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

我相信,所有喜欢看隋唐小说以及隋唐电视剧的人,都会对一个人十分熟悉,他就是徐茂公。

在小说和影视剧中,徐茂公是一个能掐会算的人物,主要担任军师这个需要极高智慧的职务,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事实上,徐茂公其实是以大唐名将李世勣为原型创作的角色。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1)

在真实的历史中,李世勣(徐茂公原型)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名将,还成为了李世民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而且是唯一得以善终的托孤大臣。

但李世勣去世十几年后,却被武则天掘坟砍棺,家族几乎覆灭,实在是悲剧。

今天,烟郭要跟大家分享的历史人物,正是这位不世出的大唐名将,李世勣的故事。

李世勣其实是瓦岗军真正的创始人

李世勣,字懋功,其实他有几个名字:徐世勣、李世勣、李勣,都是他的曾用名,还有徐茂公这个名字是后世文学作品给他起的。

不过,最开始他姓徐,不姓李,他的家里可以说是真正的富豪家庭,按照史书的说法是:“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

但就是这样一个富豪出身的公子哥,却有一副忧国忧民的心。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挥霍过度,民间苦不堪言,徐世勣便和父亲徐盖一起经常救济穷苦百姓,使得他们家善名远播。

值得注意的是,徐世勣年轻的时候与同郡的单雄信关系十分要好,两人干脆义结金兰。

不久之后,隋朝这艘大船开始漏水,各地四处爆发农民起义,天下陷入大乱之中。

恰好此时翟让发动瓦岗起义,而瓦岗军的活动范围距离徐世勣家又比较近。

徐世勣眼见天下已然大乱,隋朝已经不可救药,眼下只有参加起义军,推翻隋朝,才能成就一番功业。

于是,他便和单雄信一起就近投效了翟让。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2)

但此时的瓦岗军说是起义军,其实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还不成气候。

但有了徐世勣和单雄信的加盟,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作为一支军队,要想活下去并且壮大自己,必须要拥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军费、粮草。

有足够多的军费和粮草,才能养得起足够多的士兵,军队的规模才会壮大。

而当时的瓦岗军,还真是穷到家了,毕竟大家都是农民起义军,没啥钱财,想壮大自己,就得打地盘,抢资源。

所以,徐世勣给翟让的第一条建议就是:

咱们目前活动的区域都是自己的家乡,乡里乡亲的,打劫人家实在不好,而宋、郑两州地处交通要道,商旅众多,肯定能打劫到不少钱粮,有了钱粮就可以壮大军队。

翟让的能力也极其有限,对于瓦岗军的未来,还真没啥主意,所以听完徐世勣的建议后,十分欣喜,当即就同意了。

不久之后,瓦岗军在打劫到不少钱粮后,实力大增,军队规模首次突破一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期间,一代枭雄李密也加入了瓦岗军。

说实话,李密并没有小说和影视剧中那么无能,他其实能力很强,是个有才干的枭雄,瓦岗军从乌合之众壮大为天下民军之首,李密功不可没。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3)

瓦岗军规模首次壮大后,立即就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于是派出大将张须陀讨伐瓦岗。

谁知,作为瓦岗首领的翟让,一下就慌了,还没开打,就当场决定跑路。

徐世勣知道后,简直哭笑不得,在他看来,打败张须陀并非难事,搞不明白这个翟让作为首领,竟然吓成这样?

于是,他和李密对翟让进行了耐心的劝说,才使得翟让决定与张须陀打一仗。

随即,在徐世勣和李密的部署下,瓦岗军采取诱敌深入,再以伏兵袭击的战术,诱使张须陀所部进入瓦岗军伏击圈,最终全歼了这支随军,张须陀也战死。

这一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在演义中,秦叔宝、罗士信是瓦岗军的创始人之一,他们是一伙的。

但事实上,这一战,秦叔宝和罗士信是张须陀的部将,他们与瓦岗军其实在这个时候是敌对的。

此战中,瓦岗军砍死了张须陀,秦叔宝和罗士信只好改投虎牢关守将裴仁基,不久之后,裴仁基率部投降瓦岗,秦叔宝、罗士信这才加入瓦岗,这都是另一个故事了。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4)

而徐世勣也因这一战,认识到了李密雄才大略的一面,对李密开始有了好感。

此后,翟让越来越倚重李密,瓦岗军也在李密的统筹下,不断壮大,李密的权力也越来越大,还掌握着一部分兵权。

徐世勣原本就是抱着投效一位明主,辅佐他成就大业的,但翟让显然不是一位明主,恰恰李密身上具备很多明主该有的条件。

所以,没过多久,徐世勣便和王伯当一起劝说翟让奉李密为主。

翟让自知能力不行,便主动禅让首领之位给李密,此后李密自称魏公,成为瓦岗军的实质性领袖人物。

徐世勣在这期间,虽然他是翟让的旧部,但依然选择辅佐李密壮大瓦岗。

很快,他就找到了壮大瓦岗的机会!

