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太平天国真实案例(转战千里涂炭万灵)

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运动,又恰逢当时正处于中西方文化、经济剧烈交融的特殊时期,因此历来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文章便浩如烟海,然而在笔者看来,大多有如隔靴搔痒,不能尽兴。笔者搜集诸方资料,力求能全面展现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形。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在官方的史料中,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导致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所致。这一宏观背景固然能解释当时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却无法解释一些微观现象,缺乏对小环境的思考,容易忽略特定情形下个人的努力。笔者在查阅史料时,就对当时的一些现象颇为疑惑。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人不过是一些乡间小人物,或为落第书生,或是烧炭工,为何一呼而百应,短短数年便将国运二百余载的清帝国打得只剩半条命?

笔者认为,在官方认定的原因之外,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科举制的失能与社会价值的极度单一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取代以出生论成败的九品中正制本身是一种进步,然而在长达1300年的漫长时间里,科举制也不可避免地僵化,失去了它本身的目的,无法为国家选拔俱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科举制始于隋朝大业年间,于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在这一阶段,科举制中最重要的科目——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就是诗赋。而诗赋是一种极为开放的课题,能真实反应出作者的才学。所以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助推了唐宋时期诗歌的发展。等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进一步有了严密的程序和体系,诗赋作为一种主观性较强的文学体裁,自然排在考察范围之外。八股文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八股考试,严密而死板,注重死记硬背,反而看不出新意,考试答案千篇一律,在这种情形下,科举考试选不出有真才实学的官员。《儒林外史》中范进穷经皓首54岁才中举,至喜之下竟然发了癫疯!在清代男性人均寿命只有45岁的情况下,已然一只脚踏入棺材,试问这样的选拔机制能选拔出什么样的“人才”!

虽然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对科举制高度重视,严厉打击舞弊现象,使科举制呈现一个较为公平的氛围。然而在这样的状况下,科举考试偏离了它的本身目的,公平还有什么用呢?

洪秀全便是科举场上的失宠儿,一连四次科举考试失败,连秀才都没得到。1837年第三次科举考试失利后,洪秀全竟然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回来后大病一场!也就是在这场大病中“梦见”了天父上帝和天兄耶稣,天父命他下凡救世,诛灭妖魔(指满清政权)。太平天国的早期领导人中洪秀全、冯云山、韦昌辉等人都是科举场上的失败者。

在科举制失能的情况下,还有社会价值的极度单一。在封建社会“万般皆下等,唯有读书高”的社会背景下,一个读书人如果科举失败、屡第不中,那就意味着人生被判了死刑!这些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有点才名的还可以开私塾,当教书先生,剩下的又能做些什么呢?

1852年1月,被科举严重伤害的洪秀全在起义后还未站稳脚跟,便迫不及待地召开科举考试,号召太平天国中的读书人参加,南王冯云山第一个报名,并“勇夺”第一,荒诞得令人发笑。

而清王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国之干臣”又如何呢?可以通过一些历史记录了解一下。

1852年10月,年仅21岁的石达开于水陆洲大破清军,斩杀两万清军,清军老将向荣仅以身免。

1853年秋,石达开西征安徽,攻破泸州,迫使清军名将江忠源自尽。

1854年,石达开再次西征,先后于湖口、九江两次大败湘军,打得湘军水师溃不成军,逼得45岁的曾国藩竟欲跳水自杀。而此时的石达开不过24岁,好似周瑜重生。

1856年,石达开攻克江南大营,清军老将向荣羞愤自杀。

历史上太平天国真实案例(转战千里涂炭万灵)(1)

石达开雕像

石达开20岁参加金田起义,永安建制时获封翼王,号称“羽翼天朝”,时人称赞其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是当时的伟男儿,也是太平天国政权中少有的富有远略的人物。

历史上太平天国真实案例(转战千里涂炭万灵)(2)

陈玉成漫画

而太平天国的另一位风云人物陈玉成更是不凡。

15岁参加金田起义。

1858年9月,22岁的陈玉成与李秀成配合,二破江北大营,清军阵亡万余人。后来在镇南关大破法军的清军名将冯子材率五千精骑来援,竟被打成光杆司令,单骑而走。

1858年11月,于三河镇全歼湘军李续宾部六千余人,湘军精锐尽丧,悍将李续宾阵亡,咸丰闻之震动。

1859年2月,攻破庐州,生俘巡抚李孟群。

1859年夏,获封英王,年仅二十三岁。

1860年5月,再次与李秀成合作,击破江南大营。清军江南大营主将和春、猛将张国梁双双自杀身亡。

曾国藩对其深为畏惧,直言“自汉唐以来,未有如此贼之悍者。”

