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钢琴培训含金量(一篇揭露钢琴教育现状的文章)

这是我在大部分国产乐器上见过的现象。相信看了也会给老师和家长敲响警钟!如果不想毁了孩子的未来,请耐心阅读。孩子们从小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是一件好事。然而,父母的攀比心理催生了儿童艺术培训市场,各种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其中不乏犯错之人。1.当一

少儿钢琴培训含金量(一篇揭露钢琴教育现状的文章)(1)

这是我在大部分国产乐器上见过的现象。相信看了也会给老师和家长敲响警钟!

如果不想毁了孩子的未来,请耐心阅读。

孩子们从小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是一件好事。然而,父母的攀比心理催生了儿童艺术培训市场,各种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其中不乏犯错之人。

1.当一名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1.一定要看钢琴老师的实际演奏能力

怎么叫打得好?说好听点,首先是技术。家长犯的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没有看到老师真的放大曲。很多钢琴老师只会做一些简单的599,849的示范,这不算什么。一个合格的钢琴老师一定要会弹,比如李斯特的狂想曲,肖邦的叙事曲,协奏曲,贝多芬的奏鸣曲(悲怆等。),巴赫的三首创作歌曲等。技术上不应该负担。

因为家长不懂钢琴,觉得老师会弹《献给爱丽丝》 《梦中的婚礼》,但其实这些都是四五年级的业余歌曲,根本不能反映老师的水平。

2.当然,没有音乐也不可能是一场好的演出。演奏作曲家的灵魂,需要有一流的乐感和对作品的准确分析。

3.一个好的老师必须有优秀的语言技能,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教学。

少儿钢琴培训含金量(一篇揭露钢琴教育现状的文章)(2)

4.对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史有基本了解,熟悉各种作曲家的风格。

5.不要觉得学历高就好。有些人在国外呆一段时间,目的是增加他们的“海归”资本。很难说他们实际学到了多少。很多从白俄罗斯、乌克兰、明斯克甚至维也纳音乐学院回来的人演奏的都很烂。原因很简单。出去三年,他们一个人花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在语言上。很多人还是要工作,练琴的时间很少。其实国内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水平并不比国外一流音乐学院差,只是中国人自古崇洋媚外。

6.不要以为音乐学院毕业就一定弹得好。很多人考音乐学院之前都很努力。考上之后觉得一切都好办,四年很少练琴。你相信这种人的教学能力吗?只有在大学期间,甚至是工作后,练习钢琴,向老师学习,努力学习的老师,才是可以信任的。

很多150/天的老师都不如一些100/天的老师,但是他“出名”了。名气真的是一个有害的东西。父母普遍有从众心理。当他们看到哪个老师学生多,就认为自己教的好。交了很多学费,却得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陷入尴尬境地。

二、学生玩得好不代表老师教得好:

只能说老师运气好,将来遇到潜力股就像中一样。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师身上。很简单。教书多年,自然会遇到几个百分比的有才华的老师,尤其是八九十年代,全省搞美术的老师很少,几乎都是他的学生。即使学生不出名,也总有一两个好学生。然后他说他是他孙子。中国人相信权威和年龄,艺术界按辈分排同龄人的现象严重。

父母也是不明所以,以为年龄越大越权威。其实80年代、90年代开始教书的老教师,大多都是用老的教学法,几十年都没有改进。反而忙着赚钱养家,评职称等等。这很容易举例说明。目前在大学、高中、艺术学校等单位工作的老教师,在声乐、钢琴方面比不上刚毕业的大学生,但确实是。

所以,我劝你找专业的老师,少走弯路。

3.中国业余钢琴评分制度内幕:记者请德国钢琴教育领军人物凯莫林谈中国业余钢琴评分制度时,他非常认真地说:中国钢琴评分制度太差,他不想提,孩子只练固定曲目参与评分也不是什么好办法。弹钢琴应该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要全面均衡的发展,而不是反复背几首歌。而且,老师之间互相竞争。谁能让自己的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考试,谁的能力就最大。因为考试不仅仅是单纯的考试活动,它已经和经济挂钩了,这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

近年来,参加考试的组织越来越多。如今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地方艺术院校、中国音乐家协会等机构都在承办考试,真是眼花缭乱。有些人投身于考试,是因为考试带来的巨大好处。随着考试单位的频繁增加,会出现互斥和竞争。到处都有吸引考生的变态现象。比如带多少学生来考试就会有相应的返点。学生越多,返点金额越大,通过率越高。毕竟下来考的单位也要吃饭。这样一来,规模越大、资金越雄厚的培训机构,通过率越高,通过率越高,对招生越有利。学生就越有发言权。如果你不让我的学生通过,我就参加其他单项考试。

家长很难判断哪个最权威,直接导致不好的后果。有一种降低考试标准的“奇怪现象”。比如你读不完8级,会给你一个7级证书,甚至交报名费,成绩好坏会给你一个合格证书。更严重的是一些小县市的乐器,往往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以省级或国家级考试机构为品牌的实施,实际上是在误导孩子,从而完全失去了考试的意义。要知道,考试的真正意义应该是通过考试来把握素质教育,促进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考试活动不能是赚钱的途径。比赛的直接后果就是评分标准越来越宽松,通过率高达95%!

