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杀了谁(武大郎捉奸的细节)

文丨花欲燃吖

武大郎杀了谁(武大郎捉奸的细节)(1)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关于宿命论的讨论最早期应该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北周时期,有一首《步虚辞》:“宿命积福应,闻经若玉亲”。内容大意是说人这辈子贫穷富贵都是注定的,除了听天由命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在我国民间俗语中也将这种宿命论归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也就是说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宿命论”从来和“因果论”是紧密相连的。但是,从科学角度来讲,所谓的“宿命”和“因果”其实不过是生活一些细微的不被人重视的变数,从而引起的巨大的链式反应,形成了我们口中所谓的这种“定数”。

这种“定数”与“变数”的关系,也可以解释为“蝴蝶效应”。

1979年12月,洛伦兹在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如果你也看过美国科幻电影《蝴蝶效应》的话,应该记得其中一句经典台词,那就是:无论怪物,幽灵,隐居者,人,最后还是躲不过宿命的玩笑!

因此我们再回过头去看《金瓶梅》里的这些小人物如同宿命般的人生,其实都可以用蝴蝶效应来解释,那个扇动飓风的蝴蝶就是整个故事中最不起眼的小人物郓哥。

无论是潘金莲的再嫁,还是武大的含恨而终,亦或是武松的流放,所有人“宿命的玩笑”其实都缘起这个小哥儿的一点私心。

武大郎杀了谁(武大郎捉奸的细节)(2)

一、生存资源的争夺,显现出人类的本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当一个人所处的环境生存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人类的很多美好品质会被人性本能而取代。

在清河县这个闭塞又糜乱的小环境中,西门庆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县的大半个GDP。他不仅自己名下有大量的经营性产业,而且个人消费也是撒漫使钱,挥霍无度。这样的大金主自然是底层生活的老百姓最喜欢的人。

因此,王婆才要设下毒计去套牢西门庆,以潘金莲做诱饵榨取最大的利用价值。

武大郎杀了谁(武大郎捉奸的细节)(3)

这郓哥年十五六岁,靠卖些果子养活自己,常得西门庆的一些周济。这一日“寻得一筐儿雪梨,提着绕街寻西门庆”的郓哥在书中第四回登场,就在这寻西门庆的过程中得知了王婆的腌臜事,心生一计。

郓哥为什么提着雪梨非要寻找西门庆,这一点很关键。

除了西门庆,能买得起一筐水果的不多。

买得起水果还不斤斤计较,舍得给赏银的更不多。

与其提着一筐不容易放置的货物,等待未知的买主,莫不如主动找上大东家。

这是小人物的生存智慧,我们不能说其奸诈,毕竟做生意有生意的手段。这里的郓哥和《水浒传》里耿直正义的郓哥完全不同。上一文中我们说《金瓶梅》这本书通篇讲得都是小人物的故事,恰恰是在这些小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人间百态。

郓哥来到王婆处叫嚷着要寻大官人,被王婆啐了一脸骂得狗血淋头。郓哥情急之下道:“干娘不要独自吃,也把些汁水与我呷一呷。我有什么不理会得!”

武大郎杀了谁(武大郎捉奸的细节)(4)

这一句话才是整个章回的灵魂。

在我很久的一篇关于郓哥的论述中提及过,他这个人并不是那么良善之辈。武大郎捉奸皆因他的私心,他想要借武大郎之手惩治王婆,他要鱼死网破,谁也别想好。尽管,武大郎之死非他所愿,可这无形中都是拜他所赐。

前因后果的种种,都是因这一句话。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大家都过得一贫如洗也就罢了,但要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就会引起不满、嫉妒甚至是报复。郓哥本想趁机敲王婆和西门庆的竹杠,让自己从中分一杯羹出来。可王婆偏要霸占西门庆这棵摇钱树,按现今的话来说就是搞垄断。她不仅垄断财路,还把郓哥打哭了。

十五六岁的男孩打也打不过,骂也骂不过,一筐雪梨也都滚了出去。因此,郓哥指着王婆茶坊里骂道:“不信!定然糟蹋了你这场门面,交你赚不成钱!”

郓哥找到武大郎阴阳怪气地讥讽了他一翻,武大一向要面子,被戳破了心事一时下不来台,硬着头皮去捉了西门庆的奸。当然,武大郎的心理活动也是很复杂的。

武大郎杀了谁(武大郎捉奸的细节)(5)

二、“无心之失”酿惨祸

王婆和郓哥本质上是生存资源的争夺,但接下的局面彻底失去了二人的掌控。

王婆强霸西门庆,不肯分郓哥一杯羹原因无非有二:

1、撺掇人妻“挨光”,从道德和刑律上都说不通,不是体面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对郓哥承认了大官人,他日漏风传到了武松耳朵里,只怕都活不成。

2、潘金莲和西门庆的事人尽皆知。郓哥今日能来敲诈一笔,明日不知何人又要横生枝节。王婆辛辛苦苦栽的树,绝不允许他人来乘凉。

王婆的私心出发点是为财。结果“图财”进而“害命”,郓哥如是。

武大郎和西门庆的对决,以卵击石,蚍蜉撼大树,不是量级。郓哥引武大郎捉奸,就是引羊入虎口。于是,西门庆一个窝心脚,短小的武大郎毫无招架之力。

武大郎杀了谁(武大郎捉奸的细节)(6)

很多读者看到这个就有些迷惑,难道说郓哥告诉武大郎真相,他还错了吗?

其实要论对错,整本书没有对的人。

小人物的鸡毛蒜皮,剪不断理还乱,尤其是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下,生存举步维艰,道德和礼义廉耻都被边缘化。在一群只为了活下去的人面前,我们只谈人性不论是非。

郓哥告知武大郎真相的出发点并不光明。这种私心引导武大郎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去办了一件不恰当的事,甚至以言语激将武大郎去作出一些不理智的事。

武大郎捉奸触发了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慌乱。西门庆惧怕武松,潘金莲要彻底摆脱武大,王婆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一时间,每个人都迅速在脑中权衡了下后果。

结局就是武大郎惨死,潘金莲被偷娶进了西门府,遇到陈经济,遭遇李瓶儿等人,武松误打李皂吏而自首,西门庆最后死在金莲的床上,王婆血祭武大......

这环环相扣的命运,最终葬送了所有人。而这看似“冥冥之中”的定数,背后的起因不过就是王婆和郓哥争夺生意的一件小事。

没有人想“草菅人命”,起初,只图财而已,但人人却都成了刽子手。

因而劝诫世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