617年,隋朝派王世充率大军讨伐瓦岗,结果被徐世勣以奇计多次击败,自此不敢再动。

没想到这期间,各地出现天灾,到处都是灾民,这些都被徐世勣看在眼里,看着遍地的饥民,李世勣瞬间有了灵感。

于是找到李密,对他说道:

如今天下大乱,天灾不断,到处都是饥民,隋朝又赈济不到位,导致民怨沸腾,如果我们能攻取黎阳国仓,把里面储备的粮食发给灾民,必定能获取民心,壮大队伍。

李密不愧是一代枭雄,他听完之后十分认可这个建议,于是派徐世勣率军五千,一天就攻破了黎阳仓。

瓦岗军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后,迅速在周边地区引起极大的反响,人们纷纷主动前来参加瓦岗军,十天内便聚集20万之众。

瓦岗军能如此快速地壮大,徐世勣功不可没!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5)

不过,此战结束后,瓦岗军却发生了内讧。

翟让在瓦岗的存在,一直被李密所忌惮,所以想干掉翟让。

因此,李密找了个机会,搞了个宴会邀请翟让,在宴会上,李密假意赠送翟让一把好弓,正当翟让拿起弓箭拉弓试试效果时,被李密捅死。

徐世勣和单雄信作为翟让的旧部,也参加了宴会,徐世勣被当场砍成重伤,单雄信立马跪地求饶。

李密为了稳定人心,下令对李世勣进行全力抢救,才挽回徐世勣一条命。

此后,李密便成为了瓦岗唯一的领袖,徐世勣和单雄信也被重用,回去安抚翟让旧部,继续统领军队。

作为名将,徐世勣真正体现用兵韬略的还得是接下来的战役。

618年,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杨广,接管了杨广手里的十余万最精锐的骁果军,并率军北上,进军关中。

此时,宇文化及在瓦岗地盘的东南部,王世充处于瓦岗地盘的西北部,宇文化及要北上,必然经过瓦岗地盘,势必爆发冲突。

李密害怕陷入宇文化及和王世充的夹击中,所以决定先干掉宇文化及,再回过头对付王世充。

于是率领瓦岗军精锐在军事要道进行布防,其中,徐世勣负责守黎阳仓。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6)

一开始,瓦岗军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凭险固守,宇文化及决定以主力围攻黎阳仓,可他万万没想到,黎阳仓根本打不动。

宇文化及大军出动各种重型攻城器械展开了大规模攻坚作战。

谁知士兵们推着云梯、攻城车朝着城楼冲过去后,不断有人突然在眼前失踪,甚至攻城器械也是如此。

原来,徐世勣为了对付宇文化及,在城墙外面挖了很多巨型的坑,所以当宇文化及的军队冲向城墙时,半路就掉进深深的大坑里了。

但宇文化及毕竟人多,很快就解决了这些障碍,然后开始四面攻城,李密收到情报后,立马派兵支援。

这时,徐世勣又玩了一把新鲜的招数。

他从城内挖了很多地道,当李密的援军赶到时,城内的军队迅速通过地道秘密出现在城外,与援军里应外合,宇文化及被毒打了一顿,只好撤围而去。

密遣勣守仓城,勣于城外掘深沟以固守,化及设攻具,四面攻仓,阻堑不得至城下,勣于堑中为地道,出兵击之,大败而去。——《旧唐书》

但这只是瓦岗军和骁果军之间的一次战役而已。

事实上,经过多番激战后,瓦岗军终于将这支隋朝最精锐,冠绝天下的骁果军歼灭,但瓦岗军也受到重创,元气大伤。

这为瓦岗军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7)

