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相关知识考试必考(红楼梦试题精选)

红楼梦的相关知识考试必考(红楼梦试题精选)(1)

11. 《红楼梦》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充分体现了贾府内外的种种矛盾。请从元妃省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这三个事件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该事件能体现哪两种矛盾。

解析:矛盾是叙事类文学作品的关键,如无矛盾,情节便无法推动,人物也无法塑造。说明矛盾要说明矛盾的两方各是什么。

元春省亲

“元妃省亲”中的矛盾

礼教与人伦的矛盾:贾元春——贾母、王夫人等

权势与亲情的矛盾:贾元春——贾政

贾府经济矛盾:辉煌的大观园——贾府日渐窘迫的经济状况

爱情之间的矛盾:林黛玉——薛宝钗

元春省亲时,见到大观园的陈设太过奢靡,心中默默叹息。临走之时,再三嘱托贾府众人:“……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

然而,这位才德兼备,地位高贵又崇尚节俭的贾元春,其实也有做事不周到的地方。比如她曾经赏赐下来的端午节礼,就因为考虑不周,而激化了荣国府中的三大矛盾。

第一,荣国府中长房和二房之间的矛盾。贾元春在省亲的时候,赏赐的礼物,王夫人和邢夫人是一样的;然而,元春的端午节礼,却只赏赐了王夫人,而没有邢夫人的。若是说,此次赏赐,只是给家人的,却偏偏又有薛姨妈的。

赏赐了姨妈和母亲,却漏掉了伯母。这无疑会让本来就对二房有些嫉妒的荣国府长房,心中不满。

第二,荣国府二房内部的矛盾。贾元春的这次赏赐,有三个妹妹的,有林妹妹和薛妹妹的,有宝玉弟弟的,却没有贾环和贾兰的。

不得不说,这是贾元春犯得最严重的失误。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贵妃,她不可能会在意几件小小的礼物,只能说明,是她在赏赐礼物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想起来还有另外一个兄弟(贾环),还有个嫡亲的侄子(贾兰)。

从血缘上来讲,贾兰是贾元春的亲哥哥的唯一血脉;从伦理上来讲,贾环是和贾宝玉一样的,是贾元春的亲兄弟,也是要管贾元春的亲妈叫“母亲”的。然而,贾元春的此举,却暴露出来,她对亲人的三六九等。

这无疑让屡屡因为自己“不是太太养的”贾环,更加自卑;也无疑会让屡屡不忿的赵姨娘,更加怨尤。而历来不受重视的贾兰,也更是加重了“不与咱们相干”的心理,将来,他高官厚禄,却对贾府其他人的落难,不闻不问,也就成了必然。

第三,“木石姻缘”与“金玉良缘”之间的矛盾。贾元春省亲时,对这两个表妹的印象一样的好,赏赐也是一样的多。然而,贾元春的端午节礼,却分出了对两个表妹的孰轻孰重。

这颇有点“赐婚”意味的端午节礼,让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嫌隙顿生,让“金玉良缘”的女主薛宝钗心中暗自得意,“不爱花儿粉儿”的她,立刻就把娇艳欲滴的红麝串,戴在了手腕上。

支持“木石前盟”的贾母,因为宝玉和黛玉的嫌隙,在房中放声大哭,恨不得“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我也眼不见、心不烦”。很难说,贾母如此的失态,究竟是因为宝玉和黛玉的闹别扭,还是因为大孙女的安排,伤了她的心。

这三大矛盾,在荣国府中,其实是早就存在的,只不过仅仅是暗流涌动。比如贾赦,对于母亲的偏心,早就颇有微词;比如贾环母子,对得宠的贾宝玉,早就忌恨在心;“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的矛盾,就更不用说。

而贾元春的这一失误,则无疑激化了这三大矛盾。贾元春的端午节礼,实在是她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或许她无疑激化这些矛盾;但这些矛盾,却真真切切的因她的赏赐,而被激化。

宝玉挨打

父子之间的矛盾:贾政——贾宝玉母子之间的矛盾: 贾母——贾政

夫妻之间的矛盾:贾政——王夫人兄弟之间的矛盾:贾宝玉——贾环

主仆之间的矛盾:王夫人——金钏儿 社会矛盾:贾府(贾政)——忠顺王府

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2.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3.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 贾政痛恨宝玉鄙弃功名利禄,不走仕途经济之路,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不能成为他的继承人,他痛恨宝玉的离经叛道,这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与叛逆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宝玉挨打,集中反映了各种矛盾冲突。除贾政与宝玉的父子矛盾外,还有贾环所代表的嫡庶之争。贾环庶出,处处受到压抑,在今后的家庭利益分配中肯定会占下风。所以,他和母亲赵姨娘千方百计地构陷宝玉,手段卑鄙。课文中写贾环诬陷宝玉,正反映了大家庭嫡庶之争极端险恶的一面。贾母与贾政的冲突在于如何管教宝玉。贾母溺爱孙子,这是一般老人的常情,她并不反对儿子管孙子,只是对贾政痛下杀手的表现难以接受。事实上,贾母在客观上成了宝玉发展叛逆性格的保护伞。王夫人与丈夫的矛盾,是贾政往往听信赵姨娘的谗言而不利于嫡党。所以,她劝阻丈夫主要以贾珠早死说事,以柔克刚,为的是争自己的利益。这是嫡庶之争在嫡方的表现。  宝玉挨打,引起大家的关切,众人态度不一。李纨是想念贾珠,痛哭不已;凤姐是管家风范,指挥若定;袭人是强忍悲伤,悉心服侍。钗、黛的表现,尤其是作者用心之处。课文写宝钗探伤时“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一个“托”字,反映了宝钗光明正大之态以及意欲让大家注意到她对宝玉的关切的心思。她的药据说颇有奇效,也反映出其家庭富裕的实情。当袭人怪罪薛蟠时,她言谈堂皇,表现大度,并借机规劝了宝玉,可以见出她化被动为主动、化尴尬为从容的高明手段。黛玉则不同,她极不愿意别人看到她对宝玉的关心,她的深情表现在她的无声之泣及简单的言辞里。写“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可见哭泣时间之长与伤心之重。所以说,黛玉的关切是真情流露,宝钗的关切则多半是表面文章。黛玉感觉宝玉不该挨打,宝钗则以为事出有因,二人的思想也是不同的。  宝玉挨打的前奏,作者用逐层递进法,写得气氛愈来愈紧张,艺术技巧相当精湛。先写贾政不满于宝玉精神萎靡,次写忠顺府索琪官,接写贾环进谗言,终于激怒贾政。紧急情况下,宝玉却找不到人向内报信。遇到一个老婆子,偏偏耳聋,使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写贾政笞子,也是层层递进:先是小厮打,次是亲手“盖”,三是在王夫人到来后板子下得又快又狠,终至于要用绳子勒死儿子,冲突发展到顶点。这种层层着色的手法,是值得后世作家学习的。

