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的事迹(裸捐3568万元的叶嘉莹先生)

现在人们遇到触动心弦的事,大都会发发说说、朋友圈等,或抒胸解郁,或博大家一笑。

古人呢?

那就是提笔挥墨,洋洋洒洒地写下一首诗词了。

钟嵘在《诗品》序言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读诗写诗的人少了,而她,却将传承古诗词之美,发扬中国古典文化之美作为自己的使命。有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活生生的诗。

她就是叶嘉莹,95岁高龄,迄今裸捐3568万,获南开大学首届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

其背后可不仅仅是一介文学教授那么简单。

叶嘉莹先生的事迹(裸捐3568万元的叶嘉莹先生)(1)

1

书香门第,幼时与诗结缘

在叶嘉莹尚且年幼时,她就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可否认,这有一部分原因是她投胎投得好。

1924年7月2日,在北平察院胡同一所老四合院里,叶嘉莹喊出了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声响亮的啼哭。从此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又多了一个满族叶赫那拉氏的后裔,因为清朝覆灭,改汉姓叶。

叶嘉莹先生的事迹(裸捐3568万元的叶嘉莹先生)(2)

图:莹3岁时与小舅李棪及大弟叶嘉谋合影

叶嘉莹先生的事迹(裸捐3568万元的叶嘉莹先生)(3)

图:莹旧居:北京察院胡同23号

叶嘉莹3、4岁时,她的父母就开始教叶嘉莹识字、背诗。

他们认为,人在“童幼年时记忆力好,应该多读些有久远价值和意义的古书,而不必浪费时间去小学里学些什么‘大狗叫小狗跳’之类浅薄无聊的语文”。

要学,就要学有深意的。因此《论语》成为了父亲用来开蒙的首选教材。

家族里也不乏文学素养极高的知识分子,近水楼台,叶嘉莹便在家里读书。

伯母教唐诗;姨母教“四书”、数学和书法;父亲教她英文;伯父则教她写诗……

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她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父母骨子里比较传统,虽然后来让她去学校读书,却不大准许她出去。

叶嘉莹也曾回忆:“我从小是关在家门里长大的,所以像荡秋千、跳绳我都不会,我就是读诵诗歌。我的见闻与感受,几乎全与外界隔绝。加之我天性中又有一种喜欢蹈空梦想的性格,重视内心的感受,而忽视外在的现实。”

于是,安静的庭院成为了叶嘉莹静品诗词的场所,也见证了她养成博学笃思、幽微深远的性格。

后来,与她同在北平的辅仁大学就读的堂兄也评价她“黜陟不知,理乱不闻;自赏孤芳,我行我素。”显然,这与她幼时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2

幸遇恩师,一入诗门深似海

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叶嘉莹心无旁骛地踏上了诗词之路。当然,有两位很重要的老师不得不提。

一位,便是他的伯父狷卿公。狷卿公国学素养深厚,膝下无女,有个爱好诗词且颇有文才的侄女,让他如何不欣慰?自然是视如己出,悉心教导。

伯父教她把古人读入声、现代人读平声的一些字,读成短促的近于去声字的读音。如此以来,声律的美感在吟诵时被完美地传达出来,即使是小小年纪的叶嘉莹也本能地爱上了这如歌般动听的旋律。

叶嘉莹先生的事迹(裸捐3568万元的叶嘉莹先生)(4)

学生时代的叶嘉莹

伯父鼓励叶嘉莹试写绝句小诗。

荷塘边,她写下了《咏莲》:“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看见菊花,她脱口而出“群芳凋落尽,独有傲霜枝”;看见蝴蝶,她想起了庄周梦蝶的传说,写下了“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用在她身上再贴切不过,诗词渐渐不再是书本上的刻板文字,渐渐变成她自己的语言,成为她表达自己内心感动的方式。也正是有这样的感怀,她才能在后来分析起诗词作者的内心波澜,入木三分,带普通人领略诗歌的优雅与隽美……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上海航空公司工作的父亲在上海沦陷后,音讯全无。母亲忧思成疾,最终溘然长逝于从天津回北京的火车上。