收拾掉宇文化及后,王世充又不消停了,他亲率大军对瓦岗展开大规模进攻。

李密这次犯了致命的错误,直接葬送了瓦岗军。

因为王世充虽然来势汹汹,但他本身粮草不济,所以一直寻求速战速决,而瓦岗军方面,刚刚打完大战,元气大伤,不适合直接决战。

最好的办法是坚壁清野,凭险固守,再派精锐偷袭王世充的粮草运输线,当敌军缺粮的时候,正是出击之时。

但李密在一些激进派将领的请战下,亲率瓦岗军主力与王世充正面对决。

结果本来已经元气大伤,战斗力严重下降的瓦岗军在激战中,被王世充打得大败,瓦岗军众多将领被俘,李密本人也被迫投降李渊。

当时徐世勣并没有参战,而是负责镇守黎阳仓,瓦岗军虽然被王世充击败,但地盘还在,李密投降李渊后,徐世勣接管了瓦岗的地盘。

而徐世勣和李唐之间的故事也从此开始。

徐世勣听说李密降唐后,也决定投降李渊,但他做了一个特殊的决定。

他将瓦岗掌握的所有地盘上的户籍、人口、赋税等写成详细的材料,和降表一起送到了李渊的手里。

不过,这份降表不是以徐世勣的名义,而是以李密的名义。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8)

这有何不同呢?

要知道,瓦岗军掌握的广阔地盘、人口和资源在众多反王中是首屈一指的,这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如果以徐世勣的名义献给李渊这么大的地盘和资源,那徐世勣就可以拿到最高的封赏,换句话说,要是以李密的名义,那么功劳就是李密的。

徐世勣认为瓦岗之主是李密,如果以自己的名义献降表,是在拿旧主的东西为自己博取富贵,实在是可耻的行为。

所以决定以李密的名义献降表!

然而,此举却带给了徐世勣意外的收获。

李渊知道事情的原委后,认为徐世勣不忘故主,是个忠义之人,人品更是没得说,将来也会这么对自己。

于是,当即任命徐世勣为黎阳总管,还将其封为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氏,纳入李唐宗皇族成员。

使人初至,高祖闻其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诏授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旧唐书》

就这样,徐世勣自此改名李世勣,开始了一生为大唐打天下,开疆拓土的名将之路。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9)

李世勣投效李唐后战绩如何呢?

最开始,李世勣在大唐的旗帜下,还是挺不顺的,打过两次败仗,一次被窦建德击败,另一次被刘黑闼击败。

但这两次失败都跟一个人有关,此人便是李神通,他是李唐宗亲。

鉴于李唐创业过程中,喜欢将兵权交给亲族统领,李世勣当时即便改姓李,但也是外人。

毕竟除此之外,李世勣是百战百胜的,而且跟其他人合作时,都没有过败绩,很可能兵败的原因跟李神通有关。

具体就不说了,要写出来的话,篇幅很长,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李世勣在李唐创业期,最高光的时刻是在以李世民为统帅的虎牢关之战。

早在虎牢关之战前,王世充在李世民的打击下 ,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当时王世充已经称帝,国号为郑,在遭遇接连兵败后,郑国地盘上的很多州郡纷纷选择投降李唐。

要接管这些投降的地区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李唐方面决定派李世勣去接管。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10)

李世勣的高光时刻正是在接管“管州”期间。

这件事是这么回事:

李世勣掌控了管州之后,立马又给附近的荣州守将魏陆写了一封劝降信,试图迫使荣州也投降。

这封信出自李世勣之手,果然不凡,魏陆看完信后,当即决定投降!

想必李世勣是掌握了魏陆的某些把柄,或者用了什么诱饵,反正直接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荣州。

但这只是整个事件的起点!

魏陆刚决定投降,王世充的儿子王玄应就带着一波军队来到附近,并派出大将张志前往荣州,表示要在荣州征兵,再反攻刚刚投降唐军的管州。

魏陆在李世勣的指使下,假意答应张志的要求,并且好生招待张志一行人,好吃好喝伺候着。

谁知才过几天,魏陆突然调兵将张志等人抓起来,并表示:

想活命可以,有个条件——以王玄应的名义写一封信。

张志等人为了活命,只好答应下来,并且即刻伪造了一份王玄应的信件,然后这封信被立刻送到了郑国将领张慈宝手中。

张慈宝此刻正奉命从东路包抄唐军占据的管州,而那封伪造的信则要求他立即停止包抄,并率军进驻到汴州。

这位兄台显然是不认识王玄应的字迹,看到信后,就直接相信了这就是王玄应的亲笔信。

于是当即率军赶赴汴州,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前脚刚进入汴州,后脚就被汴州刺史王要汉给砍死了。

