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 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航海家。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他出身于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家庭。父亲马哈只,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早年到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圣,因而受到家乡人们的尊敬。

郑和原名叫马和,还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曾给他讲麦加朝圣的故事。那辽阔的大海,那在大海上与惊涛骇浪搏斗的人们,引起他那没完没了的联翩浮想。

马和十一岁那年,父亲病故了,一家人无以为生,母亲就带着孩子们抛家离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那时明朝的将领傅友德、沐英率兵进入云南。战乱中,马和被明军俘去,押解到当时的国都南京,受了阉割,送进皇宫里当了小太监。明太祖朱元璋见马和聪明伶俐,把它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在北京做燕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朱棣见马和做事认真,手脚勤快,很是喜欢,把他留在身边当太监。

朱棣常带着马和统率将士到塞外巡视。马和在战争中学到许多军事知识,不断提高指挥战争的才能。不久,朱元璋死了,传位给长孙朱允文。朱允文的亲信齐泰、黄子澄怕镇守在外的诸王造反,出主意叫朱允文削夺诸王的军权。正想篡夺侄儿皇位的朱棣就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借口,于1399年8月兴师南下。

马和跟着朱棣南征北战,终于在1402年夏攻入南京。朱允文趁着混乱逃出京城,后来有人说在云南、贵州州一带看见过他,也有人猜测他逃到了国外。朱元璋提倡佛教,郑和不得不改信佛教。因为佛经教义称“佛、法、僧“为三宝,有人便尊称郑和为三宝太监“。

朱棣登上了皇位(号称明成祖),立刻论功行赏,提拔马和做"内宫监太监”,亲手写了一个“郑”字给马和,赐以为姓。马和改名为郑和。

朱棣做了皇帝以后,了解到过去宋、元时代,海洋贸易一直是国库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想派一支船队前往西洋,既可宣扬国威,又可开展对外贸易,换取海外珍品。但是,在朝廷中谁能担当起这个重任呢?

他征求了一些大臣的意见,大家觉得郑和是个很好的人选,一来他在多次征战中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二来他还懂得阿拉伯文。于是,朱棣就召见郑和,要他出使西洋。

郑和听说皇上要派他出使西洋,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立刻道:“臣托陛下洪福,愿意在公海上,万里扬威。“朱棣大喜,任命郑和为正使,吩咐印授监递印,中书科写敕。

郑和接了印,领了敕,向朱棣谢恩,向丹墀下走去。官员们来到他的面前,纷纷向他祝贺。

郑和征集成千上万木工、漆工、铁工等,在南京、准南、直沽(今,天津)、广州、明州(今宁波)设置”宝船厂“,亲自督造远航船只。

船只中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吃水一丈多深,有9根桅杆、12张帆,一个铁锚就有房子那么大,一条舵杆就有3.6丈长。

郑和还组织建造了专门装载马匹的马船”、装载粮食的粮船”、坐人的“坐船、作战用的“战船“和饮用淡水的“水船。

郑和精心挑选了一批人员,如行政官员、军事人员、航海人员、医生和翻译,共2.8万人。考虑到西洋各国不是信奉佛教就是信奉伊斯兰教,郑和还特意选用了伊斯兰教徒马欢、郭崇礼等人和一些僧侣参加船队。郑和命令带上我国的名产,从金银珠宝到丝绸缎绢,从瓷器陶器到大米黄豆,还有大量的货币和茶叶、布匹等,以便和西祥国家交换。

1405年6月15日早晨,朱棣在九间金殿上摆设酒宴,为下西洋的文武百官饯行。朱棣端起一碗酒,叫人递给郑和,祝船队一路凤顺。郑和跪在地上,双手接过朱棣赐的酒,一饮而尽,叩射说:"任凭风浪再大,臣万死不辞,不达西洋,不再见陛下。”

三声炮响,万马扬蹄,旗列五方,兵分九队,直奔长江边上的苏州刘家港。郑和及副使王景弘等分别上宝船。郑和刚在元帅府宝船上坐定,监旗官报说朱棣来了。也立刻同副使一起跪迎朱棣上船。朱棣亲自行礼祭江,文武百官依次叩头。祭完江,送走朱棣,郑和与王景弘一同坐在帅府厅上,传令开船。62只大船首尾相接,沿江拉开十余里,缓缓东行。岸上送行的百姓敲锣打鼓燃放鞭炮。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 郑和下西洋(1)