那一年叶嘉莹才17岁, 失母之痛可想而知。

她含泪写下《哭母诗》八首,“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幸有伯父伯母关照,她没有放弃学业,考上了辅仁大学,在这里,她遇到了第二位恩师,顾随。

叶嘉莹先生的事迹(裸捐3568万元的叶嘉莹先生)(5)

图:1943年,叶嘉莹(右二)与顾随先生及同班同学合影

1942年秋顾随来到辅仁大学时,叶嘉莹正读大二。叶嘉莹是个名副其实的有才华的学生。从初三到高三,她都是第一,从大二到大四毕业,她还是第一名。

叶嘉莹先生的事迹(裸捐3568万元的叶嘉莹先生)(6)

图:叶嘉莹的辅仁大学奖证

在顾随先生的“唐宋诗”课上,她的天赋才华也得到了肯定。

对叶嘉莹大学之前几首习作,顾随先生的评语丝毫不吝啬赞美:

“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如此,当善自护持。勉之,勉之。”

顾随也是一位文学大家,对于诗歌具有极敏锐的感受和极深刻的理解。不但如此,他也兼备中国古典与西方文学两方面的学识修养。他讲课旁征博引,叶嘉莹听起他的课来酣畅淋漓,过足了瘾。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别人想记笔记都不知从何记起。叶嘉莹却记得很快,一字不落,还得了个“录音机”的绰号。

即使叶嘉莹毕业以后在中学任教之时,也常骑车赶去旁听。

对于老师,她自叹:

“仰此高山高,可瞻不可及。”

顾随先生不但讲课讲得好,批改起学生们的习作来也很认真,丝毫不吝笔墨。

《顾随与叶嘉莹》一书中收录了顾随先生批改叶嘉莹诗词曲习作五十七首,不但有评语,还会对习作的措辞提出自己独到的改进意见,他为师的才思与敬业可见一斑。

叶嘉莹先生的事迹(裸捐3568万元的叶嘉莹先生)(7)

图:顾随批改叶嘉莹习作

叶嘉莹言及老师为她批改作业的情形时说:

“一般说来,先生对我之习作改动的地方并不多,但虽然即使只是一二字的更易,却往往可以给我极大的启发。先生对遣辞用字的感受之敏锐,辨析之精微,可以说是对于学习任何文学体式之写作的人,都有极大的助益。”

叶嘉莹尊敬这位老师,老师也爱护这位有才华的学生,他们也会仿古人唱和。

1944年秋,叶嘉莹写了六首七言律诗给先生过目,顾随先生还给她时不仅一字未改,还附以六首和诗;叶嘉莹叠韵再和,顾随先生复作长句六章,师生情谊深厚。

叶嘉莹先生的事迹(裸捐3568万元的叶嘉莹先生)(8)

图:大学毕业时的叶嘉莹

1945年夏,叶嘉莹大学毕业,陆续在北平3所中学任教。但她跑去听顾随的课仍跑得频繁。1946年7月13日,顾随也先生在信中表达了对叶嘉莹莫大的期许。

他希望她“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非“孔门之曾参”,即希望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叶嘉莹先生的事迹(裸捐3568万元的叶嘉莹先生)(9)

图:顾随致叶嘉莹书(1946年7月18日)

叶嘉莹后来也不负所望,作为公认的顾随(顾羡季)的传法弟子,她学贯中西,教书育人,将发扬中国古典文化,传承诗词之美的重任扛在了肩上。

有人说,叶嘉莹与顾随先生很像,都少年丧母,涉猎广泛;是旧体诗人,中西兼修;讲起课来都爱“跑野马”:无论是东方西方的学问,只要有用,就随性而发地拿来讲。这其实也不难理解,谁让叶嘉莹先生是顾随先生的传法弟子呢!