因为汴州刺史王要汉也收到了王玄应的信,说张慈宝率军到汴州是试图占据汴州谋反,信中要求王要汉趁其不备,将其斩杀。

这其实是李世勣的计谋,他让张志等人以王玄应的名义分别写信给这俩人。

送到张慈宝的那封信,以军事计划有变动的名义,将张慈宝引到汴州,然后送到王要汉的那封信则说张慈宝叛变,要求把他斩杀。

就这样,王要汉被李世勣骗来当枪使了一回,成功地让敌军将领把敌军自己人给砍死了。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11)

此事之后,宋州、汴州一带顿时变得人心惶惶,郑国各处将领听说最近有个假冒的王玄应四处以王玄应的名义发布命令,让郑国将领和军队自相残杀。

更严重的是,有些州县的将领干脆秘密投降了,如今附近一带的州县都很难判断对方到底是不是自己人了。

而且传说那个假冒的王玄应正谋划着让还没投降的各个州县自相残杀。

在这种日夜不安的情绪下,管州一带的各个州县守将实在忍受不了了,纷纷宣布投降李唐。

王玄应听到这种奇闻之后,惊慌失措,连忙跑回洛阳不出来了。

就这样,李世勣不费一兵一卒,就把大片的地盘纳入到大唐的版图上,著名的虎牢关也是在他的设计下,被唐军夺取的。

虎牢关可是一处险关,如果没有此关,李世民想一举打败窦建德、王世充联军,会非常困难。

玄应遣大将军张志就陆征兵,丙辰,陆擒志等四将,举州来降。阳城令王雄帅诸堡来降,秦王世民使李世勣引兵应之,以雄为嵩州刺史,嵩南之路始通。魏陆使张志诈为玄应书,停其东道之兵,令其将张慈宝且还汴州,又密告汴州刺史王要汉使图慈宝,要汉斩慈宝以降。玄应闻诸州皆叛,大惧,奔还洛阳。——《资治通鉴》

千万不要小看李世勣这一策略,因为它的背后是十分复杂的计算。

不仅要了解敌军各个将领的性格特征,敌军的布防情况,针对每个人的性格、心理素质,安排不同的剧情。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12)

要知道,如果对这些把握不准的话,会直接导致失败的。

比如,李世勣算准了张志会贪生怕死,选择伪造王玄应的信件,又看准了张慈宝和王要汉比较粗心,会不加查证就相信那是王玄应的信。

一旦其中有个人不信,计划就得流产,李世勣对这些敌军将领人心的把控是非常独到的。

还有,他还算准了王玄应会派出军队从多个方向反攻管州,这里面又涉及到掌控管州后,对敌军将要采取的反应的预测,还有精准的情报工作。

难怪后世小说会把李世勣经过艺术化,写成军师徐茂公,是军中的智慧担当。

紧接着,李世勣又协助李世民在虎牢关攻灭了王世充、窦建德。

由于功劳很大,班师回朝后,李世民为上将,他为下将,身披金甲,同乘战车,在长安献俘。

一年后,他又协助李世民攻灭刘黑闼,击破徐元朗,自此以后,李唐一统天下的大局基本奠定,李世民遂留下李世勣继续讨伐残余敌军,自己班师回朝。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世勣先是攻灭了徐圆朗残军,并斩杀徐圆朗,平定兖州,接着又协助李靖平定辅公祏叛乱。

此后,李唐基本一统天下,不久之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大唐进入贞观时代。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13)

李世勣也在太宗、高宗时代受重用

李世民登基不到一个月,突厥人便大举进攻,一度兵临长安城下,此时长安空虚,地方军队无法及时赶到。

李世民在突厥人武力胁迫下,只能单骑出渭水桥,与突厥签订渭水之盟。

此事被李世民视为人生重大耻辱,忍了三年之后,李世民决定报洗刷当年的耻辱,便以李靖为统帅,率领六路大军讨伐东突厥。

李世勣所部正是这六路大军中的一路,这也是这两位大唐绝世名将的第二次合作。

唐军一路势如破竹,多次击破突厥军队,李世勣所部也在击破突厥主力后,与李靖所部会师。

就在这时,突厥颉利可汗聚拢败兵,向西逃往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同时派出使者到长安向李世民求和,大概就是请降的意思。

李世民当即派出使者前往突厥安抚,这其实是突厥人的缓兵之计,他们想暂时求和,好保存实力,以图他日卷土重来。

但颉利显然是低估了他的对手,唐军的统帅是军事家李靖,大将是不世出的名将李世勣,这点伎俩在他们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14)

李世勣与李靖会师后,当即就对李靖说道:

突厥人要是趁此喘息之机,越过沙漠往西,那就是西域九姓铁勒的地盘,到时候突厥就会受到九姓铁勒的庇护。

而我们想要再歼灭突厥人,就要穿越茫茫大漠,路途遥远,就很难再能歼灭突厥军队了。

如今突厥派人求和,皇帝派出使者安抚突厥,他们以为我方有停战之意,必定放松戒备,不如趁机跟进,发起突袭,必定一战定乾坤!