船队顺江而下,很快就来到了一条清浊分明的水界前。这便是长江的入海口。越过水界不远,船队掉转方向,在东海上朝南航行。水天相连,苍茫一片。郑和指示船上的人依照太阳、月亮的升降方向辨认东南西北:借星斗的高低观测航船的方位。

船队离开南海,经过十天十夜的航行,隐隐约约望见了占国城(今越南中南部)的海岸。郑和兴奋地高声宣布:“我们第一个目的地到了。”

海鸥在空中飞翔,一片绿色的海岸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郑和传令个船,严守岗位,注意瞭望。

船队逐渐靠岸。占城国国王头戴金冠,身穿五彩礼服,骑着大象,亲自到码头迎接。

仪仗队员们吹着椰笛,打着手鼓,欢迎中国客人。郑和、王景弘在国王的陪同下缓步向前。郑和不时俯下头双手合千,向占城国人民致敬。国王一直把郑和等送进王宫。在王宫里,郑和向国王赠送了礼物,并转达了朱棣和中国臣民对他及占城百姓的良好祝愿。

国王举行了盛大的酒宴为郑和船队人员洗尘。主人把大酒瓮摆在当中,宾主围坐在四周,用细长的竹管轮番吸饮瓮中的美酒。大家一边吸,一边向瓮里加水,直吸到酒味消失为止。

在于占城国百姓举行民间贸易时,郑和命令随员们把船队带去的货物摆开,任凭占城百姓挑选购买。百姓们争先恐后地拿着象牙、犀角、迦南香要求交换。

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郑和代表明王朝与占城国签订的贸易合同。因占城国还不会造纸,合同就用白粉写在熏黑的树皮上。

船队继续南下,来到满刺加国(今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几年前,满刺加国王派人给中国皇帝送国礼,郑和来到满刺加后,就派人携带回礼去晋见国王。

国王非常高兴,第二天就设宴招待郑和一行。宴会结束后,国王向中国客人送了一份厚礼,除了牛羊、柴米、果品外,还有珍珠、黄速香、花锡、黑熊、黑猿、白鹿、红猴、菠萝蜜等。

满刺加是连接南海与印度洋的主要水道。为了今后航行和交往的方便,郑和向国王提出请求,希望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停泊港和补给站,得到国王的允许。

郑和带领随行人员修建房舍和设施。当地百姓也踊跃参加,并学会了中国的建筑和打并技术。后来当地群众把这个基地叫做三宝城“,把城旁的水井叫做“三宝井”。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 郑和下西洋(2)

郑和一行离开满刺加国,来到印度半岛西南的古里国(今卡利库特),受到国王的热情接待。郑和给国王送去了礼物和国书,国王也回赠玉石珍珠,还有一头据说可以日行百里的黑驴。

双方在民间贸易中交换了各自的特产。古里国百姓用十指算账,算得又快又准。郑和他们很感兴趣,纷纷跟着学起来。

在古里国国王的主持下,当地百姓和中国客人联欢。他们热情地舞蹈,放声歌唱。寒暑交替,船队出航不觉已经两年了。郑和决定返航回国。船队经过苏门答腊的旧港(今巨港)时,旧港的酋长陈祖义派人上船,请郑和等人上岸休息。

陈祖义是中国广东人,盘踞在旧港,纠集一批匪徒,专在海面上抢劫商船。副使王景弘得知陈的行迹,要郑和开船离开伯港海面,免得陈来我麻烦。

郑和摇摇头说:“我们的船队庞大,兵将甚多,自不必惧怕陈。他横行海面,劫掠客商,危害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你我怎能袖手旁观。

郑和将陈祖义招上宝船,苦口婆心劝他改邪归正。陈假心假意地谢罪,说从此再不行凶作恶了。

陈祖义当面是人,背后是鬼,一回到旧港,就召集喽罗,阴谋在夜间袭击船队,夺取船上的财物、珍宝。

陈手下有一个叫施进卿的,早就对他的强盗行径不满,见陈祖义企图危害祖国派出的使节,马上驾一小舟,赶上宝船,向郑和报告了陈的阴谋。

王景弘听了连声叫“糟”,催郑和赶快下令开船。郑和坚定地说:"不!保证航道之安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各国人民的愿望,定要除掉陈祖义!"