叶嘉莹先生的事迹(裸捐3568万元的叶嘉莹先生)(10)

图:叶嘉莹结婚照

1982年,叶嘉莹将整整8册笔记交给顾随先生之女、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顾之京,协助她整理成七万字的《驮庵诗话》,收入《顾随全集》。

又在2005年,将剩下的全部笔记交给顾之京,整理成《顾随诗词讲记》出版,无愧师恩!这也是叶嘉莹认为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叶嘉莹曾说:

“我最该感激的有两位长辈,一位是在我幼年时教我诵读唐诗的我的伯父狷卿公,另一位就是在我进入大学后,担任我们诗词曲诸科之讲授的我的老师顾羡季(顾随)先生。伯父的引领,培养了我对诗词之读诵与写作的能力和兴趣;羡季先生的讲授则开拓和提高了我对诗词之评赏与分析的眼光和境界。”

3

优雅从容, 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

叶嘉莹的一生不算平坦,少年丧母,中年失女,经历过牢狱之灾。她在生死的交叉路口徘徊了许久,却始终挺直腰板,直面生活的风雨,优雅从容。她甚至毫不犹豫回国教书,这一切或许都与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万年俱灰时,是诗词的力量撑住了她,她意识到有更重要的事等她去做。“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一个念头在她心中觉醒。

1979年开始,叶嘉莹回国教学,今年是她归国从教40周年。

叶嘉莹先生的事迹(裸捐3568万元的叶嘉莹先生)(11)

图:叶嘉莹在台大任教时为小朋友讲课

她说:“结婚不是我的选择,去美国也不是我的选择,留在加拿大温哥华不是我选的,这是命运。只有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小女儿提起母亲,也她与诗词谈了一辈子恋爱。

叶嘉莹先生的事迹(裸捐3568万元的叶嘉莹先生)(12)

南开大学供图:1997年叶嘉莹在美国剑桥为哈佛大学本校及外来访问的学人讲演。

得知加拿大与中国建交,叶嘉莹便立刻决定要回国教书!国家批准后,刚开始,她利用假期回国讲学。退休后,她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并增加奔赴祖国各地讲学的频率。她讲诗,也讲个人生活,这种将诗寓于生活的讲法不但更加通俗易懂,而且更能抓住学生们的心。

有人问:为什么要读诗词?

她说:诗词有生命,读诗词能让人有心灵的力量。

1993年,她捐献出自己的一半退休金,约合人民币90万元,设立“驼庵奖学金”“永言学术基金”

今年,叶嘉莹再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用于中华古典文化研究。目前,她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

叶嘉莹先生的事迹(裸捐3568万元的叶嘉莹先生)(13)

图:2019年9月10日叶嘉莹先生获聘南开大学终身校董

著名主持人、记者白岩松评价道:“叶先生做的不仅是文化传承的事,她更是民族缝隙处的胶水,隔阂处的桥梁。一路走来,她最初像是火柴,一路点亮,众人追随,好在这根火柴足够长,点到今天变成了一个火炬,不仅光耀,而且照亮了前方的路。”

叶嘉莹先生的事迹(裸捐3568万元的叶嘉莹先生)(14)

图:叶嘉莹在迦陵学舍吟咏诗词

当年在辅仁大学读书时,叶嘉莹常听顾随先生说:“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

历尽千帆,叶嘉莹对这两句话有了深刻的体会,并且身体力行之!她说,要有来生,她还要做教师,还要教古诗词!此生无悔入华夏!

人生须臾,不过百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做自己爱做的事,方不枉此生!若你希望来生能延续此生,那么此生足矣!

叶嘉莹先生的事迹(裸捐3568万元的叶嘉莹先生)(15)

图:叶嘉莹先生90岁生日时,温家宝手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