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如何评价曾国藩和王阳明的(三不朽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都算)

春秋时,鲁国人叔孙豹与人讨论何为“死而不朽”,叔孙豹提出了他的“三不朽”说法,不想他的说法却成了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何为“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历史是如何评价曾国藩和王阳明的(三不朽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都算)(1)

立德、立功、立言,即为中国古代推崇的“三不朽”。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 所谓立德,即自身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树立做人准则,令世人遵循。
  • 所谓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勋,不但要拯救国家,还要经邦济世,造福于民。
  • 所谓立言,即提出的言论和倡导的思想,或著书立传,用学术影响社会,理论经得起时间推敲,播于当今,可扬于后世。

知道了“三不朽”的界定标准,便知立者有多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三不朽”作为评定标准,衡量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三不朽”虽久不废,能立其一者,即可名传千古,三者皆立,即为圣人,将流芳百世,死而不朽。

近现代一位不知名的“大儒”提出,能“三不朽”者,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圣人做到了,孔子算一个,王阳明算一个,曾国藩只能算半个圣人。此说法一出,争议不断,却也普遍认可。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半圣人的入围理由,还有曾国藩为何只算半个圣人?

第一位,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历史是如何评价曾国藩和王阳明的(三不朽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都算)(2)

孔子晚年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由其弟子收录编撰完成,《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孔老夫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两千年前即被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至今仍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中国仍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影响着世界。也有人提出,孔子在立德、立言方面无可挑剔,但其为官时间不长,立功方面有所欠缺。

历史是如何评价曾国藩和王阳明的(三不朽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都算)(3)

编者以为,不必多说。孔子开创了儒家文化,“三不朽”亦为儒家文化所推崇,“三不朽”是儒家学派后人追求的最高境界,能与孔子并肩成为圣人亦是其人生最高殊荣。“三不朽”没有孔子怎可?

第二位,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阳明为其号。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历史是如何评价曾国藩和王阳明的(三不朽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都算)(4)

王阳明人称“三全圣人”,是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都做到极致的一位圣人。

王阳明虽为一介书生,却极赋军事才华。为官期间因平定江西为患数十年的民变祸乱,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平定西南部多地匪患等屡建军功,晚年封爵。

王明阳是阳明心学集大成者,阳明心学是儒学中的一个门派,也称心学。与南宋大儒朱熹集大成的程朱理学相对,程朱理学也是儒学的一个门派,也称理学。

朱熹的理学认为,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宇宙万物之理都源于天理。

王阳明的心学则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 心即理:《传习录》中“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世间万物都在人的内心,所有的理都是由人的内心赋予的。
  • 知行合一:《传习录》中“知先行后”,“知行合一”。理虽散在万事间,实则却在人心。知道了理就要按照理去做,去行动。知与行不能分开,否则没有意义。
  • 致良知:《传习录》中“良知之在人心”。良知人人有,良知即是道德意识,用良知求得内心之理。把良知扩展到万事间,付诸于实际行动,即为致良知。

历史是如何评价曾国藩和王阳明的(三不朽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都算)(5)

阳明心学主张,人不分阶层、不分贵贱,皆可成为圣人。即便是在当时“士、农、工、商”四民中地位最为低贱的商人,只要本着良知而行,“富而好仁”、“取之有道”,一样可以成为圣人。王阳明说的“圣人”,就是致良知的人。中国自古以农业经济为主,重农轻商由来已久,阳明心学对从商群体给予了高度认同。

王阳明的心学一经推出,迅速崛起,风靡大江南北,对社会各阶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受到明朝中晚期统治者的推崇。此前的宋元明时期,统治者普遍将程朱理学作为官方统治思想。

然而到了清朝,统治者并不推崇阳明心学,反而在日本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阳明心学受到了狂热追捧。晚清时期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很多,他们发现日本的有识之士几乎人手一本《传习录》,大谈阳明心学。梁启超曾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

历史是如何评价曾国藩和王阳明的(三不朽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都算)(6)

近年来讨论心学的人越来越多,王阳明又火了。有人说真正算得上“三不朽”的圣人只有王阳明。即便是如此完美的王阳明,在接受儒家最高荣誉:从祀孔庙时,也受到了众多争议。在死后54年,他的灵位才得以迁入孔庙,与孔子一起接受世人拜祭。

第三位半个圣人,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历史是如何评价曾国藩和王阳明的(三不朽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都算)(7)

曾国藩一生忠君爱国,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创立湘军并任主帅,经过多年鏖战终灭太平天国。可以说力挽狂澜拯救了晚清政府,对于晚清来说战功显赫。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推动洋务运动。

曾国藩崇尚儒学,“三不朽”也是其孜孜不倦追求的人生目标。他在家书中说:“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立德虽难,但要自己“求尽吾心力之所能及。”曾国藩一生有德,严以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人对己、对家对国,一直以“德”字贯穿始终。

历史是如何评价曾国藩和王阳明的(三不朽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都算)(8)

曾国藩借鉴程朱理学结合百家思想,创立了自己独特思想体系。他的修身齐家思想以家书的形式记录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一生千余封家书是他与家人之间真实的情感见证。

他的家书有写给祖父和父母的,有写给夫人和子弟的,内容涵盖修身律己、为人处世、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多个方面。家书中阐述的观点体现了曾国藩在立德、立言方面的人生高度。《曾国藩家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值得后人继承的精神财富,是自身修为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

历史是如何评价曾国藩和王阳明的(三不朽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都算)(9)

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推崇他的人说他达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标准,是王阳明之后又一位三全圣人。也有人对他镇压太平天国持不同看法,认为此举虽拯救了晚清政府,却算不上造福于民,也不算福泽后世。章太炎评价:“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之则为元凶。”

编者以为,曾国藩所处的年代正是晚清时代,曾国藩的崛起并没有彻底改变这个腐朽帝国的命运。晚清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延长了几天生命,苟延残喘中签下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扼杀了戊戌变法。曾国藩虽然达到了圣人的高度,却只算半个圣人也在情理之中。

《传习录》中包含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髓,在近代日本和一些东南亚国家流传广泛。《曾国藩家书》传递了曾国藩对家人的深厚情感,更蕴含着他对修身律己、为人处世、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多个方面的独到见解。这两本书皆是人人可读,人人应读的佳作。活动期间,两本合集仅售59.9元。

购买链接如下↓#遇见好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