当夜,陈带领几十条海盗船驶近郑和的船队,见船队各船黑漆漆的一点生息也没有,心中暗自得意,命令喽罗冲上船去。

忽然一声号炮轰响,郑和船队各船上火把齐明,把大海照得如同白昼。只听得战鼓喧天,杀声震耳。陈见船队早有准备,急忙调转船头逃命。郑和站在帅府宝船指挥台上,传令各船追杀过去,将所有海盗船一齐围在当中。

距离贼船近了,郑和高声喊道:“弟兄们,冲啊!”各船上的兵将跃上贼船,杀的海盗无处躲藏,陈祖义也被生擒。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 郑和下西洋(3)

陈祖义跪在郑和、王景弘面前,苦苦哀求,保证以后洗手不千。郑和怒发冲冠,同斥陈祖义:“出尔反尔,无义之徒!此次擒获,决不纵虎归山,危害各国!”1407年9月,郑和率领船队返回中国。郑和向朱棣献上各国的礼物,禀报了陈祖义的强盗行径和被擒的经过。朱棣传旨将陈斩首示众。

郑和回国未满一月,就向朱棣提出再次出洋的事。他跪奏道:“西洋国家甚多,前次远航所到极少,臣想再率船队下西洋,传达圣上管意,与各国交好,互通贸易。”朱棣见他们远航两年多才回国,劝他多住一些日子,郑和对朱棣说“重阳前后最利于南下。此时不去,必等来年清明,耽误时日,交好之行急于星火,请圣上明鉴。

朱棣应允了他的请求。郑和就率领二万七千余人的船队启程南下。这次,他们景国舌城、爪哇、真腊(今束埔寨)等国,来到暹罗(今泰国)暹罗是个信佛教的国家,上自国王,下至平民百姓,几乎都是佛教徒,所以国内寺庙林立,和尚、尼姑到处都是。郑和派船队的佛教徒上岸于当地百姓交往,深得当地群众的欢迎。

他们在访问中发现暹罗的婚嫁方式与中国很不一样。在暹罗,是由和尚把新郎接到新娘家,三天以后再把新婚夫妇带到男家,这才摆下酒席,宴请亲朋。

人死了,有钱人家给死者肚子里灌上水银,再埋进土里;一般的老百姓家却把死人抬到海滩上,任凭海鸟啄食。据说是死人的肉体被海鸟吃光之后,灵魂就进入了天堂。

船队在暹罗国参观访问后,继续航行。途中,正好碰上雨季,瓢泼大雨整日下个不停,天空白蒙蒙,大海雾漫漫,天水一色,难辨方向。

船队在暹罗国参观访问后,继续航行。途中,正好碰上雨季,瓢泼大雨整日下个不停,天空白蒙蒙,大海雾漫漫,天水一色,难辨方向。

郑和下令给各船增加罗盘。每船设三个罗盘,每个罗盘有24名人员管理。他坐镇再领航船上,密切注视罗盘的指针和航向。

船队绕过马来半岛,经满刺加驶入印度洋,取道翠兰屿(今尼科巴群岛)到达柯枝国(今印度西南)。

柯枝国满山遍野郁郁葱葱,到处都种着胡椒,胡椒是调味的香料,也是暖胃防寒的药品,郑和就用带去的货物跟当地人交换了大量的胡椒。

几天以后郑和船队又驶到了古里国访问。古里国百姓以欢乐的歌舞欢迎他们。郑和这次航行用了近两年的时间,一直到1409年才回到祖国。

郑和回国一个月后,又作了第三次航行。这次航行用了两年多时间先后访问了锡兰等国。船队回国时,有19个国家派使节随船来到中国访问,其中勃尼国国王亲自率领使团:满刺加国的使团由国王、,王后和大臣共150多人组成。朱棣在皇宫设宴招待各国使节,相互赠送了礼品。郑和陪同信仰佛教的满刺加国王、王后等到我国佛寺念经。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 郑和下西洋(4)