随着中西方文明的剧烈交融,科举制的弊端越来越为人所知,直至1905年,持续了整整1300年的科举制被清王朝正式下令废除。

(二)广西“土客之争”与清代社会矛盾加深

1844年,洪秀全携冯云山在广西秘密传播拜上帝教。当时的两广地区土客矛盾异常突出,因井水、婚娶、田地等乡间矛盾而大打出手比比皆是,今日你杀我一人,明日我杀你两人,双方仇恨甚深。甚至于在后来爆发了伤亡百万人的土客大械斗,其之惨烈可见一斑。而洪秀全当时传教的对象便是广西一代的农民、矿工和烧炭工等底层民众,其中尤以客家人居多,甚至于太平天国的高层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等人都是客家人。

这便解释了后来金田起义后,起义军弃两广于不顾,一路北上,转战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因为起义军在当地已然失去了群众基础,当地的广府人与客家人势同水火,对起义军不但没有认同感,反而仇隙甚深。

当时的东王杨秀清便有先见之明,在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接连阵亡后,起义军中人心惶惶,竟有人提出重回广西老家,东王杨秀清立即站出来道:“已骑虎背,岂容复有顾恋乡土之心。今日上策,应直前冲击,循江而东,略城堡,攻要害,直杀金陵(南京),据为根本。然后逍将四出,分扰南北,即不成事,黄河以南,可为我有!”最终起义军北上,与各省捻军会合,攻破武昌,再顺流而下,攻破南京。一时间清廷震动,各国使节愕然。

太平天国起义带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便是洪秀全等人早期也没有想过要改朝换代。李秀成被俘后,在《自述》中解释起义的原因,“拜上帝人与拜上帝人一伙,团练与团练一伙,各争自气,各逞自强,因而逼起。”石达开亦说,“道光二十九年,因本县(贵县)土人赶逐客人,无家可归,同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萧朝贵、冯云山共六人聚众起事。”可以看出当时起义最主要的推手就是当时广西“土客”矛盾已然到了不可调和的阶段,斗争失败的客民纷纷向金田汇聚,最终导致了起义的必然发生。

而在广西的“土客之争”之外,还有清代社会广泛的、普遍的社会矛盾。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样的社会氛围,太平天国起义可能就只局限于两广地区。

1852年6月,太平军围攻桂林不成,转向湖南,于蓑衣渡遭遇重创,由永安突围时的五万人减员至不满万人,南王冯云山战死。在这一紧急情况下,杨秀清联名萧朝贵发表了《奉天讨胡檄》,明指清朝统治者为胡为妖,对满清统治法理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矛盾。

夫中国有中国之形像,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兽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中国有中国之人伦,前伪妖康熙暗令挞子一人管十家,淫乱中国之女子,是欲中国之人尽为胡种也。中国有中国之配偶,今满洲妖魔悉收中国之美姬,为奴为妾,三千粉黛,皆为羯狗所污,百万红颜,竟与骚狐同寝,言之恸心,谈之污舌,是尽中国之女子而玷辱之也。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纲网,无所措其手足,是尽中国之男儿而胁制之也。中国有中国之言语,今满洲造为京腔,更中国音,是欲以胡言胡语惑中国也。凡有水旱,(满清)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是欲我中国之人稀少也。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是欲绝我中国英雄之谋也。满洲之所以愚弄中国,欺侮中国者,无所不用其极,巧矣哉!

这篇文章发表之后,一时间震动宇内,清王朝立时陷入舆论下风,各地的民众纷纷涌来,使太平军迅速恢复元气。《奉天讨胡檄》更成为后来辛亥革命党人的必读之物。

二、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一直以来,学界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大多都认为是农民战争的局限性,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但在笔者看来,这种认知太过于笼统。因为历朝历代改朝换代都有农民起义爆发,其中有失败的,但也有成功的。太平天国便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家史颇为相似,同样是农民起义,也借助了宗教力量,反抗的也是异族统治。由于朱元璋早年当过僧人、乞儿,当上皇帝后对此极为敏感,官员所上书文中出现类似字眼,便会勃然大怒,将官员下狱治罪。这种思维情绪便是农民领袖最大的局限性。

太平天国的失败在于其早期的先天不良,与朱元璋最大的不同就是太平天国的领导层是一群人,而朱元璋是一个人。

太平天国永安建制时,洪秀全为天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这六王构成了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层。

六王中,洪秀全才能平庸,但是宗教最高领袖;杨秀清军事组织才能出众,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皆赖于他;冯云山长于政治,短于军事,与洪秀全交情最好;萧朝贵、韦昌辉都长于陷阵冲锋;石达开更是一时之名将。六王中,冯云山、萧朝贵早亡,这意味着太平天国失去了政治掌握力,这在太平天国后期极为明显,面对清廷的政治攻势,太平天国只能被动接招。

