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拼音之争的关系(浅析汉字的流变与拼音组合)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汉字与拼音之争的关系?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汉字与拼音之争的关系(浅析汉字的流变与拼音组合)

汉字与拼音之争的关系

  •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字,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对汉语语言的发展,都有过重要的作用。汉字是汉族的通用文字。汉字也曾被我们的邻国,如朝鲜、越南、日本借去记录他们的民族语言。至今,日本等国还在借用汉字,联合国把汉字作为公用的六种文字之一,汉字在国际交往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但文字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汉族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汉字也是世界上起源很早的文字之一。殷商的甲骨文,距现在已有三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从形体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由此可推知,汉字产生的时间比这还要更早。我国历史上一直流传着汉字是由一位名叫仓颉的圣人创造出来的说法。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鲁迅先生说:“文字在人民间萌芽。””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 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这种关于文字产生的说法是可信的。如果仓颉确有其人,他可能是汉字的搜集和整理者之一。
  • 关于汉字的构造,古代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总结出来的。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所谓象形就是描画事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法。象形字有的象事物的轮廓,有的只象事物的局部特征,后来有些象形字成了非象形字的造字部件。因此,可以说象形字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字。所谓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用指事方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例略)。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是单一的形体,不能再分为两个字,所以称为“独体字”。所谓会意就是用两个或几个字形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的造字法。用会意的方法造的字,就是会意字。会意字是合体字。所谓形声就是利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的造字法。“形”指形旁,或叫意旁,其作用是指出字的意义类属;“声”指声旁,或叫声符,其作用是标明字的读音。形声字也是合体字。形声字的形旁大都是由象形字充当的,如“木字旁”“竹字头”“皿字底”等;象形字、会意字和指事字都可以作声旁,一般来说,作了声旁,大都丧失了自身原来的意义。“形声”造字法产生后,突破了纯表意造字法的局限,可以大量地造字了。形声造字法从义类和声音两方面记录词,它是表意汉字向表音方向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进步因素。所谓“转注”就是指同一偏旁部首、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共同点的一组字。如“老”和“考”,同属“老”部,声音相近、意义相通,只是由于语音上的变异,分化成两个字。所谓“假借”就是语言中有了某个词,但还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于是就在通行字中找出一个同音字来替代,用这种方法,一开始也可以说是写“别字”,当流行开来,社会公认了,这个“别字”就成了代表这个词的假借字。为了把本义和借义区别开来,常常用形声造字法另造一个表示本义的新字,如用“箕”表示“其”的本义,用“蜴”表示“易”的本义。因此,“转注”和“假借”不是造字法,而是一种用字法。从以上汉字的构造看,汉字的构造是由表意朝着表音的方向发展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是纯粹的表意字,形声字是半表意、半表音的。殷商时代,形声字只占当时汉字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到后来,形声字就占了通用汉字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了。形声字大量增加,成为了汉字发展的主流。现在,人们还在用形声法造字或简化繁体字。形声字代表了汉字表音化的方向。
  • 现代汉字的印刷形式叫印刷体,手写形式叫手写体。汉字从产生以来,汉字形体不断地演变和简化,出现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另外还有草书和行书等。甲骨文是通行于殷商时代的文字。因为它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古人把铜叫做“金”,因此,古代青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就叫“金文”。我们所说的“金文”,主要是指西周铜器上的文字。西周中晚期的金文,象形性越来越差,符号化线条化的趋势越来越强,方块形更加整齐。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ZHOU)文和六国文字在内。这里只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一种文体,也称“籀文”,是当时通行的大篆体。大篆是在金文基础上演变来的,笔画比金文更均匀,结构比金文更工整。小篆是由大篆发展来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以秦的泰山刻石的文字为代表。小篆通行的时间一长,汉代已不常用了,但两千年来印章还常用小篆镌刻。