郑和又以伊斯兰教徒的身份陪同信奉伊斯兰教的波尼国王及其他使节到清真寺诵可兰经。郑和陪同使节们游览南京城。使节们对我国的宏伟建筑和繁华市街表示钦佩和羡慕。

访问期间,波尼国国王因病去世。朱棣下令照伊斯兰教的仪式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把他安葬在南京郊外的雨花台。

郑和想作第四次远航。有的大臣说三下西洋动用了大批人力、物力财力,主张从此停止远航。郑和反问他们,有没有看见交换回来的货物?

有没有看见与各国交往给生产技术带来的提高、给百姓带来和平与安宁?郑和禀奏朱棣说:在夕阳的西边,还有很多国家,那里需要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物产,那里有中国需要的大量象牙、香料等。

朱棣问:“卿等三下西洋,不劳累吗?郑和禀道:"为促进各国交好,臣万死不辞。”朱棣很想直接从生产国买到象牙、香料等,就同意了郑和再次出航的请求。

出航前朱棣特地把一件金丝绣的龙袍送给满刺加国王。国王双手接过龙袍,表示满刺加国百姓永远和中国人民友好。

1413年10月的一天,朱棣派仪仗队欢送十多个国家的使节登上宝船郑和随即下令启航。

郑和船队乘风,破浪行到苏门答刺国(位于苏门答腊北部)时,这个国家的王子派人登上宝船,向郑和求援。

原来,几年前邻国花面国(今苏门答腊北端,因人人脸上刺由花纹而得名)国王带兵侵犯苏门答刺国,苏门答刺国王引兵抗击,不幸被一枝毒箭射中,中毒死亡。

王子年纪很小,不能领兵打仗。百般无奈,王后就向全国宣布:谁能领兵打败花面国的侵略,为国王报仇,就嫁给谁;在王子成年前,与他共商国事。

一个姓苏的人应招带兵打败了花面国,杀死了花面王。王后便履行自己的诺言。从此百姓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谁知道王子成年后,姓苏的却不肯让王子继承王位。王子寻找了机会杀死了姓苏的,夺回了王位。姓苏的儿子苏干刺哨聚一批人马,占山为王,不时骚扰,使苏门答刺国陷入内乱中。

苏门答刺王子打不过苏干刺,又想不出别的办法,正在为难,听说郑和的船队到了,就请求郑和帮助他解除危难。

此时,船队有些人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赶快去周游西洋各国,为皇上收买象宇、香料好。郑和说,见危不救,使一国人民陷于战乱之中我们居心何忍。

也有人怀疑王子的使臣没说实话,建议先做一番调查。郑和接受了这个建议,派人多方调查,了解到苏干刺确实很不得人心。有人主张抓紧时间,派兵将去讨伐苏干刺。郑和认真思索了几天,决定暂时按兵不动,等待苏干刺离开巢穴后再加以消灭。

不久,苏干刺带兵几万前来骚扰,郑和率兵将与王子的人马联合作战,杀的敌人人仰马翻,丢盔弃甲,苏千刺和他的老婆都作了俘虏。

苏门答刺国的百姓从心底里感激郑和。王子、王后向郑和船队赠送了厚礼,表示衷心感谢。

这以后,郑和率领船队继续访问了几个熟悉的国家,作了一笔很大的买卖之后,打算横渡阿拉伯湾,到更远的西洋各国去访问。

阿拉伯海面的大浪向小山一样袭来,大船被巨浪抛上抛下。,少数屡下西洋的船员都被巅地呕吐起来。郑和鼓励大家要不伯惊涛骇浪,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郑和召集随行官员,给他们讲父亲到麦加朝圣的故事,讲父亲一路上的限难,借以鼓励大家战胜困难。