抄检大观园

抄检大观园”中的矛盾

母子之间的矛盾:王夫人——贾宝玉

上层之间的矛盾:王夫人、王熙凤——邢夫人

主仆之间的矛盾:王夫人——晴雯;王夫人——司棋;贾探春——王善保家的

仆人之间的矛盾:王善保家的——晴雯

贾府深层的矛盾: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等——贾探春

抄捡是个什么事件?发生在大观园中的抄捡事件,是荣国府中王、邢家族长期争权夺利斗争的一个公开化的反映。 抄捡遭到了女奴们的反抗,“心比天高” 的晴雯坚决自卫,她勇敢地反击了王善保家的进攻,其言词之锋利,令凤姐称快。忠于爱情的司琪,她深信自己的举动是光明正大的,因此当绣春囊被抄出以后,她“并无畏惧惭愧之意”。善良忠实的紫娟,她以微笑的冷言冷语表示了不满。奴隶们的反抗表达了被压迫者的凛然正气。 “抄捡大观园”的冲突,是贾府日常生活中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暴露了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不可收拾的必然趋向。在这个贵族家庭里,统治者的权力已不稳固,封建秩序已经破坏,平静生活后的矛盾公开化了,贾府日趋衰败。这一事件,是以统治者内部矛盾为起端,以女奴遭受被迫害为结束,它是《红楼梦》故事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抄捡后,被抄人员的命运步步逼近悲剧:“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沾牙的晴雯被人从炕上拉下来,撵出大观园,最后含冤死去。司琪被赶回家中碰墙而死。和宝玉同年同日生的四儿被逐出园外,胡乱配了人。芳官等女戏子厌世出家。从此大观园的欢乐生活结束了,作品中的悲剧气氛也越来越浓。 王夫人。平时被人称为“活菩萨”、“善人”。贾母说她老实的可怜。她对贾府中种种淫乱丑事熟视无睹,可一见“绣春囊”却急得“泪如雨下”,悄声说话,她怕这会影响贾府在上层社会的地位。在利害相关之际,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王派在家族内的统治大权,她撕去了善良宽厚的伪装,露出了狠毒残暴的本性。她决定连夜抄捡大观园,出发点是为了儿子宝玉——贾府的重要接班人。宝玉是王夫人在贾府统治的重要支柱。因此当她感到统治权受到威胁的时候,她首先也是本能的想到的是儿子。她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好的宝玉倘叫这蹄子勾引坏了,那还了得。”这句话很巧妙的反映了王夫人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她要亲自出马清宝玉之侧来消除女奴对叛逆儿子的影响。因为这是有关大局、很了不起的大事。耐人寻味的是她又不承认宝玉受影响,并失口不提宝玉的叛逆言行,还要在宝玉前加“好好的”三个字。“好好的”表示她教子有方,表示她儿子完全可以当合格接班人。王夫人这种既怕儿子受影响,又要积极消除影响,又不愿意承认儿子已经受影响,这种复杂的心理,表现了她此时对宝玉的格外珍视,这种珍视不是为了别的,而是要在激烈的财产争夺中,保住自己的优势和统治权。我们看,被贾母称作老实倒可怜的王夫人,在这场自杀自灭的斗争中,敏感的很,而且还善于抓住对她来说最重要的关键问题。面对贾府衰败的王夫人不仅敏感,她还果敢,抄捡前她亲自审问了晴雯,态度蛮横,一改“活菩萨”、“善人”的假象,露出杀气腾腾侩子手的真面目。王夫人一向是不大过问家务事的,她热衷于吃斋念佛,显得非常超脱。但在抄捡以后,她带人到怡红院去搜丫头们的东西,让人把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沾牙的晴雯从炕上拉下来,赶出了大观园。同时驱逐了四儿、芳官等。王夫人对这些有反抗性的女奴是穷追不舍,表现了她异乎寻常的干练和精明。但她的这番“讨伐”并没奏效,相反的晴雯之死,反而使宝玉拉大了与封建家庭的离心力,促使他叛逆性格的进一步发展。 凤姐。抄捡中的凤姐表现了变化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凤姐实操管家大权,她处在贾府种种矛盾的中心,她对贾府经济枯竭,统治松弛,内部矛盾激化等衰败景象,了解的比别人更早、也更清楚。这个不通文墨的粗人,她创作的唯一一句诗是“一夜北风紧”。这句话表现了她预感到大祸来临的不安心情。面对衰败的景象,这个脂粉堆里的英雄,既不甘示弱,又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哀叹。到抄捡大观园时,她已没有协理宁国府时那种大展才干的勃勃雄心了。这时的她只求能维持现状。她对王夫人所提的建议,都是很实际的,如对在如何查清“绣春囊”的问题上,她主张暗暗查访才能得个实在,若是访不着外人也不能知道。在维持统治镇压奴隶上,她主张趁这机会,凡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撵出去,配了人。因为这样做保准没有别事。我们看这些建议,确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味道。一向讲排场、耍威风的凤姐也重视节省开支了。凤姐面对现实的这种心意,是贾府衰败形势在她性格上引起的变化。在反映贾府衰败的景象上,凤姐是最敏感的温度计。 在抄捡大观园中,凤姐处在被攻击而又无法反击的被动地位。这个《红楼梦》中最活跃的人物,一反常态,消极旁观。她惟一主动行为是提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抄捡不得,却又领着人去抄捡同样亲戚的黛玉的住房。因为这时贾母亲宝钗、疏黛玉的倾向已经十分明显了。机灵的凤姐在百忙中也不忘记看人下菜碟的。她那巧于奉承、随机应变的个性是不会变的。