朱元璋手握兵权,在察觉到白莲教、明教对自身再无益处,反而还威胁到自身的权威后,还可以毫不犹豫地将之一脚踢开。然而,太平天国在面对这一情况,却陷入了僵局。洪秀全才能平庸,却是太平天国的最高领袖,依仗的便是“天父次子”的身份,一旦丢掉这一身份,那就等于丢掉了最高权力。如果硬要类比的话,洪秀全不是朱元璋,杨秀清才是。

历史上太平天国真实案例(转战千里涂炭万灵)(3)

杨秀清“天父下凡”

杨秀清本是烧炭工出生,在冯云山的影响下加入拜上帝教。后来冯云山被捕,洪秀全返回广州营救,教中一时无人做主。这时,冯云山、萧朝贵这两哥俩站了出来,萧朝贵“天兄下凡”,杨秀清“天父下凡”立时稳住了局势,杨秀清还通过号召烧炭工捐钱,将冯云山赎了回来。洪秀全回来后,面对这一既成事实,只能接受。与洪秀全不同的是,杨秀清出生贫苦,连字都不认识几个,可其自身才能却十分出众。“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李秀成自述》。“过去东王在世时,拓土开疆,犹有日辟百里之势,而今进寸退尺,战胜攻取,大逊于曩时!” (洪仁玕语)。

笔者查阅资料时,就曾有怀疑,“天京事变”中,杨秀清向洪秀全逼宫,借“天父下凡”要求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恐怕意不在此,而是杨秀清早已认识到宗教介入政治的危害,拜上帝教能得一时认同,却得不到一世的认同,更何况当时中国的精英份子是十分厌恶拜上帝教的,太平天国要想成就大业,就必须先抛弃拜上帝教,而挡在他前面的就是“天父次子”洪秀全,只有先搬倒洪秀全,才能缓慢施为,减少拜上帝教影响,最终乃至将拜上帝教除灭。在不动用武力,使影响最小的情况下,“天父下凡”自然是最好的办法。

历史上太平天国真实案例(转战千里涂炭万灵)(4)

洪秀全诏令韦昌辉星夜返回,杀死杨秀清

可惜,洪秀全不愿束手待毙,诏令在外作战的韦昌辉连夜返回,奇袭东王府,杀死了杨秀清及其眷属。“天父次子”杀死“天父代言人”,拜上帝教的谎言不攻自破。杀红了眼的韦昌辉在天京大开杀戒,株连甚众,杨秀清的部下大多被杀死。失去了杨秀清的掣肘,韦昌辉连洪秀全都不放在眼里。韦昌辉随后因行事无所忌惮,屠戮甚众,最终为洪秀全捕杀,天京事变这才落下帷幕,在这场事变中大批太平天国中、高层无辜被杀,人心动荡,天京事变也成为太平天国衰落的起点。

一直以来,人们对太平天国运动颇有微词,主要在于拜上帝教禁绝儒、释、道三家,以及太平军的一些粗暴做法。太平军攻克武昌时,为补充兵力,将全城成年男子全部充军,一时间,哭声满全城,父母妻儿泪断肝肠。

然而,清军又怎样呢?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屠城数日,老弱妇女俱难幸免,受害者不下数十万。

三、太平天国的影响

太平天国横行东南一十八省,将本来就日薄西山的清王朝打得只剩一口气。当时,中国的大城市分内外二城,内城又称满城,只有满人才能居住。太平天国视满人为妖,将社会矛盾直指满人,因此大加屠戮。凡是太平军运动的地方,满人不是被屠戮一空,就是避祸他乡。等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之后,东南诸省皆为汉人军阀所控制,清廷中央政府衰弱。1900年,慈禧对欧美十一国宣战,东南各省督抚竟拒不执行,甚至还联合起来与各国领事达成协议,形成东南互保。

需知,清代君主与臣子绝非君臣关系,而是主奴关系。唐宋时期,还有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在清代是绝无可能的。主奴关系层次分明,连奴才都是主人的财产,奴才又有什么资格与主人平起平坐呢?

四、小结

钱穆先生评价太平天国时说,“若太平天国成功了,那就是中国历史的失败。”笔者对这一说法并不赞同,因为满清专制统治中国近三百余载,本身就是中国历史的失败。既然已经失败过一次,那再失败第二次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比西方先进了几千年,及至近代,方才开始衰落。笔者对这一言论更不赞同。如果把握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脉络,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及至唐宋时期达至顶峰,元、明、清便已然是衰落期,只是在清末期,中西方剧烈交融,中国人这才察觉到国家的落后程度。那么可以做这样的一个猜测,如果没有西方人打开中国国门,那么在清朝灭亡后,取代清朝的政权一定更专制、更黑暗。

参考文献

梅毅:太平天国的兴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