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基础的素材(写作找不到素材)

写作基础的素材(写作找不到素材)(1)

我们写作有时候非常苦恼的一件事就是缺素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有再好的观点,如果没有一定的素材案例做支撑,那读起来也是干巴巴的,没有任何趣味可言。

但是素材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久的积累。那有没有一种比较好的素材方式可以快速建立呢?

显然有。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个人的身边都蕴藏着一个非常大的素材库。

你的故事,你身边人的故事;你的经历,你身边人的经历;你看过的新闻、段子,你身边的人给你讲过的新闻,段子等等。

深入挖掘身边经历的一切,都可以变成一个非常不错的素材库。

记得古典老师的个人发展共读会里,赵雪梅老师曾经说过一个观点:你为什么看不到身边巨大的资源库?这可能源于一种错误的底层思维:只有戴着光环的人才值得学习。

我们不妨从三个角度去理解这个说法:

第一个,众所周知,名人的经历是值得学习的,因为他们的故事足够精彩,人生足够成功,更有普遍教育意义。但是,我们身边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其实更接地气。因为我们都是这样的普通人,我们对这种接地气的故事有种天然的亲近感。

第二个,我们过去常常认为,名人被大众所熟知,他们的经历写出来可以让不同的人进行相同的感悟和交流。其实,我们看一下自己和周围的普通人,他们身上的烟火气息,他们身上的朴素气质,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人性,难道这些内容不更让我们觉得有感触吗,因为我们就生活在他们中间。

第三个,我们好多人平常写文章列素材,对于名人的事例可以说如数家珍,大到家世背景,小到奇闻轶事,反而对于周围发生的好多小事,熟视无睹,无法触发自己的思考,这其实也是一种缺乏敏锐度的情况。我们通过记录周边的简单的人和事,去提炼生活的智慧,哪怕是一个点,都足以给我们带来思维上的睿智感。

其实我们平常积累素材,通过卢曼提到的卡片法,是个非常好的方式。通过切实的去关联自己的情绪和回忆、体验、认知,去构建对一个知识或者观点的深度思考,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棒的积累素材的过程。重要的是,这是属于自己的故事。

而只有这种故事,写起来才最流畅,最能打动自己,最能触发自己更多联想。就是因为这个知识或者观点已经跟我们的认知网络进行了链接,这是大脑最喜欢的学习知识的方式。

心理学家、作家史蒂芬·平克曾经说过:写作是把网状的知识,用大纲二维展开,线性表达。

这是对于写作非常精妙的解释。我们平时积累的知识素材,在大脑中都是以网络结构组织在一起的,所以,一个知识、观点只有经过自己的情绪体验的加工,才能完美融入知识网络中。

同样,写作提取素材,也是跟自己的经验进行深度关联的内容最容易提取。这也是为啥我们写自己的经历最容易出现思维顺畅的原因。

写在最后:

我有时候写作,只有写自己真实想法的时候,是最有感触的,而且也是写作最有速度的时候。

不是说素材只能列举自己,而是要时刻保持搜集自己或者身边人的故事和想法的意识。

写作是个长久的事情,积累素材也是个长久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写起文章找不到素材了怎么办,不妨看看自己和周围人身上吧,或许就能发现惊喜呢。

写作基础的素材(写作找不到素材)(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