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不要采食白盖鸡油菌(白盖鸡油菌发现的新物种)

不一样的菌菇文化

说起美食,鲜美可口的食用菌自然是少不了的。食用菌是世界最古老的食材之一,仅在我国,食用菌种类就达350多种。无论是东北的榛蘑、华北的平菇、西北的羊肚菌,还是江浙的香菇、岭南的草菇、云南的牛肝菌,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古人认为食用菌无根无蒂、无体无形,是采纳天地灵气和日月精华而生,因此将其称为“山珍”。

专家建议不要采食白盖鸡油菌(白盖鸡油菌发现的新物种)(1)

专家建议不要采食白盖鸡油菌(白盖鸡油菌发现的新物种)(2)

专家建议不要采食白盖鸡油菌(白盖鸡油菌发现的新物种)(3)

几千年来,不同种类的食用菌被人们通过千式百样的方式精心烹饪,在满足华夏先民味蕾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饮食文化与饮食风尚流传至今。

中国有句人人都知晓的老话:民以食为天。华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已经用它永不枯竭的活力与创造力,将食物升华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我国地大物博,这种不断开发创新的精神,甚至已经超过了食材本身的魅力,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我国发现新物种“白盖鸡油菌” 专家建议不要采食

我国浙江和海南两地发现了一种名为“白盖鸡油菌”的新物种,这一发现已发表于国际期刊《微生物学前沿》。

专家建议不要采食白盖鸡油菌(白盖鸡油菌发现的新物种)(4)

图为2021年8月拍摄的白盖鸡油菌。(图片由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据了解,白盖鸡油菌由海南医学院热带转化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于2017年和2020年先后在海南鹦哥岭、浙江天目山发现,经基因测序后确定为新物种。

据介绍,白盖鸡油菌菌盖表面光滑,边缘呈波浪状,黄白色至浅奶油色,菌肉坚实,气味不明显。

白盖鸡油菌担子果非常小,其菌盖表面光滑,稍微油腻,颜色为奶油白色至灰白色,中部凹陷,边缘不规则强烈弯曲,呈波浪状;肉质坚实;气味不明显。

此外,菌盖表皮呈平伏型,由相互交织的丝状菌丝组成。白盖鸡油菌单生、散生或群生于以锥属为主的森林中。

专家建议不要采食白盖鸡油菌(白盖鸡油菌发现的新物种)(5)

图为2021年8月拍摄的白盖鸡油菌。(图片由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援引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的话回应表示,白盖鸡油菌是鸡油菌属的一种,目前业内对这种新物种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建议不要采食,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新物种的发现,对于生态保护和生物进化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证明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稳定、物种丰富,保护成效显著。

这一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留言询问:“能吃吗?好吃吗?”

事实上,因为采食野生菌类出现中毒等意外的事情每年都有发生,大家还是小心为妙。

科普一下:

误食毒蘑菇后果很严重”!食用毒蘑菇后轻则会损伤胃肠道系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伤害脏器功能,最终造成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我们该如何识别毒蘑菇呢?

专家建议不要采食白盖鸡油菌(白盖鸡油菌发现的新物种)(6)

一、毒蘑菇辨别法

1、通过蘑菇的外形来筛选

从颜色来看,毒蘑菇大多颜色鲜艳,呈金黄色、粉色、绿色、黑色。如大青褶伞毒蘑菇,呈现非常漂亮的浅绿色或青色。但是也不完全如此,橙盖鹅膏是非常有名的食用菌,颜色却也极其鲜艳漂亮。

看形状的话,有个口诀可作粗略地辨别:头上戴帽,腰上系裙,脚上穿靴。毒蘑菇大多有菌盖、菌环和菌托,菌杆细长、易折断。无毒的蘑菇外形平整、光滑。

专家建议不要采食白盖鸡油菌(白盖鸡油菌发现的新物种)(7)

有毒蘑菇还可呈现一些其他表现:如属于蜡伞类毒蘑菇,外形给人蜡质感、易碎、触摸后颜色变黑。鬼伞类毒菌,最开始呈现浓厚的白色,当其成熟后变为深褐色甚至黑色,最后会变成液体流出。

