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天道、苍天、老天爷、我的天呐、青天大老爷、天下、普天同庆、替天行道等等包含“天”的词语,在中国文化语境里是非常常用和常见的。

为什么会在这么多的场合里使用到“天”这个字呢?天道、苍天、老天爷都是什么玩意呢?

这里可能就要先带领朋友们玩一次时空穿越了。


都知道咱们的文字是象形会意符号体系,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回到汉字最最初始的状态,去感受和体会古圣先贤们创作这个字出来的那个意境。以及在后代使用这个字时,之所以会引申出新含义的内在逻辑联系。

  • 笔者按:窃以为,当我们在阅读古籍经典遇到疑惑困顿之时,采用这种思维穿越时空的情景模拟,去细细品味,推敲、感受、体会蕴含在甲骨文、铭(金)文中的神秘能量,往往能让你突然之间茅塞顿开,真切地体验到自己感悟“真谛”,慧能力和感能力瞬间得到极大提升的那种极致精神享受——那种跨越时空,超越维度的链接——拈花一笑的美妙。

目前比较公认的汉字演化过程是: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zhuàn(秦) → 隶书(汉) → 楷书(魏晋) → 行书/草书。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天字是怎样的

日月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1)

日月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2)

可能很多朋友们看到甲骨文、金文里这个符号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个人的图案吗,怎么会是天的含义呢?

尤其是金文里的这几个哥们,这不就是妥妥的大头儿子嘛~

日月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3)

日月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4)

讲真,我最初看到这个的时候,也是难以置信。但我后来又去看了看“人”字的甲骨文和金文,才明白这“天”人和常“人”的区别所在。

日月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5)

  • 窃以为,之所以“天”人的头比常“人”的头更大,更突显,首先是寓意着天,或者代表天的那个人,它/他的头脑一定是异于常人的,它/他的头脑里所拥有的感能力和慧能力一定是极其强大的,可以通天的,或者说与天同步同频的,乃至它/他就是天化身的人形;
  • 而且“天”人的形象姿态,形似一个英明的万人敬仰的首领端坐在高台宝座之上,或者是顶天立地地跨立着,并且张开双臂拥抱天下的一代英主。
  • 常“人”,一来没有那么显著的头脑;在姿态上也是一个在行礼鞠躬,或者是弯腰劳作的样子。

可能会有朋友觉得我是在胡乱瞎猜,主观臆断。没关系,我们再来看看“大”这个字,在古文里是怎样的。

日月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6)

日月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7)

有心的朋友们自己对照这“天、大、人”三字的字形,用心感受一下,自己品味其中的联系和意味就行。如果你有不同的感悟,欢迎后台留言我们一起论道,因为我也未必就是对的。

如果你一定认为我错了,那就一定是我错了,所以,后面的内容你也可以不用看了。恭送好走

日月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8)

至此,我们本次的穿越旅行就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到当下来。

在此将这个非常不错的查询汉字古字体的网站分享给朋友们——

字源查询 http://qiyuan.chaziwang.com/

有兴趣玩玩思维穿越的朋友们可以收藏一下,实操用起来。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通常在什么场景或者语境下才会用到“老天爷、天呐、我的天、替天行道、苍天绕过谁”这类的词语?

通常是遭遇了不幸、遭遇了天灾人祸、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损失,或者是看到别人遭遇这些不幸或者损失时的引起的同频共振。

为什么会在这些场景下自然而然的顺口说出这些词语呢?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是道的降维呈现。

天地不言,天地不会像人这样说话,有语言,还有表情、有肢体表达。但它们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表达!

天地的语言,是大音——大音希声;

天地的表情和肢体表达,是大象——大象无形。

总有那么一些具有极高修为、绝顶智慧的人能听懂大音,看懂大象。而他们,往往因为具备这种沟通天地的“神”能力,而且总能在现实中得到验证——灵。他们总能带领部族、国家、文明趋利避害、兴旺发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所以,我们再来回看甲骨文、金文中的“天”,看看那些显著的大头。

日月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9)

会不会有一个成语在心中油然而生——天人合一。

在传统的理解中,“天人合一”中的天,指代的是道,而这个“人”肯定不是常人,是甲骨文、金文里的那个大头儿子,是具有极高修为的、绝顶智慧的、是受人敬仰的人,只有这种个体的人,才能达到与道合一的状态。这也正是《黄帝内经·素问》开篇中所描述的上古真人和至人的境界。这种理解,偏向于个体的修习和个体的能力。

  • 作为常人,能否像大头儿子那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呢?窃以为,经过系统的修习,是可以达到的,至少是可以向之趋近的。因为凡人亦应论道!相关论述可以参见原创:论道/友论-开篇。

既然在甲骨文、金文中“天”的字形就是一个人形,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重新理解“天人合一”,这个词的新含义:

  • “天”是那个可以沟通天地,具有极高修为、绝顶智慧的人(其实是一群人),他们往往是部族、国家、文明的引路人、开创者、守护者、领袖。
  • 而“人”是常人,是百姓。
  • 那么天人合一,就是领袖与百姓合一,上下一心,上下同欲,同仇敌忾。

正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熟知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有这种感觉,当领袖能与百姓合一时,这个部族或者国家或者文明所迸发出的那种生命力、战斗力将是无比强大的。比如我们2020年的抗疫斗争。

人,虽然是一个个个体,但每一个个体并非都是完全孤立的,所有的人集合在一起,也是一个整体。而且,从广义生命的角度而言,这个人的整体——部族、国家、文明,也是一种生命体

部族、国家、文明这种形式的生命体,如何生存,如何养生长寿呢?