抄捡中她抓住王善保家的跃跃欲试、呈威风的心理,处处让她出头、做恶人、碰钉子,自己甘当配角,坐山观虎斗。晴雯对王善保家的的反击,探春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耳光,都使她十分高兴。她在喝止住晴雯后,对王善保家的说:“再迟了,走了风,我可担不起。”这抓住时机的报复,做得十分得体。她在探春查问抄捡原因时,笑着对探春说:“我不过奉太太命而来,妹妹莫错怪我。”她小心翼翼地躲过了玫瑰花剌,这是何等的机灵!她在劝慰探春时说:“好姑娘别生气,她算什么?姑娘气着了,倒值多了。”她喝斥王善保家的快出去,别太讨脸了,等等。这种明为劝慰,实为火上加油的煽动,使探春一腔怒火都转向王善宝家的,这是何等的阴险!查完司琪,念了潘又安给司琪写的信,她兴奋异常,立即恢复了活跃的常态,向周瑞家的道:“这也好,雅雀不问就给他们弄了个好女婿来。”这种开玩笑的挖苦,把司琪家几代人的脸面,撕了个干净。刺得王善保家的自骂、自打嘴巴,这又是何等的毒辣! 面对现实的凤姐,虽然大减了声威,有了消极色斑,但凤辣子,仍然辣味十足;鬼聪明的凤丫头,依然捣鬼有术!凤姐仍然是一群互相争食、互打的乌眼鸡中,一支会打善斗的好鸡。性格的变化与一惯性就这样统一在面临衰败的凤姐身上。 探春。探春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改良派。她想像男子一样能有一番作为,她对贾府末落的趋势有着非常清楚地了解,在理家期间,她兴利除弊,不徇私情。为了改变贾府的现状,竭尽了全部的聪明才智。“补天” 失败以后,她继续关注着贾府的形势,是她了解到大观园值班婆子聚赌的情况,并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李纨和管事的人,而且也采取过措施。她是第一个又向贾母作了汇报,是她只不过替你们分解分解这样淡淡的一句话,把在迎春房中偷首饰又闹事的这个人的气焰打了下去。探春确实聪明有才干,也确实对她本阶级有一番耿耿忠心。探春懂得个人与阶级间的利害关系,她要补天,不是为了个人,是为公——贾府的整体利益。探春是那个时期自己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这就是她和凤姐的不同之处。凤姐也看到了贾府的衰败,但她却利用贾府现有的条件来充实自己的私囊,探春不是这样。正因为探春是为公,所以探春身上有一股逼人的真情,令凤姐敬畏,而且对她另眼看待。当探春看到甄家被抄,自家内部又自相残杀时,她格外痛心疾首,她流着眼泪所发的议论,是在清醒认识基础上,是对本阶级末落的一种深深忧虑,的确是字字从肺腑流出。由于对本阶级爱的深、痛的切,一贯冷静的探春,在抄捡人面前,悲愤地不能自己控制自己。这是对本阶级的一种深深的失望,是对本阶级的一种恨铁不成钢无可奈何之慨。我们看,对抄捡,探春的反感和丫环晴雯的反抗是如此的不同。曹雪芹将二者区分的清清楚楚。好胜的探春为无法选择的庶出地位而深感痛苦,封建的正统观念给了她巨大的精神压力。她异常的敏感,唯恐遭人小看,因此时时、处处都要维护做主子的威信、尊严。她打王善保家的那一记耳光,其实只是为主奴之间的界限,强调她小姐的身份,维护她做主子的尊严。庶出地位给探春婚姻前景所带来的影响,凤姐已经看出来了。凤姐与平儿在闲谈中,表示了她对此同情,也对此表示婉惜。我们说当事人探春自己应该是理所当然会有更多的权衡,也会有更多的比较担忧。当探春为本阶级不可避免的末落而担忧的时候,她必然看到庶出地位给她前途带来的加倍不幸。我们说,这大概就是她给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非常响亮的原因吧。作者把探春心灵上异常浓黑的双重阴影雕刻得入木三分。在贾府衰败以后,这个“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的贵族小姐,落得个只身远嫁海疆的悲剧结局。 晴雯是贾府中最有反抗性的女奴。她心高气傲,不以自己的奴婢地位自轻自贱,是保持着劳动人民本色最彻底的一位丫头。她目光敏锐,敢说敢为,她经常揭露奴才们的阿谀奉承,她有着爆炭一样的性格,敢于同封建统治者的迫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晴雯的斗争反抗常常以韧性的姿态来表现。在抄捡之前,她机智的回答了王夫人的寻衅,倍受了王夫人的辱骂。抄捡对她来说是进一步的迫害,但她不畏强暴。“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箱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都倒出来。”这真是晴雯式的反抗和进攻,带有火辣的味道,带有奴隶的“野气”。她对王善保家的回击,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王善保家的抬出大太太,晴雯就抬出老太太来压倒大太太。在抄捡大观园中,在统治者对奴才们的接连迫害下,使晴雯的反抗性格得到集中、完美、精采的体现。 其他次要人物,和探春相反的惜春,她是探春的姐妹,但两人性格相反。惜春胆小怕事,孤僻无情,只求保住自己,保住自己的脸面,对丫环毫无保护。对和她朝夕相处的如画,没有感情。为不连络自己,坚持撵走了如画。她的利己主义曲折的反映了特定的阶级关系。 王善保家的咋咋唬唬,煞有其事的言行中,渲染了她那狗丈人势、小人得志的嘴脸。同样是奴才,周瑞家的和她不一样。抄捡中她的目光机警地盯着王善保家的。在王善保家的要关司琪的箱子的时候,她“伸手掣出一双男子的绵袜和一双缎鞋,又有一个小包袱。”目光之准,动作之俐索,表明了这是一个多么伶俐的、得力的奴才。真不愧跟随王夫人、凤姐多年的心腹人。周瑞家的是另一类型的奴才。作者写她同王善保家的冲突,是从奴才这一侧面反映了主子的矛盾。其他,如袭人的服服贴贴,司琪的坦然,侍书的锋利,紫娟的冷语反击,无一不鲜明突出。