外形特征能给我们一些简单的分辨意识,但有的毒蘑菇与可食用菌无明显的外形特征差异。即使是专家也很难仅通过外形就辨别清楚。因此,我们还需要结合其他特征或者利用其他方法来识别。

专家建议不要采食白盖鸡油菌(白盖鸡油菌发现的新物种)(8)

2、通过蘑菇分泌物来判断

我们还可以通过蘑菇的分泌物来判断毒性。将“新鲜”蘑菇的菌杆撕开观察其分泌物,无毒性的蘑菇其分泌物较为清亮,偏白色,不会变色;但毒蘑菇分泌物浓稠,呈褐色,撕裂后变色。

3、通过闻气味来识别

一般来说,毒蘑菇与可食用菌可通过嗅觉来做简单判别判断。毒蘑菇通常会有刺激性气味,如;鱼腥味、恶臭味、辛辣味或者刺鼻异味。或者浓厚的土豆、萝卜味。有土豆或萝卜味。

专家建议不要采食白盖鸡油菌(白盖鸡油菌发现的新物种)(9)

5、浸泡法

在我们处理菌菇的过程中也可进行观察分辨。如叶状耳盘菌,作为一种与黑木耳极易混淆的毒蘑菇,可将其置于弱碱水或热水中浸泡清洗,约1分钟后,就可观察到褐色或黑色色素的析出,水变浑浊。

6、根据生长环境

蘑菇主要生长在南方,就是因为有其独特的温暖潮湿条件,供蘑菇生长。可食用菌通常生长在较为干净的草地或松树等植物上,而毒蘑菇更倾向于阴暗、潮湿的肮脏环境。

专家建议不要采食白盖鸡油菌(白盖鸡油菌发现的新物种)(10)

7、利用身边的可利用条件

采摘野蘑菇,一般会进入丛林里,可利用跟随的宠物或常见动物来辨别。如小狗的嗅觉就较人更灵敏,对蘑菇的分辨能力更强。或者将蘑菇投食给小老鼠等动物,观察其反应。

二、误食毒蘑菇,怎么处理?

虽然目前已经有大量文章科普各种分辨方法,但是由于采摘者经验不足、处理不当等原因,每年的春、夏季节仍然有大量误食毒蘑菇的患者,我们如果真的不小心误食,该怎么办?

1、立即催吐

我们意识到误食以后,要立即进行催吐反应。防止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可以通过常见的物理方法: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喉部,促进其呕吐,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服用或者注射来进行催吐。

2、洗胃

催吐不及时或者频率太少的患者需要立即洗胃。若已严重呕吐,则可不进行洗胃操作。通常在误食以后4~6小时内洗胃效果较好,若超过时间,食物可能已进入大量消化,不利于解毒。

3、导泻

针对催吐效果不佳或者洗胃不完全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服用进行食物导泻,它能够清除在肠道中滞留的毒物。通常口服10%硫酸镁来导泻,若心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异常可以用硫酸钠来导泻。

4、输液和利尿

在误食后的早期阶段,可以通过大量输入生理盐水使毒素通过尿液排出体外,通常还可辅助静脉注射利尿剂,具体频次看情况而定。但要注意体液平衡、避免电解质紊乱。

总结

毒蘑菇种类繁多、毒作用强烈。目前具有明显毒性作用的蘑菇种类约400种,其中含剧毒的有40多种。毒蘑菇的毒性较常规的毒物作用更复杂,更严重,常用的处理方式很难破坏毒蘑菇的毒素。

野外采摘蘑菇食用有风险,不认识的蘑菇最好不要轻易食用,否则容易出问题。有谚语曾说过说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但有的种类只能吃一次!珍爱生命,远离野生蘑菇。

切记!亲爱的吃货们,尤其提醒那些提问“能吃吗?好吃吗?”的吃货们,发现的新物种白盖鸡油菌是鸡油菌属的一种,目前业内对这种新物种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建议不要采食,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山珍”虽好,可不要贪嘴哦!!!

大家觉得是不是这个道理?可以在评论区评头论足,留言或留下你的脚印,爱你哟!

么么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