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画夜思郑燮(千秋不变之难得糊涂)

昼画夜思郑燮(千秋不变之难得糊涂)(1)

郑板桥

生活中有些人喜欢挂这么一幅字“难得糊涂”,以自诩境界高远。那么写这幅字的人是谁呢?

这幅字出自清朝的郑燮。郑燮,字克柔,号板桥,诗书画俱绝,是“扬州八怪”的重要成员之一,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他三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是乳母抚养他长大的。做官后乳母已经去世,并没有跟他享受一天福。郑板桥感念乳母的养育之恩,曾写诗一首以慰思念之情:

昼画夜思郑燮(千秋不变之难得糊涂)(2)

乳母诗

清 郑板桥

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

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

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

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在山东范县(今河南)、潍县任职期间,体察民间疾苦政绩卓著。特别是在潍县任职期间,因连年灾荒,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他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并开仓赈灾。

昼画夜思郑燮(千秋不变之难得糊涂)(3)

“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他在潍县任职期间写下的。

听到窗外潇潇的风吹竹叶的声音,就想到了民生疾苦。在他眼里只要是有关民生的事情,就没有小事,为政者都要心存敬畏。由此看出他为政时,处处为人民着想的高尚品格。

因为灾情据实上了报朝廷和为民请命,得罪了想粉饰太平的上司,毅然挂冠而去。真正体现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朴素真理。

走时留诗为证“乌纱掷去不为官,襄襄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日江上做鱼竿。”一位清廉好官的形象跃然纸上。

辞官后的郑板桥因两袖清风,客居扬州后只能以卖画为生。青年时是卖画为生,老年时又是卖画为生,人生有时真像一个圆,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他高洁的人品也从未因境遇的不同而改变过。

在他七十岁历尽人间沧桑后,写的这首《竹石》可以说国人皆知,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昼画夜思郑燮(千秋不变之难得糊涂)(4)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谓咏物诗就是借物喻人,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分明就是作者咬定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不放松,表达了诗人像竹子一样高风亮节的人品。

“千磨万击还坚劲”则是指历经坎坎坷坷、却愈挫愈勇,在此竹人已经合为一体了。

郑板桥一生没做过高官,在小小的七品县令任上,却做了很多造福当地百姓的事情。因为得罪了利益集团,所受到的排挤磨难并不比那些大官们少。因此也受到了后人的敬仰和爱戴。

看过郑板桥的事迹,再看他书写的“难得糊涂”,还有人会觉得他是个遇事糊涂的人吗?恰恰相反在遇到国计民生的问题上,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

他真正想表达的是:做人要有豁达的胸怀,遇事不要斤斤计较。

有感于板桥的感人事迹,文末附《咏山竹》诗一首向板桥先生致敬

昼画夜思郑燮(千秋不变之难得糊涂)(5)

网图侵删

咏山竹

李丰羽

涧水幽幽绿筠绕,干云蔽日暗浮烟。

雨淋叶染描图画,风过枝摇动壑川。

暑热严寒浑不觉,冬青春翠自悠然。

修姿矫矫凌云志,沐雪经霜已忘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