答案示例:

选择宝玉挨打。听信谗言,宝玉因荒废学业,淫辱母婢,游荡优伶三个原因挨父亲的打(表现)。挨打之时,贾母与王夫人竭力拉住棍棒。其中荒废学业中体现的矛盾即宝玉不屑仕途经济,追求物我相通之美的传统科举制度下的价值观与前卫的追求美好事物反叛精神,不做禄蠹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实质);其中父亲气极,打儿子而祖母与母亲极力劝阻(表现)也体现了传统教育观中严父所代表的望子成龙的期望与母亲希望儿子安康快乐的不同教育观念的矛盾(实质)。

12. 鲁迅评价《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者,唯宝玉而已”,你认为宝玉“领会”到了什么?请结合一处情节简要分析。

解析:

①解释本句表层意思,提炼概括即“领会”的具体内容

悲凉雾气遍布表面繁华,然而能呼吸、感觉到这种隐隐变化的只有宝玉一人。

富贵之中,早已遍及悲凉之雾,然而感受领会到的,只有宝玉一人而已。

少女们聪明灵秀、纯洁美好终将被毁——万艳同悲

美好生命终将逝去的痛与悲

晴雯《芙蓉女儿诔》、提醒紫鹃多穿些衣服、哄玉钏儿尝汤、找刘姥姥随口胡编出的茗玉姑娘、关心龄官被雨淋湿、平儿理妆……

②能有一个正确情节

③能围绕自己的观点对情节进行扣观点的细节分析

其他合句义的“领会”

②贵族社会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他领会到了这一末世终将结束/家族社会终将走向衰败的悲凉

经济仕途并不能拯救家族,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

对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否定……

③人去楼空、曲终人散的人生大悲凉: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

【价值观导向】

“华林”,即繁华之林,象征大观园及上流社会表面的繁荣。

鲁迅先生在点评红楼梦时说过“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宝玉在为贾府内所有女子的青春流逝而伤心,宝玉强调的是整个女子的“青春”,当然也包括自己的青春;

贾宝玉哭秦可卿。从贾宝玉的“女儿论”我们知道他痛心点在于岁月剥蚀了女儿们的青春,世故浸染了她们的纯真,禁锢耗尽了她们的生命,所以他见了美丽女子就高兴,见到她们伤心就犯痴病,对她们的不幸也会感到是自己的不幸一般,宝玉最害怕的事就是“失去”,对他生命里出现的任何美好事物的失去他都会为之一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宝玉的心理防线非常的低,低的有时候有点幼稚。

宝玉一出生就差不多拥有了所有东西,套用金钏的一句话说:“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什么好穿的都给他,好吃的也给他,甚至好丫头也安排给他,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能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离别?什么是真正的失去?所以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里,要跟黛钗二人比宝玉根本就没有彻悟,因为他还没遇到让他真正彻悟的那个事件,所以他才会被黛钗二人鄙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宝玉也自叹:“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所以对于第十一回秦可卿对于自叹:“未必熬的过年去呢”,宝玉虽万箭攒心,但未必懂得秦可卿此时的心境。

秦可卿的死,包括后回陆陆续续的人员离世才推着宝玉开始“领悟”遍被华林的悲凉之雾,宝玉的领悟才刚刚开始而已。而让他彻悟的就是他与黛玉的那场生死之别,此后遇到再说。

鲁迅: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挂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但在作《红楼梦》时的思想,大约也止能如此;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绛洞花主>小引》)

宝玉亦浙长,于外昵秦钟蒋玉函,归则周旋于姊妹中表以及侍儿如袭人晴雯平儿紫鹃辈之间,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中国小说史略》)

答案示例:

先生这句话是说,富贵之中,早已遍及悲凉之雾,然而感受领会到的,只有宝玉一人而已。(1分)宝玉在大富大贵生活之中,领会到聪明灵秀、纯洁天真的少女们的美好,尽全力维护,但同时也深知这份美好终将被虚伪丑陋、腐朽无能的社会吞噬。(1分)他想尽办法去探望被遣出大观园的晴雯,与晴雯交换信物留作念想,晴雯死后他更是动情写下《芙蓉女儿诔》(2分)以示祭奠。但姐妹们的变迁、丫环的生死,让当他目睹了一幕幕丑剧和悲剧,产生了颓势无法挽回的浓厚的失落和无力感(1分)。

13. 《红楼梦》中,空空道人担心石头上的故事“世人不爱看”,因为故事写的不过是“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小才微善”的意思是,有点小才情、小长处。你是否同意用“小才微善”来评价宝钗、探春和王熙凤呢?请从三人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说明理由。