勣时与定襄道大总管李靖军会,相与议曰:“颉利虽败,人众尚多,若走渡碛,保于九姓,道遥阻深,追则难及。今诏使唐俭至彼,其必弛备,我等随后袭之,此不战而平贼矣。”——《旧唐书》

果然是英雄相惜,李世勣此言令主帅李靖交口称赞,当即就说:

你这番话,就是当年韩信灭田横的策略啊!

随即,两人开始商议进兵的策略,携手制定好具体的行动方案后,两位绝世名将相视一笑,达成共识。

定计完毕,二人便展开行动,李靖亲率大军连夜出发,李世勣率所部跟进。

靖扼腕喜曰:“公之此言,乃韩信灭田横之策也。”于是定计。靖将兵逼夜而发,勣勒兵继进。——《旧唐书》

不久之后,唐军接近突厥可汗营帐所在地一带时,遇到大雾,李靖派苏定方率200精骑做探路先锋。

苏定方不愧是一代名将,他很快就找到了颉利可汗牙帐所在,一边派人报告李靖,一边发动突袭,李靖大军赶到后,加入战斗,突厥大败。

颉利可汗率残部逃脱后又遭到李世勣的截击,主力被彻底歼灭。

不久之后,唐军名将李道宗俘获颉利可汗,送往长安献俘,东突厥宣告灭亡。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15)

鉴于李世勣一直活到唐高宗中期,事迹实在太多,真要详细写出来,起码几万字。

我们直接看看李世勣此后的战绩:

  •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世勣统率6万多大军,攻灭薛延陀部落。
  •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李世勣多次击破高句丽军队。
  • 唐高宗李治时代,李世勣为统帅,率军攻灭了高句丽。

作为统帅级别的人物,李世勣除了有两次和李神通合作,有战败记录外,其余无一败绩。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李世勣忠心耿耿,又立下赫赫功勋,李世民十分倚重他。

在李世民临终之前,还做了特殊的安排。

他故意将李世勣贬官到外地做了叠州都督,然后把李治召到床前对他说:

你对李世勣没有什么恩情,朕现在把他贬到外地去,等朕死后,你就把他召回来,授予他仆射(宰相级别)之职。

这样你就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一定会为你效死力的!

这件事,一方面表明李世民非常了解他的属下,他深知李世勣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如果李治给他恩惠,他就会拼命报恩,断然不会威胁李治。

另一方面,李世勣也因此成为了李世民安排的托孤大臣之一,只不过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李世民公开指定的,李世勣是暗中指定的。

太宗寝疾,谓高宗曰:“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旧唐书》

果然,李治登基后,当即就把李世勣召回朝廷,授予尚书左仆射之职,参与朝政大事。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16)

李世勣也正像李世民说的那样,为李治效死力。

在不久之后爆发的皇帝与权臣冲突中,李世勣站在了李治这一边。

当时,李治刚登基不久,由长孙无忌、褚遂良辅政,长孙无忌打击异己,逐渐成为朝廷里最有权势的权臣,把控朝政。

李治此时想立武则天为后,但遭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反对。

当李治想强行将武则天立为皇后,顺便剪除长孙无忌的羽翼时,曾经事先询问了李世勣的意见。

而李世勣给出的回答是: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

此话一出,李治一颗悬着的心立马就放松下来,还让他更加坚定地要立武则天。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李治感受到长孙无忌权势过大,是个潜在的威胁,而且极力反对他立武则天为后,如果强行立武则天,必然与长孙无忌冲突。

李治也只有把长孙无忌打压下去,剪除其羽翼,才能真正掌握权力,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他担心由此引发剧烈冲突,比如政变什么的。

而李世勣给他的回答表明,军队会在这场即将爆发的冲突中保持中立,这言外之意就是,让李治放心大胆地干,军队不会被长孙无忌利用的。

所以,李世勣表面上说中立,实际上是偏向李治这边,这也给李治吃了一剂定心丸。

不久之后,李治使用皇权搞垮了长孙无忌集团,成功立了武则天为后,掌握了朝政大权。

从此,李治和武则天夫妇对李世勣感恩在心,对他十分敬重。

在李治时代中期,李世勣攻灭高句丽回来后,仅仅过了一年,便于669年去世,年76岁。

李治为此痛哭不止!