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小篆的字形,比大篆更为匀称整齐,更加简化和定型。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两种。秦隶又叫古隶,是由小篆减省而成的一种应急字体,开始于秦朝,因为多为徒隶所用,所以叫做“隶书”。秦休篆隶并用,小篆是规范的正体,隶书是日常应用的俗体。秦隶和笔画没有点画俯仰之势,只是把篆书的圆转笔画变为方折,书定大大便利了。汉隶又称今隶,是汉代主要的通行字体,笔画已有“波势”,结构也渐趋于工整。晚期的汉隶,还出现了“挑法”,棱角更加突出。汉隶把小篆的长圆字形变为方扁,把小篆圆转勾连的线条变为方折平直并且大部散开的笔画,因而引起了字形的变化。汉隶的产生,打破了古汉字象形的传统,奠定了现行文字的基础,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楷书也称“真书”、“正书”。楷书兴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是隶书的直接继承者。楷书吸收隶书结构匀称明晰的优点,把隶书笔画的“波磔”改为平直,把形体的扁平改为方正,书写时比隶书更方便。楷书出现,方块汉字就定型了。它一直沿用到今天,成为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现代楷书的印刷体有很多种。最通行的是宋体(老宋体),正方形,竖粗横细;另有仿宋体,横竖都比较细;黑体,笔画都粗,撇捺没有尖。草书原指比正式文体写得潦草一些的文字。篆书、隶书和楷书通行时都有相应的草体。东汉以后,才有“草书”字体的名称。一般说“草书”,是指“章草”、“今草”和“狂草”而言。“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流行于东汉章帝的时候。“今草”是从章草演变而来的。这种草书,体势连绵,一笔到底,一气呵成。草书发展到“狂草”,书写诡奇疾速,极难辨认,很少有实用意义,但在书法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行书始于楷书出现之后,晋代已经流行,是简化楷书笔画,兼采草书联绵笔法,介于草、楷之间的一种字体。写得稍微规范一些,接近楷书的叫做“行楷”;写得放纵一些,接近草书的叫做“行草”。行书比楷书易写,比草书易认,切合实际应用,因而直到今天,还是应用最广泛的字体。从上述汉字形体的演变来看,汉字形体是朝着简单易写的方向发展的。
  •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字母文字);一类是表意文字(非字母文字)。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同表音文字有本质的区别。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音节是最自然的语音单位。但音节不是语音的最小单位,它是可以分析的。将音节分解为不可再分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叫音素。在汉语中,一个汉字读出来就是一个音节(儿韵尾除外),组成音节的单独读音就是音素。例如,“怕”(pa)从音色的角度可以划分出“p”“a”两个不同的音素;“先” (xian)可以划分出“x、 i 、a、 n”四个音素。音素分析法, 这是来自西方的语音分析方法。声韵调分析法,才是我国传统的语音分析方法,它着眼 于语音结构部件的组合,将音节分析为几个组成部分。分析的结果是音节前部为声母, 音节后部为韵母,贯穿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是声调。但早期的声韵调分析法不够细 致、科学,近年来,吸收了音素分析法的优点,将两者结合起来。音素可以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所形成的音叫辅音,又叫子音。如b、p、m、f、d、t、n、l、g、k、h、r、s等都是辅音;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元音,又叫母音,如a、o、e、i、u等都是元音。普通话共有二十一个辅音声母;三十九个韵母,由元音及辅音共同组成。韵母按结构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三类;按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又可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四类,简称“四呼”。声调是音节中具有区别作用的音高变化。声调是相对音高不是绝对音高。声调的调值一般采用“五度标记法”,与音乐五线谱有点类似。普通话的全部字音有四种基本调值,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调类,统称“四声”。如用五度(1-5度,由低到高)来标记的话,阴平调即为5度到5度,简称55调;阳平调即3度到5度,简称35调;上声调由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简称214调;去声调由5度降到1度,简称51调。四种基本声调可简单归结为一平、二升、三曲、四降。声调的升降变化和弹钢琴时音阶的升降变化是不同的,声调的高低升降的变化是滑的,不是跳的,是从一种音高滑到另一种音高,不象钢琴那样从一种音高跳到另一种。普通话的调类系统是从古汉语继承下来的。在我国南朝齐梁之间,就有人把古汉语分为四类声调,即平、上、去、入。后来语音发展变化,又按声母的清浊各归为阴调和阳调两类,清声母字归阴调,浊声母字归阳调。比较复杂,普通话入声已不用了。今理解古代传统调类名称,目的是了解古今调类演变的来龙去脉,便于类推。
  • 古诗词讲究押韵。押韵又叫压韵,指的是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的字。押韵的“韵”,与“韵母”不完全相同,凡韵腹相同或者相近的(如果有韵尾,韵尾也要相同),都属于同一个“韵”。就是说韵头可以不管,只要韵腹、韵尾相同都算同一个韵。旧体诗词用“韵”, 还要注意声调因素,有的要求押平声韵,有的要求押仄声韵(上、去、入三声),有的平仄韵脚交错。戏曲界习惯上把戏曲唱词中的“韵”叫做“辙”。合辙也就是押韵的意思。合辙压韵可以使诗句、唱词、民歌、戏曲等音调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吟诵、演唱顺口,易于记忆。明清以来,北方说唱文学中押韵时广泛运用的是“十三辙”。当前,人们作新诗也有依据韵书《中华新韵》(黎锦熙等编)十八韵的。
  • 了解汉字流变和拼音组合,对于我们提高书法艺术欣赏水平和深刻理解与欣赏古诗词水平有一定益处,同时也利于个人舞台语言基本功的练习和提高。
  • 参考文献:1、《现代汉语》黄伯荣等主编;2、《现代汉语》林祥楣主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