解析:正反都可说

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鲍二家的媳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聪明,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她的根本目的使聚拢钱财,赵姨娘曾说过“这一半家产不叫她搬到她娘家去,我也不是个人。”薛宝钗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她恪守妇道,但也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传统观点认为薛宝钗“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脂砚斋对于钗、黛写应制诗一事的评语也是:“在宝卿有生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正如她在《螃蟹咏》里所说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后来宝玉读到宝钗所作的《螃蟹咏》,也禁不住要为宝钗愤世嫉俗的思想叫好,高呼“写的痛快”!虽说如此,但宝钗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她的城府。例如王夫人的丫鬟金钏死了,宝钗说“姨娘也不必过于念念于兹,多赏她几两银子便完了。”还有,她在偷听了坠儿和红玉在滴翠亭的话后的应急反应,虽说没明说,但看过书都知道,宝钗的城府不浅! 这三人中能力最强的是探春,她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55回说道,凤姐生病,由探春与李纨管家,众人先听见李纨独办, 各各心中暗喜,以为李纨素日原是个厚道多恩无罚的,自然比凤姐儿好搪塞. 便添了一个探春,也都想着不过是个未出闺阁的青年小姐,且素日也最平和恬淡,因此都不在意,比凤姐儿前更懈怠了许多.只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 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 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连王熙凤都对平儿说:嘱咐你: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并第56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探春查看家中大小账目,发现发放给各个房的月钱和发放给买办的重叠了,便想出了两全的办法,与宝钗等人商议年里往赖大家去,从赖大家中得到启发,和自家的情况对比,最后提出好的办法,岂不是足以见她的办事能力和精干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素质。谁怪宝钗说“真真膏粱 之谈!你们虽是个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而后宝钗又玩笑似的说:“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么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探春闻此言,却一本正经地回答:“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如此一番精辟的言辞,岂是一位普通女儿说得出的,非有政治眼光能矣!她虽为妾生,但处处要求自己的主子身份,为了得到平等的地位,她不得不与自己的生母赵姨娘割断“天然脐带”,与正室夫人王夫人接上一条“人工脐带”。她不认自己的亲舅舅,却满口叫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为舅舅。其实探春很无奈,在这个“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她不得不这样。

答案示例:

(1)我认为用“小才微善”来形容王熙凤是合适的。王熙凤确实有一定才干,比如在协理宁国府时,短时间内就把混乱的局面整肃干净,将大事小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但作为家族的经营者,王熙凤缺乏长远目光,秦氏临终托梦,告诉她避免家败之法,但王熙凤并未及时采取措施,最终错失了宝贵的时机。可见,王熙凤的理家之才只可算小才能、小长处。

(2)说几个女子“小才微善”,是曹雪芹故意为之,以此反映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一般看法,实则不然。以宝钗为例,她博学多闻,为宝玉介绍戏文,替惜春开列画具;她诗才不凡,所作螃蟹咏、柳絮词令人称赏;她运筹帷幄、人情练达,以儒家“义利观”指导大观园改革。可见宝钗实为难得的全才,故以“小才微善”来评价不够恰当。

(3)我不同意用“小才微善”形容探春。首先探春有理家之才,她为大观园改革,兴利除弊,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其次探春“出淤泥而不染”,她的生母和弟弟都品行恶劣,她却为人正直,做事有自己的原则。舅舅死了,她不会因为那是自己亲戚而多给银子,一定要按规矩。再者,探春心思敏捷,在抄检大观园时率先意识到贾府的衰败去世并耿直明言。因此我认为探春是身怀大才、长处颇多的一位姑娘,不应用“小才微善”形容。

(4)我同意用“小才微善”来评价王熙凤。她有小才情、小长处,管家有方,协理宁国府治丧井井有条,无人不服;为人泼辣爽利,人情世故玲珑,讨贾母喜欢,阖府无人敢说她的不是。但她无远见大才、经世之能,掌管月例便去放高利贷,戏弄贾瑞使其染病,又不给人参使其病死,因小利便拆散(守备)之子的姻缘,使二人自尽。不辨义利,贪小利而无大略,刻薄寡恩,格局狭小,不过是小才微善。

(5)我同意用“小才微善”来形容宝钗,“小才微善”指有小才情、小长处。宝钗有咏螃蟹来讽世人的才情,但她的诗终究是如她这个人一样被禁锢在礼教的端庄中,如她写的“珍重芳姿(昼)掩”,所以她的才情是小才情。而宝钗理家时可以“小惠全大体”,用承包大观园项目的小恩惠来收拢人心,但她却看不到贾府等处的罪恶与倾颓(或是不在意),最终嫁给宝玉后独守空房,拯救不了自己和贾府的命运,故她理家处世的长处是小长处,因此是“小才微善”。

14. 宋人知雪,以雪构建了大宋独特的雪文化;雪芹喜雪,以雪为《红楼梦》锦上添花,《红楼梦》书中,曹公或以雪营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或直书雪中雅事,烘托人物形象;或以雪入诗.展示丰富寓意……请选择以上一个角度,概述与雪有关的内容,并加以分析。

解析:

雪:1.客观环境描写:营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性格

2.特定意象:展示丰富寓意,暗示家族的兴衰、揭示人物命运、象征人物性格、隐喻情节走向等。

学生结合小说中的“雪”的情节,可以从以上角度进行作答。可见,这道题的答题角度非常的丰富,既考察了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情况,有考察了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

以雪营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1、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2、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3、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4、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与第五回的飞鸟各投林前后呼应。

直书雪中雅事,烘托人物形象:

1、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梅花雪”,表现了妙玉极度“讲究”的性格特点,,突出了她骨子里的 “高洁”。然而,妙玉的“高洁” “高”的莫测缥缈,“洁”的不近人情。在目空一切的妙玉眼里,连黛玉也是“大俗人”。对黛玉和宝钗本是另眼相看,却因为黛玉不懂雪水的妙处而称其“竟是大俗人”;正合了红楼梦曲中《世难容》对其的评价:“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对宝玉明明青眼相看,把自己的杯子给他用,又故意说是看了钗黛二人的面子,其言其行,真的应了“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判词。

2. 宝钗:采雪入药

宝钗的奇处,在于僧道赐她的那副神奇的药方:冷香丸。“冷香丸”以雨、露、霜、雪调匀春之白牡丹、夏之白荷花、秋之白芙蓉、冬之白梅花的花蕊,自然少不了“雪”,小雪这一日所采集的雪。宝钗犯了病,就吃一丸,长此以往,也养成为了冰雪一般的性子,冷患上似雪。以宝玉之眼看来,她“如出浴太真,长着一段银白的酥臂”;以贾母之眼看来,她“住在雪洞样的房子里”;以兴儿之口道来,她“竟是雪堆出来的”。她自己也作诗云“冰雪招来露砌魂”,终究的命运,也如一根金簪子,埋在雪里。

3. 湘云:雪中烤鹿

下雪的一日,婆子们扫雪开径,迎接披蓑戴笠的小姐们前来芦雪庵作诗。当世人都在捋臂出拳欲要大展雄才之时,看似清秀干净的湘云却做出了“极为腌臜的事儿”,要啖腥茹血,吃生肉来,边吃还边说道:“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湘云不愧为“自风流的真名士”。

4.宝琴:雪中艳立

琉璃世界,除了了白雪红梅以外,还少不了雪中的美人。曹雪芹就特意为薛宝琴设置了这样一个标致非常的场景:四面粉妆银砌,一个披着凫靥裘的女子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花。世人都笑着说,像极了仇十洲所画的《双艳图》。立在雪地里的薛宝琴,这时候候简直胜过了葬花的黛玉、醉眠的湘云、扑蝶的宝钗,形成了一幅超常脱俗的至美画境。

以雪入诗,展示丰富寓意:

1.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在书中第四回出现的护官符,通过门子的口,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权势、富贵道了出来。在护官符里,“丰年好大雪”,这里面的雪就是指四大家族中的薛家。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这里的“雪”是谐音,主要代指薛家,过着“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奢侈生活。但“丰年好大雪”同样将四大家族的权势熏天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强抢民女、打死人的薛蟠就是“丰年好大雪”的“雪”,所以贾雨村就徇私枉法、乱判此案了。

2.第五回,《红楼十二曲》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堪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则是作者为《红楼梦》一文既定的大结局的意象。这支曲子是《红楼梦十二曲》的总结,也是大观园里众多女子悲剧命运的概括。它宣告了四大家族的彻底崩溃,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这里写到了十二个女子的各种生活遭遇、各种性格、各种结局。史湘云是贵族之家的千金小姐,但家业已经衰败;薛宝钗家资巨富,但已挥霍殆尽;巧姐临难遇恩人,得以死里逃生;妙玉冷眼看人世,落得身陷泥淖中;贾迎春抵债嫁给孙绍祖,被活活折磨而死;林黛玉叛逆封建礼教,为宝玉泪尽丧身;秦可卿饮辱自缢;贾探春避祸远嫁;元春身封贵妃而不得善终;李纨因子得贵也实侥幸;贾惜春看破红尘,削发为尼,遁入空门;王熙凤执迷不悟,机关算尽,结果送了性命。凡此种种,形形色色,哪一条路也不通,哪一条命运也不佳。这是封建社会穷途末路彻底崩溃的前兆,所以作者的结论就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3.薛宝钗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薛宝钗姓薛,“薛”、 “雪” 谐音,即“雪”的意思。书中凡是涉及到薛宝钗的判词、曲子等,均有一个“雪”字。在《红楼梦》中,薛宝钗与黛玉都是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页上的人物。正册“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判词中所说“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却不仅仅是谐二人姓名之音,更是说二人所处非地:玉带是荣华宝贵的象征,却挂在枯木林中,说明黛玉终于未能和宝玉结成良缘;而金钗埋在雪里,也暗示了宝钗终为宝玉所弃的结局。

答案示例:

曹公以雪来营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前夜下雪,众人齐聚,贾母赏宝玉鹿肉,宝玉和湘云在芦雪庵烤鹿肉,引众人来聚于此。因外面下雪,众人提议作诗为乐,凤姐吟出“一夜北风紧”,后者接句,宝玉未能答出,故去找妙玉乞红梅。在这个情节中,雪是起因,并推动情节发展,写出冬日寒冷的天气,也反衬出众人的其乐融融。

15. 红楼梦曲《乐中悲》中写到,史湘云“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请结合原著中的具体情节印证上述内容。

