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出家为僧(同样都是出家修行)

古典小说《红楼梦》里,有两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们的戏份不多,但是却贯穿始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两位便是癞头和尚与跛足道士,他们是本来是太虚幻境里的仙人,来到人间,化为一僧一道,一个负责度化男人,一个负责度化女人。书中对于二人形象的描写为“那僧癞头跣足,那道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而在新版《红楼梦》里,癞头和尚的扮演者为大腹便便的刘金山,跛足道士是精瘦干练的刘威扮演。

真正的出家为僧(同样都是出家修行)(1)

一僧一道,一胖一瘦,二人挥霍谈笑,疯癫狂放,可以说给整部剧增添了空灵之感。有人问了,原著里并没有描写他们的胖瘦,那么为何会是“胖和尚、瘦道士”的形象呢?似乎在人们的印象里,和尚往往给人肥头大耳的印象,而道士却总是给人比较瘦的感觉,尤其是在一些影视作品里,这些形象更加明显。

比如金庸武侠剧里的张三丰真人、王重阳道长、全真七子、武当七侠等等,道士的形象大都是仙风道骨的清瘦模样。而《济公传》里的广亮大师,《水浒传》里的花和尚鲁智深等人物角色却是一副肥头大耳的形象。为何民间会有“胖和尚、瘦道士”的说法呢?

真正的出家为僧(同样都是出家修行)(2)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道教与佛教的历史。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儒释道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佛教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5世纪,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所创,并且在汉朝时期传入我国。而道教则是完全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自东汉张道陵天师正式创立以来,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了。道教将老子奉为道祖,将《道德经》奉为经典,“道”是最核心的信仰,“道”无形无象,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可以说,道教很好地承袭了黄老道家文化,少私寡欲、清静无为等道家思想对道教的发展与教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真正的出家为僧(同样都是出家修行)(3)

在人们的印象里,同样都是出家修行的道士与和尚都是以素食为主,不食荤腥。然而事实上,在道教的内部分为两大派系——全真派和正一派,正一派主要以入世为主,过着俗家生活,既可以结婚生子,又能不忌荤腥;全真派的戒律较为森严,全真道士需要出家修行,并且不娶妻,不茹荤,不饮酒。那么为何道士清瘦呢?这主要跟道教的修行方式有关。

《庄子》有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神人不吃凡间的五谷,只吸风饮露,并且还能腾云驾雾,御龙飞天。辟谷是道教最常见的一种修行方式,辟谷就是不食五谷,凡夫俗子做不到仅仅只有“吸风饮露”,除了要保证饮水,还会服用一些如红枣、栗子、核桃等杂食,以及黄精、何首乌、枸杞等药饵。按照这样的饮食习惯,道士很难胖起来。

真正的出家为僧(同样都是出家修行)(4)

此外道士还喜欢云游四方,这样做不仅可以参访名道,对自己的道行提高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对身体的一种磨练。就像天师张宇初所说:“操戒行,磨炼身心,支笠箪飘,孤云野鹤。或遇名山洞府挂搭安单,参谒明眼师匠,问道亲师,切究性命根宗,深探道德之要,悟彻宗门,玩味法乱,不以利名挂意,富贵留心。虽饥风暑之切身,不易其操;虽困贫苦贱之役心,不夺其志。”想想现代社会那些徒步的“驴友”,他们偶尔远行一次基本上都会瘦上很多,而那些古代的道士会把云游当成是“基本操作”,这样很难会有胖道士出现。

真正的出家为僧(同样都是出家修行)(5)

和尚的饮食都是以素食为主,为何却给人一种胖乎乎的形象呢?和尚的修行主要以打坐参禅为主,入定以后一坐就是大半天。虽然和尚不食荤腥,但是米面馒头这些都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如果吃了以后长时间打坐,时间久了也容易变胖。事实上“胖和尚”大多是影视剧里塑造的一种形象,很多高僧也都是清瘦的模样,比如一代高僧虚云法师、弘一法师等等。

道教与佛教虽然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地方,佛教讲究因果轮回,人的现世的善恶,决定了来生的果报;道教主张天道承负,前辈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但是它们的本质上都是在劝人向善,告诫世人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