一战争中,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并陆续招降三吴、岭南等地区。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统,成功结束纷乱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灭陈的作战,仅经2月之余,便将立国30多年的南陈一举灭亡,接收陈朝土地共三十州、一百郡与四百县,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财富。至此,结束了古代中国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分裂割据、战乱不止的局面,使中华大地重新统一于中央政权之下,这是隋王朝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此外,隋朝把陈后主和文武官员、衣冠世族、百工杂技以及乘服、图藉与法物等,运送到隋朝首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市),运送的行列,前后达五百里。自晋室南渡后在江南保存两百多年的中国正统文物,至此重返北方。

隋朝极简史,中华简史-隋朝(5)

隋炀帝即位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本名杨英,小字阿,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

杨广美姿仪,少聪慧,初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581年),册立为晋王,参与灭陈朝,阴谋夺宗。开皇二十年(600年),册立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正式即位。在位期间,杨广在前人修的众多运河基础上疏浚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迁都洛阳。改州为郡,又改度量衡依古式。杨广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4月11日),江都兵变之后,杨广被宇文化及叛军所弑。隋恭帝杨侗追谥杨广为明皇帝,庙号世祖;唐高祖李渊追谥杨广为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追谥杨广为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四十余首。

隋朝极简史,中华简史-隋朝(6)

开凿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京城洛阳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

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别由公元584年开凿的向西到陕西西安的广通渠,603年开凿的经山东临清北上至河北涿郡的永济渠,公元605年向南开凿到江苏清江的通济渠和公元610年连接江苏镇江和浙江杭州的江南运河构成。

隋唐大运河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唐代诗人皮日休作诗道:“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二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隋朝大运河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随后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仅古邗沟、江南运河等河段与隋朝大运河有重合)取代。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应将其置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其意义和价值。隋唐大运河对中国历史“功莫大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障了漕运的发展和兴盛
  2. 促进了经济和文化交流
  3. 带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繁荣
  4.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治、军事的统治

隋朝极简史,中华简史-隋朝(7)

科举制度设立

科举制度,是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

隋朝极简史,中华简史-隋朝(8)

隋末民变

隋末民变是隋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为了推翻隋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隋朝末年,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在隋朝大业十二年(616年)后,形成了三支强大的起义军,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自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的王薄领导的长白山首义开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辅公祏的反唐失败结束,发起了隋平杨玄感之战、唐灭辅公祏之战、石子河之战、黑石之战等多场主要战役,前后历时14年。隋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隋王朝。

隋朝极简史,中华简史-隋朝(9)

隋恭帝禅位李渊,隋灭亡

隋恭帝杨侑(605年-619年),隋炀帝长子杨昭的第三子,母韦妃。李渊所立傀儡皇帝。

杨侑生于大业元年(605年),同年,其父杨昭被立为太子。大业二年(606年),父亲杨昭逝世。大业三年(607年),初封陈王,后改封代王。后隋炀帝幸江都,留其为长安留守。于太原留守的李渊发动晋阳起兵攻克长安之后,被李渊立为傀儡皇帝,尊杨广为太上皇。618年禅位于李渊,封杨侑为酅国公。

义宁二年(618)6月12日,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6月18日,李渊正式称帝,国号唐,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洛阳都城留守“七贵”在得知隋炀帝死讯后于6月22日拥立隋炀帝次孙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即隋末帝,次年(619)5月23日,王世充废黜杨侗,两个月后弑之,隋朝亡。大唐王朝之崛起。

隋朝极简史,中华简史-隋朝(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