解析: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史湘云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心直口快。她讲话不带任何顾忌,有什么说什么,完全不同于薛宝钗、林黛玉及其他姐妹那样的谨小慎微。她第一次在贾府出现就将了林黛玉一军,在林黛玉讥笑她“咬舌子”时反唇一击,诅咒林黛玉嫁个“咬舌子”的丈夫,把这个人人都不敢碰的林姐姐给“得罪”了。紧接着,在薛宝钗的生日宴会上,史湘云又一次得罪了林黛玉。在众人都心知肚明却不敢明言之时,心直口快的史湘云一下子就说出那个唱戏的女孩子长得像林黛玉。此后,在贾宝玉面前他又不顾林黛玉就住在隔壁,直言林黛玉爱使小性,爱耍小脾气,几乎使她和林黛玉的关系紧张到了极点。但史湘云的心直口快并非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当她和林黛玉同时看到薛宝钗陪在受伤的贾宝玉床前时,她不仅没有讥讽薛宝钗,还拦住了有此心的林黛玉,这正体现了史湘云人格的完美。正是因为这一点,连史湘云几次得罪的林黛玉也把她当作最贴心的知己,在凹晶馆联句前把心事全部吐露出来。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史湘云成了大观园里最受姐妹们喜爱的一个。 史湘云另一个特点就是豪迈。在大观园的女孩子之中,史湘云完全像一个男孩子,这在其他姐妹对她的回忆中就可以看出来。比如说她穿上贾宝玉的衣服“蒙骗”贾母,还有冬天穿着大袍子在雪地里打滚,这些都是其他女孩子做不到的。再有就是在贾宝玉的生日宴会上,只有史湘云完全没有少女的矜持,喝得最为尽兴,玩得最为尽情,豪迈洒脱,连最后喝醉了睡在芍药花下时也不忘行酒令。同样,在晚上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史湘云仍是小姐中最活跃的一个,这与林黛玉、薛宝钗的淑女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再有就是芦雪亭联句前,史湘云和贾宝玉以及平儿等人吃鹿肉的事,更是把这种豪放体现得淋漓尽致。林黛玉以及薛宝钗、薛宝琴都碍于小姐的形象而没有争着去吃,薛宝琴也只是在几番劝说下才吃了几口,更不要说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了。还是史湘云那句话表明了自己的性格:“是真名士自风流”。更直接的一句评价是从林黛玉口中说出的。当史湘云得知刑岫烟由于拮据而当掉绵衣后要找贾迎春评理去时,林黛玉说她又要充荆轲了,这便是明证了。史湘云之所为固不能与荆轲相比,但林黛玉以两人作比,更是说明史湘云之豪迈是大观园众女儿可望而不可及的,这句评价实则是对史湘云的一种肯定与赞美。 史湘云的心胸甚是豁达,这与大观园之中其他姐妹大有不同。首先,除林黛玉外其他人的境况皆远好于史湘云,他们的豁达与史湘云有本质的不同,那是一种生活的恬适。其次, 林黛玉是唯一一个与史湘云境况相近的人,而实际上也好与史湘云。人们常常注意林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殊不知,史湘云之处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林黛玉虽是父母双亡,但在外祖母家终究是受人怜爱,还可以以女工诗文消遣度日,但史湘云却是以半个丫头的身份寄居在叔叔家的。薛宝钗就曾以此批评袭人让史湘云替做活计等于是给史湘云雪上加霜。但就是如此,史湘云每次来贾府皆是欢欢喜喜,并未露出半点委屈之态,连素日以细心著称的袭人也被骗了,惟有在离去之时稍显不舍。凹晶馆即景联句前,林黛玉和史湘云互诉衷肠时,史湘云还劝林黛玉放开胸怀面对现实。这是多么令人钦佩的广阔心胸,多么豁达的人生态度啊! 正如大观园之中的其他小姐一样,史湘云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过人的文采,这为她多彩的形象又添了一笔重彩。贾探春第一次起诗社时史湘云就突出地交了两首诗作为答卷;在芦雪亭联句时史湘云又以一人对战二薛一林,显示了自己的实力;凹晶馆即景联句时史湘云更是将自己的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连众姐妹公认的魁首林黛玉也佩服得五体投地。这种多才多艺与史湘云其他特点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史湘云。

答案示例: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是指湘云心性豪爽。如:她与宝玉、平儿等在芦雪庵烧鹿肉,挥拳拇战、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甚至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觉(醉卧芍药荫)等都表现出了她心性豪爽。(或:身着男装,大说大笑不拘小节;劝宝玉走仕途经济,被斥为混账话,但她也没放在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喻指湘云胸怀光明磊落。如:她为邢岫烟打抱不平,要找欺负她的丫头、婆子算账,颇具有侠女风范,体现了她光明磊落。(或:心直口快,说小旦像黛玉,不怕得罪黛玉和宝玉;即使自己经济拮据,也慷慨大方地要求做东。)

一本书帮你解决《红楼梦》考场难题(我们只出书店没有的资料)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知识导读清单与教学设计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知识梳理 考点

石老师解读《红楼梦》

《红楼梦》重点诗词赏析(6)

通识

一、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1763或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霑”意为沾了天恩祖德),字梦阮,号雪芹(源自苏轼的诗句“园父初挑雪底芹”,暗喻自己高洁的志向),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编入汉军正白旗内务府“包衣”人中。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前后达六十多年。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两个姑母入选王妃。江宁织造府掌管整个江南的丝织业,江宁织造是一个专门为宫廷采办织物和日常用品的官职,但是由于曹家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这一官职人选实际上是康熙安插在江南的私人心腹。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所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贾府迎接元春省亲的奢华场面、竟那样生动鲜活,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很难写出来的。

曹家不仅是声名显赫的“百年望族”,也是个极具文化传统的“诗礼之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文》《佩文韵府》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大约至13岁)经历过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

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那个时候曹雪芹只谋得在宗族学校负责文墨的差事,连生计也很难维持,常常要靠卖画才能度日。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最终,他因爱子夭折过于悲伤,加之贫病交困,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做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高鹗续书的功绩是:①将全书写完,使故事、人物有了完整的结果。②依据原书线索,完成了宝黛爱情悲剧。③部分章节和环境描写很精彩。不足是:①安排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结局,违背了曹雪芹的创作原意,削弱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力量。②某些方面歪曲、损害了人物形象的和谐统一,如黛玉支持宝玉学八股文。

《红楼梦》先后用过许多书名,如《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二、主要内容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18世纪,在世界史上是一个转折时期。封建体制中孕育着资本主义,萌发出民主思想。在欧洲,如法国、德国,都有过启蒙运动,这些运动都宣扬了人性善良和回到自然的民主思想。当时的中国,虽然闭关得像铁桶似的,但是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打破了封建的自然经济,反映到意识领域,也萌生出朦胧的民主思想。如顾炎武、王夫之的民主思想,戴震的反理学思想等。关闭的门缝也不时地渗透出些微的西洋气息,更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红楼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贾宝玉不喜仕途、关爱女性,宝黛追求真爱,都是民主思想的反映。在那个时代,《红楼梦》朦胧的民主思想犹如巨石下的幼芽,顽强地挣扎,破土而出。