多年来,各种媒体、专家学者都在讨论同一个问题,所谓音乐考试的功利性危害以及何去何从。在我看来,我们不应该回避音乐考试的功利性。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普通人,学习音乐和学习其他种类的知识和技能,无论是作为一种职业还是作为一种爱好,目的都是一样的。

或是作为消遣。而家长们的初衷也是这样:有的是为孩子日后的升学做准备;有的是,希望孩子多学一门技能,所谓“艺多不压身”;有的是,希望孩子将来以此为业;还有的,就是因为孩子有这方面的兴趣,以后是否作为职业,也无所谓。可是一旦考级和升学、就业挂上钩,就难以逃脱“功利”二字。

笔者只想告诉家长们,如何确立学琴的目标;如何甄别好的钢琴老师;如何学琴,如何做到不半途而费,真正学下去。我认为,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对于琴童的家长们是最迫切的。否则,不仅浪费了很多金钱,大量的精力,而且虚度了孩子们的宝贵童年。

近日读了一篇文章,题目为“刘诗昆痛批中国钢琴教育现状”,文章中提到了现在的“钢琴热”在社会中一些不好的现象。在刘诗昆看来,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合格的?——“十年以上专业训练,这是最基本的。”可现实远非如此。如果深入各种琳琅满目的钢琴培训班,除了正统钢琴系毕业的学生,你会发现师资队伍:既有原来学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的,也有学声乐、甚至音乐理论的。某些老师,上课从不示范,拿个谱子就让学生练,上完课划个钩又让带回家练,“只求应付了事,可能自己都不会弹。”让刘诗昆无奈的是,“钢琴老师”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赋予一些象征性——良好的社会地位、丰厚的经济收入、轻松的自由职业状态。自然地,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非专业者,冲着这股吸引力而来。琴童数量快速增长,师资却远远跟不上,专业老师经过十年学习,“好容易出来一个,又只能一对一教几个学生。这种情况下,谁也避免不了滥竽充数者。”

四、机构和个别老师太会包装自己:名人们普遍没有社会责任感,用自己的名声在全国各地办中心,实际师资情况根本不去监督,只要该加盟机构每年交加盟费,管他招的老师是何水平,这个经济账很清楚:招好的老师,人家要的课时费高,相对机构赚的就少了,不如招些水平差的、没工作的,利用机构的关系跟全国各个名人合个影,包装一下,就说是某某钢琴家定期为中心老师进行指导,该老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大师的称赞。这是个商业化的社会,所有的事情只要有钱就能运作,某某大师参观某个琴行给予该机构极高的评价等等很顺利成章的就出现在官方报道上。

科班出身的难以支撑整个教育市场,天赋好的学生大都被机构忽悠去。有实力的老师只能收一般的,学生素质差老师水平再高也出不了成绩,恶性循环下去,机构越做越强,越强越有吸引力。

五、各团体与培训机构狼狈为奸:目前以办比赛为生的单位越来越多,许多比赛金银奖比例高达30%,只要参与就有优秀奖,美其名曰鼓励小孩,其实就是怕你下回不来了,或者觉得自己小孩没天赋不学了。真是可笑至极!

金银奖选手无非一个证书,一个奖牌总成本不足8元。而选手的报名费高达200---300。有人可能会说,我参加的比赛都是国际比赛分赛区,咋会不正规?殊不知只要给了承办费,给多大比例的金奖还不是承办方说了算,然后把这些选手获奖的照片放在他们中心,无疑会蒙骗大多外行的家长,许多家长看孩子拿了个金奖,以为很了不起,殊不知真正去考音乐学院附中的时候,才知道水平差得远。当然培养的孩子能考的上附中也不见得他教的一定好(考音乐学院也看关系的)没靠关系的才是真正好(这个很难监督,没有人承认自己找了人)。我不是反对孩子参加比赛,在比赛中孩子得到锻炼这是好事,提醒你要注意看孩子和别人的差距。不要只把眼睛盯在奖牌上,这个东西水分太大。

几乎所有上规模的培训机构的老板都是40岁左右的那一拨人,这些人当年大都是音乐教育专业出身(因为当年考音乐学院相当难),接受的钢琴教育及其粗浅,加上这些年忙于机构的日常事务,大都荒废练琴,先天不足加后天缺钙,使得他们越来越远离钢琴艺术,渐成为“商人”但这群人社会经验丰富,是新中国第一批出道的机构创始人,社会关系广泛,跟当地青少年宫、音协、歌舞剧院、等所谓政府机构关系暧昧,想要个“某某人民政府授予优秀社会办学机构”等等荣誉。简直易如反掌。于是乎他们的中心往往耀眼夺目,各种荣誉满墙都是。极具迷惑性,家长看了腿都迈不动了,往往匆忙交了几个月的学费。

家长普遍有着不正常的心理,一是以为越贵越好,二是以为教师越老越好,三是以为该中心越华丽、规模越大越好。提到少年宫、歌舞剧院,你不要以为他是政府办的可以信任。实际上目前都是被私人承包了,用啥样的老师完全老板说了算。

六、各种艺术学校误人子弟:先说最好的艺术学校比如省艺校、市艺校。不要以为他们是公办学校就正规的很,其实:

1、学校里乌烟瘴气。早恋、网游、赌博风气严重。简直像黑社会!

2、这种学校的老师大都是靠关系进去弄到编制的,多为纨绔子弟,在音乐学院上学时本是游手好闲之辈。无真才实学。没有关系而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往往对这等美差望洋兴叹。

私立艺校更是不能考虑,办公室贴了满墙的历年考入音乐学院的学生名单,都是在做假,校长知道没人会去查的,也不违法。不知为何那么多的人相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