核心要点,就在于“天人合一”了。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百姓皆注其目,而圣人皆孩之。——《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道德经》中这一段所描述的,也正是这种天子与百姓合一,天人合一的状态。翻译成大白话,

  • “圣人无常心”就是“我将无我”。
  • “以百姓心为心”和“百姓皆注其目”就是“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圣人皆孩之”就是“为人民服务”,孩在这里是做动词用,像父母养育、保护孩子那样对待他们。

在华夏文明的传承中,自古以来,都有真人、至人、圣人等具有超凡智慧的领袖引领,他们像父母养育、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他们是如此的超凡、如此的智慧,以至于他们的引领都能符合道的趋势,他们总能带领部族、国家、文明趋利避害,兴旺发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长此以往,虽然并非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见到他们、听他们说话,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庇佑和关怀。

所以,他们不就像天一样吗?所以,甲骨文、金文里的“天”字之所以写成那样,不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么?

还记得这张图吗?

日月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10)

此时再来回看这张图,有没有一些新的感悟了呢?

正是因为华夏文明的传承中,自古以来就秉持这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所以,它几乎渗透在华夏文明所创造出来的所有成就成果之中——比如医家、兵家、乃至工匠——《天工开物》,而其最具盛名的,是法家和儒家。

也就是各行各业都有一个“天”,大家都是顺天而行。故而,天这个词也自然而然地渗透融入了百姓的日常语言中。千万年用下来,人们几乎已经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用了——日用而不自知。

下一趴,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天之道。


上一趴我们了解了“天是道的降维呈现”。

人贵为域中四大之一,贵为万物之灵,是肩负着道、天地赋予的重大责任的!!尤其是人主——真人、至人、圣人、天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这里的“仁”指小仁小义,妇人之仁,或者说狭义之仁。

以小仁观之,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动不动就来个洪水、干旱之类的天灾,自然是“不仁”的。

而恰因为天地、圣人不以小仁小义为束缚,故而终能成其大仁大义,终能利万物而生生不息。

天道,其实非常简单。

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这一段很好理解,核心就是最后一句“功成名遂身退”——比如汉初的张良。

可能有些朋友会说,如果身退才是天道,那为什么是张良退,而不是刘邦退?

嘿嘿,刘邦不是没退,正是因为他退了,他才能拥有张良等一众良将谋臣,终得天下。都听说过项羽把印绶磨破角了还舍不得给出去的故事吧。这就是刘邦项羽这个级别退或不退的差异了。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á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这一段,阐述的是天道各个维度或者方面的超能力。道的降维呈现嘛,没有这些超能力怎么行。当然,这种超能力可不是科幻、魔幻、魔法小说里的那种超能力,念个咒语,运个功就瞬间可以发动。这种超能力展现力量的周期通常有点长,就像最后一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或者民间常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差不多意思。现在法律界常套用这句话“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比如,当前最火热的环保问题、全球变暖问题。

  • 天地是不争、不言、不召的,自然拦不住人类可劲造。
  • 天地是善胜的——人定胜天?呵呵,地震、台风、海啸你有种去硬抗一下试试。
  • 天地也是善应的——老天爷那里有一个小本儿,人类所作所为的每一件事都记着呢,每一件事都会有对应的“处置”,只是这个“处置”的结果未必立马体现在做那件事的人身上。点到为止,朋友们自己品。
  • 天地还是自来的——恩,不需要人类集齐七颗龙珠,该来的时候,它自己就会来的,和你召不召没关系,腿在它身上,它想来的时候就来了。
  • 繟chán然而善谋。——繟chán然,绵绵不绝的样子。善谋绵绵不绝。简单来说,就是它能预判你的预判。讲复杂点,以围棋或者象棋为例,一般顶级高手可能也就能看十几步,而它是那个只知道基础规则,但却拥有超强算力的智能AI,它早已演算过棋盘上的亿万种可能,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小聪明都在它的意料之中,赢你是必然的,只是在第10步赢你,还是第1万步赢你,需要看它心情,它自己也不知道。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反正它来的时候,如果你在名单上,是福是祸你都跑不了。这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的最直接体现。如果你以为你跑了了,嘿嘿,别得意,这次你只是池鱼而已,只是给你个提示,你自己懂不懂,就看造化了。大音、大象嘛,常人自然是难懂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这两段,应该在理解上不会有什么困难。

  • “损有余而补不足”,日常用于里也有常用的句子“满招损,谦收益”,类似的意思。
  • “利而不害”,利万物生生不息而不害。

容易出问题的是度量。

比如,多少才算“有余”,才会招致天损?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但大体上,是有个度量的,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度量也是不完全一样的。

还有一点容易误会的是——老子不是倡导“无为而治”么,怎么最后一章又说“圣人为而不争”了,到底是要无为,还是要为?

其实,之所以会有这个误会,都是因为你没有亲自通篇详细读过《道德经》。

没关系,如果你有兴趣,欢迎持续关注我的文章,和我一起来论论道。

我会在【论道】主题下,尝试用一个更清晰的脉络,更通俗易懂的言语,重新整编《道德经》。让更多人明白和理解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宝藏!


小结

  1. 我们从“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切入,玩了一次时空穿越。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的观察,感受了古人对“天”、“人”和“大”的理解。
  2. 然后,从使用场景入手,解析了“天人合一”的另一层含义,也将话题推进到了“天之道”。
  3. 最后,通过对《道德经》中关于“天之道”的描述,我们一览了天之道的样貌。

最后,祝朋友们中秋节快乐!


系统的思维,辩证的方法,历史的尺度,客观的视角,全局的视野,纳百川的胸怀,发展的理念,独立的志向,文明的立场——常清

日月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