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轶事(春秋故事会一一零)

看春秋故事,就在“正一读春秋”。

大家好,我是“正一天授”。

喜欢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能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实,那就是作为最后一统六国的终极BOSS秦国,在称霸西戎的秦穆公这一代之后,一直到任用商鞅变法的秦孝公这一代之前的一百五十年里头,在历史舞台上的存在感基本上等于零。这就仿佛是广场上跳得正起劲儿的大妈突然闪了腰摔下了台阶,又仿佛是一个活蹦乱跳的精壮大小伙子突然被抽掉了灵魂,显得特别怪异。

秦穆公轶事(春秋故事会一一零)(1)

说来也怪,在这一百五十年里,满打满算,秦国经历了十七任国君,竟然没有一个有出息的,而且还内乱频频,国内积贫积弱、动荡不安、人才凋敝;国外屡战屡败、声威不振、失地连连。如果不是占着地理优势,秦国有好多次都险些亡国。然后更奇特的是,从秦孝公开始,秦国君主仿佛一下子把之前憋的气运全爆发出来了,那是个顶个的强悍,一直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那为什么在秦穆公之后,秦国会这么一蹶不振呢?想当初,秦穆公也是一方豪杰,那是一手把春秋二代霸主晋文公扶持上位的人,秦国也是准一流的大国,虽然不至于说想打哪个就打哪个,但是也没谁敢随便拿捏秦国。

我们带着问题找原因,找来找去,还是找到了秦穆公身上。秦穆公活着的时候,确实没毛病,礼贤下士、不拘一格、重信爱人,但是他死的时候,安排了一个事儿,这个事儿,一下子抽走了秦国的魂,也抽走了秦国的百年国运。

他做了个什么事呢?

人殉。

秦穆公轶事(春秋故事会一一零)(2)

这个词朋友们应该都不陌生,就是用活人为死去的氏族首领、大家长、封建主殉葬,是一种非常残忍的丧葬习俗。这个习俗追溯起来,原始社会的时候就有了,一直到清朝灭亡仍然存在,基本贯穿了我们整个历史,直到我们推翻了封建奴隶制,结束了一个人可以对另一个人拥有绝对所有权的制度,人殉才彻底终结。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其实不止是活人吃人,死了的人,也仍然要吃人。

但或许您又会说了,商周时期是人殉这个丧葬风俗兴盛的时期,天子也好,诸侯大夫也好,死之后基本都遵照这个制度,都有人殉,那为什么别的国家都好像后劲儿没这么大,单单秦穆公人殉后劲儿这么大呢?

肯定是因为秦穆公不一般呗。

秦穆公轶事(春秋故事会一一零)(3)

年表云:秦穆公三十九年,穆公薨,葬,殉以人,从死者百七十人。

这意思就是秦穆公死之后人殉的数,达到了一百七十人,这在当时也算是标准的诸侯待遇,不算不一般。

但是接下来,就是他不一般的地方了:

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

这个话什么意思呢?

殉葬的这一百七十个人里头啊,就包括了秦国氏族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鍼虎。而这三个人,是当时秦国年轻人里边的顶尖人才,是秦国未来的栋梁。

这么一说,估计各位朋友心里边都不约而同冒出来一组词:

卧槽!不是吧!没有你这么玩儿的啊!

按咱们常规的思路,这上一代快要不行的时候,都要想方设法给下一代留点遗产什么的,搁到皇帝诸侯那儿,往往都是留下几个有能力的能定国安邦的文臣武将,以辅佐自己的下一代,用以延续基业。你死了,你把一些什么十恶不赦的囚犯啊、杀人如麻的战俘啊去殉葬不就完了嘛,把有用的人才都留给子孙后代,这些人都是你以后宗庙祭祀不绝的重要保障嘛!

秦穆公轶事(春秋故事会一一零)(4)

但是秦穆公偏不,他完完全全做了反面教材,他这最后一把牌,把秦国下一代的人才全梭哈进去了,然后,有去无回,干干净净。

要知道,那会儿人才有多难得啊!一个国家有一个人才,都能保国家安宁几十年。我们在《左传》经常能看到类似的记载,说一个国家本来准备要打另外一个国家,但是就是因为另一个国家里有一个声望比较高的人,所以后来就放弃了攻打,正所谓“一人可定一国”。当时各国为了抢人才也是争得头破血流,也流传下来了很多著名的故事,像百里奚,伍子胥等等。

但是秦穆公呢,却自己把自己国家的人才给撸了,而且一下就撸了仨,他仿佛在跟秦国后代之君赌气一样,心里说:“这曾经是老子的江山啊,现在老子竟然要死了,那好,我毛都不给你们留一根!就这样吧,管你们以后会怎么样呢!”

秦穆公轶事(春秋故事会一一零)(5)

这就是很著名的“秦穆杀三良”的事。这个事在当时影响还是很大的。您想啊,国家公认的最好的人才竟然殉葬了,那以后国内的能人还敢露头吗?谁知道下一任君主啥时候死呢?万一死了也学着要让我殉葬该怎么办呢?还有,其他国家的人才还敢到你秦国去吗?你对待你们自己国家的栋梁都那个样子,我去了,无依无靠的,那下场不是更没保障了嘛?

古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国家的竞争力,其实就在于“人才”,秦穆公这一出,整得秦国国内的能人不敢抬头,其他诸侯国的贤士不敢入秦,这必然造成人才的断层,人才断层,其实就是国运断层。所以当时就有人在背后说秦穆公这是自己挖断了秦国的王气,是“死而弃民”。意思就是他死了,把秦国的子民都抛弃了。

当时秦国内部也是非常震惊的,但是君主专制,抗议也没什么用,秦穆公的坟墓里,该埋什么人,该埋多少人,都整整齐齐,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秦穆公轶事(春秋故事会一一零)(6)

国人们只能编了一首诗,口口相传,表达对秦穆公的不满,也表达对这三位青年才俊的惋惜和对秦国未来的担忧,这首诗,就是《诗经》里的《秦风·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鍼虎。

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秦穆公轶事(春秋故事会一一零)(7)

这首诗啊,描述的是这子车家三个孩子被活埋时候的悲惨惶恐的样子,一方面说“这三个人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啊,看现在失魂落魄的样子太可怜了”,一方面又说“苍天呐,为什么要让我们的人才就这么死掉了啊?如果可以,我们宁愿用一百个人来换他们一个啊”。

这其实就是在骂秦穆公。

从这之后,秦国基本没有出过什么特别杰出的本土人才,后来让秦国强大的几个人,商鞅也好,张仪也好,范雎也好,都是从他国入秦的,在这些人的协助下,才发掘了秦国的一些军事将才,才有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巨大成功。

所以不得不说,秦穆公杀三良殉葬的事,对秦国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深远的,说他是用整个秦国的未来给他陪葬也不为过。后来到汉朝的时候,一些人出于一定的目的,把这个事美化了一下,说这三个人是自愿要跟随秦穆公而去,是自杀的。这个就是典型的一些美化君主的瞎话,我们听听也就算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