大臣死了,皇帝悲痛到痛哭流涕,这其实比较少见,不过对于李治来说,这很正常。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17)

原因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其一,早在李治还是晋王之时,他是遥领并州大都督的职位,而李世勣则是被李世民安排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这相当于,从理论上来说,李世勣是在李治的手下工作。

其二,李治成为太子后,李世民又安排李世勣做了太子詹事兼左卫率,他又跟太子李治绑在了一条船。

按照李世勣的功绩,做这样的职位,其实是屈才了的。

李世民为此还特意找到他,安抚道:

朕的儿子刚刚当上太子,你原来就是他的长史,朕想把宫中的事务交给你,才会有这样的安排,虽然委屈了你的阶位、资历,希望你不要见怪啊。

后来,李世民临终前,又搞一出故意贬官李世勣,再让李治将其召回做辅政大臣的安排,使得李治对李世勣有特殊的情感。

其三,李世勣确实为李治效死力以报知遇之恩。

李治想立武则天为后,打击长孙无忌一党,李世勣就以山东豪杰领袖的身份偏向李治这边。

李治要打高句丽,李世勣就以70多岁的高龄出征,把高句丽给灭了。

如此一桩桩一件件,李治都是看在眼里的,李世勣一死,李治痛哭流涕才是真感情。

李世勣死后,由于他不仅在大唐创业过程中立下不世功勋,更是在大唐建立后,为大唐开疆拓土。

所以,当李世勣下葬那天,李治亲自登上门楼送他最后一程,望着灵柩痛哭,连太子李弘也得参与送葬。

为了表示对李世勣功勋的认可,李治特别下令,要效仿昔日霍去病、卫青的先例,墓葬仿照仿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建筑修建,以彰显他的功劳。

及葬日,帝幸未央古城,登楼临送,望柳车恸哭,并为设祭。皇太子亦从驾临送,哀恸悲感左右。诏百官送至故城西北,所筑坟一准卫、霍故事,象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以旌破突厥、薛延陀之功。——《旧唐书》

但就是这样一个功臣级别人物,在武则天登基后,却下令将其掘坟砍棺!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18)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李世勣有个孙子叫李敬业,武则天登基后,他决定以那个被武则天杀死的太子李贤的名义,举兵推翻武则天,匡扶大唐。

但李敬业在起兵之后,没有抓住机会,及时挥师进攻武周都城神都,加上他自己在后来想割据一方,所以只是起兵攻取了江南一带。

武则天收到消息后,十分震怒,当即就下令将已经去世的李世勣掘坟砍棺,以泄心头之恨。

不久之后,李敬业也在武周军队的镇压下兵败身亡。

李敬业作为李世勣的后人,他的全族也遭到清洗,最后几乎全族覆灭,同时还将其从皇室族谱剔除,改回徐姓。

自此,李世勣去世多年以后,又被迫改名为徐世勣。

直到李唐复辟后,唐中宗才下令为其平反,以礼改葬。

烟郭说

李世勣作为和战神李靖齐名的一位统帅级别名将,虽然我在本文中对他在用兵奇谋方面的描写不是很精彩,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一代名将的光芒。

在同时代的名将中,被选入武庙十哲的人里,只有他和李靖入选,可见其军事造诣。

李世勣也是一位出将入相的人物,能文能武,用兵奇略无不精通,他立下的功勋丝毫不输于战神李靖。

可惜的是,他的整个家族被自己的孙儿所累,招致灭族之祸,实在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李世勣是怎么死的(李世勣李世民临终前的三位托孤大臣之一)(19)

不过在我看来,李世勣还属于统帅级别的名将,在那个时代,李靖依然是天花板的存在。

因为李靖的军事造诣已经上升到可以自己编写军事理论的级别了。

对于这类人物,古代还有孙武、白起、孙膑等,我们对这类人物有个称呼叫做“军事家”。

而李世勣,我觉得还是属于统帅级别的名将,仅此。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来自电视剧《隋唐英雄》、《隋唐演义》截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