白天,郑和站在指挥台上了望;夜里,郑和守着罗盘掌握方向。他团结官员兵将,带领船队进行了25个昼夜的限苦奋斗,终于到达了波斯湾口的忽鲁谟斯国(今伊朗东南部)。

忽鲁谟斯国对中国十分友好,主动备送厚礼。其中有狮子、长颈鹿斑马和许多珍奇器具、玉石工艺品。郑和意欲推辞,但国王说什么也不肯收回。郑和只得收下,回赠一批贵重礼物。忽鲁谟斯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郑和知道伊斯兰教禁酒的教规,下令随从官员兵将不得酒后上岸;在岸上停留期间,绝对不准喝酒。

国都的商业十分发达,商店里陈列的商品五光十色,品种繁多,有中国的丝绸、瓷器,印度的棉布、胡椒,阿拉伯的铜,美索不达米亚的马,东非的象穿等等。郑和三令五申:随员们买货要付钱,严禁一切不轨行为。船队离开忽鲁谟斯国以后,接着又访问了祖法儿国(今阿曼)和红海边的阿丹国(今亚丁),用丝绸、瓷器换取了一批珠宝。阿丹国主专门作了一顶金冠,请郑和转送中国皇帝。

郑和一方面想到象牙产地去,另一方面还要送几位东非使节回国,所以就命船队继续西行,访问了东非海岸的几个国家。沿途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卜刺哇(今索马里的布腊瓦)和竹步国(今索马里的周巴)等以产肉桂和乳香著名。郑和用中国货物交换香料,省去中间人倒手,双方都有很大的好处。

东非盛产象牙,特别是麻林国(今肯尼亚的马林迪一带)最有名。郑和在此直接换取了很多象牙。东非的许多国家都派使节随船同往中国。郑和第四次下西洋于1415年8月结束。这以后,他又先后两次率船队下西祥,最远到达现在的马尔代夫群岛。

在第六次远航时,船队到台湾岛靠岸。台湾人民热情地欢迎由祖国开来的船队。那时,台湾高山族同胞还不会种生姜。郑和把带去的生姜送给他们手把手的教他们种植技术。至今台湾的三凤县还出产一种“三宝姜"。据说就是郑和带去的生姜繁衍起来的。

在郑和六下西洋的过程中,朱棣和他的长子先后死去,由长孙朱瞻基继承皇位。为了加强同西方的联系,并继续换取那里的珍宝,朱瞻基决定派郑和第七次下西祥。

这时,郑和已经六十多岁了。亲友们都劝他不要冒风险,遗尸他邦,郑和听了,木然愣了一会儿,叹口气说:“他们真好,就是死了也要见他们一面。

1431年1月,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一路上他访遍过去曾经到过的国家,不仅进行贸易,而且到自己曾经住过的房子去着着,好像与这一切告别似的。

船队经过曼德海峡,经由红海北上,到达物产丰富的伊斯兰教大国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天方国京城麦加人口众多,有宽阔的街道、高大的建筑。男人们身穿白衣,头缠白布,脚穿皮鞋,妇女们戴着面纱,在衡街上来来往往。郑和漫步在街上,用阿拉伯语与人们打招呼。

城内的科尔博古庙,被教徒们改为清真寺,一块从天上掉下来的黑色陨石,作为圣物被保留在里面。

郑和作为一个朝圣者,只身走进古庙,轻声地诵读古兰经,然后行礼,情不自禁地说:“终宇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各国前来这里朝圣的人多如星斗,各国的特产也应有尽有,所以这里的商业特别繁荣。郑和船队就利用这种机会做了一笔很大的买卖。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 郑和下西洋(5)

郑和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天方国,率船队到了慢八撒(今肯尼並的蒙巴萨)。在这里,有人催他返航,郑和默然地摸摸自岂的满头白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各国百姓情深,自己时光有限,怎样才能把中国人们的友谊带给更多的国家?怎样才能把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传到各国?对这一切,他想得很多很多。

为了让船队访问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郑和把船队分成几支,分别前往几个国家访问,约定时间在满刺加会合。

1433年7月的一天,郑和率船队回到了祖国。当时百姓扶老携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热烈欢迎船队的归来。

郑和回国不久,就去世了。他七下西洋,访问过30多个国家,打开了中国到红海及东非航道,随行的马欢、费心等人还著述了《赢涯胜览》、《星槎胜览》等书,在人类交通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