三、艺术特色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其内容博大精深,堪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它在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作品对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等方面的生活细节都进行了真实细致的描写;对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等的描写,都具有很强的可信性。它还表现了作者对烹调、医药、诗词、小说、戏剧、绘画、建筑等各种文化艺术的丰富知识和精到见解,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

2.高超的结构布局技巧

全书的结构,新颖而奇巧,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接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出一个“生活世界”。上半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一回到第五回为序幕,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做过或明或暗的概括。第五十四回到第五十五回是个转折,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众多的人物、纷繁的事件纵横交错而又主次分明。作者在书中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两两并列又互为关照而写,突出了各自的特征。甄士隐联系着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贾雨村一头联系着甄士隐,一头联系着贾府。

他们两人升沉好坏,出世入世两相对照,甄贾二宝玉又两相映衬,使作品呈现出亦真亦假的变化,使神话世界、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叠映交融,形成一体,对全书做出理性的阐释。

3.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红楼梦》的最大成就。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四百多个,重点出场的人物有六七十个。书中显示了纷繁丰富的封建社会的人生图景,塑造了一大批独具个性、栩栩如生、性情多样的艺术典型,改变过去人物类型化的固陋。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外,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风、探春,晴雯、鸳鸯、袭人,甚至刘老老、焦大等,无不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红楼梦》善于通过细腻、逼真的日常生活细节描写,把人物安置在激烈的矛盾冲突的漩涡里,用人物自己独特的言行举止,鲜明突出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作者还常常拿一个人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对比,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

4.独特的小说叙事艺术

《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直接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取材。它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从而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作品所要歌颂的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唱出了美被毁灭的悲歌。它运用象征手法,引领读者伴随弦外之音,去参透人生的奥秘,也使作品像诗一样具有含蓄、朦胧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引起几百年来不断的猜想、思索,成为长久的探索的课题。它采取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采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的方法,使每一个情节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故事和画面之间的转换非常自然,不着痕迹。它把大小事件错综结合着写,小矛盾凝聚成大矛盾,小事件积累成大事件,一段平静生活之后,就有一个浪头打来,虽然都是日常的生活,但仍是波澜起伏情趣盎然。它写的场面,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

作者与叙述者分离,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方式。叙述角度上也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

5.精妙的叙事人物语言

《红楼梦》的作者是语言大师,他继承我国文学语言的优良传统并加以丰富和发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红楼梦》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家高度提炼加工,形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练、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红楼梦》的叙述语言是接近口语的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它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富有立体感。描写人物神态时,把人物的动作感情和心灵状态都描摹了出来。《红楼梦》的人物语言达到个性化的高度,最为人们所称道。书中人物语言能准确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黛玉语言机敏、尖利;宝钗语言圆融、平稳;湘云语言爽快、坦诚;宝玉的语言温和、奇特,常有“呆话”;贾政的语言则装腔作势,枯燥乏味;晴雯的语言锋芒毕露;凤姐的语言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对主要人物的语言,既注意写出其主体特征,又适应多样化、复杂化的性格因素,如实地写出这种主体因素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不同的语言色彩。

由于《红楼梦》内容浩大,不同的人赋予它不同的主题:历史小说、爱情小说、自传……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亦如王蒙所说:“它自成一个宇宙,一个世界,既丰富又复杂,既深邃又玄秘既真实生动又意味无穷。”

四、美学价值

1.美与世俗生活的对立

在中国传统美学里,美既表现为“一种不可捉摸的飘逸,又表现为一种非常脆弱与敏感的特质”。在《红楼梦》中,所谓美,不仅仅是大观园中那些少女美的外形,更多的还包括他们美的思想,美的心灵和美的才能。如对林黛玉的那种轻灵超然,不染尘埃的艺术形象即代表了这种美的极致,而贾宝玉最倾慕林黛玉的正是这种极致的美。

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中,是从不关注人生的审美价值,从不关注人性的自然发展,而是执著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生命价值已经本末倒置了。人性的纯真已然完全丧失。因此,美与世俗的生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美在世俗生活中遭到了践踏,一切美好都已被世俗“零落成泥辗作尘”了。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贾宝玉爱情的毁灭,大观园中“女儿国”的最终消亡,都象征了美的终结。

2.美与美的毁灭

大观园中的众多女子都春残花落,香消玉殒,“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是“美和美的毁灭”,是一种悲剧的美。在这种毁灭中,那充满无限风光的“女儿国”,那多姿多彩,优美动人的女孩们美好的形象得到永生。这也正说明在那个焚琴煮鹤的毁灭一切美好东西的社会里,任何善良的人,真诚的人,都没有好的命运。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长期统治下,人的一切正常要求,美好情感,都和礼教制度,文化禁锢政策相互水火不容。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里所描写的大观园女儿国的美和美的毁灭的悲剧,正是客观上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最深刻的揭露和最有力的抗争,这或许也是《红楼梦》的最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最永恒的美学价值。

3.悲剧与历史的统一

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个人的灾难和不平,往往很难被另外的人所感受,理解。但是悲剧艺术将最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呈现在人的面前,让人看到了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从而唤起同情,引起思想的共鸣,产生一种悲剧的美。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生活中各种因素(包括美与丑)作用的结果。而这种美学的悲剧,更多的强调最终抵抗的无效。《红楼梦》是一部大悲剧,每一个悲剧主体都处在特定的现实社会中,每一个悲剧都是由其主体的价值选择和现实关系得复杂关系造成的,是一种悲剧命运与历史必然相统一的美学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